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查封明道书院
  第1023章 查封明道书院
  北城门的城墙上,豹涛卫千户钟瑞身披甲胄,手持长刀,
  腰杆挺得笔直,静静看着浩浩荡荡的富户队伍离开。
  入城的商户与马队已被驱赶到道路一旁,
  为迁移队伍让路。
  所有人都用复杂的眼神望着这支队伍,
  作为京中小民,流言蜚语他们听了不少,
  甚至从各种小道消息里,也猜到了朝廷意图。
  眼前这一幕便是又一个实证。
  扪心自问,作为应天百姓,他们并不希望朝廷迁往北方。
  无他,天子脚下,总比远离朝廷的地方太平得多,
  就算是贪官污吏,也比外地收敛些。
  京中如今不少人,正是受不了家乡小吏官府的盘剥,才千里迢迢来应天谋生。
  若朝廷迁走,应天反倒会成遗弃之地,再次被贪官污吏笼罩。
  一时间,无声的叹息声响起,气氛安静得有些可怕。
  队伍中,徐增寿看向道路两旁的百姓,
  竟发现自己眼神有些闪躲,不敢与他们对视。
  那淳朴的眸子里,满是对朝廷的期望。
  可朝廷做出的选择,恐怕会让他们失望。
  再多的话语,在这浩浩荡荡的迁移队伍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芳英,给我壶水。”徐增寿轻声说道。
  一旁充作亲卫统领的李芳英连忙将水壶递过来,小声提醒:
  “将军,这些百姓商贾看咱们的眼神不对劲,你发现了吗?”
  “嗯。”
  徐增寿点了点头,一边喝水一边小心打量四周,最终发出一声叹息:
  “我现在总算明白,为什么大人总说,在天下大势面前,任何阻拦都是螳臂当车。”
  李芳英一愣,知道他说的是陆云逸,便问道:
  “陆大人是在说这些百姓吗?”
  “不是,是说思伦法,在云南战场上说的。
  他说就算麓川战事失败,朝廷还会继续派兵,源源不断地派,
  一直到击败思伦法、杀光他麾下的勇猛军卒为止,
  对思伦法而言,这是必败之局,区别只在早晚。”
  徐增寿指了指周围的人群,又叹道:
  “就算陛下这次迁都失败,
  等太子继位,依旧会寻求迁都,
  直到迁都成功,无非也是早晚的区别。”
  李芳英觉得气氛沉重,眼珠转了转,小声问道:
  “将军,陆大人说过这次迁都能不能成吗?”
  “没说。”
  徐增寿眼神复杂地摇了摇头:
  “但我觉得,这次成不了。”
  “为什么?”
  李芳英一愣,从眼下局势看,
  明明是一片大好,逆党都被压得抬不起头。
  “陆大人向来得理不饶人,战场上一旦开始攻杀,就绝不会停手,非要击溃敌人不可。
  可现在,陆大人几次出招,都没了后续,
  这不对劲,所以我猜,
  要么是有一股强大力量阻拦,要么是陆大人也没指望这事能一蹴而就。”
  李芳英坐在战马上,身体随着马蹄轻晃。
  明晃晃的阳光洒下,甲胄被晒得有些发烫,他心里却透着凉意:
  “这都成不了?那以后还怎么成?”
  徐增寿声音空洞地叹道:
  “不知道,大哥对眼下局势的看法也很不乐观,都督府内也有了分歧。
  种种迹象来看,这次想成,不太可能。”
  李芳英诧异地看向徐增寿,
  年轻的脸庞上,竟浮现出一种他十分陌生的深沉,像个老成持重的将军:
  “子恭,你怎么这幅模样?”
  徐增寿努力维持的沉稳瞬间破功,又恢复了往日的跳脱,可很快又沉了下来:
  “我是觉得,咱们都这么大了,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样,
  得沉稳、成熟,遇事波澜不惊。
  我爹二十岁就带人投奔滁阳王,第二年就攻下了数座城池。
  我今年也二十了,虽说官职比我爹当年高,
  可靠的是家世,做事一塌糊涂,打仗更是不行。
  再这样下去,过不了多久,
  咱们就会被朝廷的后起之秀超越。
  虽说有家中恩荣在,能一辈子富贵,可这怎么能让人甘心?”
  李芳英愣住了,他年纪还小,从没想过这么远,只觉得穿甲胄提长刀很威风:
  “将军,是不是太严重了?
  你大哥是魏国公,我大哥是曹国公,
  开朝会都要站在最前面,咱们怎么会被后起之秀超越?”
  徐增寿摇了摇头,没再多说,
  他十七八岁时,想的也是如何耍威风,从不会考虑家国大事。
  “不管怎样,这次的事一定要办好,把人安全送到关中。
  若是有敌人来袭,你别害怕,也别退缩,跟我一起往前冲,一定能赢!”
  “好!”
  一说到冲阵,李芳英顿时心绪激动,干劲十足,
  毕竟他父亲当年就曾率军冲阵,在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扬名天下。
  队伍缓缓前行,零碎的马蹄声不断敲打着沿途百姓的心。
  离京三里后,去往各村的岔路多了起来,
  银白色的水泥路横贯麦田,像一道道银色丝带。
  去往李家村的道路旁,
  一辆简朴的马车静静停在一行车队中央。
  马车帘幕缓缓掀开,先露出一只苍老手掌,
  接着是一张布满褶皱、带着暮气的脸,正是翰林学士刘三吾。
  他对面,同样坐着一位身形干瘦的老者,
  名叫邹川桥,凤阳府人,曾是故元朝廷的刑部侍郎,在文坛中也颇有声誉。
  “刘公,人已经离京了,是不是该行动了?”
  邹川桥笑着抿了抿嘴,神情淡然。
  虽已年过六十,却依旧有几分风度翩翩。
  刘三吾没有说话,只是一直盯着官道上行走的富户。
  过了许久,见队伍绵延不绝,他才叹道:
  “你们要动手便动手就是,老夫只是个读书人,不懂你们的弯弯绕绕。”
  邹川桥笑了起来,连连点头:
  “是是是,刘公说得对。
  可我们这些读书人,向来唯刘公马首是瞻,您让我们往东,我们绝不敢往西。”
  刘三吾瞥了他一眼,轻哼一声:
  “这种骗人的话,邹兄自己都不会信吧?”
  “哈哈哈哈,君子妄言,君子妄言啊!”
  邹川桥收住笑,试探着问:
  “刘公,前些日子小老儿在京中赔了不少钱,
  一些老友也把棺材本投了进去。
  这次我来京城,一是告诉您一切准备就绪,
  二是想问问,这钱什么时候能拿回来?”
  刘三吾放下窗帘,淡淡看着他,眼中带着几分讥讽:
  “邹兄没去过赌坊吗?
  赌场里输了钱,就算你把赌场拆了,他们也不会退钱。
  今日你退了,明日别人又要退,以后这生意还怎么做?”
  邹川桥讪讪一笑,有些不好意思,却仍试探着问:
  “听说,操持此事的陆大人,是您的徒孙?
  有这层关系在,还能要不回钱吗?”
  “他若是听老夫的话,大事早就定了,哪还会有这么多麻烦。”
  刘三吾眼中闪过一丝烦闷,更多的是可惜。
  “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市易司这两个月赚的钱,早就得七七八八了,
  治水、修路、换钞,哪一样不是吞金兽?
  以前用国库的钱办这些事,现在用市易司的钱,哪有那么多钱经得住?”
  “光了?”
  邹川桥愣在当场,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他市易司赚的钱,拿去给朝廷?
  这陆云逸莫非,莫非是.脑子有病?”
  说话间,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意思再明显不过。
  刘三吾见状摇了摇头,有些无奈:
  “邹兄,若是你们也能像我那徒孙一般不爱财,事情会顺利得多啊,
  也不至于落到现在,双方僵持不下。”
  邹川桥有些尴尬,讪讪笑道:
  “去年曹国公那帮人借着甘薯赚了那么多钱,
  这怎能不让人心动?
  就算老夫年过半百,半截身子埋进土里,可家中后辈还有大好年华。
  他们想赚钱,老夫也拦不住。”
  “京中局势鱼龙混杂,人才辈出,大半手段用过一次就不能再用第二次。
  老夫在书信里跟你提过这一点,你们偏不信,
  现在钱都亏光了,才想起老夫,老夫也无能为力。”
  邹川桥神情一黯,
  这次风波,让不少人伤筋动骨,
  至少他家中存了近三十年的银子被一扫而空,还求助无门。
  他叹了口气,也知道从朝廷手里掏银子有多难,便说道:
  “家中几个小辈准备去些小县城故技重施,赚点散碎银子。
  不知,这样做,能不能帮上朝廷局势?”
  刘三吾瞥了他一眼,知道他想问什么,
  若是在地方兴风作浪,朝廷会不会管、能不能抽出手管。
  刘三吾淡淡道:
  “朝廷自顾不暇,宫中近日都在围绕太子行事,朝堂更是分身乏术,只要不太过分,没人会管。”
  邹川桥长舒一口气,心中大石落下一半,拱了拱手笑道:
  “多谢刘公。
  那在下就先告辞了,还请刘公静候好消息。”
  刘三吾打量了他几眼,本想提醒几句,可想来想去,最终还是化作沉默:
  “小心行事,切莫露出马脚。”
  “放心吧刘公,告辞!”
  邹川桥拱了拱手,便下了马车,走向旁边另一辆马车。
  刘三吾静静看着他上车离开,面露感慨,
  又望向前方官道,此刻迁移队伍已到末尾,看不见富户的身影,
  只剩些披甲执锐、手持大旗的军卒,
  精气神十足,威风凛凛。
  忽然,刘三吾见一名小厮急匆匆从官道上跑下来,径直奔向车队。
  这是翰林院的侍者,算得上他的亲信。
  小厮匆匆跑到马车旁,跟车夫侍卫说了几句,便径直来到车厢外:
  “老爷,出大事了!”
  刘三吾神情渐渐平静,问道:
  “何事?”
  小厮面露慌张,急声道:
  “锦衣卫、市易司、都督府联合出手,把明道书院查封了!
  说是书院里藏了逆党,现在学子们都被赶了出来,现场一团乱麻啊!”
  “什么?”
  刘三吾声音猛地拔高,眼中第一次露出愕然。
  明道书院是京中私塾之首,
  学子非富即贵,算得上地方读书人在京中的一面旗帜。
  如今这面旗帜若是被查封关停,
  刘三吾不敢想象会引出多大风波,
  朝野士林又会有怎样反响!
  更重要的是,连一座书院都保不住,又怎能保住应天这座都城?
  刘三吾几乎瞬间就想明白了,
  不能露怯!
  一旦露怯,就等于暴露弱点。
  若是被皇党之人察觉到他们外强中干,那就糟了。
  他深吸一口气:
  “快,回京!
  派人把此事告诉几位大学士,
  让他们联合学生、同乡向都督府施压,逼他们撤兵离开。
  另外,传信给许观,让他写一封弹劾文书,就弹劾中军都督府徐辉祖,
  说他擅权专断,破坏大明文脉!”
  “是!”
  小厮离开车厢,快步往官道跑去,也不顾旁人诧异的目光。
  应天城北,明道书院。
  往日里,这里总飘着墨香与读书声,
  可今日,朗朗书声全被铁甲碰撞的哐当声冲散。
  书院门前,两列披甲军卒持枪而立,明晃晃的枪尖对着大门。
  军卒身后,锦衣卫的飞鱼服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腰间的绣春刀鞘,映出围观百姓的惶然。
  这是怎么了?
  “都往后退!”
  “所有人往后退!”
  一名锦衣卫百户不停挥手,示意凑近的百姓后退。
  可百姓们的议论声依旧嗡嗡作响:
  “明道书院怎么被围了?难道是前些日子何子诚的事?”
  “他不是私通儿媳吗?朝廷还能封书院?再说了,他都被厉鬼索命死了。”
  这时,那名锦衣卫百户见众人越说越离谱,高声喊道:
  “经查实,明道书院藏匿逆党,今日三部衙门特来追查!”
  “逆党?书院里有逆党?”
  众人更是面露震惊。
  书院朱红大门前,左军都督府舳舻侯朱寿负手而立。
  他穿着一身勋贵甲胄,甲片上錾着云纹,腰间悬着长刀,面色沉肃。
  他的目光扫过院外骚动的学子,眉头微微蹙起,
  这些学子多是官宦子弟,
  对军卒与锦衣卫毫无惧色,此刻还在不停推搡。
  “侯爷!”
  一道清脆却冷冽的声音从旁传来。
  锦衣卫指挥佥事杜萍萍快步上前,
  他的身形比往年瘦了一半,整个人显得干练利落:
  “学子们情绪太激动,再这么闹下去,恐怕会误了搜查,要不,让他们离远些?”
  朱寿点头,抬了抬手。
  身后的军卒立刻上前,
  用长枪在学子与锦衣卫之间架起一道屏障。
  长枪的寒芒让学子们下意识后退,骚动渐渐平息,
  只剩几个领头的学子还在高声质问:
  “我们书院都是正经读书人!
  凭什么封院搜查?你们有朝廷文书吗?”
  朱寿没理会,目光转向另一侧的市易司副司正韩宜可。
  韩宜可穿着一身绯袍,手里捧着一卷文书,面容清瘦,眼神却很沉稳。
  他见朱寿看来,便上前一步,对院门口的诸位先生沉声道:
  “诸位,此乃都察院的调查文书,
  事由是查获逆党与书院中人往来的密信,请诸位配合。”
  其中一名年过六十的甲老者上前一步,
  穿着素色儒衫,须发皆白,此刻却气得浑身发抖。
  他指着韩宜可手里的文书,声音发颤:
  “韩大人!你我也算是故交,这话你自己信吗?
  明道书院自开办以来,从未与逆党有过牵扯!
  你们就凭一封不知真假的密信,就能玷污书院百年清誉?”
  “文山兄,文书真假,一看便知。”
  韩宜可将文书递过去,语气依旧平和:
  “朝廷办事,讲究证据,若搜查后未发现逆党踪迹,自然会为书院正名。
  但此刻,还请让开,不要阻拦公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