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于丽和糖豆疫苗
  第219章 于丽和豆疫苗
  傍晚。
  推着自行车,王孟德和何胜男一起,往院里走去。
  今天是年后第一天上班,因为天气寒冷,天黑的早,两个人就约好了在德胜门外的公交站旁边汇合。
  刚一进院,就看见阎解成在自家门口,缩着脖子,紧紧裹着破旧的衣,正探头探脑的盯着院门看。
  见他回来了,连忙故意大声的说道:“孟德哥,嫂子,您们下班回来了。”
  “哟,解成,这么冷的天,怎么还在外边。”
  王孟德笑着说道。
  刚才的情形,他一眼就看出来了,阎解成肯定是在等自己回来,然后故意大声的给阎老西通风报信。
  果然不出他所料。
  很快,阎埠贵就从屋里走了出来。
  他推了推眼镜框,笑道:“孟德回来了,来来来,去家里坐会儿,二大爷找你有事儿商量。”
  王孟德转头冲着何胜男道:“胜男,你先回去,我和二大爷聊一会儿就回去。”
  说着就把自行车小心的停在了阎埠贵家的门口。
  “好的,那我先回去了,你也早点回去吃饭。”
  何胜男一边走一边笑着说道。
  她来到95号院这么多年了,知道阎家的秉性。
  除了带好东西来,一般人,可吃不上他家的饭,最多有求于人的时候,才会有一碗热水。
  进了客厅。
  阎家因为人口多,再加上两口子习惯性的捡一些东西回来,都堆放在了客厅。
  这就导致他们家的客厅显得特别的拥挤。
  坐下后,阎埠贵殷勤的要给他倒一杯热水,也让他拒绝了:“二大爷,不用麻烦给我倒水了,我等下回去就吃饭了。”
  “呵呵,那行,我就不给你倒了。”
  听了他的话,阎埠贵麻溜的放下了自己家的竹编暖水壶,然后接着说道:
  “孟德,是这样的,今天找你,是想请你帮帮忙。
  解成这不是准备相对象了么,周末的时候,你家自行车,能不能借我半天,让他到时候推过去涨涨面子。”
  他的大儿子阎解成,今年二十多了。
  早就到了该找对象的年龄。
  前两年,因为生活困难,再加上没有正式的工作,就一直拖着。
  今年过年前的时候,和他在一个学校的老师,无意间提了一嘴,说是他们院,有一个姑娘挺好,想找对象,还不要彩礼。
  一听说不要彩礼,阎埠贵就心动了。
  城里和农村可不一样。
  在农村,这几年困难时期,只要有一口吃的,差不多的情况下,啥都不用给,姑娘就可以领回家了。
  要是能出几斤棒子面,绝对会引起好几个姑娘家的争抢。
  至于能拿出几斤白面当做彩礼,那就更可以在十里八乡的挑挑选选了。
  但在城里。
  一般情况下,彩礼都要给的。
  当然,给多给少,这就是两家一起商量了。
  就像王孟德当时结婚的时候,就给了十块钱的彩礼钱。
  他的小舅子何胜文这也马上要结婚了,两家也商量了一下,到时候给八块钱。
  本来阎埠贵心里的彩礼价位,是最多能出到三块钱的。
  谁知道居然有姑娘不要彩礼,就愿意嫁,让他喜出望外。
  他最喜欢这种事情了。
  当然,他心中也有很大的疑虑,不要彩礼的姑娘,不会是身体有残疾吧。
  老阎家虽然不是富贵人家,但残疾的还是不会要的。
  于是,阎埠贵就让二大妈杨瑞华,亲自去了姑娘家附近打听。
  得到的结果,也让他放下了心。
  原来,这于家的姑娘,今年已经二十三岁了。
  为什么到了现在还没有出嫁,也是因为家里却是困难,前几年母亲身体不好,家里还有好几个弟弟妹妹要照顾。
  为了照顾家里,就婉拒了好几个媒婆的上门提亲。
  在前两个月,她母亲的病,突然就好转了。
  然后,她的父母就开始张罗给她找对象了。
  现在已经是大姑娘了,再不找,以后可就更不好找了。
  了解了具体情况后,阎埠贵心里算计着。
  虽然这姑娘家的条件一般,只有她的父亲一个人在工厂里上班,家里还有几个弟弟妹妹没成年。
  但也不是不能接受,大不了到时候少走动就行了。
  至于她的年龄问题,在阎埠贵看来,都不是个事儿,二大妈的年龄也比他大两岁呢。
  年龄大点好,知冷知热,知道心疼人。
  心里有了计较,他就给那个老师回话了,准备年后相亲。
  年前可不行,这要是看对眼了,还得送年礼呢。
  年后就不一样了,能省一次年礼。
  “哟,解成要去相亲呀,没问题,这周末我也没啥事,到时候去中院找我就行了。”
  王孟德爽快的答应道。
  反正他周末一般情况下也不出去,就算是出去,家里有三辆自行车呢。
  而且。
  把自行车借给老阎,等他还回来的时候,肯定会给擦得干干净净,相当于一次免费的保养了。
  “嘿,还是孟德仗义。”
  阎埠贵见他直接答应了下来,顿时觉得非常有面子,便竖着大拇指说道。
  “哈哈,二大爷的事情,我必须要帮。”
  王孟德也说着漂亮话,然后转头看向一旁的阎解成道:
  “对了,二大爷,解成这是要相哪儿的姑娘?”
  他非常的好奇,不知道这次的相亲对象,是不是原剧中的于丽。
  对于于丽,他可是很熟悉的。
  前两个月,于海棠来95号院找何雨水玩的时候,在何雨水的提醒下,便找到了他。
  在给于母治病的过程中,于丽那几天可是全程陪在旁边,两个人算是熟人了。
  “呵呵,是在东四那边的一户人家,姓于。”
  阎埠贵也不瞒着。
  他对王孟德的人品还是信得过的,所以就直接说了出来。
  如果是许大茂这种人问,他肯定藏着掖着,事情未定时,坚决不说出口。
  作为院里的‘门神’,他对这几年,傻柱相亲失败的一部分原因,可是看的清清楚楚。
  “东四于家呀。”
  王孟德可太熟悉了。
  这正是于海棠她们家,阎解成的相亲对象,是于丽没跑了。
  回到家里。
  饭菜已经做好了。
  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除了丫丫正用小胖手攥着一块肉吃着,其他人都没有动筷子。
  用温水洗了把脸洗了手。坐在何胜男的旁边,拿起筷子,然后开始招呼一起吃起了饭。
  今天的主食,是白菜粉条木耳包子。
  这种馅的包子,平时可是吃不到的。
  倒不是面粉难搞到,而是因为木耳和粉条平时在市场上买不到。
  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每户人家定量供应粗粉条二两、粉丝二两、木耳半两、黄半两。
  这点的定量,本来是不够包包子的。
  王孟德因为有特殊供应的定量,所以这些都比其他人家多不少。
  把粉条和木耳用水泡一下,然后和大白菜一起,包成大包子。
  刚出锅的时候,王孟德趁热能吃四个。
  两个弟弟也能吃三个左右,就连六七岁的王元勋和王元第哥俩,每人都差不多能吃下去两个。
  怪不得古话都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这可是跟王孟德拳头一样大的大包子。
  要不是他隔三差五偷偷的往家里带一些粮食和营养品,就每个月的定量,还真吃不饱。
  “孟德,老阎找你什么事情?”
  王浩手里也拿着一个包子,一边吃一边问道。
  “爸,二大爷家的阎解成,准备过几天去相亲,想借我的自行车去撑撑场面。”
  “噢,原来是这么回事。
  也是,他们家的解成,前年就二十岁了,要不是因为这两年困难,再加上他舍不得彩礼,早就该结婚了。”
  王浩了然道。
  “孟德,是谁家的姑娘,居然要跟阎老西家结亲。”
  一旁正在照顾孙女吃饭的冉小梅,好奇的问道。
  老阎家抠门可是出了名的,附近胡同的住户,都知道他的家风和为人。
  “妈,是东四那边的,雨水同学,就是来过院里几次的那个于海棠,她的的姐姐。”
  王孟德解释道。
  “那姑娘的姐姐呀。
  可惜了!”
  冉小梅惋惜的说道。
  老阎家的情况,她作为在一个院生活了二十来年的邻居,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他就没见过跟儿子要伙食费的父母。
  阎解成没有正式的工作,这几年偶尔打个零工,每次赚个块儿八毛的,都被老阎两口子给要走了。
  谁家的姑娘要是嫁过来,肯定都没好日子过。
  这个话题略过,接着,王孟德又说起了自己升职的事情。
  “你成内科的负责人了?”
  王浩一脸的惊讶,然后神色复杂的说道。
  儿子出息了,他心里自然非常的高兴。
  同时,他也有些作为‘前浪’的感慨。
  虽然他在别的医院里,也是一个主任,但他的这个主任,和王孟德的主任可不一样。
  王孟德是整个科室的负责人,掌管着整个科室的生杀大权。
  而他只是有个主任的名头,完全不参与科室的管理工作。
  还有,他所在的医院,和中医研究院,可是也差远了。
  相比与他,冉小梅和何胜男两个人则是纯粹的高兴了。
  “太好了,孟德,家里还有点羊肉,是你朋友送的,明天,咱们晚上吃火锅。”
  冉小梅喜滋滋的安排道。
  “奶奶,我要吃涮羊肉,还要芝麻酱。”
  王元第听了要吃羊肉火锅,连忙把脸从碗口上抬了起来。
  “好,好,奶奶明天晚上就给你做,芝麻酱也有,够你吃的。”
  冉小梅宠溺的说道。
  每年的三节(春节、五一、国庆),凭借着《京城市居民副食购货证》,每户人家就可以购买一两的芝麻酱。
  他们家已经分家了,算起来有二两。
  就算没有特殊供应的定量,省着点,也足够吃一顿火锅的了。
  第二天。
  中医研究院。
  蒲老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之后,由王孟德等几个弟子,搬到了他的新办公室里。
  本来研究院早就给他准备好了副院长的办公室。
  但他当时还担任内科研究所的负责人,舍不得离开,就一直没有搬过去。
  现在自己的得意弟子成了负责人,他自然要退位让贤了。
  “孟德,等下让你几个师弟师妹,把这屋子打扫一下,然后再帮你把东西搬过来,以后这间办公室,就留给你了。”
  蒲老从屋里出来,转过身去,轻声的说道。
  “是,先生。”
  王孟德站在他的旁边,恭敬的答应道。
  作为一个科室的负责人,最好的办公室肯定是该他所有,这种事必须要当仁不让。
  一直忙到中午。
  才勉强把办公室给换了。
  “你们几个先去吃饭,等下午的时候,再过来,我给你们分配任务。”
  王孟德对着李响等几个师弟师妹笑着说道。
  昨天他就说了,为了庆祝他的升职,准备找一个研究方向,进行开展研究。
  “是,师兄,那我们先走了。”
  等众师弟师妹出去后,王孟德看时间还有一点,便从抽屉里拿出一张信纸和钢笔,开始伏在办公室前写了起来。
  他这是在给医学科学院的主任,未来的院士顾先生写信。
  顾院士是国内著名的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同时在后世也被人亲切的称为‘丸爷爷’。
  1955年,苏省南通发生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大流行。
  共发现麻痹型患者1680例,病死率27.75%,许多患儿即使能活下来,也会落得终身残疾。
  顾院士临危受命,在昆明带领团队建立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开始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工作。
  终于,在1960年,疫苗研制成功了,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疫苗刚研发出来时,需要年幼的孩子来做安全实验,顾院士和实验室的同事们,便让自己的孩子试喝了疫苗。
  但因为疫苗是液体,需要口服,很多孩子都心生害怕不敢吃。
  前几天,王元勋就不愿意喝,最后被强制性的捏着鼻子,才给喝下去。
  当时,王孟德就想到了,他小时候吃过的丸疫苗。
  相比液体疫苗,丸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
  于是就准备写信给顾院士提示一下,让他早点把液体疫苗制成丸。
  等他写完信,发现已经到了饭点。
  吃完午饭,又休息了一会儿,几个师弟和师妹来到了他的办公室里。
  “师兄,您接下来,准备研究哪一个方向?”
  张巧玉心里不藏事,迫不及待的问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