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题报 批红 科抄
第760章 题报 批红 科抄
乾清宫南书房內,皇帝朱常洛正倚在御座上,翻阅著司礼监呈上的每日简报。
窗外日头渐高,气温攀升,几个小黄门轻手轻脚地將盛满冰块的铜盆抬进大殿,倒入冰鉴。凉气悄然瀰漫,稍稍驱散了盛夏初晨渐起的燥热。
就在这时,乾清宫总管太监史辅明捧著一份密封的揭帖,跨过了南书房的门槛,来到了皇帝的案前:“皇爷,方阁老的密揭。”
“拿来。”朱常洛眼皮都未抬,只伸出一只手。
“是!”史辅明连忙挑开火漆,揭开封印,將揭帖呈上。
朱常洛接过揭帖,展开扫了一眼。果然,还是在说武清侯的事——
题:
皇上圣鉴。臣今早连得科道诸疏,皆以武清侯事为言,词锋激烈,势若潮涌。窃观惠世扬等所奏,虽言语过激,然其罗列诸罪,多有所据。铁器走私、辽餉侵吞、包庇罪官、妖言惑眾诸款,皆关国法纲纪,非寻常过失可比。
然臣深知陛下欲保全戚畹之苦心。武清侯一系乃圣母太后血脉,陛下篤念亲亲之道,欲施格外之恩,此实仁主之用心。但今事机已泄,言路鼎沸,若强压眾议,恐滋物议,反伤圣德。
臣昼夜思惟,有一得之愚,敢瀆天听:可否暂將武清侯削爵幽禁,待舆情稍缓,再行宽宥?如此则国法得申,言路可塞,而陛下亲亲之恩,亦得以保全。若即刻赦免,恐清流愤激,事態愈炽,非惟武清侯难安其位,亦恐有损圣明之誉。
再者,中旨未发而外廷先知,此中消息走漏之弊,不可不察。
臣受恩深重,忝居首揆,惟知以宗社安危为念,不敢有一毫私心。若所言不当,伏乞圣慈垂谅。
臣谨密揭以闻,伏候敕旨。
外廷汹汹,皆望陛下独断。臣老矣,恐难久居揆地,惟愿陛下速决此事,以安人心。
朱常洛轻哼一声,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扬了一下。接著便隨手將方从哲的密揭像丟垃圾一样扔到了御案旁的一个小箩筐里。那筐中已然堆了数本奏疏,皆是早晨通政司送来的科道章奏。他一本也没看,一本也没批。
“奴婢告退。”史辅明弓著腰杆、垂著脑袋揖了一下。见皇帝没什么表示,便自顾自地转过头,准备退回乾清门。
“站住。”史辅明刚迈出半步,皇帝的声音就追了过来。
史辅明立刻回过头:“主子什么吩咐?”
“王安。”朱常洛抬起手,做了个“你一边儿去,別挡著”的手势。
“奴婢在。”王安当即停下手上的活计,望向皇帝。
朱常洛越过史辅明,望向王安:“再给內阁去一张条子。就问他们,赦免武清侯的旨意,擬好了没有?”
“是。”王安心中瞭然,立刻抽出一张白纸开始落墨。
“另外.”朱常洛从那个小箩筐隨便挑了两本奏疏出来,递给身边的史辅明。“这两个人,擬旨贬官。”
王安从史辅明的手上接过那两本奏疏,脸上却浮现出疑惑不解的神情。“贬官?”
“添把柴嘛,”朱常洛笑了笑。“让火烧得更旺些。”
“是。奴婢明白了。”王安点点头,继续书写给內阁的帖子,史辅明则小步挪移到王安的身边,静静地等著他。
朱常洛放下简报,习惯性地从顺手的奏疏堆上,拿过最上面的一本。翻开一看,是顺天府尹沈光祚报灾的题本。
臣顺天府府尹沈光祚谨奏:为密云县暴雨成灾,恳乞圣恩速颁賑恤以救残黎事。
臣据昌平州知州华袞飞报,该州所属密云县自五月廿九日起,暴雨连绵,山水骤发,潮河、白河等水势泛滥,衝决堤岸,淹溺民居。经该县初步勘验,已溺毙民丁七十二名,失踪二百三十七名,淹没田亩三百余顷。当此盛夏,灾民露宿野处,啼飢號寒,情状惨切。
臣闻报之余,肝肠寸断。查密云一县,在册田亩不过二千顷,今淹没者已十去其一五,诚为巨灾。虽经该县开仓賑济,然仓廩有限,民困方深。臣已飭令府丞姚士慎即日率员驰往昌、密一带,实地查勘灾情,严督三事:
一曰核验灾民实数,详计所需钱粮;
二曰监控地方粮价,严防奸商囤积居奇;
三曰督促补种秋粮,调用邻县籽种农具,务使田不撂荒。
更令其严加防范,弹压一切趁乱劫掠、煽惑民生之事。
伏念畿辅重地,民命攸关。今灾民待哺甚急,除已先行督飭地方竭力賑济外,仰祈圣上:
一、敕下户部,速拨京仓粮米、太仓库银,星夜解赴賑济;
二、特颁恩旨,蠲免密云县本年夏税;
三、简派干员覆勘灾情,以便续请缮修堤道。
臣已严飭所属,凡有灾后奸宄乘机作乱者,立拿重惩。惟乞圣慈垂悯,早沛纶音,则万千生灵咸沐皇仁矣!
臣无任惶悚待命之至,谨具题闻。
朱常洛眼眉微动,没什么触动,天下太大,这样的奏报他每个月都要收到几封。他提起硃笔,简单写道:
览卿奏。密云水患,深軫朕怀。著户部依例賑济,该县本年夏税准予蠲免。余依议。仍令顺天府严飭所属,安辑灾黎,毋使失所。
写罢,他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伸手將刚才扔在一旁的司礼监日报又拿了回来,快速翻到记录官员私下动向的那一部分。指尖在纸页上滑动,很快停在了一行字上:酉中,顺天府尹沈光祚乘车入阁臣沈府邸,夜归。
朱常洛的目光在那行字上停留了片刻。然后用硃笔在那条记录的下面杵了红点,表示自己留意到了这件事。
“史辅明。”朱常洛合拢日报,重新丟回案头。
“在。”史辅明立刻挪回皇帝身边,其他太监也悄悄地移了些注意过来。
朱常洛拿起灾报,递给史辅明:“这是密云的灾报。已经批了。现在就发出去。”
“是。”史辅明接过灾报,转身小跑到门边,招来一个黄门。吩咐几句,
————————
上午巳时五刻,日头渐高,暑气初升。户科给事中赵时用正垂著头避著光,步履匆匆地穿过那条隔绝了户部与吏部的狭长巷道。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即將步张嗣修的后尘,被皇帝“贬”去徐闻。
转过头,进入由北向南的竖巷,赵时用忽听得南巷口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和轿杆吱呀摇晃的声响、抬头望去,只见一乘四人抬的青帘小轿,正不紧不慢地朝户部行来。
赵时用起初並未在意,毕竟京师衙门眾多,官员往来如织。赵时用依旧按著自己的步速向前走去,可就在他快要走到户部门前时,那台小轿竟抢先一步,稳稳地落在了户部门口。
轿帘一掀,一名头戴乌纱,腰束犀角,身著皂色葵胸背团领衫、面白无须的中年宦官弯腰而出。这正是日月银行正阳门支行的行长高时明。高时明刚站定,目光便扫见了赵时用,但他却只用余光淡漠地睨了赵时用一眼。他整了整衣袍,径直朝户部衙门大门走去。
高时明行至户部门前,不待对方询问,便从怀中掏出一面银光闪闪的腰牌,亮在衙兵面前,微笑著说道:“我是日月银行的高时明。想必汪部堂应该已经跟你们打过招呼了。”
值守的衙兵见他宦官打扮,气度不凡,心下已怯了三分。此时,高时明掏出腰牌,他也不敢细看便堆起满脸的殷勤,连忙侧身让道:“唉!是是是!高公公快里边儿请进!汪部堂正在二堂的会厅等您。”
高时明微微頷首不再多言,昂首挺胸迈过了户部门前那道高高的门槛。
此时,赵时用也加快脚步走到了大门前。他是户科给事中,常来户部公干,与这些守门衙兵早已相熟。衙兵们见他到来,只拱手道了声“赵给諫”,便侧身请入。
赵时用点头示意,脚步未停,紧跟著高时明的背影进了衙门。他见高时明在前方不疾不徐地走著,略一犹豫,快步追了上去,在身后唤道:“高公公!”
高时明闻声停步,缓缓转过身来,面上带著恰到好处的疑惑。他分明已经听清了守门衙兵的那声招呼,但此时还是微微扬眉,明知故问道:“阁下是”
“不才户科给事中赵时用,”赵时用上前一步,拱手作揖:“见过高公公。”
“原来是赵给諫。失敬。”高时明这才恍然而郑重地还了个礼,接著顺势探问:“赵给諫也是应汪部堂召唤过来的?”
赵时用摇了摇头,从怀中取出那份科抄奏报示意道:“我是来送科抄的。”
奏疏经过內阁“票擬”提出处理意见后,送呈皇帝进行“批红”,形成决策。批红后的奏疏称为“红本”。之后,红本会被送到午门外的六科直房进行驳查,照洪武祖制,在驳查期间,六科有权“封还”奏疏,拒绝抄发,並提出异议。
若无异议,则抄发执行,此为科抄,抄得的奏疏被称为“抄本”,或者就叫“科抄”。之后,六科的“值日官”,也就是值日的给事中,会亲自將“科抄”送到执行部门,並在一定程度上协助並监督执行。
“哦,原来如此.”高时明对赵时用的兴趣一下子退了大半,甚至本能地警惕起来。
赵时用问道:“不知高公公来户部.”
“当然是议事啊。”高时明眼皮轻眨,半抢断了对方的话:“赵给諫,这科抄上,奏的是什么事情啊?”
“密云闹洪灾了。”赵时用嘆了口气,面色凝重道:“潮白二河泛滥,淹了三百多顷田,死了不少人。”
高时明是房山县人,对密云的灾情並无切身之感,不过在面上,他还是摆出了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摇头嘆道:“唉,天地不仁,黎民何辜啊.”说罢,他便不再多言,转身迈步继续向户部大堂的方向走去。
赵时用跟上高时明的脚步,与他並肩而行,直勾勾地问道:“高公公,汪部堂请您来户部是要说什么事情?”
高时明在心里翻了个白眼,这些科道官还真是像苍蝇一样討厌。高时明不想透露太多、横生枝节,可也不愿意白白地得罪这些能直奏圣闻,动輒群起围攻的諫官,於是侧过头,笑眯眯地反问道:“赵给諫以为呢?”
赵时用还真猜了:“是不是为了银票通行、税收改徵的事?”
高时明摇了摇头,也摆出一副猜测的样子,慢悠悠地说道:“或许.是吧。”说罢,高时明侧跨一步,略微停驻,拱手道:“赵给諫再会,我就不去大堂了。”
赵时用对高时明的回答当然是不满意的,但他也没法子强拉著对方给自己说什么,只好捏著那道科抄,还礼道:“再会。”
高时明点头转身。背对赵时用的那一刻,高时明脸上的笑容变成了一个翻到天上去的白眼。
不多时,赵时用带著科抄来到了户部大堂。堂上仍旧看不见正堂官的身影,只有左侍郎王纪正低著头写著什么。
“咳。”赵时用轻咳一声,王纪立刻抬起了头:“啊。是赵给諫,你又来了。”
赵时用脚步一顿。“哟。王侍郎这么嫌弃下官啊?”
“嗐嗐.哪里的话。”王纪笑著摆了摆手,看向赵时用手里的科抄:“又是什么事情啊?”
赵时用走上前,先规规矩矩地行了见面礼,然后才把科抄放到王纪的面前:“顺天府提奏,说密云闹了洪灾。要户部协济粮银。”
王纪正要伸手去拿,听见赵时用的话手却悬在了半空:“顺天府的提奏?”
“对啊。”赵时用点点头,“密云属昌平,昌平属顺天,顺天北直隶嘛。”明代,县一级的灾报在上报到府这一级之后,还要经过布政使司乃至巡抚才会上达天听,而顺天府下的县,则因为其“畿辅直隶”的特殊性,可以在短时间內直达天听。
“唔”王纪接过科抄,翻了一下又递迴去。
“怎么了?”赵时用不解。
“你直接去二堂吧,”王纪抬手指了指高时明刚通过的那个偏门。“汪部堂和沈府尹都在那儿。”
(本章完)
乾清宫南书房內,皇帝朱常洛正倚在御座上,翻阅著司礼监呈上的每日简报。
窗外日头渐高,气温攀升,几个小黄门轻手轻脚地將盛满冰块的铜盆抬进大殿,倒入冰鉴。凉气悄然瀰漫,稍稍驱散了盛夏初晨渐起的燥热。
就在这时,乾清宫总管太监史辅明捧著一份密封的揭帖,跨过了南书房的门槛,来到了皇帝的案前:“皇爷,方阁老的密揭。”
“拿来。”朱常洛眼皮都未抬,只伸出一只手。
“是!”史辅明连忙挑开火漆,揭开封印,將揭帖呈上。
朱常洛接过揭帖,展开扫了一眼。果然,还是在说武清侯的事——
题:
皇上圣鉴。臣今早连得科道诸疏,皆以武清侯事为言,词锋激烈,势若潮涌。窃观惠世扬等所奏,虽言语过激,然其罗列诸罪,多有所据。铁器走私、辽餉侵吞、包庇罪官、妖言惑眾诸款,皆关国法纲纪,非寻常过失可比。
然臣深知陛下欲保全戚畹之苦心。武清侯一系乃圣母太后血脉,陛下篤念亲亲之道,欲施格外之恩,此实仁主之用心。但今事机已泄,言路鼎沸,若强压眾议,恐滋物议,反伤圣德。
臣昼夜思惟,有一得之愚,敢瀆天听:可否暂將武清侯削爵幽禁,待舆情稍缓,再行宽宥?如此则国法得申,言路可塞,而陛下亲亲之恩,亦得以保全。若即刻赦免,恐清流愤激,事態愈炽,非惟武清侯难安其位,亦恐有损圣明之誉。
再者,中旨未发而外廷先知,此中消息走漏之弊,不可不察。
臣受恩深重,忝居首揆,惟知以宗社安危为念,不敢有一毫私心。若所言不当,伏乞圣慈垂谅。
臣谨密揭以闻,伏候敕旨。
外廷汹汹,皆望陛下独断。臣老矣,恐难久居揆地,惟愿陛下速决此事,以安人心。
朱常洛轻哼一声,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扬了一下。接著便隨手將方从哲的密揭像丟垃圾一样扔到了御案旁的一个小箩筐里。那筐中已然堆了数本奏疏,皆是早晨通政司送来的科道章奏。他一本也没看,一本也没批。
“奴婢告退。”史辅明弓著腰杆、垂著脑袋揖了一下。见皇帝没什么表示,便自顾自地转过头,准备退回乾清门。
“站住。”史辅明刚迈出半步,皇帝的声音就追了过来。
史辅明立刻回过头:“主子什么吩咐?”
“王安。”朱常洛抬起手,做了个“你一边儿去,別挡著”的手势。
“奴婢在。”王安当即停下手上的活计,望向皇帝。
朱常洛越过史辅明,望向王安:“再给內阁去一张条子。就问他们,赦免武清侯的旨意,擬好了没有?”
“是。”王安心中瞭然,立刻抽出一张白纸开始落墨。
“另外.”朱常洛从那个小箩筐隨便挑了两本奏疏出来,递给身边的史辅明。“这两个人,擬旨贬官。”
王安从史辅明的手上接过那两本奏疏,脸上却浮现出疑惑不解的神情。“贬官?”
“添把柴嘛,”朱常洛笑了笑。“让火烧得更旺些。”
“是。奴婢明白了。”王安点点头,继续书写给內阁的帖子,史辅明则小步挪移到王安的身边,静静地等著他。
朱常洛放下简报,习惯性地从顺手的奏疏堆上,拿过最上面的一本。翻开一看,是顺天府尹沈光祚报灾的题本。
臣顺天府府尹沈光祚谨奏:为密云县暴雨成灾,恳乞圣恩速颁賑恤以救残黎事。
臣据昌平州知州华袞飞报,该州所属密云县自五月廿九日起,暴雨连绵,山水骤发,潮河、白河等水势泛滥,衝决堤岸,淹溺民居。经该县初步勘验,已溺毙民丁七十二名,失踪二百三十七名,淹没田亩三百余顷。当此盛夏,灾民露宿野处,啼飢號寒,情状惨切。
臣闻报之余,肝肠寸断。查密云一县,在册田亩不过二千顷,今淹没者已十去其一五,诚为巨灾。虽经该县开仓賑济,然仓廩有限,民困方深。臣已飭令府丞姚士慎即日率员驰往昌、密一带,实地查勘灾情,严督三事:
一曰核验灾民实数,详计所需钱粮;
二曰监控地方粮价,严防奸商囤积居奇;
三曰督促补种秋粮,调用邻县籽种农具,务使田不撂荒。
更令其严加防范,弹压一切趁乱劫掠、煽惑民生之事。
伏念畿辅重地,民命攸关。今灾民待哺甚急,除已先行督飭地方竭力賑济外,仰祈圣上:
一、敕下户部,速拨京仓粮米、太仓库银,星夜解赴賑济;
二、特颁恩旨,蠲免密云县本年夏税;
三、简派干员覆勘灾情,以便续请缮修堤道。
臣已严飭所属,凡有灾后奸宄乘机作乱者,立拿重惩。惟乞圣慈垂悯,早沛纶音,则万千生灵咸沐皇仁矣!
臣无任惶悚待命之至,谨具题闻。
朱常洛眼眉微动,没什么触动,天下太大,这样的奏报他每个月都要收到几封。他提起硃笔,简单写道:
览卿奏。密云水患,深軫朕怀。著户部依例賑济,该县本年夏税准予蠲免。余依议。仍令顺天府严飭所属,安辑灾黎,毋使失所。
写罢,他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伸手將刚才扔在一旁的司礼监日报又拿了回来,快速翻到记录官员私下动向的那一部分。指尖在纸页上滑动,很快停在了一行字上:酉中,顺天府尹沈光祚乘车入阁臣沈府邸,夜归。
朱常洛的目光在那行字上停留了片刻。然后用硃笔在那条记录的下面杵了红点,表示自己留意到了这件事。
“史辅明。”朱常洛合拢日报,重新丟回案头。
“在。”史辅明立刻挪回皇帝身边,其他太监也悄悄地移了些注意过来。
朱常洛拿起灾报,递给史辅明:“这是密云的灾报。已经批了。现在就发出去。”
“是。”史辅明接过灾报,转身小跑到门边,招来一个黄门。吩咐几句,
————————
上午巳时五刻,日头渐高,暑气初升。户科给事中赵时用正垂著头避著光,步履匆匆地穿过那条隔绝了户部与吏部的狭长巷道。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即將步张嗣修的后尘,被皇帝“贬”去徐闻。
转过头,进入由北向南的竖巷,赵时用忽听得南巷口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和轿杆吱呀摇晃的声响、抬头望去,只见一乘四人抬的青帘小轿,正不紧不慢地朝户部行来。
赵时用起初並未在意,毕竟京师衙门眾多,官员往来如织。赵时用依旧按著自己的步速向前走去,可就在他快要走到户部门前时,那台小轿竟抢先一步,稳稳地落在了户部门口。
轿帘一掀,一名头戴乌纱,腰束犀角,身著皂色葵胸背团领衫、面白无须的中年宦官弯腰而出。这正是日月银行正阳门支行的行长高时明。高时明刚站定,目光便扫见了赵时用,但他却只用余光淡漠地睨了赵时用一眼。他整了整衣袍,径直朝户部衙门大门走去。
高时明行至户部门前,不待对方询问,便从怀中掏出一面银光闪闪的腰牌,亮在衙兵面前,微笑著说道:“我是日月银行的高时明。想必汪部堂应该已经跟你们打过招呼了。”
值守的衙兵见他宦官打扮,气度不凡,心下已怯了三分。此时,高时明掏出腰牌,他也不敢细看便堆起满脸的殷勤,连忙侧身让道:“唉!是是是!高公公快里边儿请进!汪部堂正在二堂的会厅等您。”
高时明微微頷首不再多言,昂首挺胸迈过了户部门前那道高高的门槛。
此时,赵时用也加快脚步走到了大门前。他是户科给事中,常来户部公干,与这些守门衙兵早已相熟。衙兵们见他到来,只拱手道了声“赵给諫”,便侧身请入。
赵时用点头示意,脚步未停,紧跟著高时明的背影进了衙门。他见高时明在前方不疾不徐地走著,略一犹豫,快步追了上去,在身后唤道:“高公公!”
高时明闻声停步,缓缓转过身来,面上带著恰到好处的疑惑。他分明已经听清了守门衙兵的那声招呼,但此时还是微微扬眉,明知故问道:“阁下是”
“不才户科给事中赵时用,”赵时用上前一步,拱手作揖:“见过高公公。”
“原来是赵给諫。失敬。”高时明这才恍然而郑重地还了个礼,接著顺势探问:“赵给諫也是应汪部堂召唤过来的?”
赵时用摇了摇头,从怀中取出那份科抄奏报示意道:“我是来送科抄的。”
奏疏经过內阁“票擬”提出处理意见后,送呈皇帝进行“批红”,形成决策。批红后的奏疏称为“红本”。之后,红本会被送到午门外的六科直房进行驳查,照洪武祖制,在驳查期间,六科有权“封还”奏疏,拒绝抄发,並提出异议。
若无异议,则抄发执行,此为科抄,抄得的奏疏被称为“抄本”,或者就叫“科抄”。之后,六科的“值日官”,也就是值日的给事中,会亲自將“科抄”送到执行部门,並在一定程度上协助並监督执行。
“哦,原来如此.”高时明对赵时用的兴趣一下子退了大半,甚至本能地警惕起来。
赵时用问道:“不知高公公来户部.”
“当然是议事啊。”高时明眼皮轻眨,半抢断了对方的话:“赵给諫,这科抄上,奏的是什么事情啊?”
“密云闹洪灾了。”赵时用嘆了口气,面色凝重道:“潮白二河泛滥,淹了三百多顷田,死了不少人。”
高时明是房山县人,对密云的灾情並无切身之感,不过在面上,他还是摆出了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摇头嘆道:“唉,天地不仁,黎民何辜啊.”说罢,他便不再多言,转身迈步继续向户部大堂的方向走去。
赵时用跟上高时明的脚步,与他並肩而行,直勾勾地问道:“高公公,汪部堂请您来户部是要说什么事情?”
高时明在心里翻了个白眼,这些科道官还真是像苍蝇一样討厌。高时明不想透露太多、横生枝节,可也不愿意白白地得罪这些能直奏圣闻,动輒群起围攻的諫官,於是侧过头,笑眯眯地反问道:“赵给諫以为呢?”
赵时用还真猜了:“是不是为了银票通行、税收改徵的事?”
高时明摇了摇头,也摆出一副猜测的样子,慢悠悠地说道:“或许.是吧。”说罢,高时明侧跨一步,略微停驻,拱手道:“赵给諫再会,我就不去大堂了。”
赵时用对高时明的回答当然是不满意的,但他也没法子强拉著对方给自己说什么,只好捏著那道科抄,还礼道:“再会。”
高时明点头转身。背对赵时用的那一刻,高时明脸上的笑容变成了一个翻到天上去的白眼。
不多时,赵时用带著科抄来到了户部大堂。堂上仍旧看不见正堂官的身影,只有左侍郎王纪正低著头写著什么。
“咳。”赵时用轻咳一声,王纪立刻抬起了头:“啊。是赵给諫,你又来了。”
赵时用脚步一顿。“哟。王侍郎这么嫌弃下官啊?”
“嗐嗐.哪里的话。”王纪笑著摆了摆手,看向赵时用手里的科抄:“又是什么事情啊?”
赵时用走上前,先规规矩矩地行了见面礼,然后才把科抄放到王纪的面前:“顺天府提奏,说密云闹了洪灾。要户部协济粮银。”
王纪正要伸手去拿,听见赵时用的话手却悬在了半空:“顺天府的提奏?”
“对啊。”赵时用点点头,“密云属昌平,昌平属顺天,顺天北直隶嘛。”明代,县一级的灾报在上报到府这一级之后,还要经过布政使司乃至巡抚才会上达天听,而顺天府下的县,则因为其“畿辅直隶”的特殊性,可以在短时间內直达天听。
“唔”王纪接过科抄,翻了一下又递迴去。
“怎么了?”赵时用不解。
“你直接去二堂吧,”王纪抬手指了指高时明刚通过的那个偏门。“汪部堂和沈府尹都在那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