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爵士等级调整
  确定在少府寺组建国资委后,朱由检才继续设立行署的问题:
  “无论是征税还是经营企业,他们都属于经济活动。”
  “所以太府寺、司农寺、少府寺的行署设立,要看各地的经济联系。”
  “暂时不用全设,只在主要经济圈设立。”
  取出一幅地图,朱由检指着江南说道:
  “目前来看,大明经济最活跃的地方,是在江南一带。”
  “这个江南如何定义呢?依朕看最核心的是苏松,外围是江南巡抚所辖的南京应天府和常镇二府,以及浙江的杭嘉湖三府。”
  “合称苏松常镇南杭嘉湖八府,都在长江三角洲或太湖周边。”
  在地图上划了一个范围,朱由检继续道:
  “这片地方以太湖为中心,通过太湖水系联系周边,可以称为太湖经济圈。”
  “朕打算以江南巡抚兼任太湖巡阅使,负责疏通水路整修水利,加强太湖经济圈的联系。”
  “巡阅府设税务司,由巡阅府和南京太府寺直管,统一太湖经济圈、尤其是太湖水路的税票,作为工商业一税制的试点,避免重复征税。”
  “如果太湖经济圈做的好,就以南京太府寺、司农寺、少府寺为南方行署,管辖南直隶和江西、浙江这一带。”
  不像太仆寺和卫尉寺那样直接在全国设行署,而是先以南京衙门为基础设立南方行署,可见皇帝对三寺设行署的慎重。
  如果做得不好的话,三寺设立地方机构的想法,很有可能夭折。
  不愿看到这点的翟凤翀说道:
  “臣以为不但南方要有试点,北方同样要有。”
  “海河巡阅府已经设立,可以在北方设立行司农寺,走水路帮助粮食转运。”
  朱由检想了一下,认为只在江南设经济圈试行也不好,遂道:
  “不用局限在海河流域,可以扩大到整个北直隶。”
  “整个渤海和海河区域,都可以试行一税制,称为渤海经济圈。”
  “今后北方发展的重点,就是渤海经济圈,尤其是京津永一带。”
  说到这里,朱由检看着地图继续道:
  “三角公路修成后,顺天府提议把永平府并入,作为永平行署。”
  “朕看大凌河防线稳固后,山海关一带的防御压力已经不是那么大,可以把永平府并进来,由顺天巡抚统一负责山海关西面的长城边备。”
  “京津永这个地方以后都在顺天府,要像太湖经济圈的苏松杭一样,成为渤海经济圈的核心。”
  这是朱由检参考京津唐、沪宁杭两大工业基地,设立的两个重点发展地带。打算把它们打造成工业基地,发展为城市群、经济圈。
  税收自然要率先统一,促进区域内的工商业发展。
  群臣对皇帝的远景规划自然不知,但是他们却认为南北方各一个试点很合理。
  两地在朝廷的政策下也率先发力,成为大明最先完成市场化、商品和人员自由流通的区域。
  大明的工商业也属这两个地方最发达,而且各有侧重。
  其中,京津永因为受朝廷影响大、煤铁资源丰富,主要靠朝廷投资发展重工业,国有企业强大。
  很多朝廷直属的国企总部设在这里,巨企数量众多,影响力遍及世界。
  苏松杭则因为民间富庶、人们思想更活跃,以商贸和轻工业为主,小微企业数不胜数。
  尤其是和雇工协会有渊源的个体户协会,在江南实力强大,可以保护个体户不受骚扰、不承担额外税费。
  对雇工的保护也做得好,还经常组织培训,很多雇工就是通过学习成为个体户,进而建立企业,实现身份转变。
  两地也成为大明最发达的地带,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
  这个未来朱由检有所预料,因为他就是这样故意引导的。把重工业放在控制力强的北方,南方则主要发展轻工业。
  朝堂上的大臣就难以想到这些了,他们只是以为皇帝要多收工商税。
  却不知多收工商税的前提是发展工商业,大明重视工商的国策,开始从此确立。
  ——
  农业和工商业一税制改革的消息,首先传到了江南,在这里展开试点。
  曹文衡看到自己被任命为太湖巡阅使的消息后,颇是有些兴奋。
  虽然这个职权和江南巡抚区别不大,却代表了皇帝的肯定。代表着他在江南的所作所为,皇帝记在心里。
  尤其是皇帝给了太湖巡阅府存留一成赋税的权限,让他觉得改革税制更好办:
  “皇上虽然看重赋税,却不是一味搜刮小民的。”
  “本来我们估算实行一税制后,可以起运225万石。”
  “没想到皇上给我们又留了一成,只要求起运200万石。”
  “这相比之前的189万石,实际负担还轻了。”
  张溥也有同感,感叹道:
  “是啊!”
  “圣上一直把民间疾苦挂在心里。”
  “苏州以前说是起运189万石,实际加上两三成加耗后,要超过225万石,所以之前我才这样估算。”
  “没想到圣上免了加耗不说,还留下一成给巡阅府支配,只要求送到太仓200万石。”
  “这南太仓可要尽快建好了,以后苏松等地的税粮都能直接运过去,交给司农寺转运。”
  南太仓是一个新设立的仓库,归南京司农寺直管。地点就设在苏州府太仓州,方便从这里向海上转运。
  这对太仓人、苏州人、甚至整个江南人都是一件大好事。他们不需要再辛辛苦苦向京城等地转运粮食,承担转运加耗——
  这个加耗以前是很高的,最低的时候一石加一斗,高的时候一石加七八斗,对民众而言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所以张溥和曹文衡都说,新税制下苏州府起运200万石比之前189万石负担要轻,因为不用承担耗羡。
  这让他们更有信心完成苏州的一税制改革,尤其是把收回的官田租出去——
  是的,苏州府的官田,如今已经收回了大部分。剩下的都是不超过百亩的官田。
  在雇工协会抢收粮食、又抢收后,苏州士绅顿时坐不住,纷纷和官府达成了置换海外土地协议。
  再不置换的话,雇工协会就完全取代了他们的地位,即使他们坚持自己是地主,官府也不会认。
  那些佃户更不会给他们交租,他们等于是实际失去土地。
  所以这些人不管心里是否情愿,都只能和官府达成置换土地的协议。听从朝廷指挥,前去开发新江南。
  不过这些人也不是没有条件,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获得爵士身份,在海外拥有领地,而非为靖江王国种地。
  “爵位的事情,皇上是怎么答复的?”
  “有没有同意他们的土地换爵位提议?”
  转向张彝宪这边,曹文衡询问他道。
  封爵的权力现在完全归皇帝,尤其是海外爵位。
  朝堂上不是没有臣子争,但是被皇帝和大臣默契地压下来。
  因为当今皇帝早已用爵位收买了大臣,而且能相对公平地分配爵位。
  大臣则希望封爵制度稳定后,再争夺这个权力。
  如今封爵制度就在调整之中,所以一些知情的苏州士绅,敢向皇帝请求爵位。
  张彝宪已经接到皇帝的批复,说道:
  “封爵的事情皇爷答应了,但是要求他们必须在五年内开垦十分之一土地,向朝廷提供粮食和赋税,否则就取销爵士身份。”
  “置换的标准就是私田一亩换十亩,官田看流转过程换取三到十亩。最低3750亩土地,就可以置换海外37500亩,相当于方十里的爵士领,授予初等爵士爵位。”
  “也可以用粮食捐纳,价格37500石,折银按京城的粮价七角一石,而且要配合朝廷收回官田。”
  “这一等级的爵位,以前可是不允许捐纳的,如今是特别优待苏州士绅。”
  曹文衡、张溥等人闻言,都是纷纷点头,认为确实是优待。
  当今皇帝对爵位看似大方,登极后封了许多人。
  但是爵位的门槛也很高,捐纳的最低数额就是面积15万亩、价值15万石的高等爵士,很多人根本就捐不起。
  如今允许苏州士绅捐纳37500石的初等爵士,让他们也有机会成为世袭贵族,可不就是优待!
  尤其是同样允许分期付款,首付只需要3750石即可,折成银子才2625两,很多富贵人家、甚至破落大户都能捐得起。
  张溥想到这里,询问道:
  “如此粮食就宝贵了,今年的租子到底怎么说?”
  “佃户还要不要给官田的地主交租子?”
  张彝宪哈哈笑道:
  “不用!”
  “都收了还能给他们?那不是让他们还想着收租吗?”
  “皇爷说可以给他们优待,允许上交官田的地主捐纳首付后,剩下的分期付款延后五年,五年后再交第二期。”
  “这样给他们五年时间,海外土地都能开垦出来了,可以直接用海外种植出来的粮食,交上剩下九期。”
  这让所有人讶然,没想到皇帝这么大方,等于是说只要有人能拿出3750石粮食,就能捐纳个爵位。
  张溥都考虑着,要不要组织雇工协会捐纳个爵士领,把一些人安置过去。
  以今年那些佃农收获的粮食,发动几百户人家就能捐纳个爵士领,让愿意去海外闯荡的佃农去种地,交上剩下的粮食。
  只是这个爵士领由谁当爵士,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后来还是皇帝知道这件事情后,给了个特殊政策,由雇工协会的集议会成员,在任职时共同享有爵士身份。
  雇工领则由雇工协会所有,用于安置雇工,给失业工人提供生计。
  这个领的面积很大,雇工协会前后捐纳数百万石,面积足有三百多万亩,接近一个男爵领。
  后来还在领地上建立一座雇工之城,凭借众多的人口和工业成为澜沧江三角洲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每年都为雇工协会提供巨额收益,让雇工协会成为大明最有实力的团体之一。
  张溥此时是想不到这个的,只是在听张彝宪提到爵士等级调整:
  “这次捐纳爵士之所以定得这么低,还和朝堂上的官员建议调整爵士等级有关。”
  “有些官员呢,认为指挥和千户不配成为子爵男爵。建议把爵士由两等增加为七等,从最低等的方十里,到最高等的方七十里,对应百户到指挥。”
  “只有立下大功的,才能成为男爵,拥有方百里的封地,能够称为百里侯。”
  这样指挥和千户的地位可谓骤降,曹文衡想到自己身上的世袭百户,皱眉道:
  “这样的话,以后想成为男爵,岂非还要一等一等地把爵士等级升上去?”
  “是谁提出的这个建议,安的是什么心?”
  以前他这个世袭百户相当于爵士,再立功提升为世袭副千户就能转为男爵。
  没想到有可能凭空增加等级,还得再立下很多功绩才能成为男爵。
  这让他如何能够接受,对这个政策非常不满。
  张彝宪嘿嘿笑道:
  “提出这个的,当然是已经成为男爵的。”
  “他们自己有了这个爵位,就不想男爵的地位太低,被人轻易得到。”
  “朝廷很多大臣听到风声后,都确定把身上的世职,转为子男爵位。”
  “有些卫所军官,也想转为爵位去海外塞外开辟封地。”
  张溥闻言哑然,隐隐猜到了为何会有人这样提议。
  很可能是皇帝对前往海外的世官数量太少不满,所以安排人放出这个风声来——
  警告那些世官如果不尽快转爵,以后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
  同时他心中也产生了一股紧迫感,那就是如果不尽快入仕立下功绩,以后想成为男爵都难了:
  七个爵士等级,可不是那么容易升上去。
  就连世袭指挥使,都不再能获得仅次于伯爵的爵位。
  当然,朱由检做的没那么绝,他只是放出这个风声逼迫世官尽快转爵开藩,并不是真要设立七个爵士等级。
  世袭指挥使仍旧能转为子爵,只是要从一等子变成三等子。
  世袭指挥同知和指挥佥事就只能转为男爵,比以前低了一级。
  到了千户和副千户,更是只能成为爵士,脱离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行列——
  之前制定奴婢限额时已经有了这个倾向,把世袭千百户的地位都等同爵士,奴婢限额三十人。
  最终的爵士等级会由原本的普通爵士和高等爵士两等,调整为初中高特四等,面积分别是方十里、方二十里、方三十里、方四十里。
  还有一些类似雇工领的特殊爵士领,可以拥有方百里以下的领地。
  五年后就要实行新的爵士等级,逼迫那些犹豫不决的世官,尽快下定决心。
  允许苏州士绅捐纳初等爵士,就是对这个风声的证实,显示朝廷在调整爵士等级。(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