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丁忧休矣,士族走私!
  第145章 丁忧休矣,士族走私!
  朱厚熜听后大为震怒。
  “传王京来!”
  “锦衣卫是干什么吃的!”
  但朱厚熜刚这么说完,东厂提督秦文就走到了朱厚熜面前来。
  “皇爷。”
  “按锦衣卫所报,实庵公,其实还活着。”
  朱厚熜猛地抬起了头。
  “朱五来报!”
  “因探知近日有海寇要袭扰余姚,灭王氏满门,故请得实庵公(王华)同意,将实庵公转移至县城内,且与余姚县官民做了准备。”
  “而后确实有海寇袭余姚,为我锦衣卫和余姚官民所击退,然海寇如今仍在添兵围攻余姚,且逼迫余姚投降,扬言:否则,城破之日就屠杀余姚之日。”
  “而实庵公还活着,且有其本人请求朝廷援救余姚的奏本送达。”
  秦文奏禀后,朱厚熜接过了两道本,一边看,一边听秦文说。
  “海寇袭扰余姚?”
  “怎么跟抚按所奏不一致。”
  随后。
  朱厚熜就让秦文去传内阁首辅梁储来。
  梁储来后说道:“回陛下,这么看来,可能是浙江抚按官收到了假消息,也或许在故意传递假消息。”
  “你认为,该当如何?”
  朱厚熜问道。
  梁储继续回道:“无论是哪种,以臣愚见,不如直接拆穿他,以锦衣卫报,八百里急递让浙江巡抚孙润立即派兵去救援余姚!”
  朱厚熜颔首,准了王阳明所奏。
  他相信,浙江巡抚孙润再怎么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也不会明着跟朝廷作对。
  只要他这个皇帝坚持认为有海寇在袭扰余姚。
  那浙江巡抚孙润就必须承认有海寇在袭扰余姚。
  因为皇帝整治他一个浙江巡抚还是很容易的。
  话说。
  王华去世的消息,也很快随着浙江抚按的急递进京,而在权贵官僚间迅速传播。
  不少反对加强皇帝兵权的权贵官僚们,因而不禁在暗中弹冠相庆。
  “王实庵去世了!虽不胜悲戚,但也算是一件好事!”
  “是啊,王阳明该被迫丁忧了!”
  “这样的话,威武营重建的事可搁置矣。”
  由于这些权贵官僚大部分都是护礼派。
  所以,这些人还将此与之前的大礼联系了起来。
  吏科给事中黄楷就在这时于六科廊对一众与自己交好的给事中说:
  “如今,所定大礼让天子称本生为皇考,按照张孚敬所言,是为大孝!如若天子夺情,便是不重孝德也!”
  “所以,若天子夺情,我等当力争之!”
  户科的韩自璧跟着道:“自当如此!”
  但这时。
  内阁送了新的谕旨来了六科。
  而这新的谕旨就是朱厚熜让浙江巡抚救援余姚的谕旨。
  这道谕旨就是在王华的奏本上御批的谕旨。
  所以,黄楷在看见这奏疏顿时就瞪大了双眼:“王实庵竟然还活着?”
  “什么?!”
  韩自璧等给事中也大为愕然。
  黄楷则在这时一脸严肃说:“陛下早就派了锦衣卫去余姚,而王实庵自己还借着锦衣卫上了一道本!”
  韩自璧等给事中听后皆过来看这道谕旨。
  嘭!
  韩自璧本人更是一拳砸在了桌上。
  “这是谁让陛下做的如此小心谨慎,居然能想到提前让锦衣卫在余姚布局!”
  而韩自璧还因此说了这么一句。
  “没错,此举完全不像是外藩进京的少年天子能想到,倒像是一位深谙斗争的老道帝王。”
  “此举明显也是在用最卑鄙的心思揣度天下人,所以,才会提前派锦衣卫去防备有人让王阳明提前丁忧!”
  另外几位护礼派的给事中也开始纷纷低声交谈起对朱厚熜这种行为的看法来。
  黄楷也在这时候说:“天子少年老成,再加上有奸邪之辈如梁顺德、王阳明这些提点,想到这些也不奇怪,现在需要担忧的是,浙江抚按提前奏报此消息,只怕会给奸臣打击他们的口实。”
  众人皆颔首,对浙江抚按官颇为担忧起来。
  ……
  在这一天的同一时刻。
  浙江杭州。
  浙江巡抚孙润正对巡按御史贺钺一起,休憩在抚院衙门的后院里。
  且孙润还正对贺钺言道:“我们的联名急递应该到京师了!”
  “应该吧,急递早一日到京师,也能早一日结束重建威武营的弊政。”
  贺钺点头说了一句。
  而孙润接着就又对贺钺说:“不过,你说会不会有什么变故?”
  “俗话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我们只凭一个余姚富商呈来的口信,就把王实庵去世的消息送进京师,到底是有所风险啊。”
  孙润拧起了眉头。
  贺钺不由得蹙皱眉:“能有什么风险?”
  “他一个商人,还敢骗咱们?”
  贺钺接着反问起孙润来。
  孙润则道:“以吊唁的名义去余姚看看再说,不然没办法让人放心。”
  贺钺道:“去就去!”
  孙润和贺钺便发了牌票给绍兴知府与余姚知县。
  接着。
  两人就一起往余姚而来。
  可孙润和贺钺还没到余姚,分守道顾璘就在中途拦住了二人:
  “余姚已被海寇重重围住!如今特来告知抚按知道。”
  “什么?!”
  孙润听后大惊,然后,他就看向了贺钺。
  贺钺也一脸惊诧:“海寇?”
  “这是余姚递来的急报!”顾璘忙将袖中一份急报递给了孙润,说:“正要来通禀两位,没想到路上遇到两位的牌票,也就干脆来中途拦截了。”
  孙润这里看了急报,两眼一,直接坐在了地上,喃喃道:“完了!完了!我们果然是太急了,这一下子,就给了天子怀疑我们通贼的理由啊!”
  “奸商!”
  “无耻的奸商!”
  “老子要灭了他的门!”
  贺钺则暴怒不已地吼了起来。
  原来。
  孙润和贺钺两人之所以发急递上奏朝廷说王阳明的父亲去世,是因为贺钺从一个余姚富商那里知道了王华去世的消息。
  按理。
  贺钺也不该这么轻率相信这个富商。
  但这个富商跟他很熟,再加上,他能行取为巡按御史,也是靠这个富商牵线搭桥,他也就不怎么怀疑这个富商。
  更重要的是,贺钺自己主观上也很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何况,王华的确年岁已大,近年也老是得病。
  所以,贺钺也就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消息告知给了孙润,还劝孙润和自己一起上报给朝廷知道。
  贺钺之所以要让孙润跟他一起上,是为了避免将来孙润以后记恨他有这样的重要消息不及时向他分享。
  故而,贺钺也就劝着孙润一起上了急递。
  孙润本人也是护礼派的官员,也巴不得王华尽快去世,希望王阳明尽快丁忧,重建威武营的事能赶紧停止。
  但孙润倒是比贺钺谨慎些,一开始也没有急着就要上疏,但架不住贺钺说早点报给朝廷知道,也就还是答应了下来。
  可现在。
  事情去变成了王华还没死,只是有海寇想攻破余姚城。
  “不管了。”
  “得立即派兵救援余姚。”
  “要是余姚有什么闪失,乃至王实庵真要是死在海寇手里,我们就反而会被上面怀疑是谋害王实庵的罪魁祸首!”
  孙润在回过神来后,就立即说了起来。
  接着。
  孙润就看向顾璘:“事不宜迟,顾兵宪,你立即持本院关防去附件卫所调兵!”
  然后。
  孙润又看向贺钺:“贺巡按,你立刻去绍兴,防范海寇窜向府城!”
  顾璘和贺钺皆点头而去。
  浙江余姚。
  虽说是阳春三月。
  但余姚知县丘扬,却若在三伏天一般,正满头是汗地立在城垛上,看着城外乌泱泱的一大群海寇,且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海寇把附近村民抓来当着他的面杀掉,乃至摁在地上强暴。
  同丘扬站在一起的还有锦衣卫千户朱五与百户朱七。
  朱五把着刀,面似寒霜地看着这一幕,且指着这些海寇,对丘扬说:“丘知县,你看,这些海寇居然带有火炮,这说明他们不是一般的海寇。”
  虽说文官与厂卫之人素来不和,而且也往往不得不互相针对。
  但丘扬现在还是很感激朱五这些锦衣卫的。
  因为……
  若不是这些提前着便衣而潜入余姚县的大量锦衣卫,通过每日仔细明察暗访,查缉到了行动异常的外来人,也就不会发现有海寇细作提前混入了余姚城,使得他可以及时和这些锦衣卫一起及时铲除了城内细作。
  恐怕……
  现在的余姚早就为海寇攻破。
  而现在。
  丘扬唯一的担心就只是自己这边的兵民和锦衣卫们能不能守住余姚城。
  朱五这时对他说起外面海寇的情况后,丘知县笑着点了点头,但他也因此更加担忧,说:“这么看来,这些海寇非寻常贼子,乃有官军暗中相助,否则士族大户在暗中相助!”
  “正是此理,他们只怕就是当地官军假扮,因为他们不少还拿的是官造腰刀。”
  朱五跟着说道。
  丘扬能成为余姚知县,就是因为他是王学门人。
  所以,丘扬也因此颇为愤慨地说:“这事也当与他们不欲让天子兵强马壮有关,所以欲扮海寇,杀实庵公,让阳明先生早日丁忧!”
  “丘知县说的没错,我们必须守住余姚,即便守不住余姚,也要在今晚找机会先把实庵公送走!”
  朱五说道。
  丘扬颔首。
  没多久,海寇就开始了第一次攻城。
  不过,当这些海寇开始第一波攻城时,丘扬就发现这些来自京师的锦衣卫所持的带火绳的神铳是真的凶猛,让这些海寇吃了大亏,居然没有攻进城内,而不得不改为继续围城。
  “可恶!”
  “这些锦衣卫秘密聚集余姚也就罢了,居然还拿出这么厉害的火器!”
  在这些海寇中的一叫钱知德的生员在看见余姚城还是没被攻破后,就忍不住大骂了一句。
  随后……
  他就对与自己同在船上的一海寇头子说:“闵首领,锦衣卫提前来了余姚,让我们没了内应不说,现在也让余姚的兵民在火器上反而比都指挥司的火器更厉害一层,如今看来,也就只能先派人提前回苏州,让诸公知道,我们借海寇灭王氏九族的希望已经不存在。”
  闵首领颔首。
  ……
  京师。
  在原南京吏部尚书王华请求朝廷发兵救援余姚的事在朝中不胫而走后。
  礼部右侍郎顾鼎臣就在这一天秘密见了御史陶中夫:
  “所谋之事休矣!”
  “如今看来,只能上本以海寇猖獗为由,请求加强海禁!”
  “且言浙江多大户走私通倭,尤以谢、王、张诸士族为最!”
  “把海寇之患归咎于这些浙江走私大户!”
  “让天子知道,海寇攻余姚,皆是他们浙江大户咎由自取!”
  顾鼎臣这么说后,陶中夫颔首,且于次日上朝言说了此事。
  沿海大族走私是常事。
  史上有记载的例子里,最有名的就是大学士谢迁家因为走私与海盗产生矛盾,而被海盗灭门。
  朱厚熜这时也首次在朝堂上听到有御史弹劾谢迁、王阳明、张璁这些家族参与走私。
  “陛下!”
  “浙江大户勾结海寇,行走私之事不说,如今又因分赃不均,导致海寇肆虐海疆,臣请派得力大臣速去海边巡视,严查走私之事,以平海患,还两浙以安宁!”
  而这时,陶中夫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