第36章 王字上面带顶帽
  此言一出,周遭的百姓们震惊不已,没想到能亲眼看到这一幕。
  不由得纷纷顿足,一阵交头接耳着。
  “原来这位,便是皇太孙朱允炆啊?”
  “就在刚才,太孙还亲自为大军擂鼓,如今被册封,今后绝对是一段佳话。”
  “是啊,这位太孙确实担得起德字。”
  ……
  听到这些议论声,杜安道忽然想起,朱元璋之前说过的话。
  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太孙为大军擂鼓,秦王世子出征,铸就一段君臣佳话。
  主要是担心忽然册封皇太孙,会引起众人异议,所以便这么做堵住悠悠众口。
  有了这个美名,再努力做出一番成绩。
  不求朱允炆能像他父亲一样,精明能干碾压诸位兄弟,能镇住武将就行了。
  ……
  北平,燕王府之中。
  一人披盔戴甲回到府邸,器宇不凡,燕颔虎须。
  正是燕王朱棣。
  他听着眼前探子的汇报,微皱眉目光犀利,满含怒意的言语中还有一丝狐疑。
  “当真?老头子真的册立朱允炆那小子为皇太孙了?”
  闻言,探子连连点头,生怕惹得面前这尊大佛不满。
  见此,朱棣眼神愈加冷了下来,盯着前方陷入沉思。
  就在这时,一名身穿黑衣的僧人走来,他嘴角含笑看向朱棣,不由得开口道:
  “施主看起来似乎有心事?不妨告诉贫僧,好让贫僧为您解疑释惑啊。”
  蹲在茅坑问香臭,明知故问。
  朱棣转过头,冷睨着姚广孝,但却被他的笑意逼退。
  只能是压下心中怒意,对他开口问。
  “道衍和尚,那顶帽子已经让人戴上了,现在该当如何?”
  却不想,姚广孝只是笑了笑,并未作答。
  朱棣又是询问几次,渐渐的,心情开始有些烦躁。
  长兄在世之时,立嫡立长,名正言顺。
  可是,朱允炆并非嫡出,生母乃是继妃吕氏。
  上头有个嫡长子早逝,而他从庶子成为嫡子,名不正而言不顺。
  “没想到父皇如此偏袒他。”
  想他燕王,在众多兄弟中也算是出类拔萃。
  长兄英年早逝,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骑到他们头上,这是何意?
  看着一脸愤懑的朱棣,姚广孝却是微微一笑,仿佛一切成竹于胸。
  “燕王何须烦忧,当今皇太孙根本担不起德才兼备四字,这顶帽子稍有不慎便会掉,所以你又何苦气恼。”
  听到最后四字,朱棣怒极反笑,目露凶光。
  当初这个和尚来找自己,说要给他送顶白帽子。
  王字头上加一个白字,不就是皇咯。
  只是,当时长兄还在,他虽然有意,但未曾付诸过行动。
  就在洪武二十五年,长兄病逝。
  埋在心中好几年刚冒芽的苗头,如今却被一道圣旨给压的死死。
  这让他怎么不气恼?想也不想,开口道:
  “道衍和尚,只要老头子在一日,这顶帽子便不会掉。”
  然而,听到这话的姚广孝,露出了一抹别有深意的笑,起身朝后院走去。
  轻描淡写一句话,却让朱棣直接愣住了。
  只听到姚广孝说:
  “如果不在了呢?他能坐稳皇位吗?”
  ……
  公府之中。
  此刻,整个院内略显萧条,仿佛被洗劫过般,所有名贵的东西都换成了银两。
  如今已经悄悄运回定远老家,众人皆是郁郁寡欢。
  看到李善长将自己身上的衣服弄乱,李祺心中不忍,走去问道:
  “父亲,当真要如此吗?”
  闻听此言,李善长手中动作一顿,又苦涩一笑,转头看向家眷,叹了口气。
  这声叹息便是回应了李祺。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看到嫡长孙李芳愁眉不展的样子,他走了过去,用粗糙的手替他抚平。
  随即又看着众人说道:
  “你们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只需记得李善长失足落水,醒来之后,患了失心疯,神志不清。”
  “他会死在秦王世子得胜归来后的某一日,化作一捧黄土。”
  “而你们回去定远,这些钱财也足够保你们衣食无忧,而祺儿你也要好好的与临安公主过日子,为父相信看在茂儿的份上,秦王世子会善待芳儿的。”
  说完之后,毫不犹豫,直接跳入水中。
  当即有人欲要上前,却是被一柄长剑拦住。
  正是李祺。
  他双目通红,隐约泛着泪光,眼睁睁的看着老父亲为族人豁出性命。
  待到渐渐不再挣扎,他急忙跳入水中,救起李善长,转过头对众人大吼。
  “还愣着作甚?!赶紧请大夫!请太医院的太医前来!”
  李芳怔怔的望着,父亲背着祖父离开的样子,瞬间感觉他苍老了好几岁。
  捏着剑柄的指尖微微泛白,心中做出了决定。
  他大步走去马厩,牵出一匹黑马,前往了居庸关。
  ……
  “什么?李善长失足落水?”
  朱元璋听着毛骧的汇报,顿时眉头一拧,眼底流露出一抹疑惑。
  这到底是……
  当真是老糊涂了?
  不对,似乎救上来之后还患了失心疯,竟然一个劲的抱着太医喊乖孙。
  年纪比他还大好几岁的太医,被气得脸都青了,打又不敢打,骂也不敢骂。
  听到朱元璋的话,毛骧连连点头,同时还叫来太医作证。
  证实此事不虚之后,朱元璋心中的狐疑少了几分,捋着胡须思索着,呢喃道:
  “居然疯了?”
  精明如狐的李善长,竟然在晚年之时,患了失心疯。
  岂不是能看他笑话了?
  思及此,朱元璋不由得抚须大笑,朝着一旁的杜安道挥了挥手。
  “哈哈哈,明日一早安道你便随朕走一遭,看看这老家伙到底真疯假疯。”
  另一边,行军路上。
  大军正在原地休息整顿,朱尚炳则是躺在草坪上望着星空。
  关于应天府发生的事情,他都已经知道了。
  原先的感动被疑惑取代,难不成都是朱元璋出的主意?
  历史出现太多的变故,朱尚炳没办法以之前的记忆来设想。
  然而这时,一道声音在脑海之中响起。
  “朱郎,你也不必过于担心。”
  张良安慰说着。
  朱尚炳被他的话打断了思绪,不由得露出一抹苦笑。
  聪慧的他,很快就猜到了问题,询问一句道:
  “是因皇太孙之事?”
  闻言,朱尚炳微微颔首,下一秒又摇了摇头,不禁一阵长叹,询问张良。
  “张大人,我发现如今的历史轨迹完全与原来的不同了,这该如何是好?”
  张良没作声,反而其他几位大佬,争着发言。
  一时间,脑瓜子嗡嗡嗡的,但安慰的话语却是让人心中一暖。
  “小朱,我们都知道你在担心什么,没事的。”
  “是啊,朱郎,别想太多,车到山前必有路。”
  ……
  在几人的发言之中,却有一人特立独行。
  李二说话依旧慢悠悠的,但不再像以前那么威严,就像是长辈对晚辈的告诫。
  “朱郎,朕想说的是,你的到来,或许就是为了改变这里的。”
  因为一件小事,却无意之间,改变了很多的东西。
  这便是蝴蝶效应。
  他发现这里很多地方都与历史不一样,朱尚炳来到这个世界,为邓镇想办法规避杀身之祸,提醒李善长,让他自己想法子帮助家人逃过一劫。
  朱尚炳只知道天命难违,他之前尝试过救邓氏。
  可是最终,也仅是多活了几年而已。
  所以,为了保住性命,就只能谋反?
  他满腹狐疑询问几位大佬,岂料几位却是笑了笑,开始打趣着。
  “小朱,你能文能武,不如还是反了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或许李善长还有心思当从龙之臣呢。”
  “李靖你这么说就不对了,我与子房倒是认为,朱郎才干完全不输于李善长,别因为你们都一个姓就偏袒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