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张永德:陛下,臣也想上进!【求月
  第276章 张永德:陛下,臣也想上进!【求月票】
  郭荣正坐在辇车上打腹稿时,一个内侍在帘子外恭敬说道:
  “陛下,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求见。”
  郭荣当即收起心思,坐直身体,将混元宫的令牌摆在御案上:
  “宣他进来。”
  很快,一位三十来岁、浑身穿戴着甲胄的魁梧男子就登上辇车,恭敬的向郭荣行礼,汇报起了北伐的军饷、粮草以及装备等情况。
  他刚说完,郭荣便问道:
  “赵匡义的尸首,是你给他收殓的?”
  张永德恭敬的说道:
  “臣与赵家兄弟情同手足,赵匡义的军职也是臣下所安排,如今意外身亡,臣理应收殓尸首,让他早日入土为安。”
  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一手提拔了赵匡胤这位青年将领,陈桥兵变后,他加官进爵,被赵家兄弟视作心腹,直到宋真宗时期才过世。
  自打追随郭威开始,张永德历经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七位帝王,享年七十三岁,在五代那个死人堆里,这算是超级高寿了。
  郭荣说道:
  “寡人上次去混元宫,仙长曾在南极长生大帝神像前施法,为我除掉了一桩灾厄,当时不觉得有什么,等回来后才得知,营中居然有数人意外身亡……等到了涿州前线,告诉赵匡胤,小心思藏得再深,在神仙眼中也会无所遁形。”
  张永德:“……”
  您这不是想转告赵匡胤,而是想敲打我吧?
  他很清楚,赵匡胤上次发誓之后,陛下好像就信任有加,恩宠无限,如今陛下当面敲打,这说明自己也要用誓言证明自己的忠诚了。
  想到这里,张永德单膝下跪,麻利的发了一道毒誓:
  “臣张永德在此立誓,此生忠于大周,忠于陛下,愿为大周流尽最后一滴血,若违此誓,必万箭穿心而死!”
  话音刚落,天上响起一道闷雷,吓得他浑身一哆嗦。
  郭荣见神雷没有击下来,悬着的心终于放回了肚子里,他拿出一罐剁椒拌面酱递给了张永德:
  “此物可用来拌汤饼、夹炊饼胡饼,极开胃,吃完浑身炭火一样舒坦,妹婿收着吧。”
  嗯,发誓之前是君臣,发誓之后,就按照亲戚关系来处,这是帝王典型的示好方式。
  郭荣担忧了那么久,如今总算可以把心放回肚子里了。
  张永德双手捧着玻璃罐,看着里面红艳艳的剁椒,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郭荣想了想,又摸出一只防风打火机,咔哒一声摁出火苗,随即丢给了张永德:
  “拿着吧,比火折子好用,日后仙长赐下别的宝物,我再送与你。”
  张永德恭敬的行了一礼:
  “陛下,臣想立功……”
  前几天赵匡胤获得望远镜后,他也拿着看了看,觉得是战争神器,如今郭荣赐下吃食和打火机,唯独没有望远镜,他心里有些着急。
  郭荣说道:
  “妹婿莫急,到了涿州前线,会有更好的战争利器在等着你。”
  张永德一听,恭敬的退了出去,然后率领中军的骑兵,先行一步赶往涿州,跟赵匡胤汇合,一起制定攻城战术。
  天黑时,韩通登上车辇,询问是否停驻,郭荣说道:
  “点上火把,继续前行,尽早赶到涿州城外。”
  说完,他将自己的强光手电送给韩通,把这位武将感动得眼圈都红了,麻溜的发了个毒誓,双手捧着强光手电离开了车辇。
  就这样,郭荣手底下有了三个反叛就被雷劈的将领,下一步就是当朝相公王溥了。
  王溥对郭荣又怕又敬,他喜欢这种锐意进取、有能力结束乱世的帝王,但又不认同郭荣奉行的严苛律法,觉得要以宽治国。
  陈桥兵变时,他主动担当赵匡胤的内应,并主持了柴宗训的禅让仪式,可谓劳苦功高。
  但正所谓“被偏爱的有恃无恐”,王溥这么主动,反而在赵匡胤眼中掉了价,刚掌控朝堂,就给王溥封了个闲职。
  而王溥心心念念的相位,最终落到了他眼中那个没啥文化的赵普身上。
  现在虽然赵匡胤已经当不了皇帝了,但郭荣还是想用誓言约束一下王溥,让他尽心尽力为朝廷发光发热。
  至于他提出的那些儒家主张就算了,如今的大周,还远没有到休养生息的阶段。
  得集合全部力量开疆拓土,等一统华夏之后,再全力发展民生。
  另一边,春秋世界。
  西施亮起露营灯,用木棍将晚饭时的灰烬扒开,露出了一个个黑乎乎、圆滚滚的土豆。
  她将烤熟的土豆小心的扒拉出来,自己挑了一个,剩下的全给了子贡以及他的随从们:
  “这是土豆最简单的吃法,可以用来果腹,仙长说若觉得没味,还可以配着酱吃。”
  子贡双手捧着土豆,神情有些惋惜:
  “还是尽量留着种植吧,如此大吃,我心里真是难安。”
  西施说道:
  “你不尝尝,如何跟百姓形容味道?种植土豆也是有讲究的,此物连续种植几年后,容易产生毒素,需用冷冻法除之,具体的操作,我会慢慢告知你的。”
  子贡道了声谢,这才捧起土豆,小心剥开表面烧焦的部分,一股香味顿时扑面而来:
  “闻起来便让人垂涎欲滴,如此美味,堪称佳肴也!”
  他咬了一口,烤熟的土豆香中带糯,糯中起沙,这种绝妙的口感让一向能言善辩的子贡都词穷了,嘴里一个劲儿念叨,希望恩师能早点吃上。
  品尝完土豆,西施按照周易的要求,给子贡讲解了标点符号的用途和用法。
  有了标点符号,任何人都能读书,知识和释经权就不会被一小撮家族所垄断了。
  一直学到晚上九点,这才结束今天的授课。
  这个时候,大唐开元世界的李白和公孙大娘两人依然坐在灯下加班。
  两人拿着长安地图,标注着各个寺庙的位置和人数,一些铲除的宗教场所,则画上了叉号,原址会改造成供年轻官员和学子们居住的官舍,以此来缓解长安城日益严重的住房危机。
  太平公主端着两碗银耳汤走进来说道:
  “李成义听闻二位长辈还在忙,让管家送来了两盅银耳汤,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公孙大娘笑嘻嘻的说道:
  “不用了,我们铲除这些宗教场所,是为了给仙长增加功德,只讲究力度,不讲究效率,慢工出细活儿嘛。”
  太平公主坐下来,看了眼地图,出了个主意:
  “可以请佛道两家派人进行初步的筛查,那种罪大恶极需要彻底铲除的,两位长辈再过去,普通的小角色,让佛道两家出力便可。”
  李白问道:
  “那样会不会让佛道两家做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太平公主摇了摇头:
  “稍稍加以限制便可,比如无信徒就自力更生,有信徒便依法纳税,他们收到的香火钱,必须要向朝廷缴纳一部分,所有的僧人道士需定期考核,至少要背诵一卷经书,否则就蓄发还俗。”
  公孙大娘的表情有些惊讶:
  “这不是郭荣的灭佛政策嘛,他要求所有出家人必须流利背诵出一卷经文,还毁掉了大量佛像,被佛门教徒恨得牙痒痒,却又无可奈何。”
  郭荣灭佛的理由很简单,你要是真的喜欢佛经、钻研佛经,背诵一卷根本不成问题。
  至于佛像,则是认为佛以慈悲为怀,用黄金塑金身,不如拿来救济穷人,只要心中有佛,那佛像就没了存在的意义。
  他是最后一位主张灭佛的帝王,从宋朝开始,虽然也有抑佛之举,但大部分都只是稍稍限制一下,跟三武一宗灭佛的力度无法相提并论。
  太平公主听到三武一宗灭佛,认真问了这四位帝王的身份,得知一百多年后居然有个唐武宗,轻轻叹了口气:
  “有能力有手腕,却败给了寿元,可惜了。”
  公孙大娘说道:
  “从肃宗登基开始,所有大唐帝王都在给大孙子收拾烂摊子,虽然也出现过几个中兴之主,但最终却只是延缓了灭亡的步伐而已。”
  第二天早上,司马承桢和胡紫阳来一元观时,公孙大娘和李白已经离开这里,去了混元宫。
  司马承桢筹到了不少钱,打算将慈善院的规模搞大一些,关中所有的孤儿,都可以送过来供养。
  到时候给孤儿们展开集体教育和爱国教育,偶尔让李隆基去慰问一番,等他们长大,就会逐渐成为大唐的中坚力量,从而打破世家和勋贵垄断朝堂的局面。
  混元宫内,公孙大娘美滋滋的吃着水煎包,汇报了最近几天的成果:
  “道长,我的功德有多少啦?”
  “一斤十五两,马上就突破两斤了。”
  吊车尾的后进生,终于赶上了班上的平均成绩。
  这丫头高兴之余,问起了捐献吊车的事:
  “多大的吊车呀?能把福德正神的神像吊起来吗?”
  周易说道:
  “五吨规格的,等会儿霍去病会带过来,你俩都跟着学学,万一开元世界需要起吊重物,你俩就能将吊车开过去了。”
  正说着,霍去病走进了小院,公孙大娘看到他便问道:
  “吊车好用吗?”
  霍去病点了点头:
  “超级好用,昨日我姨父将几个不愿投降的匈奴贵族吊到十多米的空中,吓得他们屁滚尿流的,嗓子都哭哑了,百姓们围观了一整天……”
  公孙大娘眼前一亮:
  “太好了,我要抓个神父吊起来,看上帝会不会来救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