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建虏后金定位
  “民族主义要么都有,要么都没有。”
  “最坏的情况是别人有民族主义而你没有。”
  “必须要用好这柄双刃剑啊!”
  对于民族主义的危害,朱由检认识得很清楚。
  但是他更知道,自己在这点上没有选择的余地。
  太祖以驱逐胡虏为口号建立大明且不说,如今大明最大的敌人建虏在辽东奉行的,其实就是民族主义中最恶劣的种族主义。这些人以夷变夏,把辽东数百万汉人,尽数残杀奴役。
  如果他不祭出民族主义,大明还会有人以为建虏只是叛乱、打到京城也只是改朝换代而已——
  历史上,大明很多士绅就是这个看法,他们在建虏打到南京时,毫不犹豫地抛弃南明皇帝。
  朱由检此时推行民族主义,就是为了打破某些人的侥幸心理。让他们知道同建虏合作就是与虎谋皮,永远不可能获得平等的地位。
  不过某些人的思想是很难扭转的,所以他必须制定严格的法案,让人们知道投靠建虏是什么下场,做汉奸会遗臭万年。
  国会和锦衣卫很快按照他的授意,拟定了《惩治汉奸法案》草案,在报纸上公布出去。
  一时间,民间对此议论纷纷,人们开始知道什么是汉奸,什么是华人。
  并且知道建虏是叛离大明自立的敌国,是大明的敌人:
  “努尔哈赤曾说:天佑我而不佑中国。”
  “可见他在内心,已不把自己视为中国之人。”
  “韩子曰: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努尔哈赤用夷礼,那就完全是外夷,他不仅是叛出大明的龙虎将军,还是外面的敌人。”
  “他建立的后金是大明的敌国,投靠后金的汉人皆为叛逆。”
  “对汉奸人人得而诛之,亲属流放海外。”
  看着报纸上的文章,京城的人一时议论纷纷。
  对建虏这两个字他们耳朵里已经能听出茧子了,都知道是大明的敌人。
  但是这个敌人是什么性质,很多人却没有概念。
  有些人认为就是羁縻卫所反叛,只是闹大了而已。
  有些人则认为是敌国,不亚于蒙古的大敌。
  如今朝廷则明确,建虏不但是叛逆、在建立后金和大明不断交战后,更是敌国之一。
  对这样的敌国,大明要动用一切力量消灭之。平定建虏的功劳,按灭国之功对待。
  反而是一直被视为北虏的蒙古人,在俺答汗、林丹汗先后接受封贡后,如今已成为大明的藩属。大明和北元的战争早已结束,蒙古不再是敌国之一。
  这个定义,让很多武将认识到:
  如果想要立功,那就去辽东打女真人。
  草原上的战斗即使胜利了,也远不如打建虏立下的功绩。
  被大宁之战刺激到的大明军中将领,纷纷有了去辽东的心思:
  他们自忖带着京营的新军,必不弱于满桂。
  已经被确定派去支援辽东的曹文诏,得到很多人艳羡。甚至他的上司杨嘉谟,都想和他换一换。
  不过朱由检是不会答应这个请求的,因为大宁之战后,他已经确定建虏被消灭只是早晚而已。如此一来自然更需要求稳,防止京城出现变故,天下因此生乱。
  所以京营的新军,最重要的任务仍是守卫京城,他不会把自己掌握的军队,一古脑儿地派出去——
  那种赌国运的办法只适合小国、或者走投无路的人。如今的大明远没到那个地步,更需要的是求稳。
  所以他仍旧决定明年的辽东大战京营只出一万军,并且要从地方调兵,补充调出的兵力。
  ——
  翰林院,正在按照皇帝的命令修订《三国演义》的陈子龙,看到有关双重国籍的规定后,一时来了兴趣:
  “双重国籍,就意味着有两个效忠对象。”
  “大明承认双重国籍的前提,是另一国承认入籍的大明公民、仍旧要首先效忠大明皇帝。”
  “如果汉末的人有这个认识就好了,可惜很多人首先效忠的是主君。”
  这就是皇帝和他谈论三国历史时,提过的双重君主制,或者说二重君主观。
  汉末许多乱象,就是因为很多士人首先效忠自己的主公,其次才是皇帝。
  就连王佐之才荀彧,也被这种观念困扰,在曹操想要称公时,选择服毒自尽。
  陈子龙一时心有所感,挥毫写就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明报》之上,支持大明臣民首先效忠大明皇帝。
  一时间,二重君主这一说,开始广为人知。
  尤其是那些在藩国任职的士人,对此深有体会。他们纷纷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拥护陈子龙的观点,说明自己即使在藩国任职,仍旧首先是大明臣民。
  朱由检看他的文章如此有效果,对此很是夸赞。在得知陈子龙已经修订了《三国演义》的许多章节后,支持他在报纸上连载,让读者们观看,把仍旧存在的错漏挑出来。
  陈子龙对皇帝的吩咐当然听从,趁着人们对汉末的事情感兴趣,把自己修订的《三国演义》发表出去。
  这部流传不衰的著作,果然有其魅力。《明报》的发行量再次增长,很多人都在讨论《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
  “这首《临江仙》好啊!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正合适。”
  “听说皇上对杨慎的词很喜欢,还让他在泸州城隍庙从祀。”
  “你这都是老黄历了,杨慎因为在云南的教化功绩,被云南官民请求,被封为永昌府城隍。”
  “人家现在是正儿八经的府城隍,比州城隍还要高一级。”
  ……
  看着修订版《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人们议论纷纷。
  说实话,大明在词的创作上,实在乏善可陈。杨慎的《临江仙》已是其中翘楚,极受人们称赞。
  虽然词中说的是秦汉而非三国,但是因为《三国演义》的精彩内容多在汉末,词中意境又极为适合三国故事,被人们认为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很合适。
  可以说,《三国演义》连载的第一天,就受到人们好评,做到了先声夺人。
  然后在下一期报纸上,人们看到“刘玄德怒鞭督邮”,讨论更加热烈:
  “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吗?怎么变成了刘备?”
  “陈翰林怎么写的,怎么能够乱改?”
  三国故事听过的人很多,有些人见到修订版《三国演义》把张翼德怒鞭督邮改成刘玄德,当即抨击起来。
  再看着文章旁边的征集错误提示,当即就有人想写信寄过去。
  但是也有人熟读史书,卖弄道:
  “怒鞭督邮的是刘备,这在《三国志》和《典略》上有记载。”
  “只是撰写《三国志平话》的人不学无术,把刘备改成了张飞。”
  “罗贯中编撰的《三国演义》沿用,陈翰林这是正本清源。”
  背诵了一段《三国志》的文字,说明陈子龙是按史书记载修订。
  这下很多读书人不敢说话了,唯恐再说错话,被人说不通经史。
  但是也有人对此不接受,拍案道:
  “刘玄德仁人君子,怎么会做这种事?”
  “一定是史书记错了,玄德公不会这样!”
  显然,这是认为仁君就应该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那样,不接受这种改变。
  但是陈子龙修订的这一版《三国演义》,却按皇帝的吩咐,对刘备的形象做出重大修改。主要就是突出刘备的仁义,还有百折不挠的“英雄气”。让人们更加明白,为何曹操会向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怒鞭督邮的主人公由张飞回归刘备,就是这一点的体现。按照《三国志》等史书记载,讲述刘备的事迹。
  这种改变受到一些人欢迎,也有人难以接受。导致这一版的《三国演义》一刊登就引起争议,吸引了更多的人观看。
  ——
  在师范学堂教学的艾南英,同样看到了这些。
  他和陈子龙是有宿怨的,因为当初他找张溥辩难,就是被陈子龙拦住。后来陈子龙还在聚会上把他殴打了一顿,让他丢了大脸。
  所以,在看到陈子龙在报纸上连载修订版《三国演义》征集错误后,他当即仔细观看,希望能挑出错来,让陈子龙丢个大脸:
  “这《三国演义》的修订,据说是皇上安排的。”
  “要是陈子龙在这上面丢了大脸,看他还如何在翰林院?”
  “我就不信他能修得一字千金、一字都不能改!”
  把已经刊登的《三国演义》读了几遍,希望能够找出错误来。
  然而让他失望的是,他还真没在里面找出什么大错误,最多是一些地方有争议而已。
  不过这些争议影响不大,而且多是沿用旧版的《三国演义》内容。他若真的挑出来,只会被人说是吹毛求疵,觉得他心胸狭窄。
  这让艾南英更加生气,甚至还想到了陈子龙修订完《三国演义》后,被皇帝奖赏的得意。
  只要想到这点他就感觉气闷,恨声道:
  “不行!”
  “不能让这个人得意。”
  “我得写出更好地文章把他压下去,最好能被皇上看见。”
  绞尽脑汁思索办法,想着如何压下陈子龙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是在经过陈子龙修改后,已经变成了更尊重史实的历史读物。
  艾南英对史学也深有研究,翻出之前撰写的《古今全史》,投到报纸上连载。
  以他的文笔和文名,报纸当然是不会拒绝的。钱谦益主持的《大同报》,很快刊登了《古今全史》的第一卷。
  艾南英对此怀着厚望,但是让他失望的是,他这篇史学著作,根本没有多少人讨论。人们热议的仍旧是三国故事,对他写的历史知识根本提不起兴趣来。
  当然,也有人对他很称赞,钱谦益就特意给他写了一封信,赞赏他在史学上的努力。并且承诺在连载结束后,推荐给明智书坊出版。
  同时,钱谦益还提出几个建议,其中一条就是在年号旁附上黄历。陈子龙的《三国演义》就是如此,提到年号时都会把黄帝纪元附上去。
  艾南英看到这些更加气闷,因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古今全史》,无法超越《三国演义》。他想压下陈子龙的风头只能另想它法,写史是无法压过这个人:
  “不写史,难道去写经?”
  “我的经书著作,能有多少人看?”
  他的八股文是写的不错,被很多士子当范文。之前和张溥的争锋,就有八股文风的争端。
  但是八股文写得好不代表对经书研究深,当今天下声望最高的大儒是刘宗周,他受皇帝的命令编撰《崇祯大典》中的经部。
  艾南英区区一个举人,如何与刘宗周相比?
  所以写经书是行不通,没有多少人对他的经书感兴趣。
  左思右想、抓耳挠腮,艾南英胡乱翻着报纸,陡然看到报纸上有关华夷之辨的内容,一个念头冒了出来:
  “我自己不能写经,但是可以写经书注释啊!”
  “华夷之辨就不错,孔孟都曾提到这些。”
  “若是把这个写好,一定能把陈子龙的风头压下去。”
  “说不定还能会被皇上看见,不让陈子龙专美。”
  当即翻阅有关华夷之辨的典籍,把古代圣贤的观点,一一罗列出来。
  然后根据孔孟之言书写一篇文章,阐释华夷之辨。
  文中恪守“华夷大防”,完全按照孔孟对华夷的解释。
  对于郝经、许衡为蒙元入主中原做的辩解,则是大加批判。
  并用韩愈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拥护皇帝归化夷人,把他们教化为华人。
  并且和大同联系起来,认为把外夷全部教化,方能实现大同。
  这篇文章,自然同样被投稿到《大同报》,钱谦益看到后大惊失色,险些惊出了一身冷汗。
  身为太常寺卿的他,是知道当今皇帝把元世祖请回帝王庙的。但是这篇文章的内容,却在批判这一点: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按艾南英的解释,夷狄入中国可以成为中国人,但是夷人成为君主,那还不如没有。”
  “如此说来,皇上把元世祖重新放到帝王庙祭祀,岂非就是错的?”
  “这篇文章不能发,先让皇上看看。”
  把文章藏了下来,先呈给了皇帝。
  避免文章发表后引起的争论太大,让人诟病皇帝。(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