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253召见诸人
第254章 253.召见诸人
大约人主天然就有这样胸吞万流的气概。
这天下万事万物,总归是要由大王来支配调遣的,对方最好是服从配合,倘若不,那便视如寇敌。
秦时听罢姬衡的嘆息,怔愣之余,竟也觉得:不愧是他。
她並未反驳,姬衡用强国霸主的心態教她御下之道,这没问题。只不过每个人性格天生,后天环境亦不同。
於她而言,並不贴合本性,实在难以长久。
因而只握住姬衡的手:“大王所言甚是,对付那些畏威而不怀德的小人,自然不必多说什么废话。”
“不过,闻先生乃当世贤者,如今又是我麾下来投的第一人,大王便请允我作千金买马骨之態吧。”
王后向来仁善真诚,便连招揽人才,也同样如此。
姬衡静静看著她,脑海中想到的却是此前史官那大片的记载:
【黄老学说】
诸多朝堂大事,王后从不主动过问,然而一开口,却已连大秦未来的国策都有了准备。
倘若是宰相或御史大夫等人提出这样一道国策,姬衡首先便要决出恼怒来:
六国初定,天下並未归心,他今年西巡,为得亦是加强统治、奠定秦国霸权。而在此时与民休养生息,放纵的结果,便是庶民难牧,国库空虚。
六国移民仍未归心,此时行黄老无为而治,岂不是给那些暗地里的宵小发展的机会?
养寇之患,近在眼前。
黄老学说,绝不可取!
他本该警惕与愤怒的。
但,王后甚至没有跟他提过。
她与闻巽对话表露自己的想法,可这番表露却保守而又虔诚的、从態度到心意,都在展示她绝对拥护姬衡对於秦国的掌控。
这种掌控力,也是姬衡最不能容忍別人染指的地方,王后没有犯禁。
可如今……
他垂眸看著掌心里王后细白柔软的手掌:“王后觉得,当年的商君之法如何?”
秦时一愣,隨即笑道:“大王知道我与闻先生的对话了么?”
她回答:“商君之法,乃强国良策。”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田地私有,鼓励垦荒,提高了粮食储备。
【推行军功爵制】激发了普通民眾奋发之心。
【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连坐法】稳固社会秩序。
在当时的秦国,这是彻底扭转七国格局的治国良策。
她如此承认秦国国策,姬衡神色复杂:“既是良策,王后又为何提黄老?”
秦时认真思考一瞬。
那些利弊之说,她此前与闻巽交谈,姬衡都应看过。如今再提,不过是重复一遍罢了。
因而她也反问:“大王,秦国需行什么国策,只看大王需要手持什么样的权柄。”
“若要征战四方,那便是商君之法,韩非子说。”
“若要休养生息,儒家黄老,墨子兼爱……”
“国策,难道还能一法既定,便万万年么?”
“自然是大王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了。”
人在每个阶段的需求是不同的,社会运转也同样如此。汉朝为维护统治,哪怕確立了儒家正统,也可以从公羊春秋到吕氏春秋来回切换。
一切核心,不过是统治者需要罢了。
她说与不说,其实都改不了姬衡的意志。只是这意志的执行,或许可以有所转圜。
如今,她仍在努力。
她用力握住姬衡热烫的手掌,看下方黄门来报:
“闻先生与巴商、乌商前来覲见。”
……
闻巽当先被引入殿內。
进入殿內,便见高阶之上,坐著秦王衡与王后二人——
当真人主气象!
对方端坐那里,已足见身形英武高大。面容冷峻,神色威仪。一双长目冷冷看来,仿佛洞彻幽微,又带著绝对的权威之感。
是与身侧王后截然不同的气度。
闻巽被这冷冷的目光轻轻刮过,只觉得浑身战慄。
他心中暗嘆:这般一眼便能看出强势的君王,又怎能看得上儒家学说呢?
隨后躬身下拜:
“臣闻巽,见过大王,见过王后。”
姬衡能亲自见他,已是对著当世贤才表露尊重了,此刻便应了声:
“闻大人为王后客卿,不必多礼。”
好敷衍好漫不经心的一句话。
虽言语中没表露出来,可秦时却敏感察觉到了。
她侧头又看了一眼神色不虞的姬衡,心道这位大王的宽容和尊重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给予的。又知晓他是觉得闻巽不能倾尽全力以报是轻视自己这王后,所以才没拿出那番姿態来……
想到这里,又忍不住面色含笑,深深看了姬衡一眼,这才转回头去:
“闻大人,请坐吧。”
“谢大王、王后。”
闻巽抬起身来,安稳就坐。
咸阳城如今已流行王后所爱的桌椅,他在宫中两日也逐渐习惯——他已逐渐年迈,跪坐再起身,总难免还需弟子搀扶。
而如今这座椅虽一时有些不適应,可起身安坐,却一人即可。
对於他这样还满怀壮志、不欲在大王面前展露自己老朽的人来说,再合適不过了。
而在他之后,则是战战兢兢进得殿內的巴夫人与乌商。
如果说此前面见王后,他们是紧张中又带著忐忑,这次,就只剩大脑一片空白了。
行礼下拜时,二人只觉得浑身哆嗦。只勉强抑制住这战战慄栗的身躯,唯恐大王看到,觉得自己上不得台面,不堪大用……
躬身下拜时,也不知过去了多久,亦或者只是转瞬之间——
“起身吧。”
二人听得高阶之上,有沉稳声线淡淡传来,此刻赶紧直起腰身,只是下巴內敛,眼神向下,绝不敢朝上多看一眼。
战战兢兢,谨慎如斯。
姬衡看在眼里,心里倒觉得有两分满意:虽是低贱商贾之身,倒也颇懂进退,有此二人为王后做事,想来定会毕恭毕敬,竭尽全力了。
他之前不渝的心思略微放鬆,便又问道:“此前王后交代诸事,尔等所得成果几何?”
巴夫人与乌由头皮一紧,默契的谁都没有抢答,片刻后,才由乌由深吸一口气,沉声回稟——
“回大王,九原、岷县、河西、临洮等地,小人已都去过了。”
来啦!来啦!
(本章完)
大约人主天然就有这样胸吞万流的气概。
这天下万事万物,总归是要由大王来支配调遣的,对方最好是服从配合,倘若不,那便视如寇敌。
秦时听罢姬衡的嘆息,怔愣之余,竟也觉得:不愧是他。
她並未反驳,姬衡用强国霸主的心態教她御下之道,这没问题。只不过每个人性格天生,后天环境亦不同。
於她而言,並不贴合本性,实在难以长久。
因而只握住姬衡的手:“大王所言甚是,对付那些畏威而不怀德的小人,自然不必多说什么废话。”
“不过,闻先生乃当世贤者,如今又是我麾下来投的第一人,大王便请允我作千金买马骨之態吧。”
王后向来仁善真诚,便连招揽人才,也同样如此。
姬衡静静看著她,脑海中想到的却是此前史官那大片的记载:
【黄老学说】
诸多朝堂大事,王后从不主动过问,然而一开口,却已连大秦未来的国策都有了准备。
倘若是宰相或御史大夫等人提出这样一道国策,姬衡首先便要决出恼怒来:
六国初定,天下並未归心,他今年西巡,为得亦是加强统治、奠定秦国霸权。而在此时与民休养生息,放纵的结果,便是庶民难牧,国库空虚。
六国移民仍未归心,此时行黄老无为而治,岂不是给那些暗地里的宵小发展的机会?
养寇之患,近在眼前。
黄老学说,绝不可取!
他本该警惕与愤怒的。
但,王后甚至没有跟他提过。
她与闻巽对话表露自己的想法,可这番表露却保守而又虔诚的、从態度到心意,都在展示她绝对拥护姬衡对於秦国的掌控。
这种掌控力,也是姬衡最不能容忍別人染指的地方,王后没有犯禁。
可如今……
他垂眸看著掌心里王后细白柔软的手掌:“王后觉得,当年的商君之法如何?”
秦时一愣,隨即笑道:“大王知道我与闻先生的对话了么?”
她回答:“商君之法,乃强国良策。”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田地私有,鼓励垦荒,提高了粮食储备。
【推行军功爵制】激发了普通民眾奋发之心。
【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连坐法】稳固社会秩序。
在当时的秦国,这是彻底扭转七国格局的治国良策。
她如此承认秦国国策,姬衡神色复杂:“既是良策,王后又为何提黄老?”
秦时认真思考一瞬。
那些利弊之说,她此前与闻巽交谈,姬衡都应看过。如今再提,不过是重复一遍罢了。
因而她也反问:“大王,秦国需行什么国策,只看大王需要手持什么样的权柄。”
“若要征战四方,那便是商君之法,韩非子说。”
“若要休养生息,儒家黄老,墨子兼爱……”
“国策,难道还能一法既定,便万万年么?”
“自然是大王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了。”
人在每个阶段的需求是不同的,社会运转也同样如此。汉朝为维护统治,哪怕確立了儒家正统,也可以从公羊春秋到吕氏春秋来回切换。
一切核心,不过是统治者需要罢了。
她说与不说,其实都改不了姬衡的意志。只是这意志的执行,或许可以有所转圜。
如今,她仍在努力。
她用力握住姬衡热烫的手掌,看下方黄门来报:
“闻先生与巴商、乌商前来覲见。”
……
闻巽当先被引入殿內。
进入殿內,便见高阶之上,坐著秦王衡与王后二人——
当真人主气象!
对方端坐那里,已足见身形英武高大。面容冷峻,神色威仪。一双长目冷冷看来,仿佛洞彻幽微,又带著绝对的权威之感。
是与身侧王后截然不同的气度。
闻巽被这冷冷的目光轻轻刮过,只觉得浑身战慄。
他心中暗嘆:这般一眼便能看出强势的君王,又怎能看得上儒家学说呢?
隨后躬身下拜:
“臣闻巽,见过大王,见过王后。”
姬衡能亲自见他,已是对著当世贤才表露尊重了,此刻便应了声:
“闻大人为王后客卿,不必多礼。”
好敷衍好漫不经心的一句话。
虽言语中没表露出来,可秦时却敏感察觉到了。
她侧头又看了一眼神色不虞的姬衡,心道这位大王的宽容和尊重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给予的。又知晓他是觉得闻巽不能倾尽全力以报是轻视自己这王后,所以才没拿出那番姿態来……
想到这里,又忍不住面色含笑,深深看了姬衡一眼,这才转回头去:
“闻大人,请坐吧。”
“谢大王、王后。”
闻巽抬起身来,安稳就坐。
咸阳城如今已流行王后所爱的桌椅,他在宫中两日也逐渐习惯——他已逐渐年迈,跪坐再起身,总难免还需弟子搀扶。
而如今这座椅虽一时有些不適应,可起身安坐,却一人即可。
对於他这样还满怀壮志、不欲在大王面前展露自己老朽的人来说,再合適不过了。
而在他之后,则是战战兢兢进得殿內的巴夫人与乌商。
如果说此前面见王后,他们是紧张中又带著忐忑,这次,就只剩大脑一片空白了。
行礼下拜时,二人只觉得浑身哆嗦。只勉强抑制住这战战慄栗的身躯,唯恐大王看到,觉得自己上不得台面,不堪大用……
躬身下拜时,也不知过去了多久,亦或者只是转瞬之间——
“起身吧。”
二人听得高阶之上,有沉稳声线淡淡传来,此刻赶紧直起腰身,只是下巴內敛,眼神向下,绝不敢朝上多看一眼。
战战兢兢,谨慎如斯。
姬衡看在眼里,心里倒觉得有两分满意:虽是低贱商贾之身,倒也颇懂进退,有此二人为王后做事,想来定会毕恭毕敬,竭尽全力了。
他之前不渝的心思略微放鬆,便又问道:“此前王后交代诸事,尔等所得成果几何?”
巴夫人与乌由头皮一紧,默契的谁都没有抢答,片刻后,才由乌由深吸一口气,沉声回稟——
“回大王,九原、岷县、河西、临洮等地,小人已都去过了。”
来啦!来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