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3章 932你过得不好我就放心了
第933章 932你过得不好我就放心了
“我坏吗?”听到小姨子对自己的评价,唐植桐陷入了自我怀疑。
有些人特别喜欢姐妹,可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啊,这怎么能算坏呢?
唐植桐觉得自己有点冤枉,不过敬民之前也说过自己坏来着……
坏就坏吧,总比吃用尿培养出来的小球藻要好,自家有粮食,实在是没有必要没苦硬吃。
几人坐在大门下聊天,唐植桐又跑屋内添了一次柴,下午四点多将火浇灭,开始往回走。
先把静莹、敬民姐弟俩放下,小两口才回家。
等到了铁辘轱把的时候,几个小孩把一个孩子堵在胡同口,正好挡住唐植桐回家的路。
这几个孩子虽然没动手,但嘴没闲着,中间那个看着瘦弱,但嘴里含妈量极高,一点都没落了下风。
“刚放假就在这胡吣,作业写完了吗?散了散了!”听着那些不堪入耳的话,唐植桐慢慢刹停,让小王同学从后面下来,自己则将这帮小崽子厉声喝止。
在类似铁辘轱把这种地方,大多家长是不怎么注重孩子教育的,即便有,也只是极少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哪怕父母加强对自家孩子的教育,有这么一帮出口成脏的小邻居在,恐怕也很难彻底将孩子掰过来。
唐植桐在这边的名声慢慢起来了,几个孩子不敢跟他作对,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嘟嘟囔囔的散开了。
被堵的那孩子行动最磨叽,排在几个孩子最后面,看向唐植桐的目光透着仇恨。
“那个是楚春雪的儿子吗?”刘家明的目光让小王同学很不舒服,拉了一下丈夫的衣襟,问道。
“嗯,看样子像。”唐植桐点点头,之所以说像,是因为刘家明比几个月前瘦了很多,都快脱相了。
“看样子是忌恨咱家了。”小王同学一边走,一边提醒丈夫道。
“没事,咱还能怕这小崽子吗?再说咱在这边住不了几天了。”唐植桐没将刘家明放在心上,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能怎么着?
“孟母三迁还是有道理的。”小王同学摸了一下肚子,她再有大半年也要当母亲了,心理上有了些微妙变化。
“嗯,回头咱好好教育孩子,肯定不会长歪。”唐植桐笑笑,追求美好生活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力,可有些人偏偏认为全世界的人都欠他的,刘家明貌似有这方面的迹象。
回到家以后,凤芝急不可耐的上前表功:“哥,我上午把你拿出来的玉米都碾完了!”
“不错,凤芝长大了,是妈妈的小帮手了。累不累?”唐植桐笑眯眯的摸摸妹妹的脑袋,做了好事就得表扬,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虽然凤芝有时候给人一种不懂事的感觉,但比起刚才堵在胡同口的小崽子们,已经在行为、道德方面甩他们八条街了。
“累,胳膊疼、腿疼,哪都疼。”凤芝揉揉胳膊,又跺跺脚,一副很辛苦的模样。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知道累是好事,以后无论在吃的方面,还是用的方面,都要知道珍惜、节约。”唐植桐弯着腰,捧着凤芝的脸一阵搓揉。
“我顿顿吃的精光,从来不掉饭粒。”凤芝感受到哥哥心情好,自我表扬道。
“嗯,你做的很对。不过,穿衣服方面,为什么你会嫌弃有补丁的衣服?你穿的每一件衣服都是咱妈一针一线给你缝出来的,你如果嫌弃的话,咱妈得多伤心啊,对不对?”唐植桐防微杜渐的教育道。
凤芝已经有了一点要面子的心思,虽然不是那么明显,但依旧要防患于未然。
“哦。”被说中心思的凤芝这会儿有点不情不愿了。
唐植桐赏妹妹个脑瓜崩,不再理她,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布票将大幅度缩水,人人补丁是常态,即便凤芝再不情愿,也会乖乖的穿上带补丁的衣服。
补丁啊,也就是四九城只在这几年穿,等后面形势好转,立马会增加布票的供应,其他地方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得穿补丁衣服到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农村更滞后,唐植桐记得港县回归那年自己还在穿补丁裤。
“那边收拾利索了?”破家值万贯,张桂芳知道搬家在即,今儿在家收拾了一天了,将一些小零碎的东西尽可能的装在箱子里,方便运输。
“嗯,文文,你给咱妈说说新家的情况。”唐植桐把解说工作让给了小王同学,既是让婆媳俩增进感情,也想从她俩嘴里听听新家还有哪些不足,回头再暗地里改善一下。
小王同学一说起新家来,凤芝也不噘嘴了,赖在嫂子怀里听她讲着新家的各种便利。
凤珍也差不多的情况,手里的笔也不动了,竖着耳朵偷听。
“想听就过去大大方方听,学习不差这一会儿。等搬过去,你和凤芝住西厢房,到时候再给你们买两张书桌。”唐植桐将挎包放在方桌上,推了一下凤珍的肩膀。
这一推,把凤珍推了个大红脸,不过她是个听劝的,盖上笔帽就凑了过去。
看着一家其乐融融的模样,唐植桐笑笑,出门来到院子里摘上三个茄子,打算今晚炖茄子吃。
小王同学的口才不错,一番形容下来,让张桂芳眉开眼笑,凤珍和凤芝也开始商量着怎么布置她们的房间。
“桉子,你打算什么时候搬过去?我这边掐着时间催芽。”张桂芳心心念念着过去继续开荒,菜店里的供应一直没有什么起色,自家的副食还是得靠院子里的产出。
“我觉得后天差不多就能干透,咱星期三搬家吧?”有了新房子,唐植桐对铁辘轱把就没什么留恋的了,恨不能今儿就搬过去。
至于门窗上油漆里的甲醛嘛,肯定会有一些,但夏天都是开着窗户睡,只要有空气进出,影响不会很大,毕竟不是几十年后那种全胶水的全屋定制。
“行,那我现在就催芽。”张桂芳对儿子的安排没有意见,说完就起身去找种子。
“凤珍,这两天你考试,我就不带你过去认门了。等搬家的那天,正好你放假,放学后你让静莹带你过去,她知道咱新家在哪儿。”唐植桐一边将切好的茄子放到锅里,一边跟凤珍交代道。
“嗯。”凤珍点头应下,对哥哥的安排全盘接受。
“桉子,你明天过去的话,把咱家大门上的锁带过去换上,那边的锁保不齐别人有钥匙,换了锁放心一点。”张桂芳抓着一把种子从里屋出来交代道。
“行,我明天就换。”唐植桐嘴上答应的很好,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那边鸟干毛净,院子里除了水龙头压根就没什么东西,谁又去偷呢?
“咱搬过去之后,粮本、副食本都得跟着换,这里面什么个章程,你知道吗?”为了这个家,张桂芳有着操不完的心。
“嗯,这些事我去办,您负责把院子里的菜给种好就行。”唐植桐端着炒锅耐心的回应着母亲。
“还有咱院子里的石磨、石碾,是不是也得搬过去?”张桂芳跟没听见儿子说的似的,生怕有什么遗漏会影响家里的生活。
“都搬过去,到时候多叫两辆板车。”唐植桐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也头疼,这年头没有什么搬家公司,如果用板车的话,十辆都不一定能装得下家里这些东西。
“行了,你先去做饭吧。”张桂芳见儿子端着锅,适时住了嘴,也只是在屋内住了嘴,等把手里的种子泡上,又跑到屋外接着跟唐植桐唠叨。
“那两棵枣树得留在这里吧?有点可惜。”
“那边垒什么土炕,占地方不说,还费煤,听说煤不太好买了。”
“这院子里的菜真的还给咱吗?”
唐植桐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面对母亲的唠叨,只能一个个回答:
“妈,这两颗枣树留这边,我回头再重新剪几枝插新院子里,坑都挖好了。”
“妈,咱不缺煤,到了那边去买煤,我手里有条子。”
“菜的话,可能不如您照顾的细心,我以后下班从这边绕一下,过来看看。您要是不放心,咱搬家的时候,把院子里的菜适当带一点走,或者分一点给马大爷也行。”
娘俩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张桂芳所有的疑问都被唐植桐一一解答,她慢慢也就踏实了下来。
“刘家明从未管所出来了,可怜的,整个人瘦了两圈,但一到家就跟他奶奶吵,骂的很脏,还不如进去之前呢。”吃饭的时候,听着后又吵吵起来,张桂芳有感而发。
“我们回来的时候也看到他跟别的孩子吵架来着,嘴里脏话不重样,人虽然瘦了,但不像是改造好的样子。”听着婆婆的话,小王同学想起了刚才看到的那一幕。
“就他这副德行,早晚还得再进去,社会会教他做人。”唐植桐在一旁插了句话,只说品性,不说供应。
未管所虽说只收未成年人,虽说条件会好一点,但毕竟不是进去享福,饿一点是很正常的。
其实未管所的前身就是劳教。
劳教起源于毛熊,二战后他们将流浪儿集中起来组成“高尔基工学团”,收容教育。
工学团的负责人是个教育学家,叫马卡连柯。
他把劳教的经历、心得写成六十万字的《教育的诗篇》,1955年毛熊拍摄了同名电影,1957年这部电影配上普通话,在国内放映。
当时两国关系很好,国内很多东西都是照搬毛熊,于是国内也开始出现了劳教。
各大城市成立了五人小组。
所谓五人小组是由公安、民政、司法、劳动等部门抽调人组成的,是当时国内劳教制度的领导机构和具体审批机构。
这个机构权力很大,只要五人一致同意,不用什么额外的手续,就能收容,这也是从老大哥那边照搬的做法。
刚开始,劳教的人并不多,等到了大放卫星的时候,四九城这边就提出了一个说法:“要把四九城的社会治安和政治情况搞得像玻璃板,像水晶石,像镜子一样。”
各地纷纷仿效,上海的“十无城市”就是这时候出现的。
那个壹和零特别多的城市,有个派出所在这期间直接宣称一天破了一万件案子,也是在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个“沙坪农场大堡作业区”,收容行为不端的青年儿童。
前几年风调雨顺,供应上宽松,即便是劳教,日子也不会太难过。
这两年,川蜀大地饥饿如影随形,普通百姓都吃不饱,更别说那些被劳教的青年儿童了。
据从大堡作业区出来的人说,吃蟋蟀、蚯蚓、推屎耙(川渝地区对屎壳郎的叫法)、老鼠是常有的事,只要能逮住的,全往嘴里塞,甚至老鼠进嘴的时候还是吱吱叫的。
按照当事人的说法,这几种小吃里面,屎壳郎的味道是最好的。
唐植桐觉得不知道这话对不对,毕竟他没吃过屎壳郎,但他吃过蟋蟀,这玩意处理一下不算难吃。
八卦是女人的天性,婆媳俩聊着刘家的事情,像什么刘张氏和刘家明吵架的原因什么的。
唐植桐对祖孙俩都不感冒,恨不能他俩斗个头破血流才好呢,只是苦了楚春雪,摊上这么一个婆婆和儿子。
一边听婆媳俩聊天,唐植桐一边琢磨老万,老万进去了,估计里面伙食不怎么样,要不要找张新平加把火?
想来想去,唐植桐放弃了这个想法。
凡是进去的,不敢说没有冤枉的,但大部分都是罪有应得,只要里面吃不饱,唐植桐就放心了,万家家财万贯,家里孩子又多,肯定存在矛盾,只要他家老大、老二、老三心硬一点,估计老万和他儿子没机会活着出来。
这家大业大的,为了财产干出点什么事来,唐植桐一点都不奇怪。
吃完饭,碗筷交给凤芝去刷,凤珍则专心复习功课,而张桂芳又开始忙活着收拾。
小王同学也不例外,拉着唐植桐回了厢房。
兴许是马上搬家要收拾的东西多,小王同学似乎忘了上午收拾唐植桐的计划,将衣橱里的衣服、被褥统统拿出来,用床单包裹起来,让丈夫用绳子捆好,方便搬家时运输。
这一忙活就是大半晚上,除了累点,两人相安无事。
(本章完)
“我坏吗?”听到小姨子对自己的评价,唐植桐陷入了自我怀疑。
有些人特别喜欢姐妹,可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啊,这怎么能算坏呢?
唐植桐觉得自己有点冤枉,不过敬民之前也说过自己坏来着……
坏就坏吧,总比吃用尿培养出来的小球藻要好,自家有粮食,实在是没有必要没苦硬吃。
几人坐在大门下聊天,唐植桐又跑屋内添了一次柴,下午四点多将火浇灭,开始往回走。
先把静莹、敬民姐弟俩放下,小两口才回家。
等到了铁辘轱把的时候,几个小孩把一个孩子堵在胡同口,正好挡住唐植桐回家的路。
这几个孩子虽然没动手,但嘴没闲着,中间那个看着瘦弱,但嘴里含妈量极高,一点都没落了下风。
“刚放假就在这胡吣,作业写完了吗?散了散了!”听着那些不堪入耳的话,唐植桐慢慢刹停,让小王同学从后面下来,自己则将这帮小崽子厉声喝止。
在类似铁辘轱把这种地方,大多家长是不怎么注重孩子教育的,即便有,也只是极少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哪怕父母加强对自家孩子的教育,有这么一帮出口成脏的小邻居在,恐怕也很难彻底将孩子掰过来。
唐植桐在这边的名声慢慢起来了,几个孩子不敢跟他作对,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嘟嘟囔囔的散开了。
被堵的那孩子行动最磨叽,排在几个孩子最后面,看向唐植桐的目光透着仇恨。
“那个是楚春雪的儿子吗?”刘家明的目光让小王同学很不舒服,拉了一下丈夫的衣襟,问道。
“嗯,看样子像。”唐植桐点点头,之所以说像,是因为刘家明比几个月前瘦了很多,都快脱相了。
“看样子是忌恨咱家了。”小王同学一边走,一边提醒丈夫道。
“没事,咱还能怕这小崽子吗?再说咱在这边住不了几天了。”唐植桐没将刘家明放在心上,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能怎么着?
“孟母三迁还是有道理的。”小王同学摸了一下肚子,她再有大半年也要当母亲了,心理上有了些微妙变化。
“嗯,回头咱好好教育孩子,肯定不会长歪。”唐植桐笑笑,追求美好生活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力,可有些人偏偏认为全世界的人都欠他的,刘家明貌似有这方面的迹象。
回到家以后,凤芝急不可耐的上前表功:“哥,我上午把你拿出来的玉米都碾完了!”
“不错,凤芝长大了,是妈妈的小帮手了。累不累?”唐植桐笑眯眯的摸摸妹妹的脑袋,做了好事就得表扬,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虽然凤芝有时候给人一种不懂事的感觉,但比起刚才堵在胡同口的小崽子们,已经在行为、道德方面甩他们八条街了。
“累,胳膊疼、腿疼,哪都疼。”凤芝揉揉胳膊,又跺跺脚,一副很辛苦的模样。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知道累是好事,以后无论在吃的方面,还是用的方面,都要知道珍惜、节约。”唐植桐弯着腰,捧着凤芝的脸一阵搓揉。
“我顿顿吃的精光,从来不掉饭粒。”凤芝感受到哥哥心情好,自我表扬道。
“嗯,你做的很对。不过,穿衣服方面,为什么你会嫌弃有补丁的衣服?你穿的每一件衣服都是咱妈一针一线给你缝出来的,你如果嫌弃的话,咱妈得多伤心啊,对不对?”唐植桐防微杜渐的教育道。
凤芝已经有了一点要面子的心思,虽然不是那么明显,但依旧要防患于未然。
“哦。”被说中心思的凤芝这会儿有点不情不愿了。
唐植桐赏妹妹个脑瓜崩,不再理她,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布票将大幅度缩水,人人补丁是常态,即便凤芝再不情愿,也会乖乖的穿上带补丁的衣服。
补丁啊,也就是四九城只在这几年穿,等后面形势好转,立马会增加布票的供应,其他地方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得穿补丁衣服到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农村更滞后,唐植桐记得港县回归那年自己还在穿补丁裤。
“那边收拾利索了?”破家值万贯,张桂芳知道搬家在即,今儿在家收拾了一天了,将一些小零碎的东西尽可能的装在箱子里,方便运输。
“嗯,文文,你给咱妈说说新家的情况。”唐植桐把解说工作让给了小王同学,既是让婆媳俩增进感情,也想从她俩嘴里听听新家还有哪些不足,回头再暗地里改善一下。
小王同学一说起新家来,凤芝也不噘嘴了,赖在嫂子怀里听她讲着新家的各种便利。
凤珍也差不多的情况,手里的笔也不动了,竖着耳朵偷听。
“想听就过去大大方方听,学习不差这一会儿。等搬过去,你和凤芝住西厢房,到时候再给你们买两张书桌。”唐植桐将挎包放在方桌上,推了一下凤珍的肩膀。
这一推,把凤珍推了个大红脸,不过她是个听劝的,盖上笔帽就凑了过去。
看着一家其乐融融的模样,唐植桐笑笑,出门来到院子里摘上三个茄子,打算今晚炖茄子吃。
小王同学的口才不错,一番形容下来,让张桂芳眉开眼笑,凤珍和凤芝也开始商量着怎么布置她们的房间。
“桉子,你打算什么时候搬过去?我这边掐着时间催芽。”张桂芳心心念念着过去继续开荒,菜店里的供应一直没有什么起色,自家的副食还是得靠院子里的产出。
“我觉得后天差不多就能干透,咱星期三搬家吧?”有了新房子,唐植桐对铁辘轱把就没什么留恋的了,恨不能今儿就搬过去。
至于门窗上油漆里的甲醛嘛,肯定会有一些,但夏天都是开着窗户睡,只要有空气进出,影响不会很大,毕竟不是几十年后那种全胶水的全屋定制。
“行,那我现在就催芽。”张桂芳对儿子的安排没有意见,说完就起身去找种子。
“凤珍,这两天你考试,我就不带你过去认门了。等搬家的那天,正好你放假,放学后你让静莹带你过去,她知道咱新家在哪儿。”唐植桐一边将切好的茄子放到锅里,一边跟凤珍交代道。
“嗯。”凤珍点头应下,对哥哥的安排全盘接受。
“桉子,你明天过去的话,把咱家大门上的锁带过去换上,那边的锁保不齐别人有钥匙,换了锁放心一点。”张桂芳抓着一把种子从里屋出来交代道。
“行,我明天就换。”唐植桐嘴上答应的很好,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那边鸟干毛净,院子里除了水龙头压根就没什么东西,谁又去偷呢?
“咱搬过去之后,粮本、副食本都得跟着换,这里面什么个章程,你知道吗?”为了这个家,张桂芳有着操不完的心。
“嗯,这些事我去办,您负责把院子里的菜给种好就行。”唐植桐端着炒锅耐心的回应着母亲。
“还有咱院子里的石磨、石碾,是不是也得搬过去?”张桂芳跟没听见儿子说的似的,生怕有什么遗漏会影响家里的生活。
“都搬过去,到时候多叫两辆板车。”唐植桐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也头疼,这年头没有什么搬家公司,如果用板车的话,十辆都不一定能装得下家里这些东西。
“行了,你先去做饭吧。”张桂芳见儿子端着锅,适时住了嘴,也只是在屋内住了嘴,等把手里的种子泡上,又跑到屋外接着跟唐植桐唠叨。
“那两棵枣树得留在这里吧?有点可惜。”
“那边垒什么土炕,占地方不说,还费煤,听说煤不太好买了。”
“这院子里的菜真的还给咱吗?”
唐植桐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面对母亲的唠叨,只能一个个回答:
“妈,这两颗枣树留这边,我回头再重新剪几枝插新院子里,坑都挖好了。”
“妈,咱不缺煤,到了那边去买煤,我手里有条子。”
“菜的话,可能不如您照顾的细心,我以后下班从这边绕一下,过来看看。您要是不放心,咱搬家的时候,把院子里的菜适当带一点走,或者分一点给马大爷也行。”
娘俩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张桂芳所有的疑问都被唐植桐一一解答,她慢慢也就踏实了下来。
“刘家明从未管所出来了,可怜的,整个人瘦了两圈,但一到家就跟他奶奶吵,骂的很脏,还不如进去之前呢。”吃饭的时候,听着后又吵吵起来,张桂芳有感而发。
“我们回来的时候也看到他跟别的孩子吵架来着,嘴里脏话不重样,人虽然瘦了,但不像是改造好的样子。”听着婆婆的话,小王同学想起了刚才看到的那一幕。
“就他这副德行,早晚还得再进去,社会会教他做人。”唐植桐在一旁插了句话,只说品性,不说供应。
未管所虽说只收未成年人,虽说条件会好一点,但毕竟不是进去享福,饿一点是很正常的。
其实未管所的前身就是劳教。
劳教起源于毛熊,二战后他们将流浪儿集中起来组成“高尔基工学团”,收容教育。
工学团的负责人是个教育学家,叫马卡连柯。
他把劳教的经历、心得写成六十万字的《教育的诗篇》,1955年毛熊拍摄了同名电影,1957年这部电影配上普通话,在国内放映。
当时两国关系很好,国内很多东西都是照搬毛熊,于是国内也开始出现了劳教。
各大城市成立了五人小组。
所谓五人小组是由公安、民政、司法、劳动等部门抽调人组成的,是当时国内劳教制度的领导机构和具体审批机构。
这个机构权力很大,只要五人一致同意,不用什么额外的手续,就能收容,这也是从老大哥那边照搬的做法。
刚开始,劳教的人并不多,等到了大放卫星的时候,四九城这边就提出了一个说法:“要把四九城的社会治安和政治情况搞得像玻璃板,像水晶石,像镜子一样。”
各地纷纷仿效,上海的“十无城市”就是这时候出现的。
那个壹和零特别多的城市,有个派出所在这期间直接宣称一天破了一万件案子,也是在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个“沙坪农场大堡作业区”,收容行为不端的青年儿童。
前几年风调雨顺,供应上宽松,即便是劳教,日子也不会太难过。
这两年,川蜀大地饥饿如影随形,普通百姓都吃不饱,更别说那些被劳教的青年儿童了。
据从大堡作业区出来的人说,吃蟋蟀、蚯蚓、推屎耙(川渝地区对屎壳郎的叫法)、老鼠是常有的事,只要能逮住的,全往嘴里塞,甚至老鼠进嘴的时候还是吱吱叫的。
按照当事人的说法,这几种小吃里面,屎壳郎的味道是最好的。
唐植桐觉得不知道这话对不对,毕竟他没吃过屎壳郎,但他吃过蟋蟀,这玩意处理一下不算难吃。
八卦是女人的天性,婆媳俩聊着刘家的事情,像什么刘张氏和刘家明吵架的原因什么的。
唐植桐对祖孙俩都不感冒,恨不能他俩斗个头破血流才好呢,只是苦了楚春雪,摊上这么一个婆婆和儿子。
一边听婆媳俩聊天,唐植桐一边琢磨老万,老万进去了,估计里面伙食不怎么样,要不要找张新平加把火?
想来想去,唐植桐放弃了这个想法。
凡是进去的,不敢说没有冤枉的,但大部分都是罪有应得,只要里面吃不饱,唐植桐就放心了,万家家财万贯,家里孩子又多,肯定存在矛盾,只要他家老大、老二、老三心硬一点,估计老万和他儿子没机会活着出来。
这家大业大的,为了财产干出点什么事来,唐植桐一点都不奇怪。
吃完饭,碗筷交给凤芝去刷,凤珍则专心复习功课,而张桂芳又开始忙活着收拾。
小王同学也不例外,拉着唐植桐回了厢房。
兴许是马上搬家要收拾的东西多,小王同学似乎忘了上午收拾唐植桐的计划,将衣橱里的衣服、被褥统统拿出来,用床单包裹起来,让丈夫用绳子捆好,方便搬家时运输。
这一忙活就是大半晚上,除了累点,两人相安无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