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整治蜀藩和水利建设
  清丈四川田亩,最大的阻力是谁?
  估计很多人都能说出名字,那就是蜀王。
  作为最早分封的藩王之一,蜀王府在四川恢复过程中,做出了许多贡献,也占据了许多土地。
  “蜀国之富,甲于天下诸王府”,几乎是世所公认。
  想要清丈四川土地,就绕不开蜀藩。
  韩爌上奏皇帝道:
  “万历年间,四川巡按孔贞一言:”
  “蜀中沃野,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蜀王府在裁撤护卫时,获得二护卫屯田。”
  “又与寺庙宫观合作,占据大量土地,滥用香火优免。”
  “臣以为当严申《宗藩条例》,查问蜀藩人员。”
  这明显是要针对蜀藩下狠手,毕竟哪个藩王,都能找出一大堆问题。
  放在以前,韩爌是不敢轻易得罪藩王的,但是他如今连南方士绅都得罪了,更何况没实权的藩王。
  知道皇帝心意的他,打算找到蜀藩的错处,逼着他们开藩。
  蜀藩的土地尽皆收归官府,成为朝廷官田。
  朱由检对此是比较乐见的,因为他对蜀藩,同样头疼得紧。
  这一系藩王向有贤德之名,不像楚藩的破事一大堆。
  他若无缘无故动了蜀藩,估计会让其他藩王自危。
  不愿闹得太难看的朱由检,并不想亲自上阵。
  如今韩爌愿意出面,他就坐着看看。
  不过,名义上肯定不能针对宗室,朱由检训斥钱谦益道:
  “你是太常寺卿,管理寺庙道观是本职,怎么一直没有上奏这些?”
  “今后对寺庙宫观等宗教场所一定要严加限制,各地宗教场所的总数量,不得超过城隍司下属的庙宇。”
  “各地寺庙的庙产,要同京城一样严格限制。收入众多的寺庙,还要征收宗教税。”
  “不要什么事都让朕催着做,积极主动一点。”
  训得钱谦益面红耳赤,万万没想到自己遭到了无妄之灾。
  他今年忙着翰林院的事情,对太常寺的工作不免有些忽视。
  如今皇帝要找理由动蜀藩,拿着他借题发挥了一番。
  钱谦益急忙保证,一定会严查各王府和寺庙宫观的勾结。几个没确定移藩的宗室,都上了他的名单。
  ——
  朱由检安排了这件事,又和韩爌等人合计了一下三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分配。
  按照韩爌的估算,南直隶很多地方都能旱涝保收,应该能清丈出八千万亩高产田。
  江西、浙江同样如此,这一带降雨较多,只要搞好水利,旱涝保收不难。两省田土相加,同样能有八千万。
  湖北、湖南现在是大明的粮仓,加起来至少也有八千万。
  再加上四川三千万亩、广东三千万亩,合起来就是三亿亩高标准农田。
  这个数额是足够了,但是朱由检觉得太紧,没有考虑余量,思考之后说道:
  “福建虽然耕地很少,但是水热条件还不错,应该能打造出几百万亩高产田。”
  “广西、云南、贵州也是如此,这四个省加起来,应该能有一千万。”
  “这样南方的高标准农田就有三亿一千万亩,从明年开始按三亿亩的目标推进,留出一千万亩机动空间。”
  “如果有地方确实达不到,朝廷也能谅解。”
  “例如水旱灾害频发的淮北、经常发生海潮的浙江,都要给他们留出点空间。”
  这个决定,让浙江和江北出身的官员齐声称赞,其他臣子也认识到皇帝的仁慈。
  而且为了显示全国一盘棋,朱由检道:
  “山东和北直隶今年大水,要加紧整修水利,打造高标准农田。”
  “两地就都定为三千万亩,这个数字要只高不低。”
  “关中的水利整修得不错,山西也有汾河等河流可以灌溉,两省都要以千万亩为目标,保证肥沃土地的收获。”
  “河南的田土有七千多万亩,让范景文好好整修水利,争取打造出两千万。”
  这样北方的高标准农田,也凑出了一亿亩,显示朱由检对南北并无区别对待,只是碍于条件,难以在北方打造出更多高标准农田。
  如果这些都能落实下去,四亿亩三千万石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
  朝廷的财政将会前所未有的充裕,甚至能拿出上千万石粮食用于救灾。
  这是朱由检对内做出的准备,对外他还有开发东宁岛、辽河套、安南、平江等地的规划。
  这些地方除了安南之外,大部分地广人稀。只要能收获粮食,大部分都能卖出去。
  它们才是朱由检规划的商品粮基地,京城和九边的粮食来源。
  而且对北方难以开垦的土地,朱由检也没放弃,叮嘱司农寺道:
  “司农寺不能只看着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也要注意。”
  “东北那边的山林,就是只靠打猎和卖木材,都能养活百万人。”
  “东北和漠南的草原,也能养殖牲畜,用肉食减少粮食摄入。”
  “养殖和渔业也是如此,养鸡、养鸭、养猪、打渔,都能部份取代粮食。”
  “朝廷接下来要全面准备应对大灾,谁有疏忽懈怠,那就严惩不贷。”
  越说越是严厉,再一次强调了抗灾的重要性。
  在驱逐建虏这个威胁后,需要朱由检全力应对的,就是流民造反。
  他让枢密院通报了对各地的剿匪安排,并吩咐加强对流民的监控。凡是出现失业失地的流民,都要把他们送到海外去。
  延沧公路的全线贯通,陇海公路的修建,以及黄淮海联运,都被纳入了规划,作为移民通行路线。
  这同样需要大笔钱财,毕自严想着还没到手的银子,再一次变得愁眉苦脸。
  尤其是皇帝决定发展黄淮海联运的同时,对黄河、淮河、运河的水系全面整顿。这将是有可能持续数十年的大工程,户部要一直承担财政压力。
  但是这件事又不能不做,因为整修黄河,是历朝历代都要做的事情。如果做不好这个,很可能因此亡国。
  在皇帝预言的大旱灾即将到来的情况下,发动灾民兴修水利,是必须做的事情。
  朝廷也能趁此机会好好规划,争取让一团乱麻的黄淮水系稳定下来。
  这个工程将放在辽河、海河整修完成后,那时朝廷将积攒足够的经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