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8章 何为忠奸
  第1018章 何为忠奸
  大太监接过文书与罪证,缓步走到御案前,恭敬地呈给朱元璋。
  朱元璋接过,只淡淡扫了一眼便放在一旁,语气平静却带着压迫:
  “只有这些?”
  短短四个字,让下首肃立的杜萍萍身子骤然一紧。
  他瞬间明白,陛下要查的不只是民间的零散钱庄、黑市,
  还有那些背后藏着京中权贵的地下钱庄!
  杜萍萍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忐忑,轻声道:
  “回禀陛下,这是臣昨夜一夜查抄的结果。
  锦衣卫同僚仍在继续追查,后续定会有更多斩获。
  请陛下放心,对这些搅乱钱法之人,臣绝不敢手软。”
  “呵”
  朱元璋嗤笑一声,轻轻点头:
  “那就继续查,京畿之地何等繁华,每日流通银钱不计其数,
  以银换钞、压价牟利的事,朕听得耳朵都起茧了。”
  杜萍萍松了口气,又躬身道:
  “陛下,臣有一事恳请,
  锦衣卫后续查抄,难免会牵涉京中权贵,恐有人负隅顽抗。
  只是锦衣卫人手不足,恳请陛下调派城防军协助抓人。”
  朱元璋淡淡地瞥了他一眼,
  自然看穿他想拉人共担压力的心思,免得锦衣卫独自承受权贵施压。
  他颔首道:“准了,调羽林左卫五百军卒随行,凡有负隅顽抗者,格杀勿论,不必手软。”
  “谢陛下!”
  朱元璋话锋一转,又问:
  “听闻京中近来流言不少?连对朕的非议也有?”
  杜萍萍脸色微僵,却不敢欺瞒,直言道:
  “陛下,京中确有零星流言,但皆不足为惧,
  锦衣卫正联合各衙门平息,很快便能安定。”
  “有没有关于太子的流言?”
  这话一出,殿内气氛骤然变冷。
  蓝玉也转过头,目光落在杜萍萍身上,带着审视与追问。
  杜萍萍顿了顿,才低声道:
  “回陛下、凉国公,确有一些关于太子的流言,
  多是说太子许久未曾露面,连大朝会也未出席。
  不过
  这些流言很快被宝钞之事盖过,并未掀起风浪。”
  朱元璋轻笑一声,直起身端起茶杯,将茶水一饮而尽,胡须上沾了水滴也不在意:
  “这么说,朕还得谢谢那些传流言的人?”
  “陛下,臣绝非此意!”
  杜萍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头埋得极低。
  见他如此,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失望,无奈摇头:
  “起来,你暂代锦衣卫指挥使,动辄跪地磕头,旁人如何怕你?”
  待杜萍萍起身,朱元璋又吩咐:
  “锦衣卫继续盯着,若查到流言源头,不必犹豫,尽数抓捕。”
  “是,陛下!”
  “退下吧。”
  杜萍萍躬身一拜,缓缓退出殿外。
  他走后,蓝玉上前一步,语气急切:
  “陛下,那孔天纵出身山东,居心叵测,定是逆党!
  不如将他抓起来严刑拷问,查明真相!”
  “他是正三品侍郎,岂能说抓就抓?”朱元璋反问,
  “更何况,证据何在?
  他提一条鞭法,朝中认同此议的官员不在少数,难道要把他们全抓了?”
  “抓了又如何!”蓝玉语气强硬,
  “这世上会打仗的武将不多,会写字的读书人却多如牛毛!
  少几个贪赃枉法的,于国无损!”
  朱元璋单手扶额,露出几分疲惫,轻叹道:
  “蓝玉,莫要关心则乱,
  越是关键时候,越要沉住气,
  等他们一个个跳出来,才能看清局势全貌。”
  “陛下!”蓝玉又上前一步,眼中满是急切,
  “孔天纵的侄子与新科状元许观交好,许观又是何子诚的门生!这层层关联,岂能说无勾连?”
  “就算有关联,也要讲证据。”朱元璋摇头,
  “废除宝钞的奏疏,未必是何子诚亲笔所写,
  是有人借他之名,行一己之私。”
  蓝玉眉头紧锁,语气带着懊恼:
  “陛下,三司已核验过字迹,确是他所写!
  都到这时候了,还讲什么证据?
  乱世当用重典!
  先把人抓了,找出毒害太子的幕后真凶、问出解药才是要紧事!”
  他深吸一口气,又道:
  “陛下,您当初为何放何子诚离京?
  如今他一死,线索彻底断了,
  再查下去,不知要多费多少功夫!”
  朱元璋眼中闪过疲惫,却依旧沉稳:
  “蓝玉,朕知道你关心太子,但一个何子诚,走与不走,无关大局。
  就算他活着,朕把他囚在京城,
  就能知道谁是幕后主使、解药在哪吗?”
  蓝玉沉默了。
  这些日子,他早已察觉,此事绝非一人一伙所为,
  而是一个庞大且有共识的势力在暗中推动,
  有人沉默配合,有人暗中帮忙,有人主动挑事。
  皇党这边,虽明面应对者少,却也在暗中角力。
  这场景,让他想起了当年胡惟庸当权时的混乱。
  他缓了缓,语气又软了些:
  “陛下,太子殿下的身子至今未有好转,一直病恹恹的。
  若不尽快找到解药,臣怕.怕太子撑不住。”
  扑通一声,殿内太监宫女尽数跪倒在地,生怕陛下震怒。
  可朱元璋并未发怒,只是默然叹息:
  “太医院已在全力想办法,不必急,
  太子是大明储君,上天庇佑,不会有事的。”
  蓝玉不再多言,只暗暗叹气,
  太子的状况他比谁都清楚,虽未恶化,却也毫无起色。
  过了许久,朱元璋忽然开口:
  “常茂真的死了?”
  蓝玉收敛心神,凝重道:
  “回陛下,杨文与韩观已率军平定龙州叛乱。
  审问当地土司得知,
  他们只是借常茂之名起事,自始至终未曾见过常茂本人。
  看来,常茂确实死了。”
  朱元璋眼神暗了暗,点头道:
  “传旨,让杨文、韩观班师回朝。”
  “是,陛下!”
  “朕打算调三千富户迁往关中,你觉得此事交由谁操持更为妥当?”
  蓝玉眼中精光一闪,他知道这是苦差,也极易被人阻挠,便直言:
  “陛下,此等大事,当派信得过的将领护送,臣以为,东平侯韩勋可胜任。”
  “韩勋近来正与张铨操练京军,抽不开身。”朱元璋沉吟道,
  “徐增寿如何?他已年过二十,也该让他经些风浪了。”
  蓝玉猛地抬头,眼中满是诧异。
  迁富户是彰显朝廷态度的大事,
  为何派一个毫无战阵经验的小将?
  “陛下,徐增寿从未经历战事,臣以为,还是派老成持重之人更为稳妥。”
  朱元璋笑了笑:
  “不过是护送三千富户,走的都是大明官道,用不上战阵经验。
  就这么定了,让都督府草拟文书,尽快将人送走。”
  蓝玉虽疑惑,却也躬身应道:
  “是,陛下!”
  “好了,你也下去忙吧,朕还有奏疏要批。”
  “臣告退。”
  蓝玉缓步走出武英殿,脚步越走越慢,脸色凝重到了极点。
  他清晰地感觉到,陛下因太子中毒一事,性子变得消沉,连锋芒也收敛了许多。
  面对逆党的动作,竟有了大事化小的念头。
  “难道.陛下真的老了?”
  他正思忖着,忽见武定侯郭英走来,便停下脚步,拱手道:
  “武定侯。”
  郭英笑着回礼:
  “凉国公,这是从殿里出来了?”
  “唉”
  蓝玉叹了口气,双手叉腰在殿门前踱步,
  “陛下近来是怎么了?对逆党之事这般消极,不查不抓,弄得现在不上不下!”
  郭英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抚道: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别急,
  跟着陛下这么多年,陛下哪次吃过亏?等着便是。
  你看,如今已有不少逆党迫不及待跳出来,
  就算现在不处置,日后也跑不了。”
  “呼”
  蓝玉松了口气,却仍有不甘,
  “本公最可惜的是,也速迭尔怎么就不明不白死了!
  他若活着,在边境稍动声色,朝中逆党也得老实些!”
  郭英脸色一沉,连忙上前按住他,压低声音:
  “慎言!这话若是传出去,又有不少人要参你了。
  如今时局不同,京中多是自己人,不必用这法子团结军伍,以后少提。”
  “我是气不过!”蓝玉咬牙,
  “好好一个太子,如今成了这模样!
  太子府还塞进个方孝孺,说是宋濂的弟子,
  依我看,也是个逆党!
  这些读书人,没一个好东西!”
  “慎言!”郭英又喝止,
  “方孝孺确有几分才学,而且是太子妃挑选的人。
  你作为舅爷,别过多插手,免得惹人厌烦,
  再说,他教的是允炆,又不是允熥,你急什么?”
  “不行!”
  蓝玉猛地摇头,眼中闪过杀气,
  “不能再让允熥待在太子府了!得把他接到宫里来,这里才安全!”
  郭英身子一震,连忙拉住他:
  “你疯了?要么两个都接,要么都不接,哪有只接一个的道理?
  这么做,原本置身事外的人也会被惊动,事情只会更糟!”
  “他妈的!”蓝玉低声咒骂,
  “这些人,就是想找个温顺皇帝,好让他们拿捏!
  太子锋芒太露,如今病倒了,
  允熥也有几分战阵天赋,再不护着,等着人暗中下手吗?”
  他攥紧拳头,眼中寒芒毕露:
  “这是皇位之争,他们定会不择手段!”
  郭英神色冷峻,按住他的手:
  “别急,禁军与锦衣卫都在暗中护卫太子府。
  先把眼前的事做好,市易司正忙着推宝钞,别搅乱局面,给自家人添麻烦。”
  蓝玉只觉胸中烦闷难泄,狠狠踹了一脚殿门前的立柱,暗骂一声:
  “走了!”
  看着他急匆匆离去的背影,郭英无奈摇头,低声自语:
  “安稳些吧,别轻举妄动.”
  太子府西暖阁内,
  秋日的阳光透过雕窗棂,
  洒在铺着青毡的地板上,映出细碎光影。
  书架上排满经史子集,
  朱允炆端坐在案前,手中捏着笔,
  笔尖悬在宣纸上,却未蘸墨,眉心轻轻蹙着。
  自太子进宫未归,
  府里的气氛就像浸了水的,越来越沉。
  吱呀一声,暖阁门被轻轻推开。
  方孝孺提着青布书袋走进来,
  一身儒衫整洁,须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手里还攥着卷《汉书》。
  见朱允炆走神,他放轻脚步,将书袋放在案角,躬身行礼:
  “臣方孝孺,见过大殿下。”
  朱允炆猛地回神,连忙放下笔起身:
  “先生不必多礼,快请坐。”
  他亲手为方孝孺斟了杯凉茶,茶汤清透,浮着两片薄荷叶,
  “先生今日来得早,我正有些事想不通。”
  方孝孺接过茶盏,目光落在案上的《论语》上,笑着问:
  “殿下是对“为政以德”有疑惑,还是对“道之以政”不解?”
  “都不是。”
  朱允炆摇头,语气带着少年人的困惑,
  “先生,前日听内侍说,京中有人私兑银钞,一贯宝钞,他们只肯出六成银子收。
  还有官员在朝会上说要废宝钞,称宝钞是废纸。
  我分不清,这些人是忠是奸?
  难道身居高位的人,也会做损害百姓的事吗?”
  方孝孺放下茶盏,神色渐渐沉肃:
  “殿下问得好,辨忠奸,不在官职高低,而在其心是否向民。
  心藏百姓、行利万民者,便是忠,
  心谋私利、行害民生者,便是奸。”
  他拿起案上的《汉书》,翻到《霍光传》那一页,
  “昔年霍光辅政,废昌邑王、迎立宣帝,
  并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大汉安稳、百姓安居,这便是忠。
  王莽身居大司马,却篡汉自立,
  害得天下大乱、百姓流离,这便是奸。
  如今京中私兑银钞的钱庄掌柜,借钱法混乱刮民脂民膏,是奸,
  那些任由宝钞贬值,只为迎合权贵、不顾百姓手中宝钞变废纸的官员,同样是奸。”
  朱允炆听得认真,眉头却未舒展:
  “可他们都说自己是为了朝廷好,
  有人说银子才是真的,用宝钞会害百姓,
  也有人说宝钞才可靠,用银子会乱国。
  我听着,两边都有几分道理。”
  “道理要看对谁讲。”方孝孺指了指窗外,
  暖阁外的庭院里,几个佃户模样的人正跟着管事清点粮食,
  那是太子府给附近贫民发的救济粮,为的是积些福泽。
  “殿下你看,那些领粮的百姓,手里多是宝钞。
  若是宝钞废了,他们手里的钱就成了废纸,下一顿饭都没着落。
  说宝钞有害的人,何曾问过这些百姓的想法?”
  他往前凑了凑,声音放低:
  “辨忠奸最直的法子,便是听百姓之言。
  官吏是否扰民、赋税是否过重、政令是否利民,百姓最清楚。
  若官员到任,百姓能安居乐业,便是好官,
  若政令颁布,百姓怨声载道,便是恶政。”
  朱允炆似懂非懂地点头,又问:
  “那先生,如何才能让国朝强盛呢?
  我听父皇说,太祖皇帝打天下时,百姓苦极了,
  如今虽太平了,可还有地方闹灾荒,还有百姓吃不饱饭。”
  方孝孺放下《汉书》,拿起笔在宣纸上写下休养生息四字,字迹方正有力,
  “国朝强盛,不在兵多将广,也不在国库充盈,而在百姓富足。
  昔年汉初,天下刚定,
  高祖、文景二帝轻徭薄赋,让百姓安心种地养蚕。
  不过几十年,便有了“太仓之粟陈陈相因”的盛世。
  如今大明立国刚过三十年,
  百姓刚从战乱中缓过来,就像刚栽下的树苗,需浇水施肥,不能用鞭子抽打。”
  他顿了顿,语气更沉:
  “朝廷管得太多,反而是害。
  比如地方农事,该种麦还是种稻,百姓比官吏清楚,
  比如商户买卖,该卖布还是卖粮,市场比朝廷明白。
  朝廷只需定好大规,不叫豪强占地、不叫官吏苛税、不叫流民无家。
  剩下的事,让地方自己管,让百姓自己做。
  日子久了,百姓富了,国朝自然强盛。”
  朱允炆忽然想起什么,又问:
  “先生说朝廷少管地方,可地方上有皇伯皇叔做藩王,
  他们不是替朝廷管着地方吗?
  前日秦王府的人来京,说秦伯伯在关中修了水渠,百姓都念他的好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