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入主东宫
  第665章 入主东宫
  政事堂外庭院树上的蝉鸣停了下来。
  门下省的小吏用粘竿粘捕掉了这些烦人的蝉。
  政事堂上,
  五位宰相都望向坐在下首的李逸,
  这位年轻的代郡王、司空兼侍中,一直长期在外典兵,此刻终於来到政事堂,但代表的不仅是他自己,而是那位已经取得大唐最高实际控制权的二皇子。
  李逸放下茶杯,目光扫过几人,五个宰相都是成精般的人物,不过今天他们的表现,也还算不错。
  都是识时务者。
  这政事堂,也就还给他们保留一席之位。
  “太子、齐王作乱,幸好秦王及时发现討平。如今陛下受到惊扰,需要静休一段时间,留有詔令,自今军国庶务,悉委太子处决,然后奏闻。”
  “所以,为了不打扰陛下静休,明日起,门下內省和中书內省,便暂时迁到东宫,
  这样既不打扰陛下,也能及时把军事庶务及时奏报太子。”
  裴寂张了张嘴,最后还是闭上了。
  这也是应有之事。
  今日秦王兵变成功,
  不仅仅是夺储废太子,实际上更是夺了皇帝至尊大权。
  裴寂听出来这是要封闭太极宫,把天子囚禁於宫中,但这样的结果,已经算是不错了。
  难道还能幻想著皇帝继续手握著那至尊权力?
  封德彝笑著道:“理应如此,理应如此。”
  “我等身为朝廷宰相,现在朝中发生这么大变故,我们的任务就是保证一切安稳要让秦王平稳顺利的入主东宫。”
  “秦王今日辞立太子,我们就得带头去劝说。”
  萧璃等人都清楚,李世民今日当皇帝面辞太子,不是真不想当太子,只不过是按例做出姿態,
  三辞方受罢了。
  李逸坐在这,就是代表秦王的,
  有些话就得他来说,得他来催。
  “三日后,六月初七是个大吉之日,正適合秦王正式受封为皇太子,我们须在后天之前,劝说秦王接受太子之封。”
  封德彝道:“秦王仁孝,此时还再三推辞,可国不可一日无储啊。太子可是国本,我等还得劝说秦王早点接受,最好是今天就能接受。”
  “后天的大吉之日不可错过,储位也不能一直空悬,早点商定此事,也好抓紧准备册封大礼。
  號萧璃、陈叔达、杨恭仁自然也没意见,裴寂也只能点了点头。
  其实在咸池殿,
  皇帝当场颁下的那几道詔令,废太子建成为庶人詔、废齐王元吉为庶人詔、立秦王为皇太子詔、大赦天下詔,
  已经算是板上钉钉、尘埃落定。
  现在,
  不过是中枢牵头,把这些落实下去而已,
  与其说是宰相们在政事堂商议,倒不如说是李逸在这里通知大家。
  “走吧,去东宫,请秦王接受册封。”
  李逸起身,
  裴寂等还有点没反应过来,他刚骂小吏都骂了一盏茶功夫,结果李逸半盏茶功夫就把会开完了。
  他手里拿著那支政事笔,还一个字没写。
  李逸道:“刚才堂议记录,就交给马周和刘世彻二人吧,我们现在去东宫,此事不能拖延。”
  封德彝带头赞同,起身来到李逸身旁。
  其它四位宰相,也只好起身。
  於是乎,
  李逸就带著五位宰相,出了太极宫南门,直奔东宫而去。
  他们一出政事堂,
  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段志玄四员大將就进了政事堂。
  他们带著披甲持矛的秦王府侍卫,通知政事堂官吏,中书和门下两內省官吏,立即离开。
  自即日起,他们改在东宫办公,部份人则回皇城中书外省和门下外省办公。
  把这些宫廷內省官更全都赶走,
  四將开始全面接管太极宫的守卫,无秦王手令,任何人不得隨意出入太极宫。
  皇帝也不行。
  免不了有些混乱,
  但早已经翻不起什么浪来了。
  东宫,
  更加混乱一些,
  早上,太子建成还刚从东宫前往太极宫,结果上午黄门侍郎温大雅突然到东宫点名见太子詹事裴世矩。
  两人一番单独面谈后,
  裴世矩召集东宫官吏,宣读了一个让他们感觉晴天霹雳般的消息。
  太子与齐王谋逆作乱,如今已被皇帝拿下囚禁。
  天子下詔废太子。
  所有东宫官都惊住了,以前只觉得身在东宫,將来太子继位,他们也就鸡犬升天。
  哪里想到过,
  开国就被立为储君,已经六年的太子,突然就被废了。
  好在裴世矩紧接著宣布,皇帝只处置建成、元吉二人,其余不究。
  但也还有些忠於东宫的官员,对此表示质疑。
  只是在那三省宰相齐齐署名,皇帝画可加盖玉璽的詔书面前,这些置疑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最重要的是,太子建成已经被囚禁宫中,
  东宫就算有对这结果不满的,但又能奈何。
  太子那些心腹如王、薛万彻、唐临、李安儼、冯立等人,上次都被流放了,杨文干更是被抄家灭族。
  右庶子郑善果虽然是太子妃族叔,在朝中也还兼著民部尚书、大理卿等要职,
  但他今天在皇城办公,並不在东宫。
  就算在东宫,他一个文官,又能做什么?
  以前东宫左右长林门外,还常驻两千精锐的长林兵。
  但这两千精兵,上次也被皇帝全给罢去,连东宫里当值宿卫的亲勛翊三卫等近卫,上次都大换血,基本都换成了左右屯营的禁军。
  此时,
  东宫里职位最高的是太子詹事裴世矩可裴世矩却没丝毫置疑,痛快的和温大雅一起来宣读詔令。
  这个上午,
  东宫大乱,
  皇帝詔令,解除了东宫兵马,全都调往京郊军营。
  秦王府的侯君集、许洛仁带著秦王兵进驻东宫,接替防卫。
  东宫的后宫,也是乱成一团。
  听到消息的太子妃郑观音、太子承微杨舍娘等,惊惧慌乱,却六神无主。
  一介女流,面对这种事情,又有什么办法。
  好在裴世矩和温大雅请太子妃相见,告之秦王之令,罪止在太子、元吉二凶,余皆不问。
  太子的妻妾,以及儿女,都不牵连问罪。
  但,
  也都和太子一样,俱贬为庶人,甚至是绝属籍。
  连皇族宗籍都被开除了。
  这东宫自然也是不能再呆了,后面在慌乱的收拾著,免不得有人哭哭蹄蹄。
  李世民是在中午时来到东宫的,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高士廉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一眾人拥著他到来,
  听说后面在收拾,有些乱,李世民只是点了点头,没有过去,“多给她们些时间,不必著急慌乱,
  派一些兵过去护卫,免生什么意外。”
  既然决定不杀太子,那李世民自然也不会为难太子的妻妾、儿女们。
  “通义宫那边也多派些人手。”
  太子的妻妾儿女,暂时会安置到朱雀街西的通义宫。
  通义宫原是通义坊,是李渊隋朝时长安旧宅,称帝后加以增扩改建,就成了通义宫。
  现在暂时用来安置废太子的妻妾儿女们,倒也挺合適的。
  李世民进入东宫,
  便在显德殿开始办公议事。
  政变成功了,
  但要办的事情还太多。
  好在千头万绪,也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得力干將帮忙。
  宫里那边又还有李逸帮他镇著。
  李世民忙的饭都顾不上吃,捧著杯浓浓的奶茶,边聊边喝。
  “殿下,
  现在当务之急,是立即调集秦王府左右六护军府的三万兵马,马上赶赴长安。”杜如晦提议。
  这次兵变,李世民手中的兵並不多。
  他秦王府左右护军府有约三万兵马,但都分布在关中各地,十分分散不说,没皇帝詔令、兵部鱼符等,他这个秦王也无法调动一兵一卒,否则视同谋反。
  但现在,
  他已经可以调动这支精锐了。
  长安城中的许多將校官兵,虽也支持秦王,但毕竟还比较复杂,哪有自己的嫡系力量更可靠。
  “此事马上去办。”李世民点头,原计划里,本来也就有这个,只要在长安举兵,不论成功,
  都会立即调秦王府的这左右六护军三万人马进京。
  房玄龄也提出,要马上著手调整京师重要衙门的人事。
  就算不能马上换人,也得立即换上自己的人去担任副手等,或是派人去监督。
  “殿下,代王和诸位宰相前来。”许洛仁稟报。
  李世民放下茶杯,起身来到殿外相迎。
  李逸前来,
  当著眾人面,再宣皇帝的立秦王为太子詔,李世民拒辞。
  “殿下,臣已將中书內省和门下內省迁来,以后就在东宫办公了。”
  “好。”
  李世民拉著李逸漫步东宫,
  侍卫们在后面跟隨,
  单独和李逸相处,李世民感觉紧绷的弦也终於鬆了一些。
  “无逸,我到现在都还有点不敢相信,我们成功了。”
  “本以为会是九死一生,却不料反而有些轻鬆。”
  李逸笑笑,“殿下功高望重,本就该为太子,陛下一直糊涂。如今拨乱反正,也是人人乐见,
  自然大家都极力拥护。
  殿下现在已经不需要再去想这些了,只要想好要怎么开创一个盛世,將来史书留名,比肩秦皇汉武,彪炳千秋万载既可。”
  李世民苦笑两声,“说实话,我现在有些茫然,好像突然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怎么往前走了以前也曾幻想过这一天,可如今真梦想成真了,却反不知道要怎么面对了。”
  李逸道:“轻薄赋、休养生息,恢復国家统一,安定边疆。
  让官尽其职、民尽其力、物尽其用,让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开创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政治清明、民富国强的大唐盛世!”
  “我相信殿下,一定能够做到的。”
  李世民停下脚步,“过去东征西討,马上征战天下,我从未畏惧过,但现在要接手这么大一个国家,却不能马上治天下,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殿下放心,治天下,可远没有打天下难。殿下能马上打江山,这下马治江山更不用担心。”
  李世民拉起他的手,“无逸,安定国家社稷,你是首功之臣,齐王国司金帛什器俱赏赐予你。
  还记得我以前曾跟你说过的吗,若我立为太子,你便是孤的太子詹事。
  现在起,你就是太子少保兼太子詹事,司徒兼侍中仍不变。
  李世民擬了个名单,
  “宇文士及为中书侍郎兼太子少詹事,长孙无忌与杜如晦为太子左庶子,高士廉与房玄龄为太子右庶子,
  尉迟恭为太子左卫率、程咬金为太子右卫率,魏徵为太子洗马。
  秦琼为左武卫大將军、罗士信为右武卫大將军、程咬金为左武侯大將军、尉迟恭为右武候大將军:::”
  名单很长,
  参与兵变的秦王心腹,一个都没落下,俱有安排。
  这还只是初步安排,待他成为太子,甚至继位为皇帝,那时肯定还有更丰厚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