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认祖归宗!录入宗谱!万民见证!高
  认祖归宗!
  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也是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更何况皇族了。
  这一次认祖归宗大典的规格,可以说是大明自开国以后的第一场真正盛事。
  比之当初的封王大典都要宏大。
  “此事,本王知道了。”
  朱应看着这些箱子,点了点头。
  “林管家,听旨吧。”云奇又拿出了一封圣旨,目光看向了林福。
  闻声!
  林福直接跪下,大声道:“草民林福,恭听圣旨。”
  随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北平府籍人林福,自皇长孙入民间时,尽心照顾,忠心无二,为国立功,方有皇长孙重新归于皇族,认祖归宗之日。”
  “此功卓越,理当重赏。”
  “今。”
  “封林福为【忠义伯】,世袭罔替,享爵位恩俸。”
  “钦此。”
  云奇大声宣读道。
  “林福谢皇上隆恩。”
  “定誓死守护少爷。”
  林福激动无比,大声高呼道。
  从一个平民得以封伯,可见朱元璋父子对林福的感激。
  以忠义为名。
  更是对林福这些年照顾朱应的认可。
  云奇微笑着走上前,将手中的圣旨放在了林福的手中。
  ……
  时间一晃!
  十日之期。
  眨眼即过。
  经过了四王被夺爵,囚于宗人府后。
  众藩王乃至于整个应天城的权贵都清楚知道了朱应的手腕,还有朱元璋父子对朱应的绝对支持。
  如今在应天的藩王都变得非常老实,不敢再有任何乱来。
  今日的应天城外。
  格外的热闹。
  无数百姓汇聚在了城外,汇聚城外两旁,可以说,几乎大半个应天城的百姓都出来了。
  见证这一场盛事。
  甚至不仅仅是应天城的百姓,在其他府域而来的商人都加入了其中。
  这也是运气好,碰上了这盛事之机。
  在城外。
  一座祭台耸立。
  在祭台之下。
  便是禁卫军亲自护持,维持秩序。
  而此间。
  朝堂百官,还有藩王,拥爵勋贵皆已经到了此间。
  “皇上驾到。”
  随着时辰到。
  作为礼部尚书的刘璟一声高呼。
  整个城外的臣民无不正色以待,面朝城门所在,纷纷跪下恭迎:“恭迎皇上。”
  在高呼声下。
  朱元璋一身冕袍加身,头戴冕旒,黑红色的冕袍。
  虽说已经到了大明,并非昔日秦汉时期。
  可在冕袍规格礼制之下。
  仍然是沿用着秦汉的冕袍,这也是作为华夏正统之根本。
  在朱元璋身边。
  朱标也是一身黑色冕袍,戴着九珠冠冕。
  在无数臣民敬畏的目光下。
  朱元璋,朱标父子两人缓步而来,来到了祭台之下。
  随后。
  朱元璋环视了一眼周围,大声道:“免礼!”
  “谢皇上。”
  无数臣民大声高呼道。
  皆是带着敬畏的目光看着朱元璋这一位大明的开国之君。
  特别是百姓。
  看着朱元璋的目光充满了敬仰,敬佩。
  毫无疑问。
  对于民间百姓而言,朱元璋的存在就是将他们从元庭暴政之下解救出来的,当之无愧的圣明之君。
  “请皇上与太子登临祭祖台。”
  “昭告天下万民。”
  刘璟大声道。
  这一次认祖归宗大典是刘璟作为尚书的第一次重任,这一切都是他安排的。
  在无数目光敬畏下。
  朱元璋与朱标没有犹豫,前者先登临,朱标则是退后了几步,跟着朱元璋的步伐,向着祭台阶梯走去。
  在臣民注视下。
  一步一步登临到了那祭台最高处。
  而这时!
  刘璟也是立刻进行下一步。
  “皇嫡长子朱雄英携全家妻儿,行至祭台下,开认祖归宗之礼。”刘璟大声喊道。
  此刻的刘璟,除了主持着这一盛典外,神情也是尤为激动。
  他的侄女,将成为真正的皇孙妃,未来的太子妃,未来的皇后。
  他刘家。
  一跃成为了皇亲国戚了。
  在刘璟的话音落下后。
  无数人的目光瞬间向着城门所在汇聚而去。
  对于朝堂上的全国而言,或许许多人眼神复杂,对于那些藩王与他们的子嗣而言,也是如此。
  但对于城外的万民而言,却是充满了期待,更是充满了期盼。
  今日举行如此盛大的认祖归宗大典,所有人都明白,这是彻底定下了皇长孙朱雄英作为大明未来储君的事实了。
  随之。
  朱应一身黑色的冕袍加身,头戴君王冕旒,不同于昔日的郡王六珠冕,今日的朱应也是戴着九珠冕,混身上下散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威压,充斥着帝王威严。
  而在朱应身边。
  刘玉儿身着王妃宫装,虽然肚子已经大了,但仍然有着一种母仪之气,而他左手牵着儿子朱文熙。
  气度不失。
  或许曾经的刘玉儿身份不高,但多年以来,一直在王府内,也是有着属于她的蜕变。
  作为朱应的正妻,她的地位无可撼动。
  而作为刘伯温的孙女,也让她的身份变得更高。
  朱文熙身着世子服,虽然不过几岁的年龄,却有着一种气度,气质不凡。
  而在刘玉儿身侧半步。
  便是作为两位平妻,同样也是王妃的徐家女,徐妙锦!
  沐家女,沐雅。
  两人同样身着王妃的宫装,只不过在制式规格上略逊于正妻王妃。
  再之后,便是李庆慎。
  不同于王妃正妻平妻的宫装,她身着侧妃的宫装,美态之下也是带着一种忐忑。
  这也是她第一次经历这种大场面。
  万民注视。
  百官注视。
  天下最盛大的典礼,如今她正参与其中。
  “请皇长孙携家小,面祭台,行宗族孝礼。”刘璟大声道。
  “一跪。”
  刘璟大声道。
  应声。
  朱应没有犹豫,面朝祭台,看着祭台之上的朱元璋与朱标,缓缓跪下。
  身边身后的妻儿。
  也是纷纷跪下行礼。
  “二跪。”刘璟再次道。
  朱应携妻儿再次行礼。
  “三跪。”刘璟大声道。
  礼仪继续。
  祭台之上。
  朱元璋与朱标看到这一幕,脸上也是浮起了一种难言的激动。
  “妹子。”
  “你在天之灵看到了吗?”
  “我们的雄英。”
  “今日认祖归宗,回家了。”
  “你的遗愿,完成了。”朱元璋缓缓抬起头看着那明亮的天空,在他的目光之下似乎可以看到自己妻子的容颜,正在对着他笑。
  “常姐姐。”
  “我们的雄英,回来了。”
  “你在天之灵放心吧,我会好好照顾雄英,会好好照顾允熥的。”朱标同样也是抬起头,心中有着万千无言。
  而这时!
  刘璟再次开口了,手持册录,大声宣读道:“皇嫡长孙朱雄英。”
  “洪武十五年,遭奸人所害,幸得苍天庇佑,得天眷顾,于民间长大成人。”
  “于洪武二十年,遭沈家所陷,将皇长孙编入大宁边军,意图在战场边疆坑害皇长孙,然,苍天眷顾,皇长孙更有万夫不当之勇。”
  “入伍之后,保家卫国,以军人职责为国而战,自辽东之战崭露头角,自北伐之战奠定封狼居胥千古之功。”
  “民间历练多年,终归应天,方得苍天庇护,与皇上,太子相认。”
  “今。”
  “吉时吉日。”
  “当明宗族入册之礼,祭拜先祖,祭苍天,行认祖归宗大典。”
  “皇长孙朱雄英之名,当重入宗谱,皇长孙妻儿子嗣,当入宗谱。”
  “请皇长孙登临祭台,叩拜先祖,敬拜天地。”刘璟大声道。
  朱应缓缓站起来,看着眼前高耸的祭台,在无数臣民的目视下,一步,一步的踩上了阶梯,登临而上。
  这似乎也是朱应未来的路。
  一步,一步!
  走到最高。
  一步,一步!
  踏临天下之巅。
  在这种气氛下。
  大典庄重的仪式下。
  虽然在这应天城外汇聚了无数臣民,可却无人嘈杂,全部都是敬畏期盼的注视着,无人敢打扰这庄重的场面,更无人敢破坏。
  对于万民而言。
  他们不想要在敬佩的皇长孙大典上有任何的疏漏,如果影响到了皇长孙的未来,那就是他们之责了。
  大明将有三代明君,这将会天下万民的荣幸。
  终于!
  在无数目光的注视下。
  朱应登临到了祭台之上。
  在上。
  朱元璋与朱标微笑的看着。
  除此外。
  便是早就准备好的诸多朱家先祖的灵位。
  “雄英。”
  “参拜先祖,拜祭天地吧。”
  朱元璋声音温和的说道。
  “恩。”
  朱应点了点头。
  看着眼前朱家列祖列宗的灵位,缓缓跪了下来。
  然后三拜九叩。
  行孝道大礼。
  再然后。
  便是祭拜天地。
  待得所有礼毕。
  “礼成。”
  “宗人府录皇长孙以及妻儿子嗣入宗谱。”
  “恢复皇族身份。”
  “为吾大明嫡长一脉。”刘璟大声道。
  “宗人府,接令。”
  在下方的宗人令大声回道。
  而在他身后。
  便是几个宗人府的官吏,提起笔,写下了朱雄英的名字,写下了朱应妻儿的名字。
  自今日。
  朱应重新归于宗谱之中。
  而这时!
  朱元璋走到了祭台边缘,看着城前聚集的无数百姓,缓缓开口:“大明的子民们。”
  “咱,朱元璋。”
  “所有人都知道。”
  “洪武十五年时,咱失去了妻子,咱失去了孙子。”
  “那一年,咱甚至都不愿意再想起,更不愿意再提及。”
  “但……”
  朱元璋停顿一刻,看着身边的朱应,老脸上也挂起了一抹开怀与欣慰:“苍天庇佑,吉人自有天相,咱的孙子没死,而是在民间长大了。”
  “或许这也是冥冥中的天意,让咱孙子在民间长大,以寻常百姓的身份知晓民间疾苦,知晓民间喜乐,更以一个寻常大明男儿的身份,入伍从军,报效家国。”
  “虽说咱孙子在洪武二十年入伍时并非是循规蹈矩,而是被沈家所害,但他那陷阵杀敌,阵前斩将,一桩桩一件件的战果做不得任何假。”
  “咱当初看着他的一封封战报,只感慨吾大明出了一个无双战将,却根本没有想到他会是咱的亲孙子。”
  “自洪武二十年到二十三年。”
  “辽东之战,北伐之战。”
  “咱孙子经历了无数场战事,从尸山血海之中爬出来,最终完成了武将之最,封狼居胥之功。”
  “咱想说,他了不起,真的很了不起。”
  “咱朱元璋能够有如此了不得的孙子,是咱朱元璋的荣幸,更是咱大明的荣幸。”
  “咱,以他为骄傲。”
  朱元璋虽老,但此刻他的话音却中气十足,声音也是传开在这应天城前。
  这些话音传开。
  所有听到的臣民们都可以听出一个意思,他朱元璋为朱应而骄傲,为朱应而自豪。
  同样也表明了一个意思。
  朱应。
  哪怕没有皇族血脉,那他也会是大明最出色的武将,更是报效家国的功臣。
  同样。
  也正是因为朱应拥有皇族血脉,这也让皇族无比长脸。
  总结而言。
  朱元璋就是告诉世人一个意思,他皇族第三代嫡长孙并非是依靠皇权而得到的一切,而是依靠自身出生入死的战功获得,是用命博取而来的。
  而对于这些。
  无数臣民自然是深为认同。
  封狼居胥这个四个字,可不是皇族身份能够做到的!
  如若能够轻易做到,那华夏数千年来,封狼居胥之人也就不会只有昔日的霍去病了。
  “今日这认祖归宗大典。”
  “原本是在祖庙的,但咱孙子说了一句。”
  “他虽生于皇宫,却长于民间。”
  “理当与万民共同见证这一场认祖归宗之礼,更当让万民见证他归于皇族,不忘万民之恩。”朱元璋又大声说着。
  随着这些话音落下。
  “皇上万岁。”
  “大明万世。”
  “恭贺皇长孙认祖归宗。”
  “万岁……”
  应天城前,无数臣民纷纷高呼着。
  声音震耳欲聋,无不为朱应认祖归宗大典而贺。
  当然!
  朱元璋也不愧是从微末的开国帝王,话语也是带着一种难言的打动人心。
  让皇族离民间百姓更为亲近。
  而这个媒介,便是朱应,朱雄英。
  随着声音逐渐平复下来。
  朱元璋扫视了一眼后,又大声道:“趁着今日这认祖归宗大典,咱,还有一道旨意要宣布。”
  “关系咱大明未来,更关系天下万民之未来。”
  此话落下。
  应天城前的喧嚣声逐渐平复下来,无数人都是期盼的看着朱元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