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一朝成名天下知
  第114章 一朝成名天下知
  燕京某小区。
  嗡!
  嗡!
  “老籍,老籍,你电话响了。”
  一个中年女人推了推旁边睡熟的丈夫。
  “嗯?”
  籍书记迷迷糊糊的醒了。
  电话?
  下一秒,他立刻清醒了过来。
  电话!
  戛纳!
  “喂?”
  接通电话,听到那边传来的消息,籍书记先是一惊,然后放声大笑。
  “好!好啊!”
  真拿奖了!
  不仅拿了,还是金棕榈!
  这完全出乎了他的预料,虽然远赴戛纳之前,院里的教授们都很忙看好《小偷家族》。
  明面上也是应吹尽吹,但私下他们开过小会。
  最乐观估计,也就是第二大奖——评委会大奖。
  摘金?
  难度太高。
  毕竟,小沈,不对,是沈良太年轻。
  戛纳金棕榈最年轻的获奖者是史蒂文·索德伯格,89年,他凭借荧幕处女作《性、谎言和录像带》,斩获当年的金棕榈。
  彼时,史蒂文26岁。
  今天!
  沈良以23岁的年纪,凭借首部处女作空降戛纳主竞赛单元,并摘金!
  同样的处女作。
  差不多的年纪。
  《性、谎言和录像带》是金棕榈+最佳男主角。
  《小偷家族》是金棕榈+最佳女主角。
  比较可惜的是,《小偷家族》的两个大奖全是双黄蛋。
  但。
  双黄蛋也是蛋!
  《霸王别姬》不也是双黄蛋,影响它的影史地位吗?
  不影响!
  另一边。
  院长王风生也收到了喜讯,不过,他的反应要淡然的多。
  毕竟,九月份他就要退休了。
  学生拿了金棕榈,顶多让他的履历好看一点,不会有什么本质的改变。
  最兴奋的三位老师,自然是摄影系出身的张辉军、老穆,以及老何。
  稳啦!
  一个院长稳了!
  一个副院长,十有八九!
  而老何,系主任的位置在向他招手!
  踏马的!
  摄影系在校生拿金棕榈,院长/副院长/系主任要是不稳,他们直接原地辞职!
  与此同时。
  新琅、搜虎、中华网等门户网站的小编,也在紧急更新网页。
  《华语电影新纪元!沈良<小偷家族>斩获金棕榈,龚丽创华人戛纳影后历史!》
  《双响炮!沈良成最年轻金棕榈导演,龚丽首摘戛纳影后桂冠》
  《北电之光!23岁沈良破纪录夺金棕榈,龚丽演技封神创亚洲第一》
  《华人之光!沈良戛纳捧杯,龚丽成首位亚洲影后,外网刷屏祝贺》
  《……》
  很快。
  那些跟文化、娱乐口的记者们,先后接到电话。
  速回!
  主编or副主编的电话一来,很多被吵醒的记者、小编只能骂骂咧咧地赶回公司/报社。
  没办法。
  这个新闻太大了!
  北电放了一颗大卫星!
  二十三岁的在校生斩获金棕榈大奖!
  刷新影史记录!
  稍微了解一下前线的情报,大多数记者都在感慨。
  不愧是欧洲三大电影节,够大胆的。
  三个双黄蛋!
  《小偷家族》独占其二!
  换成是国内的电影节这么干,一些记者多半开喷了。
  黑幕!
  但换成戛纳,那不一样。
  这叫大胆!
  这叫敢为天下先!
  这叫勇于提携新人!
  此时的风气就是如此。
  不少人心里,外国的月亮就是更大,更圆。
  这一夜,很多人都被吵醒。
  很多港台影视从业者,不太关注内地新闻的人,也第一次听说了沈良的名字。
  踏马的,哪里冒出来的?
  23岁的金棕榈?
  是我疯了,还是世界疯了?
  不止两岸三地,日、韩地区的部分媒体从业人员也被上司从梦乡里拉了回来。
  和国内一样。
  日韩地区对欧洲三大同样有着深厚的滤镜。
  虽然沈良跟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但像这种足以载入影史记录的重大事件。
  不值得报道吗?
  人家是亚洲人!
  这是属于所有亚洲电影人的荣誉!
  亚洲电影,站起来了!
  何况。
  在对抗好莱坞这一层面,他们和戛纳电影节是同一阵线。
  ……
  人人日报。
  “主编,抱歉,我迟到了。”
  张华匆匆赶到办公室,瞧见主编李冬已经到了,连忙道歉。
  “没事。”
  李冬摆了摆手。
  “你住的地方远。”
  “来,咱们先合计一下报道怎么写,等其他人来了,再开一个小会。”
  “好。”
  接到驻法特派记者的电话,睡梦中的李冬也被惊醒。
  然后。
  他迅速召集编辑部的几位精兵强将。
  今夜,他们的议题只有一个。
  怎么报?
  报道又怎么写?
  这需要慎重处理。
  毕竟,他们和普通的官媒不一样。
  一旦发出去,约等于定了调。
  所以。
  必须慎之又慎。
  今天晚上先连夜讨论,连夜写出几篇稿子,明天白天直接找上级汇报。
  快的话。
  新闻后天能发。
  慢一点,可能要大后天。
  至于冷处理,不发?
  那多半不可能。
  都是提前审核过的影片,即使内容削微有点敏感,也不至于不发通稿。
  ……
  戛纳。
  沈良不知道国内的动静,给老爸老妈、程好分别打了一个报喜电话后,他就被围住了。
  团团围住。
  记者们,蜂拥而至。
  “沈导,成为史上最年轻的金棕榈得主,您现在最想说什么?”
  央视记者挤在了人群的最前方,看到那熟悉的台标,沈良晃了晃手里的奖杯。
  “我想给剧组的所有人加鸡腿,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这个奖,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沈导,我是nhk的记者,影片对东亚家庭制度的解构震撼影坛,你是如何看待东西方理解的差异?”
  “就像是中餐和法餐,不论食材、烹饪手法有什么差异,美味的食物,都是用共性的,东西方的亲情也一样。
  外在如何变化,内核都是一样的。”
  “……”
  “和波兰斯基并列获奖,您是否觉得这是代际交替的隐喻?”
  “……”
  不远处,看着被外媒追逐的沈良,几位北电的老师们,眼里满是欣慰,以及喜悦。
  老何的感慨最深。
  有这么一个学生,满意,太满意了!
  前半生,他步步都比别人慢。
  现在?
  他只想双手叉腰,大笑三声。
  佳徒如此,还有何求?
  下一次北电78级校友聚会,他的腰杆子不知道有多硬!
  而老穆。
  那是喜悦与后悔相交织。
  早知如此,求爷爷告奶奶,他也得把沈良‘抢’过来。
  干亲在亲,那也不如亲师生。
  站在旁边的张辉军,反倒没有那么多的情绪。
  今晚,只有高兴!
  摄影系研究生拿了一个金棕榈,还是他亲自参与的项目,凭借这份资历,其他人凭什么跟他争?
  我当院长!
  谁赞成?
  谁反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