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截杀汤平
  第347章 截杀汤平
  天气渐凉。
  虽然各地都在闹灾,但是京城毕竟是天下中心,南来北往的形形色色可看到街头依然繁华。
  从通州来的商队每天早上会在城门外排起长队。
  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吃喝拉撒、油盐酱醋茶每一笔都需要钱。
  明明有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经济却又满是死气沉沉,整座城市陷入了年前的懒散气氛之中。
  京营只是巨大城市中的一角。
  大部分百姓往日接触不到,也就没有感觉。
  通州河西营的事情,对于整个京城而言,只是波澜不惊的一件小事。
  不过今日不同,因为弹劾的原因,一些官员聚集在内阁,专门商讨这件事情。
  左副都御史张琪在人前大谈特谈。
  “各部都能依令而行,唯独右路。”张琪指责道:“王信终归年轻,不应该轻易提拔至高位,年轻人缺乏大局观,误了朝廷之事。”
  也是他弹劾的王信。
  左副都御史是正三品,无定员,在京城算是比较位高权重的人物,普通官员不敢得罪,也就是王信身份特殊。
  在场的不光有张吉甫,他是内阁首辅,轻易不表态,何况王信与他也有些渊源。
  然后是次辅刘儒。
  刘儒一般不会反对张吉甫,虽然张吉甫是他的晚辈,但是刘儒清楚自己的地位,像个印章似的,主要作用就是盖章。
  然后是兵部侍郎李源,吏部侍郎陈恒。
  尚书下面是侍郎。
  尚书不来,意思是由他们做主,得出了决议后,两个部门负责执行即可,态度做的十足,但是又派出侍郎,因为会议规格本身就很高。
  不起眼的王信不知不觉间已经形成了一股势力。
  这股势力已经能搅动朝堂。
  刘儒沉思。
  要如何保下王信。
  张吉甫的态度会是如何呢。
  刘儒先看了眼还在诉说的张琪。
  灾民的主要来源是山东,山东主要遭灾地区是青州府,大周全国一百五十九府,青州府每年纳粮二十万石以上,属于上府。
  青州府人口近百万,地方上报的灾民只三千,那么根据地方的德性,应该有三十万上下。
  三十万的灾民,地方需要赈灾。
  一下子涌出了如此多的灾民,是不是要给朝廷解释解释,地方上的钱哪里去了呢?
  大周朝承袭明制,收入为朝廷与地方五五开,或者六四。
  地方赈灾,军队行军路过等,灾粮和军粮都由地方先行维持,为的是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否则等朝廷调粮,一来一回需要几个月,灾民早就饿死了。
  设计初衷是好的。
  修桥铺路、劝学助农、防火灭盗.哪一样不需要钱。
  正因为大明大周两朝地方留置最少四成税收的国策,才有了地方百业的兴盛,读书人一场讲学,参与人数能高达万人的空前盛举。
  书院数量更是超过唐宋元之总和,连凡夫俗子都爱看各类白话怪诞之类的小说
  只是
  积弊日盛啊。
  山东没有打仗,虽有一支备倭军,但也承平日久,一个青州府每年留置十万两以上的税收,这些钱都用去了何处,惊动了朝廷,经不经得起查?
  张琪是青州府人士,所以也就不难理解。
  然后是吏部的陈恒与兵部的李源。
  陈恒是周道丰的门生,对这件事持中立态度;李源则反对王信,因为他在大同那边周家。
  想清楚了其中的差距,刘儒暗叹了口气,最终还是要看张吉甫的态度,如果他一味的强硬,非要拿下王信的话,自己也保不了王信。
  但是为了一个王信,张吉甫有必要与自己撕破脸吗?
  这些年自己可都守着规矩。
  所以除非有必要的情况,否则自己开口力保王信的情况下,张吉甫不会坚持,只要张吉甫不坚持拿下王信,那么事情就有把握。
  让刘儒难过的是,这么多年遵守规矩的人情能用的并不多,用一次少一次。
  这个王信值的吗?
  想起林如海,又想起贾政,刘儒不再犹豫。
  张吉甫离开了内阁,与他一道的还有吏部侍郎陈恒。
  两人各乘一顶轿子,先后脚抵达周府。
  光王信的事,不足以让张吉甫专门来到周道丰的府邸,主要是刘儒今日开口了,那么其中的意味就值得斟酌,一点马虎也不能有。
  “看来皇帝那边还是认可了王信。”
  吏部侍郎陈恒断言道,杀气腾腾的说道:“王信已经是个危险人物,有必要拿掉此人。”
  张吉甫反而犹豫起来。
  陈恒理解张吉甫的苦处,劝道:“虽然会激化矛盾,但事已至此,我们可没有犯错的机会。”
  这几年里,刘儒遵守规矩,省了张吉甫许多麻烦。
  如果刘儒要是掀桌子的话,现在的时机,张吉甫并没有把握。
  “还是等一等的好。”
  “等什么?”
  陈恒是知道张吉甫打算的,并且明确支持。
  越是如此,越是不能出错。
  张吉甫也不敢出错,耐心说道:“太上皇目前维持得住朝廷,许多事虽有波折,但总体上在我们的计划之中,进度虽然慢些,可也在往前动。”
  陈恒欲言又止。
  张吉甫认真道:“大体上还是好的,总不能为了一件事,把整个全局给破坏掉。”
  此言一出,陈恒无法反对。
  两人都看向了周道丰。
  周道丰随着退下来的时间长,整个人不但没有苍老,反而更精神了起来,摆弄着一套名贵的茶具,是从南边送来的。
  等两名弟子争论完,周道丰才平缓的开口。
  “大同那边如何?”
  张吉甫和陈恒对视了一眼,那边的事情,由兵部的陈言盯着,不过陈言此次不在,于是张吉甫主动回答。
  “上回周文来信,已经和那边的几家大户约见过,那边的大户也对王信不满。”
  “不满什么?”
  周道丰比较关心。
  张吉甫知道恩师的性子,心中有数,当即解释了一遍。
  陈恒也是第一次听到如此详细的大同关外模式。
  如商人与牧民们的约定等等。
  心中有股危机感,下意识的反感起来,只觉得恶心。
  张吉甫早就知道,更知道大户们反对的是什么,因为王信的原因,大户们让利了许多给牧民们,虽然王信给了很多解释。
  什么牧民们有了钱,才可以买更多的商品,商人们最后能得到更大,且更良性的利益等等。
  这种大道理,平日里是大户们讲给老百姓听的,他们怎么可能听得进去大道理,于是埋下了不满的根子。
  挡人财路。
  便是最大的错。
  周道丰向张吉甫确定的询问:“所以那个叫做汤平的武夫,他真的会投靠周文?”
  张吉甫迟疑了片刻。
  见状,周道丰明白了,张吉甫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也对。
  这种事谁敢说百分之百。
  连亲儿子都有可能背叛父亲呢。
  “那就等周文来信吧。”
  周道丰的提议,两位弟子都没有意见。
  调王信孤身一人来京营,才大半年的时间,难道他就能掌握整个右路军了?
  反倒是大同西军。
  周文获得朝廷的大力支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已经大半年了,不敢说彻底掌握大同西军,起码做到分化拉拢,控制一部分了吧。
  朝堂局势到了如今的地步。
  哪一方都不敢轻举妄动,所以还是钝刀子割肉好一点,谁也别闹出动静。
  都在怕啊。
  张吉甫脸上布满了忧愁。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就这样吧,别太操心了。”看到得意门生的模样,周道丰态度更加超然。
  张吉甫苦笑起来。
  他可学不了恩师的风轻云淡。
  “朝廷实在是太难了。”
  “朝廷要是不难,圣人当初如何肯退位,圣人当初不退位,朝廷局势又如何会有今日,一切早已注定,尽人事听天命吧。”
  周道丰早已经准备好了后事。
  包括上海老家那边。
  几十万亩田地已经做好了分割。
  “还是恩师看得开,弟子学不来。”张吉甫无奈笑道,虽然在笑,眼神里仿佛下了什么决心似的。
  应州。
  大同西军的辖区。
  分别是应州、山阴、马邑、朔州、左云五州县。
  每州县少则数千人,多则万余人,属于边地州县的常态,寻常北方州县数万数千人口不等,不像江南有些大县就有数万,甚至数十万人口。
  整个大同西军关内传统辖区的人口,加起来也不过三四万,而大同西军高达一万二千人。
  因此大同西军是离不开内地供应的。
  或者说整个九边都离不开内地的人力和物力支援。
  现在加上关外,算上十余万牧民的话,那么就等于十五万多人口,虽然理论上也撑不起一支一万两千人的军队,但是富庶的前套地区,垄断的关内外贸易,不说养活整个大同西军,至少可以弥补很大的部分。
  陆仲恒来到应州,盘完了仓粮后满脸铁青。
  整个应州的粮仓余粮竟然只有一斗七升,沿途其余城堡颗粒无存者尚重。
  “参政,并不是我等故意为难参政,而是实在没有啊。”
  应州知州赶来叫苦。
  陆仲恒冷笑几声,知道债多了不愁,法不责众,整个大同的确如此,朝廷本来就拖欠,抓住了朝廷的把柄,他们更加的放肆。
  就算弹劾也无用。
  根子在朝廷那边,除非朝廷先补齐拖欠,否则他们就一直有理由。
  不再停留,陆仲恒连夜出关。
  第二日一早。
  抵达了威远关,威远关门口竟然在喧哗,一队士兵在驱逐几名商人,那几名商人在城下破口大骂。
  “姓赵的,大同西军不只是你一个参将,你上头还有总兵做主,不久之后,还会多一位参将,你敢只手遮天,我们就敢去告你,看最后谁怕谁。”
  听清楚其中的骂声,陆仲恒皱起眉头。
  知道那人说的是汤平。
  “怎么回事?”
  那几名商人敢惹赵雍,认清楚陆仲恒后,却不敢大声喧哗,知道对方的来头,竟然乖乖的溜走了。
  这时候,士兵们才解释了一番。
  那几名商人原来是聚众昌的管事,今年聚众昌要压低采购价,出关去通知牧民们,很多牧民们不满,可关外各城又在商行的管理中。
  最后赵雍不满意商行擅自决定,但也不好撕破脸,于是把这几名管事驱逐进关内,不允许他们出关。
  “这就等不及了?”
  陆仲恒了然,满脸的鄙视。
  “唉。”
  那武官也知道他们军队的许多粮饷来自于聚众昌,以前将军在的时候,不是很好么,怎么将军走了不到一年,就这么闹了起来。
  赵雍也不敢得罪死了,才任由几名管事大骂。
  毕竟粮草是命门,谁也无法无视。
  陆仲恒很快入关,见到了赵雍。
  赵雍脸色憔悴了许多。
  “你见到了?”
  赵雍脸色通红,被几名管事堵住门的叫骂,连倭寇和胡人都办不到的事。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几名管事担了商行的事,背后又有商行撑腰,豁出去命了。
  可自己还真把他们杀了不成。
  给了商行理由,商行明日就敢撕破约定,断了大同西军的钱粮。
  “你打算怎么办?”
  陆仲恒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为什么王信在的时候,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原本以为自己不比王信差,可是大半年下来,陆仲恒有些心力交瘁。
  赵雍眯起了眼睛。
  “汤平要回来了。”
  “你怎么知道?”
  陆仲恒好奇起来。
  赵雍冷笑。
  “他家那么大的宅子,每当他要回去的时候,都会张灯结彩一番。”
  陆仲恒沉默起来。
  大宅子谁不喜欢,自己虽没有直接购买,但是在扬州商会吃喝都是商会供应,比汤平家的宅子都要富贵。
  何况汤平家的宅子是周家给的嫁妆。
  人家不愿意女儿吃苦怎么了。
  挑不出错来。
  “我准备截杀汤平。”
  赵雍看向陆仲恒。
  “嘶。”
  陆仲恒倒吸一口凉气。
  王信的手下一个比一个胆大,原来自己以为那汤平就已经够无视朝廷的了,没想到不声不响的赵雍更疯狂,竟然要截杀朝廷大将。
  反应过来的陆仲恒,艰难的问道:“一定要如此?”
  “周文虽然难对付,但是我不惧,可要是汤平投靠了他,我必输无疑,既然如此,不如抢先下手。”
  赵雍指了指关外。
  “商行的德性,陆先生看到了。”赵雍声音飘忽,仿佛从天边传来,听得陆仲恒浑身激灵,“任由商行胡来,将军留下的基业恐怕毁于一旦,无论是为了将军还是为了大家的基业,任何苗头都要掐死。”
  商行的反应,赵雍已经很确定,汤平十之八九是给了他老丈人什么承诺。
  没有汤平的承诺,周家怎么敢有底气对抗军队。
  除非他们有信心拿到兵权。
  将军心软,自己可不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