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耶哥儿在中原
  第552章 耶哥儿在中原
  皇帝最后还是看到了那两本厚重的,句读分明,格式严谨,不会让后人在阅读时產生额外歧义的书册。
  王景是通过皇帝身边宦官递交入宫的——
  在掌握大权后,
  皇帝曾想过召回自己真正的母族梁氏。
  奈何梁氏族人在明帝时便遭遇过流放,如今又被流放,人口多有损伤。
  即便皇帝为表亲近重视,对自己死於狱中的外祖进行了追封,將自己仍活在世的三位舅舅封侯,也无法让梁氏迅速的恢復元气。
  毕竟人没了就是没了,
  生孩子,再將之培养成才,也是需要时间的。
  於是,
  眼下的皇帝最为信赖倚重的,便成了自己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在自己夺权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的宦官。
  內宫之人的权势因此得到膨胀。
  好在皇帝並非真的天真少年,
  刘氏血脉中传承的天赋,以及前人教训、自身经歷,让他能够意识到宦官权势膨胀起来后,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这是一群距离天家最近的人,
  他们的一切,都浓缩在洛阳的皇宫之內,举止行动,难免会於其中掀起风浪。
  偏偏“灯下黑”的道理,会在许多时候,让皇宫的主人忽视那些波澜。
  已经搬入南宫,时常对皇帝发出痛斥的竇太后,便是只看著诗与远方,而不注意脚下的前车之鑑。
  皇帝不会允许自己先前用来对付敌人的武器,转而成为拘束自己的锁链。
  梁氏,
  那与自己亲厚的外戚,
  会成为被皇帝扶持起来,与之抗衡的新力量。
  大小相制,內外相衡。
  这才是一位君主应有的手段。
  不过,
  现在並不著急。
  他还很年轻,还没有满二十岁,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
  若在此时便陷入阴谋爭权的诡譎之中,那这辈子也就那样了。
  作为统治普天之下的天子,
  即使身边难免存在阴影,却也要坚守光明正大的基本道理。
  阴谋成就不了伟大的事业,
  千秋史册之上,也不会为阴谋所取得的成果,发出称讚的声音。
  ……
  “把这些书抄写一份,存入宫中。”
  “然后再通过白虎观,將之散播出去,以启人智,助我大汉继续耕耘开拓。”
  將书合上,皇帝这样吩咐下去。
  身旁的宦官没有迟疑,退下执行起了这道政令。
  少年天子隨后起身,前往后宫看望自己的妃嬪。
  他的身体日益健壮,权柄日益牢固,后宫自然也跟著充盈起来。
  而隨著外戚竇氏的倒台,皇帝也需要为自己册立一位皇后,从法理制度上,进一步削弱竇太后的权力和地位。
  毕竟后者虽搬去了南宫,可只要她还拥有著“太后”的身份,皇帝便需要在表面上孝顺她。
  后宫没有自己的女主人,很多事也需要向她稟报,得到她的允许。
  对此,
  皇帝怎么不会產生忧虑呢?
  好在夺权之时,他还年少。
  竇氏即便想將皇帝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捏在自己手中,也未曾直接为他选定一位出身竇家的皇后。
  才十四岁,毛都不齐全的年纪,再急也没用,不如再等两年。
  结果风云翻覆,诸事难算,
  晋悼公十四岁自成周归国继位,转手便將国中那些权力强大到足以弒君的卿士收拾服帖的例子,
  时隔数百年,於洛阳再度上演。
  世人常说,“要以史为鑑。”
  可英才如此,天赋如此的例子,实在是稀少罕见。
  读书多者尚且不以为意,
  更不用以竇宪为首的,不爱读书的竇家人了。
  如此,
  这才使得皇帝面对自己的后宫,有著难得的放鬆从容。
  ……
  “这书看起来真没意思!”
  “还是诸子的文章好看一些。”
  受到皇帝宠爱,也因出身外戚阴家,得到皇帝额外扶持的贵人阴氏,在听说皇帝新得了珍贵书册,並將之討来看了两眼后,便发出了嫌弃失望的声音。
  “为什么会这样想?”皇帝询问她。
  与皇帝同岁,时常被人夸讚活泼聪颖的阴贵人便说:
  “诸子的文章言辞优美,比兴丰富,这书却乾巴巴的说些其然、所以然的话,还有数算、天文的东西……要不是佐以图画,我真是一点都看不下去!”
  她抱著脑袋,摆出一副受不了,晕乎乎的模样。
  皇帝喜欢她的可爱,便顺著她的话,说笑了起来。
  只是少年老成的心中,难免因阴氏纯然的天真娇憨,生出微薄的失望来。
  皇帝早慧非常,心里也未曾因为竇太后的先例,对后宫產生多余的阴影——
  竇氏虽严苛待人,喜欢无差別攻击先帝的后宫,还跟家人討论过废杀自己的事,
  但表面上一直將自己照顾的不错,不然先帝也不至於將两位失去母亲的孩子都塞给她养。
  何况即便没有长辈的真心疼爱,
  皇帝自幼还有两位友善的兄长陪伴,启蒙懂事后,那偶尔迷茫的梦中,更能在自己那看不清面容的生母怀中,享受一下难得的温馨。
  故而皇帝的性格还算正常。
  他只是有些遗憾:
  他这样的天才,却不能找到一个相同的天才相伴,实在有些遗憾。
  王景献上的两本格物明理之书,虽没有圣人那般震耳发聵,奋发心气之言,却也从另一种角度,讲述了天地如何运转。
  这前所未有的角度,
  让正处於年轻气盛,探索学习阶段,却已经走上人生巔峰的皇帝很是新奇。
  那些仿佛上帝钦定的“数算常理”,更是在皇帝好奇的摆弄了几个算题,得到肯定的结果,令其发出惊嘆。
  而有《农典》的先例在前,
  这两本书在未来为人世带来的改变,已然不需要怀疑。
  何况今汉不同於前汉,
  开国之君便是饱读诗书之士。
  明帝更是博学到亲自上场,將朝野大儒辩的哑口无言。
  先帝白虎观论经之后,直接將“辩经权”收归朝廷。
  所以在传播先贤道理,使天下人心服乖顺一事上,
  对皇帝来说已经不必急切。
  既“道”已成,那么“技”自然也需要得到提升。
  《论语》有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推广先进的技艺,让天下人能做的更多更好更快,这本就是合乎天道人道的事。
  “陛下,看我新写的字好不好?”
  阴贵人娇柔清澈的声音打断了皇帝的思考。
  她捧著一副文卷出来,呈到皇帝面前。
  皇帝便收敛了思绪,继续应付著自己心中已然选定的未来皇后。
  而在另一边,
  才入宫不久,还没有见过天子的邓绥听说了王景献书,得到皇帝嘉奖的事,便好奇的请求他人,为自己摘取了几篇《明物》中的文章观看。
  她看的用心,目光也愈发明亮。
  久久之后,
  她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发出讚嘆的声音:
  “真有意思。”
  “若是天下人都能用上这书里的东西,天下应该会变得更加昌盛吧!”
  与之亲近的宫人跟著笑道,“不是圣贤的文章,不讲做人的道理,也能有利於天下吗?”
  邓绥说,“利益是做出来的,又不是说出来的。”
  “而且若没有匠造的厉害,我也住不上这么大的宫殿啊!”
  她指了指头顶粗壮的横樑,俏皮的说道。
  宫人笑著摇了摇头,“你说的对!”
  “不过夜深了,你的確该睡觉了。”
  天黑了不放下书,
  久了眼睛可是要掉的!
  邓绥听劝的睡去,心里还想著自己何时能见到皇帝的事。
  ……
  “中原果然与西方不同!”
  “以前看书上的描述,前人的讲解,总有些隔纱相望的感觉。”
  “现在亲眼见到了,这惊诧却是不减反增。”
  位於天下正中的土地上,
  享年九十有五,死时获得罗马现任奥古斯都亲自弔唁,並在棺槨上也得批紫袍的泰西大贤良师,正撑著手中的拐杖,同自己在天的父,慢慢的行走,欣赏著中央之国的风景。
  他没有请求上帝带自己前往洛阳这座都城,看一看那统治天下的天子是何模样,再看一看治理这个国家的臣子是何姿態。
  毕竟很多东西,
  只看一隅一城,是没有必要的。
  中枢如何,看地方过的如何便好。
  何况在罗马养老了那么多年,
  奥古斯都宫廷中的大戏,耶哥儿也已经品鑑够多了。
  即便中原的风味他还没有尝过,但也实在没必要再去折磨自己。
  他多看看中原民眾的生活,心里就很轻鬆愉悦了。
  “农田里的粮食这么多,难怪民眾名下拥有的土地,不像泰西那样广阔。”
  路过一处田地时,耶哥儿忍不住弯下老腰,蹲在田埂上,伸手抚摸里面结了穗的庄稼。
  果实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颗粒大多饱满,把茎干压得低头,一副“脖子快断了”的样子。
  这是他在泰西的广业城中耕耘多年,即便用了许多施肥催收的手段,也未曾见过的“丰满”。
  “泰西的水热比不上中原,土地也没有承载数千年耕耘的汗水,结不出更多的粮食,也是正常的。”
  “好在地广人稀,质量不够数量来凑,还是能养人的。”
  粮食是很娇气的,
  当神农氏从野外无边的青草中將之捡选出来后,
  它便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农人精心呵护。
  即便还要饮风食雨,
  可身边出现的杂草,农人都会將之除去;
  根下遇见的石块,农人都会將之搬走。
  一块土地上的养分,在偏心到没边的农人手下,只会供给它一种作物。
  这怎么可能不让粮食变得“娇滴滴”起来呢?
  耶哥儿想起自己带领信眾们开荒时经歷的艰难,甚是认同的点了点头。
  他们接著走下去。
  等从郡走到县,又从县走到乡里村间的时候,
  耶哥儿想著自己见过的学、校、痒、序,便又忍不住发出感慨:
  “重视教育,还愿意將知识分享给民眾,难怪这片土地上的人口能繁衍出如此之眾,文明能如此昌盛。”
  即便真正高深的部分,仍旧为权贵所掌握,
  可那些简单的技艺流出来后,总是会让人的生活,產生一些变化的。
  而一个文明的进步发展,
  又总跟那些细微的变化脱不开关係。
  “这里的小孩都会被九九歌诀,能读写一些文字。”
  “村头的老人也能通过朝廷发下的告示,了解国家的情况,评论朝野的事情。”
  “比起泰西,实在是强多了。”
  想起泰西北边丛林里,那快乐奔跑,自己教化了大半辈子也未能將之驯服的眾多野人;
  想起罗马城里那些垄断了眾多知识,哪怕被奥古斯都用权力压著,也不愿意將之分享出去的贵族们,
  耶哥儿又跟著发出一声嘆息。
  他真的想不明白,
  明明秦人的西迁,已经为西方带去了“纸”这等承载知识的利器,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罗马却还没有將之普及呢?
  “需求不同嘛!”
  感知到老大儿心中所想的上帝笑著为他解释道,“中原这里的纸虽然用的比域外多,可百姓使用它的频率,还是比较低的。”
  即便天下安定,眼下过的富裕,
  可饱受生活考验的百姓,並不会因此放鬆。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
  他们可能不是很清楚。
  但不同皇帝的治理,为天下带来的影响,他们还是很有感受的。
  世间没有永远在位的圣主,自然也不会有永远生效的政策。
  何况时代的尘埃落到个人身上,总会变成一座压得家破人亡的大山。
  国家的阵痛,是会痛死无数人的。
  所以,
  为了能让自己在那新旧交替、万象更叠时引发的动盪时,更好的存活下来,
  丰收后的百姓也忍不住节俭,乃至於吝嗇。
  小民不相信某些宏大到超越自身眼界的东西,
  他们只会用祖先辛苦传承下的血脉和教训,像草原上的土拨鼠一样,为子孙挖掘一个又一个的地窖,储藏起许多东西,来保障生存的根本。
  至於读书,
  读了那些诸子文章又能怎么样呢?
  当今天子放宽了举孝廉的標准,可算来算去,每年还是二十万人里面,才能推举出来一个受选者。
  平民哪有资格参与到如此激烈的竞爭中去呢?
  他们只要学够常用的文字,还有那些与过日子息息相关的数算技巧,就已经很满足了,也捨不得用不多的钱財,去购买珍贵的书籍。
  毕竟在纸张出现后,
  书籍的价格固然得到了下降,但也不是田间地头的庄稼汉能轻易触碰的。
  不是说掏一掏家里的钱袋子,还买不起一本两本,
  只是精明的小民掐著指头算来算去,总觉得一本两本书读了也没用,倒不如拿钱去买粮食做饭吃,买布匹做衣穿。
  当然了,
  一些不愿意留下姓名和足跡的摊贩售卖的“杂报”,百姓们还是很能接受的。
  “杂报”就四开纸的大小,薄薄的一张,摸上去质量很一般,就连上面的墨字也小的可怜,得瞪大眼睛凑近才能看清楚。
  它上面写的,是一些语句通俗易懂的故事和寓言,还有许多各地近来的动向、朝廷的法令、家长里短的笑话等等。
  价钱便宜,还允许几人凑钱买一份,好捧著它伸著脖子看乐子。
  只能说“八卦”的確推动了知识的传播。
  “说来说去,重要的还是民生啊。”
  “不过以当今天子的能力,还有刚刚看过的景物,想来未来还是很可期的。”
  耶哥儿看著一处村庄前,正对著什么乱七八糟都写,报如其名的“杂报”笑得捧腹的百姓,老迈的脸上露出了微微的笑容。
  转而他又想起:
  “也不知道这样的昌盛太平,何时能在西海重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