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不是陛下他来真的啊?!
  第256章 不是……陛下他来真的啊?!
  听到皇帝所说这话,知道他想要干什么后,罗贯中心里面顿时就在哀嚎。
  完了!
  陛下这是要毁了自己的心血啊!
  自己的三国写的好不好,罗贯中心里面很清楚。
  在他看来,可以称得上一声无可挑剔,尤其是之前陛下给出来了一些修改的意见,改了错误路线之后,就更是如此了。
  以往的时候,陛下仅仅只是对这些路线上面,提出了一定的意见,不涉及更具体的內容。
  让人能接受。
  结果现在,陛下却直接提出了要给自己这三国写词,还说要放到开篇上面去。
  面对这么个情况,他是真的慌了。
  陛下在写词上面是有一定能力的,这点儿毋庸置疑。
  曾经所出手,在祭天时所写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那等气势,那等意境,真真是让人心折。
  可是……事情和事情不一样,自己所写的三国,只有自己知道的最清楚。
  想要写出一首合適的词,用到这上面去,还能贴合意境,方方面面都贴合。
  那这事是真的不好办。
  最大的可能,反而是拉低三国的精彩程度。
  在整个內容上面,都会显得很割裂。
  他心里面,对此是一万个不情愿。
  他的三国,谁都不能在这上面指手画脚!
  任何人都不行,哪怕是皇帝也不行。
  他必须要捍卫他的心血,当即便义正词严的开了口。
  “陛下,您的提议非常好,由您来给提词,是臣的荣幸,更是这三国演义的荣幸。
  有了陛下您题词之后,三国演义这本书,质量必然更胜一筹。
  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臣拜谢陛下圣恩。”
  罗贯中满是诚恳的出声感谢。
  罗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哪怕心里面对此,已经特別的不满了。
  可嘴里面说出来的,却是另外的样子。
  这事儿真不怪他,是他的嘴非要这样说的,他管不住。
  他也不知道咋回事,这一张嘴,味全变了。
  朱元璋笑了笑,伸手將御案上面的一张纸拿起来,给了罗贯中。
  这纸上面写的有字,显然是提前准备好了。
  罗贯中上前躬身双手接过,心已经在滴血了。
  陛下他来真的啊!
  完了,可怜了自己的三国演义啊,变得不纯洁了!
  忍著满心的难受,他低头朝著上面看去。
  看了两眼之后,一双眼都禁不住隨之瞪大。
  神色肉眼可见变得激动起来。
  他一开始还只是看著默念,但看了一阵之后,忍不住读出声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髮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他的声音越来越大,到了后面,更是大声朗读了起来了。
  整个人的神色,別提有多激动,带著神往,带著陶醉。
  一时之间失了神。
  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君前失仪,忙对朱元璋下拜:“陛下,臣……臣失態了。
  陛下这词,实在是太好了!
  把这首词放在臣所写三国的前面,定能让臣所写的三国,变的更加动人心。
  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之作用。
  臣拜谢陛下,这是陛下对臣最大的恩赐,最大的奖赏!”
  他说著,忍不住对朱元璋跪拜了下去。
  双手捧著这词,神色依旧不平静。
  陛下果真没有骗人,是自己误会了陛下。
  自己小覷了陛下的才华,陛下写的词,不是乱编,陛下为了这三国,是真费了大心思的。
  这首词,简直就是专门为自己所写三国演义创作的,简直是太爱契合了。
  这首词放在了三国前面,真的是再合適不过。
  能让自己所写的三国演义,都得到一个特別大的升华。
  朱元璋看著罗贯中的反应,不由的面露笑容。
  他就知道,这首词拿出来之后,对罗贯中的杀伤力必然特別的强。
  是罗贯中根本没有办法抵抗和拒绝的。
  现在看来,果真如此。
  后世时,三国演义作为必读的四大名著之一。
  朱元璋对其了解是很深的。
  一开始以为这首词是罗贯中所写的,后面才发现並非如此。
  是后人將之给添上去的。
  而做这首词的,是杨廷和这个包藏祸心,硬生生让朱厚照这个大明少有的有作为的皇帝落水而死的儿子,杨慎在被贬途中所写。
  这首词被人给放到三国演义的开篇上面去,简直是神来之笔。
  罗贯中事情做的是很好,也很卖力。
  把他放在大明日报这事上去,最適合不过,简直就是如今大明第一笔桿子,战斗力格外的强。
  对於这样的人,自然是要进行一定的奖赏。
  让他在接下来干活更卖力气。
  寻常的奖赏都不太好使,朱元璋思来想去,觉得把这首词拿出来奖赏给他最好。
  这就叫因人制宜。
  最好的赏赐,就是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赏赐到人的心坎里去。
  现在看罗贯中的反应就知道,自己把这首词拿出来,赏赐给罗贯中,效果比给他升官发財还要好。
  这就叫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儿。
  “罗先生喜欢就好。
  罗先生的功劳,咱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会忘了罗先生出的力气。
  这清丈田亩,建立黄册,以及取消人头税,都是国朝大事。
  舆论上面一定要做好,不能让人在这上面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把好的给说成坏的。
  要务必把这些事情的好处,以及实行的必要性等等都给说清楚。
  防止那些別有用心之人,在这上面乱来。”
  “陛下,您请放心,臣回去之后,便再度撰写一些文章,把这事儿向人说明白。
  臣准备在三国里面增加一部分情节,讲一讲东汉末年那些世家大族,是如何侵占田亩,隱匿丁口,残害百姓的。
  再讲一讲玄德公他们,是如何进行清丈田亩。
  那些豪强们,又是如何反对,如何阻碍玄德公他们的。
  而玄德公和云长將军他们又是如何进行应对,大得民心的。
  把百姓们在这里面所得的好处,都给说清楚。”
  “好!”
  朱元璋闻言赞了一声,面上笑容更甚。
  因为这正是他最为想要看到的结果。
  或者可以说是,已经超出了他先前所想。
  原本,他给罗贯中这首词时,就是觉得罗贯中做事確实很认真,很卖力,值得奖赏。
  要適当的给他鼓鼓劲儿,让他在今后做事情更加卖力。
  同时也有想著让他在清丈田亩,以及取消人头税等这些事情上,再多做一些事儿。
  但是,却绝对没有想到,让他在三国演义正文当中,来添加一部分这样的情节。
  罗贯中的这个惊喜,是给的太大了。
  罗贯中在写作上面的能力有多强,自不必多说。
  三国演义的精彩程度更是毋庸置疑。
  只看现在討论度,就有一个很好的认识
  依照罗贯中的才华,以及现在三国演义的热度。
  他在三国演义里面构思出这样的情节,並將之写出来进行发表,那能起到的作用有多大,简直是不敢想像。
  有了他的这个举动,必然能让接下来的许多人,对清丈田亩,取消人头税,都有一个特別深的了解。
  让底下的眾多百姓,能不受人蛊惑,或者是少受到人蛊惑。
  明白清丈田亩,究竟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要清丈田亩。
  將之给这在小说里面去,不知要比朝廷这边下多少相关的政策,以及在大明日报上面,发表多少的文章,效果都要好。
  报纸等这些都只是一时的,很多人看了之后,很快就会將之拋到脑后。
  传唱度远远不够。
  可若写进小说里面去,依照三国演义的经典程度,那是能够长久流传下去的。
  传唱度,简直是槓槓的。
  罗贯中的这个想法,实在是太棒了,不愧是能写三国演义的人!
  不愧是自己看好,並委於大任的人。
  自己这首词给的实在是太值了!
  自己先前怎么就没有想到让罗贯中,在这里面添加私货呢?
  当然,看罗贯中对三国演义的重视,若自己没把这个词给他,想要他在里面添加私货,只怕也並不简单不容易。
  “罗先生的这个想法好,罗先生回去后就好好的构思构思,將之给写出来了。
  以罗先生之才,能定然能让人明白,这清丈田亩是什么,意义为何。
  对於百姓们又有多大的好处。
  能让那些反对清丈田亩之人的丑恶行径,无所遁形。
  让他们鼓动不起百姓闹事。
  我有罗先生,可抵十万兵!”
  朱元璋满是笑容的对罗贯中进行了高度的肯定。
  罗贯中行礼:“这是臣应该尽的本分。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陛下如此待臣,臣又岂能不尽心竭力为国尽忠,替陛下分忧?
  这是臣的分內之事。”
  罗贯中离去了,朱元璋的好心情却没有消失。
  罗贯中,那这一手在他预料之外,堪称神来之笔。
  接下来,相应的情节写出来並发表出去后,定然能在舆论上彻底的站住上风!
  “陛下,诚意伯携长子刘璉求见陛下。”
  听了宦官的稟告,朱元璋不由的为之一愣。
  这个时候刘伯温过来做什么?
  意外之后,一个想法便已跃入心头。
  不会是刘伯温他们,也是奔著清丈田亩来的吧?
  刘璉想要去清丈田亩?
  越想,朱元璋觉得这事就越有可能。
  压下心中的种种想法和一些异样的情绪,朱元璋让刘伯温他们过来。
  没过多久,刘伯温和刘璉父子二人,便来到了武英殿这里。
  父子二人恭敬的对朱元璋行了礼,朱元璋让他们免礼之后,望著刘伯温开了口。
  “诚意伯,你父子二人可是有什么事情?”
  在问这话时,他的目光更多的是在刘璉的身上进行打量。
  能够看得出来,和刘伯温这个和自己很熟悉,且早就是老油子的人不同。
  刘璉面见自己时,人要显得比较紧张。
  “上位,臣长子闻听了陛下要清丈田亩之事,在家里面坐不住了,想要为君分忧,到江西那边清丈田亩。”
  果然是这样!
  “你怎么想著到那边去了?”
  朱元璋对刘伯温点了点头,望向刘璉出声询问。
  刘璉对朱元璋恭敬行了一礼之后道:“陛下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而清丈田亩之事,关乎国家兴亡,关乎根本。
  所以小臣思来想去,觉得不能只在家中坐。
  如此行径,与臣心中理念不符。
  更觉得臣是无用一书生。
  所以,臣想要在这事情上略尽绵薄之力。”
  刘璉的声音不大,语气也不激烈。
  但却能让人看出他的坚决。
  而刘璉在这上面的决心,上辈子时已经用命来证实过了。
  朱元璋自然是不会怀疑的。
  不过,这事儿他不准备再让刘璉去。
  就看刘伯温这样子就知道,刘璉万一在那边没了命,只怕他將会倍受打击,用不了多长时间,人也会没命。
  刘伯温是有大才的。
  若是因为这事备受打击而死,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
  而且,刘璉也是同样是有大用的人。
  这样的人上辈子时,已经为大明尽了一次忠了。
  这次他想要改变刘璉的命运。
  刘伯温心中暗暗嘆气,心情沉重。
  清丈田亩这事很要命,关键是自己身份又特殊。
  本就和胡惟庸那边不对付,若是在这上面不言语,上位应当还不会如何。
  可现在带著儿子主动掺合到这件事情里去,上位又怎么可能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
  必然是会同意的!
  自己这傻儿子啊!
  “你这个想法很好,果是忠臣义士。
  这上面你和诚意伯很像,做大事不惜身。
  大是大非上面拎得很清,这点儿咱很欣赏。
  不过,这个事情很危险,是要去拼命的,咱便实话跟你说了。
  一个弄不好,命都有可能会交代在那里。
  如此,你可还要去?”
  朱元璋望著刘璉询问。
  刘璉正色道:“陛下,臣不怕死,臣做出这个决定时,便已经做了会死的准备。
  臣若是是贪生怕死,便也不会求见陛下,主动请缨了。”
  “好!”朱元璋喝了一声彩。
  “果是诚意伯的儿子,这气度和心胸果然不同!”
  刘伯温闻言,心情愈发沉重了,忍不住暗自嘆口气。
  就知道事情会如此,到江西那里,去清丈田亩的事,主要是必然要落到自己家璉儿头上了。
  “但咱却不准备让你到那边去。”
  朱元璋笑著开了口?
  嗯?!
  刘伯温愣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