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6章 曙光(五)
  黑龙江省尼布楚府,哈莫铁路东段工地,正在加紧抢修铁路的路基。
  工人正趁着冻土没有化冻,这里还没有变成一片沼泽,他们正在往地下打洞,浇筑混凝土基桩。
  朝廷设计的哈莫铁路标准,按照百年使用标准规划。
  有识之士都能明白,这种庞大的基建项目,想要重修极为困难。
  继任者更可能的选择,那就是在原来的项目上修修补补,勉强能用就行。
  现在打好根基,未来就省了很多麻烦。
  工地上传来焦急的喊声:“张一诺,钻头又卡住了,快来修一下机器。”
  张一诺背着工具箱,快速跑向钻机。
  他简单看了一下情况,无奈的说道:“钻头又掉了,大力牛品牌的钻机,这是老毛病了。
  必须要把钻头捞上来,才能继续打孔。
  要不然这个桩只能废弃。”
  项目主管纪千金无奈的说道:“这可是上面规定好的桩,除非遇到坚硬的岩层,可以把锅推给勘测队,要不然这桩非打不可。
  再说工期太紧,根本没有时间重新打桩。
  今天可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咱们都在工地继续上工,这个重大节日都没有放假。
  大力牛这个品牌不行,咱们都知道,但咱们只能用机器,那可管不了采购什么机器。
  机器什么毛病都不出,你这个维修师也要失业。”
  张一诺听到主管的话,他双手一摊道:“这种情况下,只能雇用水鬼把钻头捞出来。”
  项目主管纪千金肉痛的说道:“现在只能如此,速度还要快,桩洞里的泥浆结冰,那就麻烦了。”
  纪千金主管下定决心,他立刻叫来手下,去工地外面找具有打捞能力的水鬼。
  张一诺继续维修机器,他要给钻机换上新的钻头。
  他修机器时,心中很是不忿。
  大力牛这种技术垃圾的公司,凭借关系能轻松的活下去。
  他任职的五羊公司,生产的钻机技术更好,却因为三角债和销量不好的双重打击,厂房已经关闭,正等待破产。
  他这个负责设计机器的机械工程师,月薪高达三百两银币,也只能失业在家。
  张一诺借着朋友的关系,这个才找到哈莫铁路工程机械维修师,这个月薪二十五两银币的工作。
  他的月薪连之前的十分之一都没有,但他毕竟有着技术,情况已经比很多失业领救济粮的人要好。
  五羊公司的很多工人,失业之后连月薪十两银币的工作都找不到。
  大量的公司破产倒闭,没有倒闭的公司,经济效益也不好。
  这些公司不会招工,反而还在裁员。
  一般的家庭还可以领救济粮,勉强生存度日。
  家里遇到难处的人,只能冒险找高薪工作。
  张一诺就知道哈莫铁路很多危险路段,修建这些地方,机器用不了,还需要工人有一定的技术,没办法雇佣价格低廉的海外领土著。
  只能出高价雇佣缺钱的工人。
  月薪高达一百五十两银币,但这些路段的死亡率能达到百分之二以上。
  张一诺看着满脸大汗,穿好潜水服,带上氧气面罩的水鬼。
  这些水鬼主要是失业工人,还是家里难处更加严重的失业工人。
  在泥浆中打捞物品,本来就是一件技术含量很高的活。
  他们把钻头打捞上来,能获得五百两银币,人没能上来,获得五千两银币的赔偿。
  一条人命价值五千两,这已经是很高的价格。
  工厂中出人命,一般就赔三百两到五百两银币。
  张一诺看着水鬼做好准备,他被吊机用绳索吊到桩底,潜入泥浆中打捞钻头。
  泥浆的压力比水更大,稍有不对就会上不来。
  桩洞很可能出现坍塌,遇到这种情况必死无疑。
  这些水鬼就是用命在换钱。
  这个水鬼很幸运,钻机掉落的位置不深,他顺利把勾子钩在钻机上。
  水鬼与钻机全部上来,工地可以继续施工。
  钻机钻到标准深度,抽杆里面的泥浆,那就可以下钢筋笼并浇灌混凝土。
  张一诺在旁边看着铁路基准的建造,以他的学识判断,这个工程绝对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这种朝廷关注的重大项目,谁都不敢造假。
  不只是都察院派人明察暗访,还有玄武卫暗探在盯着。
  有很多自认为背景深厚,或是自认为隐藏很好的人,全部都被揪出来处理。
  张一诺每天听着这些工地的八卦,他就感觉到很开心。
  他熬到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随后的工作时间,没有机器出现问题,他可以在一旁继续看书。
  张一诺每天在工地还自学机械设计。
  他相信经济危机早晚有度过去的那一天,他依旧是月薪三百两银币的工程师,而不是月薪二十五两银币的维修工。
  他在工地食堂吃饭时,突然听到陌生的声音。
  “张工,你的电报。”
  张一诺看到电信公司的业务员,他连忙道谢,接过这封电报。
  电报与电话的出现,让信息交流更加通顺。
  特别是电报火热的那段时间,各地纷纷成立电报局。
  经济危机出现,朝廷也在裁撤多余的衙门,把他们变更为官营公司。
  电报与电话这些通信相关的业务,就是已电报局为基础,组建的帝国电信公司。
  张一诺把注意力集中在信件上,这是他妻子发来的电报。
  朝廷出台了很多新政策,五羊公司获得了通商银行的贷款,重新活了下来。
  五羊公司老板给他家打电话,询问他是否能返岗工作,工资待遇依旧照旧。
  这段待业的时间,还享受公司给与的半薪待遇。
  张一诺得到这个消息,他欣喜若狂。
  这是他得到最好的元宵节礼物。
  五羊公司的半薪待遇,那都比他在这里好很多。
  他作为打工人,当然要工资更高的岗位。
  更何况这份工作,哈莫铁路一旦结束,他就会失业。
  回到五羊公司工作,他可以锻炼自己的技术。
  帝国度过经济危机,营商环境变好,五羊公司破产,他也能凭借技术跳槽到其他公司。
  张一诺去找项目主管纪千金,他犹豫片刻,提出了辞呈。
  纪千金哈哈一笑道:“这是很正常的选择,张工的月薪比我还高。之前来这里工作,那是无奈情况下的屈尊。
  现在经济环境转好,张工肯定不会继续停留工地。
  尼布楚这里的气温太寒冷了,怎么也无法与南方相比。
  张工的工资不必担忧,这些都是由帝国银行进行统一的转账。”
  张一诺辞别工地,他踏上南下的火车。
  他北上之时,心中百味杂陈,还在想他的人生,是否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现在南下,心中充满了自信,帝国将会与他现在一样,未来会更好。
  ……
  华夏大学校内招聘会,出人意料的在元宵节之后。
  本应该在秋季举办的校内招聘会,由于那时正式经济危机最酷烈的时刻,大量的民营公司破产。
  官营公司的业务,同样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他们也没有扩张公司的想法。
  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让华夏大学秋季校内招聘会,达到了门可罗雀的情况。
  只有三三两两的公司,选择来华夏大学招聘。
  这个情况在当时,还被报纸大量报道。
  华夏大学的天之骄子,他们找工作都遇到难题,这就代表帝国的就业环境,已经严峻到朝廷必须要干预的程度。
  朝廷在过节之前,连续出台了多项重大的举措。
  过节时期,商人们都没有外出,更方便他们之间互相探讨,他们又能感受到朝廷的决心。
  商人们观察到帝国未来的局势,决定对于自己的公司加大投入,重新恢复经营,不让公司破产清算。
  一些即将破产的公司,它们纷纷起死回生。
  这些公司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
  华夏大学这才决定,通知学生们尽快返校,参加学校举办的校内招聘会。
  现在一个薪资高的好工作非常难找,还容易遇到骗子公司,有学校这个平台作为担保,学生们纷纷返校,参加招聘会。
  华夏大学的两位冶金系的老师,正看着校内招聘会的情况。
  邵本宜感慨的说道:“经历半年的经济危机,还好朝廷出手之后,商人们重新恢复了信心。
  只要商人们恢复信心,他们能看到未来的曙光。
  哪怕是经济情况有些艰难,他们也能够坚持住。
  朝廷是一个整体,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经济环境不好,大量的公司破产,我们这种之前认为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的大学,都已经受到了影响。
  现在能看到这一届学生,顺利的找到工作,我真的很开心。”
  王大海点头说道:“咱们冶金系的学生,就业比其他系更困难一些。
  冶金相关的公司,那都是重资产公司,一般的商人根本没有相应的实力。
  冶金系公司,主要以官营公司为主。
  官营公司做事的态度最为保守,他们认为环境不好,立刻就会减少人员的招聘。
  现在鞍钢、唐钢、包钢、佛钢,帝国的四大煤钢联合体,开始大量招聘人才。
  看来他们对于帝国接下来的发展,那也有着充足的自信。
  只凭借帝国启动的那几个项目,这四大煤钢联合体原先的产能,那就绰绰有余,根本就不需要大量招聘。”
  邵本宜点头说道:“官营公司形势,那都是听从上级的命令。
  朝廷肯定有自己的规划,正是因为朝廷这些细微的动作,才给了那些商人充足的信心。”
  邵本宜看到被录取的学生们,他们发出喜悦的微笑。
  他看到这些学生们的笑容,脸上也露出了微笑。
  他作为一名老师,当然希望自己教的学生们,有一个好的前途。
  邵本宜走出校内招聘会,他开心的说道:“咱们华夏大学真正的人才,不是被吸纳进各个教授的科研组,就是参加科举,成功考中进士,正在国子监中学习,时机成熟就能外放为官。
  这些顶尖的人才,无论是环境怎么变化,他们的就业根本不用发愁。
  哪怕是进入到原始人社会,这些真正的人才,也会成为部落的头领。
  现在参加招聘会的这些学生,他们在大学生群体之中,属于天之骄子,但在华夏大学学生之中,却不是最有才能的人。
  他们能获得一份好的职业,我真为他们感到开心。”
  王大海看到邵本宜发自内心为学生感到开心。
  这就是一位老师,崇高品德的表现之一。
  他就做不到这种程度,只把老师当成一个职业。
  王大海不想继续这个话题,那就显得他太过自私。
  他询问道:“老邵,你申请的那个科研项目,又被学校驳回了。
  你已经研究了数年,现在没有科研资金继续研究。
  听说你在经济危机之前,想要与企业合作研究,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邵本宜长叹一声,无奈的说道:“学校的很多教授,都认为我的研究异想天开,已经研究五年,一点进展都没有。
  学校也失去了耐心,不准备投入这个项目。
  我也理解学校的选择,谁让我的研究没有进展。
  学校继续投入,风言风语就出来了,因为我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到科研资金。
  我正准备与马尾造船厂或是青岛造船厂合作。
  实在不行,一些民营造船厂也是备选。
  他们制造大型军舰,肯定需要能把钢板焊接在一起的技术。”
  邵本宜见识到老匠人,用铅和锡修补青铜器,其中有一个铅水焊接法,用铅锡混合液,焊接已经裂开的青铜器。
  他当时就眼睛一亮,钢铁能否用这种方法焊接在一起。
  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大型军舰的生产成本会急剧降低,船只的自重更会降低很多。
  他立刻就开始研究这些技术。
  他试了很多传统材料,没有一个能取得成功,只能把目标瞄向新材料和新技术。
  他寻找了很久,都没找到合适的材料。
  直到他看到有老师,用巨大的金属线圈加热钢铁,很快就能把钢铁融化。
  邵本宜感觉自己已经找到这项技术的大门。
  他经过实验,这项技术可行,只是因为难度太高,使用也极不方便。
  他只需要找到方便使用的方法,焊接技术就成功了。
  王大海随口说道:“这些企业都采用铆接技术,他们绝对不会更换成熟的技术。
  我听说潜艇采用铆接技术,在海底容易漏水,他们应该更欢迎新技术。”
  邵本宜听到王大海这个建议,他立刻邀请王大海去吃大餐。
  他的科研项目,现在也见到成功的曙光。(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