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私下交易
  第373章 私下交易
  王信身上的东军右路总兵职还没撤,以这个总兵的身份,兼领大同军镇。
  看上去实权更大,但是名不正言不顺,朝廷可以隨时撤回来。
  但是现在还没撤。
  所以平儿她们还住在通州。
  离开林府后。
  王信没有去贾府,也没有回通州的总兵府,而是回了京城的三进小院。
  三进小院只留下几个佣人看守院子,得知老爷回来后,大家有些不知所措。
  回来的人太多,光亲卫就五十人,还有他们的马。
  光准备亲卫们吃的就忙不过来,更不提还要照顾牲口。
  “不用忙了。”王信早有安排,淡然道:“不但大家辛苦,还耽误了吃饭,去酒楼买一些熟食回来吧。”
  家里佣人有了方向,问清楚买些什么吃食后,不过是些寻常的饭菜,便往胡同口去大街上最近的那家酒楼。
  酒楼开门做生意,除了过往的行人,还要靠街坊邻居的照料。
  这里生意人居多,因此酒楼规模不小。
  饭菜以鲜美招揽客人。
  街坊邻居或者熟客多是以掛帐结算,等凑够了一两银子,或者整数的钱,然后一起结帐。
  得知是总兵大人回来了,掌柜亲自去后厨催促,优先做总兵家的。
  五十人的饭菜,装了好些个食盒,食盒不够用,经过佣人的允许后,直接用木盘子装,摆在推车上,与其他食盒固定好,在佣人的带领下送过来。
  史平与石敢当等人分食后,石敢当经过確定,然后带著四十余人回去通州军营,剩下八留在府里。
  犹如一道无形的规矩。
  虽然只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但是王信以身作则,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大同西军內部已经有了独特的潜规则。
  战场上將领必然需要亲卫,甚至需要到亲卫营的规模,不光是保障主將安危,也是保护指挥枢纽。
  但公是公,私是私。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他升为大同西军总兵后,亲卫队为二百之数,亲卫队的吃喝等是军队包的,军费是军队给,月粮也是军队给,包括十二名负责平日安全的亲卫。
  二百名亲卫的作用符合战场需求,也属於作战单位。
  十二名亲卫则属於日常保护主將之责。
  这笔费用合情合理,军队应该支付,自己身为总兵,也才十二名亲卫,那么总兵以下自然更少,。
  参將六人、游击四人,佐击二人。
  至於佐击以下,中下层武官需要什么亲卫?
  战场上有战场上的准备,包括在前线边地,比如张灿驻守归化城,属於前线,所以身边亲卫不少,每日都会轮流跟隨,保证主將不会出意外。
  但是在大后方內地,中下级军官还需要什么亲卫保护?
  需要佣人的话,自个去僱佣不就是了。
  除非特殊情况。
  比如当今天灾人祸,沿途贼寇繁多,因此多安排亲卫护送。
  这就是大同西军逐渐形成的风气。
  包括佣人。
  他的宅子和通州总兵衙的佣人加起来二十人。
  同样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已经形成了默契,他还是游击时,身边佣人不过八个,如今总兵了,
  府里佣人也是二十个。
  二十个佣人。
  还不够伺候?
  古代武官品级多比较高。
  比如四品文官,已经是中上层官员,而军中都司就已经是四品武官了。
  之所以同样给四品,不是文武官员品级相等,而是武官需要打仗,有生命的风险,综合考虑,
  所以要多给俸禄,因此按照四品的俸禄给。
  大周总兵是二品。
  二品的文臣已经是大佬级別。
  所以从俸禄上,他每年的俸禄是五百两,自己不贪污,手下们也不允许贪污,又考虑大周的风俗人情,需要实事求是,否则无法落地。
  因此各级武官又给予与俸禄接近的补贴,总兵每年还有额外的四百五十两。
  比如自己是游击的时候,每年一百八十两俸禄,另外一百五十两俸禄,全年合计三百三十两。
  而如今一年九百五十两银子。
  江南拥有十亩地的农户,风调雨顺的时候,一年到头的收入,折银也不过六两二钱五分。
  自己一家的收入,等於一百五十二户小户,更不提佃户了。
  换句话说。
  小户要不吃不喝,一家人辛苦种地一百五二年,才能抵得上自己一年的收入。
  如果九百五十两的俸禄都不够,那么王信认为这个社会就维持不下去,赚再多的钱,发展再多的社会財富,最后也会被吸乾枯竭。
  所以二十个佣人,每年二百四十两的开支。
  一家人吃好吃喝喝,好吃好穿,读书习武,隨便怎么费,一年也不要三百两银子,最后年底还能落下个四百两,根本不完。
  除非......
  送礼,人情往来,应酬,名画古董,兼併田亩....:
  比如一幅画几千两银子。
  比如给上官孝敬几千两银子。
  所以王信不收礼,也不送礼,
  最初在扬州盐道衙门当兵的时候,剿倭获得战利品,还给不少官员送过,因为那时候自己只是民兵將领,临时的军队,环境也不一样,如今更不同了。
  军官们也不需要给別人送礼,他们升官不升官,不是通过送礼来决定的。
  保持这种风气。
  特立独行的大同西军,不光保持战斗力,也与友军格格不入。
  系统只是个辅助。
  帮自己挑选出有良心的人才。
  但是如何对自己忠心,又或者保持战斗力,形成良好的风气等,需要的是自己一点一点的去做。
  可以说。
  正是因为自己一点一滴的做著正確的事,才有了如今的大同西军。
  外人想要掌控的话,要么靠著实力打破大同西军,要么改变自己主动融入。
  如果能融入大同西军的主將,那么他也不反对这样的人。
  现在就是通过整编,把整个大同军镇打造成下一个大同西军,但是动静太大了,朝廷也不是瞎子,以前能忍受,如今必然不能忍受。
  那么林如海的出现。
  王信有些犹豫。
  真的按照他说的去做,也是彻底融入四大家?
  王信摇了摇头。
  自己要的是自己的规矩,而不是別人的规矩。
  四大家虽然势力庞大,利用好了,能给自己带来巨大利益,可四大家有四大家的利益,到时候谁听谁的?
  犹如薛家。
  薛岩有他的利益,他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发生衝突,如果是以自己为主,他当然必须接受让步,服从自己的利益。
  自己要的是听话的薛家,而不是盟友薛家。
  至於让四大家听自己的,那也不可能。
  广东巡抚吴文华就不会同意,
  林如海也不会同意。
  甚至贾政都不会同意。
  包括陆仲恆。
  而他们这些外部的人,依然保持大周的风气,哪怕看上去最清白的贾政,那是因为他不用贪,
  有人帮他贪,而自己需要的是不贪。
  从根子上,自己的利益不符合四大家的利益;四大家的利益,也不符合自己的利益。
  只不过以前四大家力量没有整合,虽然庞大但是分散,更需要自己的军队来加强他们的根基,
  犹如荣国府大房和二房之间多么不和,外人看起来也是一家。
  “用外人的话说。”
  王信自言自语来到窗边,看著院子里的草,这些是平儿和晴雯弄的,把院子点缀的好看,想到久未见面的儿子,心情陡然舒畅起来。
  “我属於翅膀硬了,要单飞啊。”
  王信笑了两声。
  四大家的利益,不符合自己的利益,
  林如海想的的確挺完美。
  林公的恩情,在下不会忘。
  王信第二日一早,去了张吉甫府上,昨天的时候,他已派人来递上名帖,今日会来府上拜访。
  王信现在非常肯定。
  至少目前的局势,自己想要见谁,基本上都能见到。
  张吉甫没有迎接,端坐在案几后,等王信在管家的带领下,进来后主动行礼,张吉甫才露出笑容,指了指旁边的椅子。
  “快坐下吧。”
  “你怎么没有去贾府,先来我这了?”
  张吉甫笑道。
  话里有话,试探自己。
  王信坐稳,听完张吉甫的话,没有多余的表情,脸色平静道:“昨日见了林公,该知道的都知道了,见不见政老爷无所谓,我是他的姑爷,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没必要生分。”
  虽然打定主意,但是贾府的名头依然可以利用。
  要看张吉甫愿意给出什么筹码。
  当然是越多越好。
  张吉甫闻言沉默,片刻,缓缓开口,“这些年,你也变了,心思多了起来。”
  “是啊,阁老不也变了么。”
  王信点头承认。
  今日自己的举动,与这么多年来自己给人的印象大为不同。
  往常自己像个君子。
  张吉甫心情复杂,虽然王信的变化对自己更加有利,可张吉甫更喜欢原来的王信,忍不住问道:“为什么变了?”
  “我一直没变。”
  王信摇了摇头,“如阁老其实也没变,变的是局势而已。”
  张吉甫皱眉,琢磨王信的这几句话。
  “战无不胜,保家卫国。”王信没有故作高深,主动说道:“这两句话是我从军就再说的,一直如此而已。”
  张吉甫內心一惊。
  “王信此人,无君无父,不可大用。”想起太上皇对此人的评价,陡然间,张吉甫有些惊恐。
  世间聪明人实在是太恐怖了。
  如太上皇。
  自己平日自翊为聪明才智,可也是到今天才被迫看清楚王信的本意,而太上皇连见都没有见过王信,就一样看穿了王信,留下的评语,自己並不是很认可。
  可更有一种无力感。
  太上皇如此了得,又能如何?
  一样身不由己。
  谁让他没有儿子,谁让他年纪这般大了,谁让他快要死了呢...,
  “临渊止步,逆势而为则由盛变衰。”
  想起古人先贤的话。
  张吉甫仿佛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聪明绝顶,犹如鬼神般惊艷的才智天才们。
  大周不就是如此么。
  太上皇还英明神武之时,大周蒸蒸日上,一切在太上皇年老生病之后变了,本来就应该扶持义忠亲王,结果太上皇捨不得权力倒行逆施。
  不光把年轻力强,威名颇高的义忠亲王全家抄斩,更大肆牵连排除异己,扶持新帝幼君.....,
  如果义忠亲王活著,哪怕不成为皇帝,仍然是太子。
  以义忠亲王的威望。
  各方郡王节度使等谁敢蠢蠢欲动?
  更甚至太上皇主动退位,甘愿让出权力,义忠亲王的果乾和实力,大周还是如今的局势吗?
  犹如倭寇。
  倭寇只怕二十年前就彻底平息,哪里轮得到王信出头。
  脑海里千思百念,
  实则一瞬之间。
  张吉甫不再犹豫,整个人仿佛卸下千斤重担似的,连案卓上专门给王信准备,给他看御史弹劾他在关外种种举措的弹劾也没有再拿出来。
  “大同军节度使。”
  六个字,从张吉甫口里说出来。
  王信目瞪口呆。
  他想的是永兴军节度使。
  张吉甫这傢伙烧糊涂了?
  大同军节度使,什么意思?三军都归於自己?虽然实际上三军在受自已影响,可大同西军和天成军並不归自己管,而且大同节度使,这位置给的太高了吧。
  王信的神色,张吉甫看在眼里,沉声道:“你得承诺以后会支持我。”
  “阁老还信我的承诺?”
  王信没有直接同意,而是反问道。
  “如果你都不值得信,天下还有谁值的信?”张吉甫一样反问。
  如果有別的手段,张吉甫当然不愿意如此支持王信。
  可局势到了这一步,自己还继续抠抠搜搜,怎么与別人爭?
  反正已经这样了。
  那自己就“顺势而为。”
  大同军镇到底只是九边之一,张吉甫还给得起,等自已彻底掌握了京营,在一一收拾过来不迟。
  比起王信,大同军镇交给別人更不放心。
  放心的周文。
  可惜他不中用。
  张吉甫已经不抱指望,非要倒行逆施把他抬上去,不但最后失败,还会把王信彻底推开。
  “好!”
  王信一口答应。
  无论张吉甫的计划如何,就凭张吉甫开的筹码,王信无法拒绝。
  有了大同军节度使的身份。
  那么接下来大同谁能挡自己?
  自己很多想法,都可以在大同拿出来试验,
  张吉甫盯著王信看了片刻。
  想起王信的为人,此人不是犯上作乱的人。
  从心里还是相信王信的,此人不会造反。否则前有山东民乱,远有东平郡王,后面在出个王信,自己就撑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