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赵光义
  第845章 赵光义
  因为黄三爷的事,陈云被迫提前出关了。
  他曾经欠过黄三爷人情,一直没有偿还上。
  如今有机会了解这人情,他自然要尽可能做好。
  说是说尽可能做好,实则陈云只是打个招呼。
  凭借他今时今日地位,让黄三爷不坠入地狱,无非就是一句话的事。
  傍晚时分。
  陈云站在山巅,望着绚丽的彩霞。
  他的目光是在看晚霞,实则却在参悟着天机。
  陈云透过层层时空迷雾,隐约察觉到历史走向,与自己熟知的有一些改变。
  此前,他还未证得半步大罗时,曾经遇到过这种状况。
  当时他推演出是因为九幽女魔王灭杀了天蓬大元帅引起,所以特地赶至阴间,将女魔王打得形神俱灭。
  如今陈云观得未来的天机依旧变幻多端,却未曾像原来那么想。
  他看到了更多的信息。
  “这一切变化似乎要追溯到八十多年以前。”
  陈云窥测着天机变幻,“当我降生于这世上,历史车轮的轨迹,就已经发生了一丝偏差。”
  他终于发现了变化之源,原来竟是因为自己。
  陈云前世学过一个词,叫做“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一种混沌现象,说明了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有时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
  有人举过一个例子,假设南美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最终将会在北美引起一场龙卷风。
  这个举例虽然具有夸张成分在内,但却直接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兴许只有一丁点的变化,却可能让整个事件结局发生很巨大的改变。
  陈云降生于这世上时,只是山村一顽童,看似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他来到这个世界后,影响其实尤为的巨大。
  若没有外部力量影响,历史走向早就变幻的与所熟知的完全不同了。
  就拿契丹灭后晋之战来说,如果陈云没有参与到这场灭国之战中去,兴许契丹灭不了后晋,那么后续的后汉、后周与宋朝也不会诞生了。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许多历史走向的变动,还需要我修正。”
  陈云如今的法力高深,勉强也能做到当初玉皇大帝做过的那般壮举。
  他想要彻底修改历史,其实不需要亲自出面,只需要施展无上妙法,强行干扰时间长河的走向,只是那么做影响太大,可能还有更大变数。
  所以如果他要保证历史走向一定与记忆中一样,最好是从细节开始处理。
  比如现在,陈云窥测天机时又发现了一个可能影响历史走向的变化。
  最关键,这个变化还与自己介入有关。
  如今是后周广顺三年,赵匡胤本该被担任开封府尹的郭威养子柴荣招入麾下。
  然而陈云在历史走向中却看见,对方被后晋朝廷册封为滑州兴顺副指挥使,再过几天就要赶赴滑州任职。
  若是陈云不出面干涉,大概率宋朝就没有了。
  “如果我没有接触赵匡胤就不会有这些事。”
  陈云暗忖道:“话说回来,我不曾接触,历史走向完全改变了,他也不会有今日的成就。”
  他感应到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正在让自己参与进那些本该发生变化的事迹。
  这让陈云感到很疑惑,如果冥冥之中真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操控,那么完全有能力直接修正历史长河的走向,为何还要让自己参与其中?
  按理说,到了他这般修为,不可能感应错误。
  然而此刻的陈云,却有一种好似错觉的感觉。
  “希望是我感应错了。”
  陈云目无表情暗思,“如今我已修行至半步大罗,还炼出了真之一炁,接下来不出意外,哪怕稳固发展,也能够一路修行成大罗仙,可要是我感应的没错,那其中变数就太多了,兴许在此方世界之中,真正的大罗仙不存在,就连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也只是虚幻的存在,那么,代表着我即便炼出真之一炁也不可能证得大罗。”
  他不相信三清三境三宝天尊如此超然的存在都是虚幻存在。
  陈云至今为止,已经接触过三清三境三宝天尊当中的两位。
  分别是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
  唯一没有接触过的就是灵宝天尊。
  他接触到无论老君,还是元始天尊,全都是真实存在的。
  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样,只是一个虚幻的存在。
  另外,陈云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接触之时,可以感应到两位大道的拟人化体现,拥有着半步大罗望洋兴叹的修为境界。
  因此,他认为自己先前猜测应该是错误的。
  “以后再慢慢感应,先去把正事办了。”
  陈云往悬崖前的云海跨出去一步,身影没入其中。
  ……
  汴京,赵府。
  赵匡胤显得满面红光。
  他一回来便对着妻子贺氏说道:“夫人,令下人煮上一壶好酒,今晚我要不醉不入眠。”
  贺氏颇为惊奇道:“何事令夫君如此之高兴?”
  “哈哈。”赵匡胤大笑道:“朝廷今日令我拜滑州兴顺副指挥使,我熬了这么多年,总算熬出头了。”
  闻言,贺氏微微蹙眉道:“夫君升官倒是好事,只是滑州距离汴京甚是遥远,你若是要赴滑州任职,我们不得举家搬迁吗?这德昭年幼,如何能与我们舟车劳顿啊?”
  她口中的“德昭”是赵匡胤次子赵德昭。
  在历史上,赵匡胤有一个长子,唤作赵德秀,早夭,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生平信息。
  也确实,赵德秀仅仅一两岁就没有了。
  当时赵匡胤险些抑郁,幸好贺氏前年又生下了赵德昭,他才好受一些。
  听到妻子这么说,赵匡胤原本喜悦的心情,一下子变淡了不少。
  他还记得长子赵德秀早夭,自然担忧举家搬迁时,年幼的赵德昭也如此。
  古代没有现代社会那种交通条件,长途跋涉死个个把人再正常不过。
  再加上古代医疗条件一般,若是路上生个风寒,真有可能要赵德昭小命。
  毕竟小孩子的抵抗力,没办法与成年人相比。
  赵匡胤略带犹豫道:“朝廷任职文书下来了,我若是不前往乃抗命,这……好像不太好吧。”
  贺氏询问道:“能不能找人说说情?”
  赵匡胤仔细琢磨了一下,“我爹爹倒是能在陛下面前说得上话,可没有一个正当理由,似乎也不能拒绝赴职啊。”
  他说的倒是一点没错。
  朝廷任职文书下来了。
  你想不去就能不去吗?
  那岂不是成了儿戏嘛!
  想要不去赴任的理由,一般也就守孝之类的。
  赵匡胤他爹活得好好的,这个理由根本不行。
  一时间,想不到对策的夫妻俩陷入了沉默中。
  忽然,门外传来一个青少年嗓音,“兄长,嫂嫂,你们在聊什么呢?”
  赵匡胤与贺氏侧头望去,只见一俊秀儒雅的青少年缓步行走了过来。
  此人正是赵匡胤的三弟赵匡义,也就是宋太宗赵光义。
  他的本名叫赵匡义,宋朝开国后因避其兄赵匡胤名讳而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
  至于为何是三弟,则因为在赵匡胤上面,原本还有个哥哥,也就是拜入陈云门下的赵匡济。
  当然,赵匡胤与赵匡义并不知道赵匡济拜入了黄庭观门下,还以为早就夭折了呢。
  在一些野史当中,对赵匡义的容貌与身高有抹黑,说是什么矮黑胖子。
  事实上在正史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过赵匡义的容貌与身高,但却有一个词形容,称之为“隆准龙颜”,大概意思是说天生的帝王相貌、身材魁梧、气质非凡。
  最后一点,赵匡义比赵匡胤要小上十二岁。
  因此,虽然现在的赵匡胤二十五岁了,但赵匡义实则只有十三岁。
  赵匡义是只有十三岁,不过古人比较早熟,他已经隐隐有大人像,所以看着才俊秀儒雅。
  “二弟,你有所不知。”赵匡胤忍不住叹气道:“朝廷令我拜滑州兴顺副指挥使,这本该是一件好事,只是德昭只有两岁,恐难舟车劳顿,我在想如何不去赴任。”
  赵匡义虽然年少,但是脑子还挺活络的,“让爹爹找陛下说说情,就说他年事已高,得有儿子陪伴在身旁,若是陛下提及到我,可让爹爹言我年幼,唯有兄长你陪伴在旁才可。”
  赵匡胤眼前一亮道:“这倒是个不错主意。”
  贺氏在旁赞同的颔首。
  在古代社会当中,孝道一直是最为推崇的,毕竟皇家也怕父子相残。
  如果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去找后周太祖郭威,依照赵匡义的话去说,还是有很大的希望能让赵匡胤不被调离京城。
  于是,他们兄弟俩一合计,立刻前去找父亲。
  结果……
  嗯,连累赵弘殷被郭威狠狠骂了一顿。
  ……
  夜深人静之时。
  赵匡胤望着满天繁星,始终没有一丁点睡意。
  他考虑到儿子的情况,真的不想去滑州任职。
  只是现在找不到借口,貌似想不去都没办法。
  在他身后,赵匡义还坐在石桌旁小酌着。
  赵匡义呼喊道:“兄长,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要想了,先来喝上两杯。”
  赵匡胤心烦意乱,哪里还有心思喝酒作乐啊。
  他摆了摆手道:“不喝!”
  赵匡义从小跟在赵匡胤后头长大,算是比较敬畏,自然不敢多言,只是在那边嘟囔道:“如此美酒佳肴,你不吃实在太可惜。”
  这边话音刚落,一道青年男子的声音就从虚无中响起,“你兄长不喝,我喝,替我满上一杯。”
  嗯?
  院子里就两个人,这声音又是谁发出的?
  赵匡义一脸迷糊望去,只见小石桌前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青年道人。
  这个青年道人高大伟岸,长相更是雄姿英发,当真令人观得想赞叹。
  或许是受到容貌影响,赵匡义虽然对这个不速之客感到有一些芥蒂,但还是很有礼貌问道:“敢问先生你是……”
  这边话没有说完,听到声音转过身来的赵匡胤就一脸惊喜的说道:“陈学究,你怎么来了?”
  陈学究?
  赵匡义倒是听他父母说过这个名字,只知道是赵匡胤蒙学的老师,其他一概不知。
  事实上他年幼之时,曾经与陈云有过照面。
  只不过那时他一两岁,怎么可能记得住人嘛。
  正因为听说过陈学究是赵匡胤蒙学的老师,而陈云又看着很年轻,赵匡义显得非常的迷糊。
  他不解兄长的蒙学老师,为何看着只有二十岁左右,比他兄长还要年轻,这根本不合常理!
  于是,满心好奇的赵匡义一边礼貌性称呼“陈学究”,一边用好奇不已的目光打量着陈云,似乎想要解开心中的疑惑。
  还有一点,赵匡义真的不知道陈云怎么凭空出现在小石桌旁边,就好像他刚才一个走神,对方就莫名出现了。
  陈云没有管赵匡义对自己好奇不好奇,而是自顾自拿起酒杯倒酒,然后笑吟吟看向赵匡胤,“我来给你解惑也。”
  赵匡胤快步上前行礼道:“学究,你知晓学生遇到什么麻烦了吗?”
  陈云将酒壶放下,拿起酒杯稍稍抿了一口道:“朝廷令你前往滑州赴任,你又不想去,对吧?”
  赵匡义愈发惊奇起来。
  这件事除了朝廷与他家里人,根本无人得知。
  那眼前这个陈学究,又是如何知晓此事的呢?
  赵匡胤称赞不已道:“学究不愧是神仙中人,果然料事如神,敢问学究,学生如何才能避免前往滑州赴任呢?”
  啊?
  神仙中人?
  赵匡义有些不敢相信看陈云。
  “此事煞是容易。”陈云伸手指了指对面,“你且坐下,我与你慢慢道来。”
  赵匡胤忙道:“多谢学究赐座。”
  嗯,他童年被陈云收拾过,内心深处怕得很。
  语毕,赵匡胤这才胆敢在陈云斜对面坐下来。
  陈云伸手拿起桌上干净筷子,先是夹菜吃下肚,然后才缓缓说道:“那郭威不是有个养子叫做郭荣,如今任开封府尹,你只需投入其麾下,成为太子班底,不就可以不去滑州赴任了?”
  郭荣即后周世宗柴荣。
  郭威的一家老小,之前被后汉隐帝全部处死,如今只剩下柴荣这个养子,虽然名义上没有册封为太子,但让对方担任开封府尹,不就是间接承认太子身份吗?
  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封府尹往往都是太子担任。
  既然柴荣成为太子,肯定要培养自己班底。
  所以如果他把赵匡胤招入麾下,赵匡胤自然不用再前往滑州赴任了。
  陈云倒是熟知这一切。
  然而赵匡义却有些纳闷,心说这么做能行吗?
  其实也难怪赵匡义内心会这么想。
  谁让他只是听到陈云是神仙中人,并没有见识过其神奇,自然会产生不信任感。
  反倒是赵匡胤眼前一亮,连忙起身长长一拜道:“多谢学究为学生指了一条明路,不管能不能成,我都会试试。”
  陈云很直截了当的说道:“只要柴荣肯将你招入麾下,定然能成。”
  赵匡胤问道:“若是他不肯将我招入麾下呢?”
  陈云笑了笑,“那你就回来寻我,我自然有方法让柴荣答应。”
  一旁一直没吭声的赵匡义满心好奇,很想知道陈云有何方法说服柴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