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929平整院子
  第930章 929平整院子
  唐植桐没有在椿树胡同吃午饭,把期限给到叶主任,就去了大石作胡同。
  万善那边信誓旦旦的说今儿上午完工,作为主家,即便今天中午不管饭,也不能真卡著点儿到,怎么著不得过去给人家烧点热水、放下几盒烟?
  大石作胡同的新家大门敞开著,已经有力工向外拉著没用完的建筑材料。
  唐植桐进去的时候,屋顶施工已经结束,站在院子里抬头往上看,目光所及皆是半新不旧的黑瓦,一点儿都不打眼。
  细瞧之下,才能在黑瓦下面看到新的灰茬,表示这是刚翻新过的。
  除了往外拉建筑材料的力工外,还有几个力工正在拆脚手架,大师傅们则忙著屋內外墙壁和立柱的粉刷。
  在进胡同之前,唐植桐往挎包里塞满了经济烟,这会掏出一条来,往地上一放,高声喊道:“谢谢师傅们,都过来抽颗烟歇歇。”
  “那就歇歇,等脚手架拆完了再给柱子上漆,正好没尘土。”首先过来的是调配油漆的师傅,將手里的棍子往桶里一放,拍拍手就过来拿烟。
  “辛苦了,辛苦了,没想到刷个立柱也这么繁琐。”唐植桐拆开一包烟,主动散给他一颗。
  昨天走之前,就有人清理柱子、门窗表面的旧漆,今儿来一看,门窗上的旧漆已经清理乾净,立柱上不仅没有丁点儿旧漆,还多了一层白腻子。
  “四九城讲究,这廊柱是木头的,又接著地,先刮上一层腻子不仅能防潮,还能防虫蛀。”这位大师傅用被烟燻黄的手指接过烟,呲著一口大黄牙解释道。
  “听师傅这么一说,涨见识了。”唐植桐笑呵呵的回应了一句。
  四九城建筑的讲究多,即便都是门柱,但不同形式的建筑,叫法不同,在唐植桐这里,一律叫门柱,谁让自己不是吃古建这碗饭的呢?
  唐植桐虽然不懂,但並不影响他喜欢四合院的建筑形式。
  在四九城,只要是老派建筑风格的建筑,基本都有立柱的存在。
  立柱有美观的作用,但更重要的一项任务是承重。
  像眼前的这座宅子,门柱就是为了撑起前出廊。
  所谓前出廊,有的说是抄手游廊,有的说屋檐探出来的那块空间。
  与前出廊相对应的叫“后出厦”,有的说是正房后面的游廊,有的说是建在正房后面的小房子。
  不论哪种,都不是小老百姓能建得起的。
  大石作胡同这套宅子没有后出厦,只有正房有前出廊,即便如此,唐植桐依旧很满意。
  “万同志,施工队效率很高啊!”待万善过来后,唐植桐充分肯定了施工队的工作。
  “你又是伺候饭,又是伺候烟的,大傢伙都说主家仁义,在工作上自然就尽心。”万善乐呵呵的把原因都归算到唐植桐头上,一句都不提祝局。
  “哎吆,说的我都不好意思了。各位师傅,今天没准备饭,待会每人两盒烟!”唐植桐不是个小气的人,买烟的钱都是之前囤下的,不用怕小王同学知道。
  “主家局气!”
  “主家仁义!”
  师傅们的称讚声不绝於耳,这年头出去干活,一顿饭能管半斤乾粮就不错了,更何况唐植桐还加了烟。
  “唐同志,你这椽子、枋、雀替要不要再描一描?画好了,那才叫一个气派。”有大师傅抽著烟,建议道。
  “谢谢您吶,这样就很好了,我不讲究这些。最重要的是,我这兜里的铜板撑不起这个场面。”唐植桐不知道什么叫枋、雀替,但知道什么叫“雕樑画栋”。
  再下去几年,这玩意將会成为隱患,自家搞这些不是找不自在吗?
  粉刷一次能用个十来年,难道现在了钱,到时候再钱找人给重新刷成现在这种不犯忌讳的模样吗?
  一听唐植桐说財力不足,大师傅就熄了声。
  接下来干活,施工队的师傅们都很卖力,將心比心,人家主家兜里都没几个铜板了,还能管饭、管烟,施工队还能有不出力的道理?
  这一忙活,就忙到了中午。
  房子里面给刷了大白,门柱、门窗都重新给刷了漆,虽然只有单一的红色,但看上去很喜庆,拿来当婚房都不掉价,唐植桐很中意。
  “万同志,这就很好了,卫生我自个慢慢打扫。”临走前,万善还有让施工队帮著收拾卫生的意思,被唐植桐给拦下了。
  若是今天中午继续管饭的话,唐植桐不介意施工队再多干一点,可自己这边没有准备,就不好再麻烦人家,而且能做到眼前的这种程度,唐植桐觉得已经很到位了。
  “捎带手的事,不跟你要工钱。”万善刚才也听到唐植桐说兜里没钱了,还以为他是在担心工钱,但这毕竟是祝局关注的工程,万善力求尽善尽美。
  唐植桐拦不住,不过好在收尾工作並不麻烦,二十来个人一块下手,很快就把大头给干完了,剩下的交由唐植桐慢慢收拾。
  “唐同志,这是钥匙,你收好。”万善从兜里掏出大门的钥匙,交到唐植桐的手里,就是完成了项目交接,至於什么验收签字,一概都无。
  “谢谢,谢谢!”唐植桐接过钥匙,从挎包里往外掏烟,每人两盒,每给一个人都道上一声谢,可谓是对施工队给足了尊重。
  待送走了施工队,唐植桐关上大门,拧开院子里的水龙头洗了把手,然后在新家里细瞅起来。
  所谓的大白其实是熟石灰加的细沙,这玩意不如石膏白,但胜在结实耐造,只要不是特意往上泼水,用个三四十年跟玩似的。
  所有的房间內都没有糊顶棚,按照万善的说法,最好是再等上个把月,等里面的潮气散乾净后再找师傅糊。
  然而唐植桐最缺的就是时间,因为化工原料公司那边还等著自己搬家后搬过去开门店呢。
  唐植桐將所有房间都巡视了一遍,最后来到正房。
  万善在师傅们打扫卫生的时候,领著唐植桐逛了一遍,大体说了一遍注意事项,其中交代最多的就是这个火炕。
  也不知道施工队用了什么法子,火炕表面已经乾的差不多了。
  唐植桐用手摸了一下,还有些温热,再弯下腰將带軲轆的小地炉拉出来,里面有燃烧过的灰烬。
  万善交代再过几天,等火炕表面干透后,需要用浆糊糊上一层报纸,能起到防尘的作用,唐植桐当时满口子答应下来,心里却想著选报纸的时候得用心,不能选上带有照片和指示的。
  虽然火炕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但唐植桐不知道母亲会不会因为心疼煤炭而不使用火炕。
  以前四九城这边用的百姓很多,但前年的时候大部分都拆了。
  当时炼钢铁需要用耐火砖建小高炉,却一时间找不到那么多,只能退而求次用普通的青砖,然而青砖也不够用,也不知道哪个大聪明想到了火炕的砖,於是乎街道就动员大家响应號召把火炕拆了建高炉。
  不少百姓都响应了,火炕虽然在取暖方面有优势,但烧煤多,而且特別占地方,一个火炕几乎占了一间房的一多半。
  木床则完美解决弥补了火炕的缺点,不仅占地方少,床底还能放东西,一时间就颳起了一阵换床的风潮。
  巡视完屋內,唐植桐开掛將里里外外的建筑垃圾、尘土全都一扫而光。
  隨后又来到屋外,將院子里硬邦邦的土地硬生生往下挖了六十公分。
  在院子里种菜,植物大概也就能往下扎这么深了,虽然个別物种能扎的更深,但唐植桐没有再继续深挖,因为再往下挖就是地窖顶部的青膏泥。
  与蔬菜的健康成长比起来,唐植桐更看重地窖的防水。
  不过唐植桐也没亏了將要在这边安家落户的蔬菜,將在玉泉山薅的草木灰和排泄物、转河薅的淤泥、押运处薅的泥土混合均匀,一股脑的都扔在了自家院子的坑里,並做了平整。
  这个平整也很讲究,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因为整个院子的排水口在院子的西南角。
  儘管手上很乾净,但做完这一些,唐植桐还是满意的拍了拍手,仿佛手上沾了多少泥土似的。
  看著眼前的杰作,唐植桐竟然觉得以后做个农场主也不错,这可比机械省时省力多了。
  弄完地,唐植桐又开始折腾下水道。
  搬到这边来,小两口就不適合继续住西厢房了,在四九城四合院里有条规矩,家里的老人、长辈住正屋,长子住东厢房,次子或女儿住西厢房。
  即便不是自家宅子,很多地方也延续了这条规矩,所以崔鶯鶯即便去了普救寺,依旧是住在西厢房。
  唐植桐首先在东厢房的墙面底部开个孔,直接通到地下,然后比照孔的位置,开始挖沟,並在沟底铺设城墙灰用以防止生活污水渗漏,接著用城墙砖朝著院子西南角的方向铺设下水道,在做完下水道两侧的放水后,最后再把泥土覆盖上。
  院子西南角院墙原本的排水孔不变,下雨时用来向外排水,下水道的排水则在院墙上单独挖,从地下连接渗道。
  做完这一切,唐植桐又將目光对准了西耳房,他打算將西耳房继续当成自家的洗澡间,並將这个计划在前天就告诉了万善,请他將西耳房的地面抹上一层水泥。
  万善自然满口答应下来,而且当天就给办了。
  除了地面,他甚至將墙面也给抹了,这样一来,防水性能大大增加。
  东厢房和西耳房都做隱藏式下水道,排水问题是解决了,但这样一来显得有些不太协调,自己和小王同学倾倒生活污水是方便了,但母亲和妹妹依旧不方便啊!
  一不做二不休,唐植桐索性给所有房间都搞上了下水道,不过正房和西厢房的排水孔没有安置房內,而是在屋门口垒了两个小水池,水池连通著下水道,出门、抬手將污水倒入水池,污水自然就顺著下水道排出去了。
  日积月累,小水池肯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堵塞,但这都不是事,谁让唐植桐有外掛呢?可以隨时化身为下水道疏通专家!
  鼓捣好排水,唐植桐依旧没有停手,利用外掛將朝向院子一侧的屋顶来了一次精准“降雨”。
  “雨水”顺著瓦面滴滴答答落在院子的地面上,將刚换好的泥土砸出一个又一个的小浅坑。
  唐植桐將空间里的城墙砖薅出来,顺著墙沿往外摆放,一直到能接住雨滴为止。
  若是依著唐植桐的意思,不说將院子里全铺满青砖,起码也得铺一半,这样住起来才舒服,但考虑到母亲的喜好,他还是放弃了这种想法。
  老人恋旧,一家人刚搬过来,张桂芳肯定会有些不適应,院子里的蔬菜如果能占据她大部分精力,就能减缓这种搬家带来的不適性。
  不过唐植桐依旧在院子里用城墙砖铺出了几条小路,走向跟铁轆軲把的老宅相似度很高,唯一的区別就是铁轆軲把的老宅大门朝东,这所新宅子大门朝南。
  平整后的院子焕然一新,唐植桐仿佛看到了院子內生机勃勃、万物竞发似的场面。
  外掛在手,优势在我!
  洗洗手,锁上门,去椿树胡同吃饭!
  “那边收拾好了?”小王同学见丈夫回来热了一头汗,把毛巾在水龙头下浸湿、拧乾,递了过去。
  “嗯,收拾好了,施工队干活很麻利,收拾的很利索,你保证喜欢。”唐植桐接过毛巾,摊开照在脸上就是一通揉搓。
  “那得不少钱吧?”小王同学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担心两人手里的钱不够。
  “我这还有些,等会你们走的时候再拿上二百。”叶主任在一旁插话道。
  “妈,暂时不用。我明天去房管局结算,不够的话再过来跟您拿。”唐植桐隨手將毛巾递给小王同学,拒绝继续在岳母一家身上吸血。
  明儿甭管多少钱,唐植桐都打算自己出了,对外可以说自己借的,回头再“慢慢还”就是了。
  当然,也不会很慢。
  前天的时候,唐植桐打算用空间里的“兔子”平帐,但后来又琢磨了一下,感觉还是有漏洞,家兔再怎么说跟野兔还是有区別的。
  如果说用鱼来平帐就好解释了,无论是在鸭绿江还是在武汉的长江段、藕池里,唐植桐都薅了不少河鱼,如果自己去什剎海、北海、筒子河等地方去钓鱼,在眾目睽睽之下渔获不断,卖几条出去,这收入不就来了吗?
  保不齐还能钓出一个四九城永不空军的传说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