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7章 中兴功臣首位
  『新兴功臣集团,正在发出声音!』
  这是朱由检对此事的感悟,认识到功臣集团在崛起。
  在经过数年的扶持后,这些被他册封的功臣,由先前的狂喜、不安,变得心安理得,并且谋求和身份对等的地位——
  他们不再甘心屈居原有贵族之下,被朝堂和民间与归顺藩属同列。
  而是要获得更高的地位,至少与原本贵族并列。
  对此,朱由检觉得是合理的,并不打算阻止。
  他需要满足功臣的诉求,让他们为大明的复兴出力。
  不过朝堂上的态度,那就说不准了:
  文官是一向反对增加勋贵的,在万历初年册封李成梁后,数十年没有册封功臣为勋贵。
  勋贵们似乎也习惯了这样,不希望有新的贵族和他们争夺权益。
  想到那些人现在还顽固不化,很少有人主动申请去开藩,朱由检冷哼一声,决定继续扶持自己的功臣:
  『这次就多封些功臣,看他们还能不能坐得住。』
  『等这些功臣把周边的好地都占了,他们以后就是边缘人。』
  看着辽东之战的封赏名单,朱由检多圈了几个人,决定把他们都册封高级爵位。
  ——
  次日,在武英殿召开的会议上,毫无疑问提到了这件事。
  出乎朱由检的预料,枢密院的文职军官,这次大多支持前线将领的提议。
  毕竟他们也会被封爵,当然希望有个好封号。
  文官同样如此,朱由检之前用可以转世爵的世官,收买了朝堂大臣。
  这些人颇有一些想去开藩的,也希望有个好封号。
  他们可不想顶着和归顺藩属一样的“顺天”封号,被人视作蛮夷。
  朱由检看到他们的态度,一时心情大好,向众人道:
  “大明若能中兴,诸位都是功臣。”
  “既然诸位都赞同改封号,那就用‘中兴’二字,褒扬诸位的功绩。”
  “中兴功臣,与开国功臣、靖难功臣并列,无有高下之分。”
  这个决定,大出群臣意料。
  因为他们先前想着与之前被封爵的贵族并列,获得奉天翊运、奉天翊卫的封号就好了。
  哪想到皇帝更进一步,专门制定中兴功臣封号。
  袁可立作为群臣首领说道:
  “开国、靖难之功,臣等如何能比?”
  “只是恰逢圣主,翊运辅主而已!”
  这番马屁,拍得朱由检眉开眼笑——
  只能说刚正之臣的好话,让他听得更开心!
  他和颜悦色地说道:
  “卿等固然是国家扬武翊运之栋梁。”
  “若能辅佐朕中兴天朝,自然有人能当得起中兴辅运。”
  “现在嘛,自然以中兴翊运、中兴翊卫为主,重新为各位功臣册封爵位。”
  说着,他向群臣说道:
  “这次辽东之战,功劳第一的自然是袁枢密。”
  “只是高等贵族不能任九卿,他的功劳等致仕后再叙。”
  “不过如此大功不能不赏,传旨:”
  “升袁可立为辅政大臣,授上柱国勋级。”
  “以后朝堂班次,与曾经的首辅并列。”
  这是把袁可立当做致仕首辅看待,明确表明了他曾经是首辅。
  朝堂上现在有这个地位的是谁呢?那就是理藩院掌院黄立极。
  他在卸任首辅后,被皇帝留在朝中,作为安置卸任首辅的试点。
  虽然权力远没有首辅大,但是在理藩院那一亩三分地,几乎说一不二。
  尤其是他曾经身为首辅,现在还加衔辅政大臣。朝堂上排班次时,除了现任首辅,就连次辅都要在他后面。
  这个地位,是很多臣子所羡慕的,没想到如今又多了一位。
  袁可立急忙推辞,朱由检当然不容他拒绝,甚至道:
  “自从枢密院成立以来,所做出的功绩有目共睹,这都是枢密同知袁可立的功绩。”
  “如今他升任正一品辅政大臣,朕以为他应该升枢密使,枢辅当之无愧。”
  这个震动,要比之前更大。
  如果说袁可立升为辅政大臣群臣只感到羡慕的话,他如今升为枢密使,就引来众多反对——
  作为枢密院的最高职位,枢密使和枢密同知的差别,就是他能和首辅完全并列。
  这是之前朝廷设立五院制时确定的:任何一院的官员都能升到正一品,与内阁首辅并列。
  前任首辅黄立极转任理藩院掌院,就是靠这一规定。他现在仍是正一品,理论上与首辅的地位并无高下之别。
  但他毕竟是卸任首辅,理藩院的权力也是五院最末,属于朝廷边缘。
  哪像袁可立这样,是从枢密院升上去的,执掌的还是五院之中第二重要的枢密院。
  如果他担任枢密使的同时加衔辅政大臣,那就是正经的枢辅,与首辅分庭抗礼。
  这对内阁地位,是极大的冲击。
  不但内阁首辅和诸位大学士反对,其他各院的大臣,同样纷纷反对。
  就连袁可立自己也说道:
  “枢密使一职,南宋通常由政事堂宰相兼任。”
  “臣何德何能,敢为枢密使?”
  “何况陛下说过,枢密使左右同设,不可只有一人担任。”
  朱由检哈哈一笑,说道:
  “朕先前还说过,若是孙督师平定建虏回朝,就以枢密使这样的正一品官职酬功。”
  “难道你们要朕食言而肥,或者让孙督师仍回内阁,出任首辅之位?”
  这下群臣就坐蜡了,他们此时才想起,还有孙承宗这位大功臣需要安置。
  虽然他在前线似乎不显山不露水,但是作为主帅,前线所有功劳,都有他的一份。
  皇帝先前打算封爵时也把他排在第一位,认为是前线功臣第一。
  在安稳辽东之后,他是必然要回朝的,难道要让他以功臣身份,出任首辅之位?
  别说现任内阁首辅韩爌不答应,就连其他大学士,都不希望他回来。
  次辅杨景辰道:
  “辽东事务繁杂,建虏又没有完全被灭。”
  “臣以为孙督师应仍在辽东督师,统辖三辽地域。”
  “何况,他将要被封爵,不适合为大学士。”
  “在职大学士和九卿,不能封高级爵位。”
  这是先前讨论决定的,避免某一位卿相太强势,同时阻止勋贵担任卿相。
  朱由检对此当然是支持的,避免威胁皇权。
  但是他如今要褒扬功臣,便向群臣问道:
  “那你们说怎么办?”
  “难道像对待王阳明那样,不让孙督师回朝廷,在地方疲于奔命?”
  “或者封个爵位,去五军都督府就任?”
  这番话说得很是不客气,群臣都觉得有点尴尬。
  把王阳明丢在地方乱跑确实有点不地道,五军都督府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也是他们夺权的。
  以这样的虚职安置功臣,估计立下功劳的功臣会寒心。
  皇帝明显觉得不能这样,所以打算让袁可立和孙承宗,担任左右枢密使。
  群臣一时间颇为头疼,不知接下来该怎么办。
  还是杨景辰,这时沉稳地道:
  “臣以为可升袁枢密、孙督师为左右枢密使,加正一品辅政大臣衔。”
  “但是孙督师的爵位也要封,待到封爵之后,可转任五军都督府都督。将来可去地方主政、也可去京营任职,卸任枢密使职位。”
  “左右枢密使不可单设,故而那时袁枢密要从枢密使降为枢密同知,但是辅政大臣加衔保留,仍旧可称枢辅。”
  “如此不违背陛下承诺,又给予功臣足够的礼遇!”
  这一番话,既完成了封赏,又让枢密院无法冲击内阁地位。
  同时让文官出身的孙承宗,获得介入京营事务的机会。
  群臣听得纷纷叹服,就连朱由检,也觉得杨景辰被历练了出来——
  这调和的手段,可谓炉火纯青,已经是首辅之才。
  不过把袁可立升上去再降下来,似乎有些不地道,朱由检正想着怎么补救,袁可立已经表态道:
  “枢密使一职,不应有人长久担任。”
  “陛下给臣礼遇,臣子不得不受,但请在一个月内辞去。”
  这就解决了最大的阻力,朱由检看着他感慨道:
  “袁卿公忠体国,枢辅当之无愧。”
  “那就这样定了,孙督师凯旋回朝,和袁枢密一起升枢密使,散官特进光禄大夫。”
  “之后封爵转任,袁卿也同时卸任枢密使职位。”
  “但其散官仍为正一品特进光禄大夫,食正一品俸禄。并食正一品上柱国勋禄,由内廷发放正一品辅政大臣补贴。”
  “以后一共食三俸,望卿继续尽力。”
  这可当真是前所未有的礼遇。
  在大明食三俸的不是没有,但通常是尚书俸。
  像袁可立这样三俸俱为正一品的,可谓前所未有。
  再加上他在詹事府有从一品太子太师兼职,可以从皇资委分红。
  一年俸禄相加,高于两千五百石的国公,甚至能和五千石国公相比。
  群臣羡慕得眼都红了,恨不得以身代之。
  甚至有人猜到,袁可立致仕后有可能被封公爵,至少也是侯爵,死后能追封国公爵位。
  现在,则要看孙承宗被封什么爵位。
  袁可立作为功劳在他之上的,致仕后的爵位定然不会低。
  他们两人,都有可能获得“中兴辅运”封号,成为中兴功臣的核心。(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