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朱元璋:读书人道德高?嗬!呸!
  第231章 朱元璋:读书人道德高?嗬!呸!
  宋濂求见?
  得到稟告之后,朱元璋微微一愣,却也並不觉得有什么意外。
  这个时候宋濂来见自己,也在情理之中。
  这傢伙,终於还是忍不住了。
  “让他进来吧。”
  他倒是想看一看,宋濂能说出什么来。
  有些时候,理是需要来辩一辩的,如此才能越来越明晰。
  宋濂会在这个时候,忍不住来见自己,本身就在他的预料之內。
  其实,早在设立国立工业大学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在等著宋濂了。
  结果,一直等到现在宋濂才来。
  这其实才让他有一定的意外。
  宋濂要比自己想像的,要能沉得住气。
  或者也可以说,是自己这一年多来所做的努力,初见了成效,让宋濂也有一定的改变。
  不然,依照宋濂的那种性格,只怕早就会过来,就这些事情和自己这个皇帝好,好的说道说道了。
  “景濂先生,陛下有请。”
  王太监对著宋濂出声说道。
  宋濂闻言,就在王太监的引领下,朝武英殿內而去。
  “臣宋濂拜见陛下,问圣躬安。”
  宋濂对著朱元璋行礼,很是郑重,一板一眼。
  “咱好著呢。”
  朱元璋笑著点点头,並让人给宋濂看座。
  王太监给宋濂搬来锦敦,请宋濂坐下。
  宋濂拜谢之后,坐了下来,一把年纪了,腰杆却挺得笔直。
  而且,只有小半个屁股坐在锦墩上。
  单从这个上面来讲,绝对挑不出任何的毛病,对皇帝的確恭敬。
  “宋先生今日怎有空閒,来到这边来见咱了?”
  朱元璋笑呵呵的明知故问。
  “陛下,臣等奉命编撰洪武字典。
  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效,所以臣便按捺不住,想要前来向陛下匯报一下。”
  “宋先生快快请讲。”
  纵然知道,这不过是宋濂准备说事情前,所说的一些开胃菜罢了。
  是过来寻自己说事情的正经由头。
  但朱元璋还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显得很郑重,很关切。
  毕竟洪武字典是根本,乃是发展教育,普及学问的一个重要基础。
  只有字典做好了,那么才能在此基础之上,更好的发展学问,提高水平。
  为大明兴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也正是因为知道这些,所以朱元璋对於编纂字典的这些人,都很是礼遇。
  一方面任务重大,另外一方面编纂字典这事,是真的需要真才实学,一般人干不了。
  当即,宋濂就对朱元璋讲述起来。
  通过宋濂的讲述,朱元璋知道了,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之上,自己大明的洪武字典编撰的速度,倒也不算太慢。
  如今,首字母为c开头的字,已经编撰完毕。
  首字母为d的,已经进行了一小半了,进展速度確实不算慢。
  这一方面,是因为朱元璋对这洪武字典很看重,编撰的人都知道。
  另外一方面,能被选来编撰洪武字典的人,又有几个不想著把这字典给编撰好,从而青史留名?
  再加上,又有皇帝所说的永乐大典,以及修建图书馆等在前面吊著,那就让他们更加的不会懈怠了。
  宋濂还將一部分手稿给带来了,让朱元璋来看。
  朱元璋看的很仔细。
  这字典果然如同他所要求的那样,全部以简化字来编撰。
  在简化字后面的括號里,有著这个字的各种写法,標註其中。
  同时,还有拼音,而且全部都是横著排版。
  看著这熟悉的模样,朱元璋就觉得心情舒畅。
  还是这样的让人看著心旷神怡,这才是字典应该有的样子了
  通过使用简化字,將会节省书写时间的同时,也能大大的降低读书写字的难度,更有利於学生启蒙,有利於更多的人掌握学问。
  这等於说是,从根本上降低了学问的门槛。
  对於眾多求学,做学问的人而言,无疑是极好的一件事儿。
  朱元璋看的很认真,好一阵儿才从上面收回了目光。
  “好,做的不错,就按著这个水准来,继续努力。”
  朱元璋將手稿给郑重的整理好,还给了宋濂,对於这些给予了很高的肯定。
  虽然他知道,这次宋濂过来见自己,绝对不是这般简单,是为了工业大学,以及现在闹得沸沸扬扬的卫生纸来的。
  但事情需要一分两开的看,不能因为一点,就把別的方面全部都给否定。
  这洪武字典编纂得不错,那就是不错,该承认就得承认。
  不能昧著良心说假话。
  “能得陛下如此评价,臣等便已心满意足。
  接下来,必定会牢记陛下之嘱託,更好的来编撰洪武字典,把这事儿给做的不出任何差错。
  对得起陛下的厚望,对得起心中所想,对得起身上的这儒袍。
  文化盛世,从这里而起。
  这是基础,必须给打牢了!”
  朱元璋闻言,面上笑容愈发浓郁。
  “有宋先生这话,咱便放心了。
  这等事情,还是得让宋先生等人来做,才最是让人放心。
  读书治学问,便该如宋先生们这般严谨认真才对。”
  夸奖人的话又不值钱,该夸还是要夸一夸的。
  口头奖励能用就用。
  而且,这事宋濂等人干的確实不错,也真能当的起自己的夸讚也就是了。
  “陛下,臣最近有所耳闻,说陛下设立了工业大学。
  如今研究出来了一样东西,便是卫生纸。
  这卫生纸最大的作用,是用来如厕,不知这事儿可否为真?”
  再將这洪武字典的草稿,给收好之后,宋濂望著朱元璋问起了这话。
  朱元璋一听就知道,这是宋濂此番前来的重点到了。
  “宋先生听得不错,事情便是如此。
  那工业大学的卫生纸,是咱给他们下了命令,给的思路,让他们朝著这方面来努力的。
  没想到,在这上面水平是真高。
  这才不过是短短时间,就已经將之给弄出来了,倒是给咱了一个大惊喜。”
  朱元璋毫不避讳,將之直接承认。
  不仅如此,还把事情给揽到了自己头上。
  大有什么都衝下来,別过多於牵连工业大学的趋势。
  “陛下,臣却觉得,陛下的这个决断有失妥当。”
  宋濂望著朱元璋,一板一眼的说道。
  像是根本没有听到,朱元璋所说的,这是他让工业大学的人来做的话一样。
  “哪里有失妥当?”
  朱元璋出声询问?
  “专门造这种纸张出来,不为学问,只为人如厕所用,就是最大的不妥当。”
  宋濂出声说道,神情依旧郑重。
  “最新的那期大明日报,你莫非没有看?”朱元璋望著宋濂询问。
  宋濂摇头:“陛下,臣看了。”
  “既然看了,为何还会说出此等言语?
  莫非,是觉得那上面说的不对?”
  宋濂摇头:“臣觉得,那篇文章所言,是有道理的。”
  “那为何还来见咱,与咱说这些?”
  “臣觉得,那上面说的虽然对,但却有失偏颇,带著诡辩。”
  “你且说来。”朱元璋神色平静,並未有什么动怒的样子。
  “大明日报上说,陛下让人製作这卫生纸,非是为了官家个人之享受。
  而是官家见到那么多的权贵,以及宦官,富商大贾,用布,乃至於綾罗绸缎入厕来用,甚至於会养婢女来用,於心不忍。
  所以就让人造卫生纸,从而来打破这些陋习。
  省下诸多的布,来让更多的百姓有衣服穿,让人活的更加有尊严。”
  “怎么,你觉得这些不对?”
  朱元璋再次开口。
  “臣亦觉得很对。”
  觉得对就行。
  朱元璋没有再说话,坐在这里不动,等著宋濂继续说。
  他倒是想要看看,宋濂能说出什么来。
  “但是这些,在臣看来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了。
  富商大贾,达官显贵等人,採用卫生纸,不再用布帛来入厕,那百姓们就有衣可穿了?
  臣觉得並不会。
  那些人省下来的布帛,依然还在他们手里,並不会给穷苦人用。
  他们节省不节省,其实和穷苦人也没什么太大的关係。
  下面的平常百姓,不会因此而受益。
  就算是这些人,今后都採用卫生纸,並將省下来的,甚至於將这些都给了穷苦百姓,又有多少人能从中受益呢?
  所以臣觉得,与其这样,不如將这些用来製作卫生纸的材料,都给製作成读书习字所用之纸张。
  如此,才能让纸张进一步的降价,让更多的人能读得起书。
  读书人多了,学圣人之道的人多了,人的生活也便能隨之提高上,道德也能隨之提高。
  如此,那些达官显贵,那些富商大贾,就也不会如此奢靡。
  知道这般奢靡,不把人当人来看是不对的。
  明白了道理,知道这样做不对了,那么就会有很多人,会不再这样做,从而让百姓过好。
  甚至於,还有不少人会將布帛给贫苦人,让他们来穿衣。”
  朱元璋闻言笑了,好一个只靠道德,好一个自以为是!
  “宋先生这话咱不认同,难道因为效果小,那就不做了吗?
  能惠及一个是一个,能救一个是一个。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道理咱都知道,宋先生这等大儒,莫非连这个都给忘了?
  这帮助百姓,让百姓生活变好也是如此。
  不能说做的事情,目前而言收效甚微,那就乾脆一点不做。
  这显然是不对的
  做一分便有一分的功劳,哪怕是做上十分,有一分的功劳,那也应当去做。
  只要做了,有人能从中受益,那这便是值得的。
  至於宋先生说,读书的人多了,明白道理的人多了,那些富商大贾,权贵之家就能吃饱,
  让他们认识到做的这事不对,会让他们不再使用布帛。
  这事,咱也不认同。
  如今那些如此奢靡,糟蹋好东西的人里,又有多少是不读书习字,不明白道理的?
  可他们依然还在用。
  只用道德来约束他们,显然是不可能的。”
  见到宋濂有话想说,朱元璋摆了摆手道:“咱不能说所有读书人都是如此。
  但可以说,绝大部分的读书人,都达不到这样高的高度。
  况且,这事儿也和读书什么的关係不大,是个人的品德,以及本性的问题。
  追求美好事物,美好生活,是诸多人都一种本。
  能只靠道德来约束,那是不好办的。
  至於说让这些人良心发现,从而会给百姓布帛,让百姓们有衣可穿。
  这种事情在咱看来,更是笑话。
  钱帛动人心,到了手里的钱財,有几个人会再捨得將之给出去?
  咱不否认,有些人的確比较心善。
  修桥铺路,灾年设粥棚,帮助賑灾。
  可是,在做这些事情的人里,有几个是真心实意,是真的善?
  又有多少人,表面上干著这些事,十里八乡的大善人,可实际上却在靠吸乡亲们的血来过活?
  所作所为,令人极其不耻。
  灾年施粥,或许有不少人做。
  可若是寻常时节,让人施捨布帛给百姓穿,又有几人捨得?
  就算真有人做,又有多少人,又能惠及多少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个道理,我想宋先生也是明白。
  咱做这卫生纸,便是要授之以渔!”
  “陛下,臣愚钝,未能看出哪里有授之以渔。
  只看到陛下製作出来的卫生,依然只有权贵之家,富商大贾等人才能使用。
  与寻常百姓,乃至於很多的读书人,都並没什么益处。”
  朱元璋闻言笑道:“那是因为你看的不够远。
  有句话叫仓稟实而知荣辱,而所讲的便是这些。
  人生活在这个世上,衣食住行,断不可缺,是人人都需要,都追求的。
  安贫乐道之人不是没有,但是不多。
  我们看问题,要看大部分的人,不能拿少数代替多数。
  那是极大的失真。
  对大多数的人而言,追求更好的食物,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准,都是人的本能。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只靠读书,以及道德的约束,就想让那些人如厕不用布帛,是不可能的。
  或许,有一小部分人不会再用,可大部分的人还是会我行我素。
  这事,就算是咱下了严令,也无法约束。
  总不能到其家中去,专门派人看著吧?
  进亦或者是,弄些诸如告奸法之类的办法,鼓励他们互告发。
  一经查实,违背禁令用布帛来当厕筹用了,就將之给抓了,抄没所有家產。
  並拿出其中的一部分给举报之人?”
  宋濂闻听这等虎狼之词,忙摇了摇头。
  这等事情,是他所不愿看到的,和他本人意愿相违背。
  “而很多事儿,也不是咱下到命令就能解决的。
  真要是咱说什么,下面的人就听什么,按照咱说的去做。
  那大明早就变好了,也就不会有什么贪官污吏了。
  诸如这禁止奴隶买卖这些,咱早也已经下了令,不许人这般做。
  可是,真就禁止住了吗?
  没有。
  不过是那些人换了个名头,改为收义子义女来规避了。
  而咱说的,弄卫生纸是对百姓的授之以渔,百姓同样有利这事儿,也非是诡辩,在瞎扯。
  卫生纸这个东西,现在看起来需求不大,可发展起来之后,需要的人必定会成倍的增加。
  那么为了製造卫生纸,就需要为数不少的人进行做工。
  如卖草料,收草料,进入作坊做工,打包,运输,发卖等这些事儿。
  那些达官贵人们,是不会干的,肯定需要寻常百姓来做。
  只要做了,那就需要给钱,就能创造诸多的就业岗位。
  可以让很多的百姓从中受益。
  可以通过他们的劳动成果,自己去用赚到的钱,改善生活,买布做衣服,穿在自己或者是儿女的身上。
  这不比別人施捨要有尊严的多?
  人只靠援助是不成的,只能一时,却不能一世。
  直接给他们发钱,发东西,不仅没有尊严,还会让很多的人越养越懒。
  最好的办法,便是给予他们相应的条件,让他们自己站起来去做事。
  咱知道,只通过这些,同样不能让很多人受益,只能有一部分人可以做这些工作。
  可勿以善小而不为嘛,能惠及一部分,就先惠及一部分。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咱总不可能一下子让所有的人,把生活都变好。
  咱没那么大的能耐。
  这种事情,也不现实。”
  听到朱元璋这话,宋濂为之沉默,良久无言……
  “可是,陛下……这么多的人参与到这些事情里去,那又该谁来种地,如何来生產粮食?”
  朱元璋闻言笑道:“这话问的好,但这事儿,也不用多担忧
  工业大学便是为了解决这些事情而设立。
  若是今后一个人所耕耘的地,比现在的两个人,乃至於是五个人,十个人还要多呢。
  如此一来,还会担忧没有人来种地生產粮食吗?”
  宋濂目光一凝,望向朱元璋,分外不可置信。
  皇帝这是在说什么胡话?
  这等事情,怎么可能为真?
  什么时候一个人,能种这么多的地了?
  拿什么种?怎么种?
  哪怕夜以继日,把人给活活累死,那也不可能一个人种的地,比现在五个,乃至於十个还要多。
  皇帝这是在这事情上说不过自己,开始瞎扯了?
  ……
  “诸位,都不用太担忧,事情没有咱们想著这样坏。
  据我所知,景濂先生在今日去见了皇帝。
  为这个事儿秉公直言。
  依照景濂先生之才能,定然能让皇帝知晓错误,迷途知返!”
  应天府城內,有人望著身边的人笑著说道,一脸的从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