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衰颓的显露
  第564章 衰颓的显露
  永元十七年夏,
  皇帝感觉自己的身体,仿佛隨著灼热的阳光,也升腾起莫名的生气,手脚都充满了力量。
  在別宫安养的妃嬪也怀胎稳妥,有经验丰富的產婆说,“当是男孩的胎相”。
  这让皇帝感到很高兴。
  於是,
  他下令改元为元兴,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喜悦,以及心中隱秘的,用“冲喜”的方式来维持康健的想法。
  当然,
  这也代表著,皇帝已经做好准备,向著地方豪强们发起行动。
  毕竟“元”者始也,
  虽然朝野之间,时常称颂皇帝的功德,为他的统治冠上“永元之隆”的称號,
  但皇帝算著每年从府库中掏出去賑灾的钱粮,看著地方不断呈递到中枢的,各处灾情奏疏,心里知道他的盛世不会持久。
  盛极必衰,是世间固有的真理。
  怎么可以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懈怠精神,放缓脚步,只保有一个“盛世之主”的身后名,而將盛世下潜藏的隱患、四代天子治世以来沉积的问题,都拋给后人,期待他们的智慧呢?
  何况自己子嗣稀薄,能长到多少岁,执政多少年,也是不可预知的事情。
  皇帝实在不敢將江山重担,尽数压到后继的孩童身上。
  因此,
  他一边期待著新生子的到来,一边关心著刘胜、刘祜两个孩子的学业,
  但更多时候,还是带著邓绥一起处理国政。
  后宫干政,
  这在大汉朝是祖宗之法,倒没有后世的矫情。
  皇帝本人也没有因为抚养他的竇太后,而生出额外的情绪。
  他更希望邓绥能够学到执政的精髓,让大汉江山能够维持的更加长久。
  虽然这难免有外戚之患,
  但那也是以后的事了。
  到目前为止,
  邓绥对家人的约束十分到位,邓氏子弟也姿態恭敬,诚恳用事。
  为了响应皇后提出的“节俭”口號,他们还是第一批缩减府內支出,精简僕从、简朴衣物的官员。
  家中有不肖子孙闹出事端的,也多被长辈压著,前往朝廷有司惩处。
  也不像王莽那样,为了邀名而做出激烈到超越国法的事情来。
  倒是一副完全不同於王氏、竇氏的模样。
  皇帝也很欣赏邓氏子明智的行为,时常要求如梁氏等其他外戚,向前者学习。
  及至秋季,
  皇帝的少子降世,是一个看上去还算健康的男婴。
  皇帝抚摸著他的胎髮,感受著他的体温,觉得这孩子的身体应该会比长子刘胜好一些。
  联想到大汉,
  联想到自己的血脉传承,
  皇帝便给孩子取名为“隆”,也是昌盛的意思。
  但很快,
  皇帝又下令,將孩子抱出皇宫,送到民间抚养——
  他先前夭折的孩子实在太多,再怎么不信鬼神,如今也是不得不运用民间的智慧,来为子嗣祈福。
  考虑到妃嬪在別宫养胎,一直没有出现意外,
  皇帝便更加相信某些“取得贱名,压一压过盛的福气,让孩子不至於招来脏东西的覬覦”的说法。
  虽然他前面送到民间的孩子,也不见得活下来,但希望总归还是要有的。
  感受著体內升腾的气血,以及近来针对豪强政令的顺利推行,
  皇帝心中有些高兴,觉得也许自己跨过三十岁这道坎,会时来运转。
  但很快,
  他就没机会这么想了。
  那生下小皇子的妃嬪產后一直恢復不好,產时也丧失了太多血气,即便再怎么照顾,终究还是死去了。
  皇帝听说了这个消息,沉默了许久,最后吩咐道:
  “要厚葬她。”
  “此外,將刘隆记在皇后名下,等身体养得壮实些,便带入宫中,交给皇后抚养吧。”
  他忽然想起自己稚幼时的经歷,隨即感慨起天意的无常来:
  皇帝自幼失去亲生母亲,便不忍让自己的孩子们也失去生母的照抚,即便送到宫外抚养的那些,也安排了母亲跟隨。
  奈何一番好意尽做流水,
  没有孩子,自然也说不上为人父母。
  兜兜转转,
  他不愿在后宫的处置上做章帝那样的事,邓绥也未曾有过竇太后那样的稟性,却还是被迫復刻了当年故事。
  只是,
  刘隆会是下一个自己吗?
  皇帝心里想著,隨后继续处理手上的政务。
  他对著文书凝神注目,批阅了几份后便忽生恍惚之感。
  浓墨的文字从白纸上跳出来,在他面前扭曲成难以言明的姿態,张牙舞爪的扑了过来。
  皇帝当即出了一身冷汗。
  他摇了摇头再看,发现手上拿著的,是有关於川蜀豪强侵吞土地,圈占人口,將地方百姓视为自家僕从,並勾结蜀地南蛮对抗中枢政令的奏疏。
  这难道是预兆吗?
  是上天想要告诉他,他的政令会遭到何其巨大的抵抗?
  皇帝一拍桌子,带著怒容想要起身,结果手脚虚浮,很快便在身边宦官惊恐的声音中晕了过去。
  他再次病倒了。
  春时的生发,
  夏秋时的热烈,到底会隨著时间而褪去。
  转而到来的,只有冬日的严寒。
  万物要在寒风中伏倒,於阴暗的地下等待新一轮的四季。
  可草木可以再生,
  人又岂能如此?
  “我怕是不能再起身了。”
  病榻之上,皇帝对著照顾自己的邓绥说道,“国家大事,终究还要拜託你辛苦处理了。”
  邓绥想要劝慰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但皇帝摆了摆手,阻止了她开口。
  这裹挟著寒风而来的病来势汹汹,
  即便身边的人都在为皇帝祈祷,希望上次阴皇后带来的奇蹟可以再现,可皇帝自己却是明白的。
  “我已经有好些天没有梦见母亲了。”
  也许是上天仁慈,
  也许是母子连心,
  即使皇帝一出生便与生母分开,隨后生死相隔,却能在梦中偶尔相会。
  但入冬以来,母亲梁氏的身影,在他的梦中完全隱没。
  想来是觉得母子相聚在即,没必要再藉由梦境亲近。
  於是,
  皇帝只能抓紧最后的时间,告诉邓绥自己对政事的安排。
  他说了群僚与豪强的事,
  说了外戚与宦官的事,
  说了用太学科考选官,绕过察举的事……
  邓绥静静的听完,然后悲伤的询问他,“谁来继位呢?”
  皇帝这下沉默了。
  如果刘隆没有出生,那他便会过继刘祜为子嗣,將之定为继承人。
  毕竟对比起仍有惊厥之症的刘胜,这个侄儿显然更能承担起大汉的重担。
  而皇帝和他的兄弟们一同长大,关係十分友爱,
  当年谋划从竇氏手中夺权,除了动用了宦官的力量外,刘伉、刘庆两位兄长给予的帮助並不小。
  何况明君自有明君的气度,不至於为了將皇位锁死在自己这一脉,而选择柔弱病態、痴愚无能的子嗣为嗣君。
  这么搞,
  老皇帝是爽了,天下却要为此付出不知道多少代价。
  偏偏刘隆诞生了。
  他可以拥有较为长久的寿命吗?
  他可以拥有较为聪慧的头脑吗?
  他会延续自己的政策,整顿大汉盛世下的阴影吗?
  一切都是未知数。
  偏偏他又是自己的儿子。
  邓绥看出了皇帝的纠结,於是主动说道:
  “他有著您这样的父亲,我日后也必然尽心辅佐,一定会將之培育成才的。”
  皇帝为此笑了起来,“你是要做女周公啊!”
  转而他拉住邓绥的手,缓缓嘱咐道,“若那个孩子,也像他的兄长那样夭折……之后便让刘祜继位吧。”
  不必再折腾下去了。
  不然皇帝隔段时间便换一个,起山陵修坟墓的钱財不知道会费多少,百姓也不知道会因此增加多少徭役。
  邓绥沉默的点了点头。
  隨后不久,
  冬日的雪乘著风飘到洛阳,还没落地便化成寒冷的雨水,隱没在辛劳了一年,正急需滋润,以及冬寒冻杀体內虫蛇的农田中。
  皇帝就在这样的时节病故,结束了他十七年的统治。
  十岁继位,
  十四岁夺权亲政,
  推行符合国情的政令,起用贤良的人才,將大汉国力带上顶峰的刘肇,享年二十七岁。
  和数百年前的晋悼公一同止步於这个寿数之前。
  刚刚出生四个月的刘隆,被邓绥抱在怀里,裹著厚厚的襁褓,成了今汉的第五任君主。
  当作为帝王的冠冕压住他的胎髮时,这个孩子哭的很难受。
  正沿著长江游荡的上帝听到了婴儿的不满哭声,跟著喃喃自语起来:
  “这担子压给小孩子干什么?”
  “这搞得他多难受啊!”
  “家天下是这样的。”旁边跟著的孙恩说道。
  跟在后面的汉武帝当即开口反驳,“那你的公天下又是如何?”
  “它好像死的有点快吧?”
  孙恩眉头一皱,想要说些什么,最后却保持沉默。
  旁边諡號为“安”的二代燕公为老师抱不平,“刘氏的江山也没有多久了!”
  从“天命”这等较为玄妙的角度来说,
  皇帝子嗣越来越少,逝去的年纪越来越早,实在不是一个好兆头。
  汉章帝时,尚且有寿命过六十的光武,接近五十的明帝,
  所以他的英年早逝,还可以视为意外。
  但现在,
  被冠以“和”这个諡號,意为其执政时期“不刚不柔,天下和谐”的刘肇,连三十都不到。
  他所留下两个子嗣,能不能帮他生出孙子,也很有悬念。
  回头再看看当今宗亲皇亲的情况,老臣们就忍不住想起了前汉晚期的事。
  正好,
  从前汉元帝起,皇室子嗣日益凋零,之后天子更是一无所出。
  而国势的败坏,也是从元帝开始的。
  难道今汉的天命,会比不上前汉的持久吗?
  由於秦汉以来,方士讖纬风气的流行,一些人对这些事情的確关注。
  他们察觉到“天子的天命可能正在衰败”后,心里便惴惴不安起来。
  而从他们先前游歷各地见证的局势来说,前汉的毛病,的確復刻到了今汉身上,並得到提前发作——
  自燕国灭亡之后,
  刘秀时常过来找孙恩敘旧。
  毕竟前尘旧怨没入史册中,后人会为双方的纠缠做出评价,他们两个当事人自然也能坐在一起,好好谈谈了。
  大家都是读过书的,行事並不粗鲁,脾气在一国掌权者中,也算得上温和。
  故而没有某些先君那种,一见面就吵吵嚷嚷,恨不得打得对方魂飞魄散的激情。
  秀儿只是跟孙恩对坐,各自说起了当初的想法,以及对天下的认知。
  这回倒真是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只是共识仍旧没有达成罢了。
  而在他们不欢而散之前,在旁边旁听的何博及时劝阻道:
  “不要吵不要吵!”
  “不如打一架,反正也打不死人。”
  双方都投去友好的目光。
  何博哈哈笑了会,隨后对两个老鬼说,“心中有怒火,的確是发泄出来好点嘛!”
  “每天憋著,迟早是要炸开的。”
  “另外!”
  “此前燕国兴衰覆灭,秀儿已经看了许久的笑话。”
  “今汉的兴建,至今也有八十年了。”
  “人世固有的疾病,已经得到了显露,你们光吵架不能尽兴,不如去人间看看。”
  孙恩自然同意,
  而光武帝表示了拒绝。
  他本就是从乱世而来的再造乾坤之君,做皇帝后又有度田之举,
  对地方豪强的做派,难道不了解吗?
  他只是嘆息了一声,“有时候我觉得,匈奴若是仍旧强盛,会不会对大汉好一些。”
  死下来之后,
  身边住著不知道多少年前,看了人间多少乐子的老鬼,
  光武帝的眼界和感知,自然得到了进一步的增长。
  他更加了解到“国无外患,国恆亡”的道理。
  前汉建立八十年的时候,
  正值武帝在位,
  汉匈之间的大战正迎来巔峰时段。
  为此,
  上下一心,君臣合力,不至於懒散懈怠,疏忽玩乐。
  而也是因为这种事关文明兴盛,族群繁荣的大战,
  武帝能理直气壮的苛刻治下所有人。
  那些积累了数代財富的世家豪强富商,更是不会逃过他的盘剥。
  毕竟从老百姓身上,能榨出多少油水?
  要赚就赚大户的!
  对此,
  大户们也是敢怒不敢言。
  因为战爭的紧迫压在他们头上,
  武帝再怎么苛刻,对获得军功的士卒也是优待的。
  汉匈之间打了几年,国中便如同当年秦国废世卿世禄而行军功爵一样,兴起了一批极为拥护皇帝的“老兵”。
  普通百姓看著前天大摇大摆光鲜亮丽的王孙贵子,今天在皇帝的掏兜大手下,裹著麻布跟自己混在一块,心中那被苛刻的怒火也下去不少。
  是以,前汉八十年沉积下的许多问题,通过庞大的战事得到释放清扫。
  但今汉不行。
  今汉太强大了,
  他的周边找不到合格的对手,
  於是上下许多人,便理直气壮的疏忽懈怠,沉迷玩乐起来,活成了前汉武宣之后,那立於世界之巔,没有其他烦恼的模样。
  这搞得汉和帝死下来之后,
  以国祚论,与之同期的前汉武帝不怎么搭理他,前汉元帝却对之十分亲近喜爱。
  隔代亲了属於是。
  何博看著秀儿带著夹杂了欣慰和失落的情绪离去,隨后便听从他的念叨,捎上孙恩和正在西海暗中欣赏赵裕征战英姿的武帝,来到了中原,沿著长江从川蜀一路东行,观看人间的风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