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大航海时代还没到来
  第467章 大航海时代还没到来
  南宋时期,一个阿拉伯商人蒲寿庚从占城跑到了广州,然后又去了泉州。
  因为平海盗有功,先受封泉州提举市舶。他从一个异族商人变成了南宋官员,但是依然坚持做海贸,这是亦商亦官。
  南宋末年,南逃的南宋宗室大部分都在泉州,蒲寿庚降元尽屠城內之宋宗室。
  然后他成为了元臣,被封为昭勇大將军,任福建广东市舶事,蒲家从事运贩大宗香料尤其是蒲寿庚,罢著提举泉州市舶司不挪窝,因为他知道海贸的利润有多大。
  不过这个曾经显赫无比的家族现在处境很惨,因为朱元璋认为蒲寿庚不忠,將蒲家男子全贬为奴,以至於有些蒲姓人纷纷改姓。
  马寻仔细的看著一些地方志、在看著一些卷宗,在琢磨著一些事情。
  “香料,还真的是一个赚大钱的生意。”马寻喃喃自语,“看样子,这是和阿拉伯地区的贸易往来频繁啊。”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如今可没有苏伊士运河,想要去欧洲还得绕过好望角。
  出海更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尤其是远洋航行,印度洋比太平洋的风浪更大。
  即使歷史上的郑和下西游,船队看似是『沿著』海岸线航行,但是也不缺少需要穿越大洋的案例。
  出海,这根本没什么可担心的,
  “南海一號”就是南宋初期的船只虽然沉了、但是这艘船就是远洋贸易商船,按照一系列的推算差不多就是排水量八百吨,载重超过四百吨。
  这些船要去的地方,可不只是要去东南亚,而是要去阿拉伯地区。
  马寻放下卷宗,对赵大勇说道,“去仔细查一查还有没有蒲家的人,凡是通商的,全都带回来再仔细审一审。”
  帮马寻审案,赵大勇是有经验的,“国舅爷,咱们这一回是审银山,还是审地名?”
  我的名声就是被你们这些阿奉承之辈给毁的,我清清白白办案、证据確凿,但是偏偏给你们说的像是逼供。
  甚至是逼供可能都比我强!
  马寻没好气的说道,“审一审蒲家海贸的事情,货源地、售卖地,各地番国的位置。
  记好了,务必给我审出来海图,这些事情不得作假。”
  赵大勇立刻心领神会,有些事情可以作假,只要国舅爷一声令下,马上拿出一份完美的口供。
  但是有些东西绝对不能作假,比如说海图之类的,这要是出了差错就有可能船毁人亡,这个责任太大了。
  赵大勇小心的问道,“国舅爷,要是审出来攀咬的人呢?”
  “蒲家的不是都为奴为婢了?”马寻有些不太理解,“他们攀咬出其他的海商是吧?
  查查有没有私自出海,查出来了带回来接著问。”
  国舅爷要严厉打击出海走私了,起码錶面上看起来是这么回事。
  马寻叮嘱著说道,“这事情別闹的太过,我只要出海的航路、只要商贾的一些资料,
  明白吗?”
  赵大勇鼓起勇气小心说道,“国舅爷,您这么做只会让有些人攻计小公爷。”
  这也是『心腹”该说的话啊,实在是马寻做的事情好像有些跑偏。
  打击海盗、走私,这肯定是没问题,这是大都督府右都督该做的事情。
  可是你顺便询问航路、询问货物的集散地、包括利润等等一系列问题,那就不免让人觉得这是要以权谋私了。
  知道的觉得马寻可能是要大力推动海贸,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打算將沈家、蒲家这两大昔日海商彻底消灭,直接占了他们的资源呢。
  在松江府的时候对沈家不友好,还没到泉州就要收拾蒲家了,这上哪说理去?
  要知道不管是沈家还是蒲家,早就不復当年的风光了,即使是这样还被马寻惦记著榨千最后的一点价值。
  马寻笑著问道,“你说的倒也有理,所以给我低调点,事以密成知道吗?”
  赵大勇无奈,只能听命,“国舅爷,只是福州、泉州出海的人实在太多,有些事情不太好办。”
  完全禁绝走私是不可能的,因为利益大,所以总有人键而走险。
  “严厉打击,有些事情只能朝廷去做。”马寻想了想说道,“你一会儿给京城发个公文,请锦衣卫派人详查走私、海贸、通匪之事。”
  永乐时期活跃在东南亚的海上霸主之一的陈祖义,这就是洪武年间全家逃到南洋的典型。
  这类海盗身份多变,一会儿是商人、一会儿是海盗,甚至还是东南亚某个国家的大將、重臣。
  偶尔还会著脸自称为贡使,是向明朝纳责的。
  张三丰和道衍回来了,有些意犹未尽的意思。
  “真人,您这是跟著乐呵什么?”马寻打趣著说道,“福州这边佛寺多,道观可没多少。”
  万佛寺、万福寺、开元寺,甚至是建在水中的金山寺,福州的寺庙確实不少,而且歷史比较久,轻轻鬆鬆的就可以追溯到宋代。
  但是道观这方面,確实要相差不少。
  张三丰不以为意,笑著对马寻再次发出邀请,“我若是在武当山建观,你可愿去?”
  “去转一转是肯定,反正我不出家。”马寻直截了当的说道,“真人,您这样的聪明人想必也知道我的意思。”
  张三丰也不打哑谜,说道,“我也明白这些,只是我虽有些虚名。只是真的要建观,
  尚且拿不出太多银钱。”
  马寻斟酌著说道,“真人,朝廷也不会拿出太多银钱给你修道观。”
  歷史上的武当山大修,那是朱棣掏出了很多钱,这变成了国家工程。
  这可是和朱元璋出家的龙兴寺一个概念,因为朱棣就认真武大帝的庇佑。
  “只是如东林寺那边即可。”张三丰笑著说道,“你可常来看我,我也可为你颂扬。”
  道衍坐在旁边闭目养神,仙风道骨的张真人这个时候就俗气了。
  而原本俗气的马寻,看似是更加的俗气了。
  可是没办法啊,一路走来,张三丰內心满是忧虑。到处都是佛寺,看起来香火都不错,但是道观数量不多也就算了,很多还是残破不堪。
  弘扬道教,这个任务非常的艰巨。
  “那我也只能照著东林寺那边的规模给你一些,以后的得靠你了。”马寻琢磨了一下说道,“只是咱们得说好,你还要留在京城两年。”
  张三丰急了,“我都这岁数了,再耽搁两年还能建武当吗?”
  马寻也急了,“真要是去建武当了,您可就不会回来了吧?再说了,我外甥们都要就藩了,这两年也关键。”
  张三丰无语至极,“皇子们就藩,与贫道有何干係?朝廷就是选隨侍僧人,那也是去天界寺。”
  “谁说只有僧人,亦有道士。”马寻就说道,“再说了,先前天师府的张真人羽化,
  很快就有新任天师嗣任,您不得帮忙看看?”
  张三丰更加无语,“他是天师派,按理来说我等还是归他管著。”
  天师府,明面上確实是掌管大明道士。
  马寻和张三丰在討价还价,一个是想要修道观,一个是想要学本事。
  而对於福州、泉州的一些昔日富豪来说,日子確实有些不好过,因为这些富豪很多人早年间宗族都会涉及到海贸。
  现在问题就来了,那个据说早年在福建求生的徐国公,现在一个劲的逮著海贸说事。
  自然不是將人全都给抓进去,但是会仔细的盘问一系列事情。
  “舅舅。”徐允恭仔细看著名录,说道,“船匠这些本来就是记录在册的,您又何必多此一举再录一份?”
  马寻解释说道,“我担心逃户,再者就是朝廷要造大船,这些船匠是关键。”
  常茂也不太理解,“朝廷水师的兵马就够了,要记录这么多水手做什么?”
  “这些水手適合出海,朝廷的水师適合打仗,这是两码事。”马寻忍不住期待起来了,“朝廷水师船舰百余艘浩浩荡荡的出海,那不得有大量的水手啊。”
  常茂好奇问道,“百余艘船出海?去打仗啊?”
  “商贸、扬我大明国威。”马寻不高兴的说道,“打仗打仗,你除了打仗还能想什么呢!”
  常茂不服气的说道,“我可是听说了,海上的那些海商看到了小船也会劫掠,一些番邦蛮夷不识王化、不通教养。”
  马寻说道,“他们不识王化,那就打啊!百余艘船出去,载著的只是水手和货物?”
  真以为郑和下西游就是找朱允、或者宣扬国威呢,人做贸易的同时,也没少打海盗、调解东南亚的小国矛盾,或者直接破了人家的王城。
  如果马寻推进大航海时代,他肯定不会觉得一切都是规规矩矩,有些时候少不了血腥和暴力。
  常茂抓了抓头,继续看著水手名录,“那这些人给咱们划船,领兵的將士廝杀,船上还有商贾、货物。舅舅,咱这一船队得几万人吧?”
  看到马寻点头,徐允恭也嚇了一跳。
  虽然知道自家这位舅舅想要开海,对海外的事情格外感兴趣。
  但是百余艘船、数万人马,这个规模是不是太大了?
  歷史上,歷史上也从未出现过这样的船队吧?
  马寻哈哈一笑,“现在说这些太早,说不定十几年后才能看到成效。咱们先打好基础,你们给我仔细点整理名录,我有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