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会战之前,先退三次。
第199章 会战之前,先退三次。
统正歷1年8月。决心南下前,宣冲返回了一次灵江四郡。
此时四郡不少农田中培养著豆苗,而在水利作坊那里是正在新建的榨油机。
至於更远处是饲养牲口的地方;大军所用的军马现在在这里人工育种,母马们在温暖的地方开始一胎胎的下崽。在道路上可以看到放牛娃赶著一百多头大大小小的牛马。
由於南疆本土消耗不了那么多粮食,运输到北方的成本又太高,还不如让移民过来。但目前移民不配在灵江四郡这片已经开拓好的土地上过好日子。浱州的工厂中需要工人,而在更南边殖民站点,宣冲的不世之功更需要这些移民奉献。
宣冲一直是在想著如何让粮草本土化应用。
消耗粮草最大的项目是战爭,但是战爭是不可能持续进行的。
例如雍鸡关外和奋行城那边,军士们开拓的田亩在早些年是靠著补贴来收购的;但隨著战线推到灵江后,补贴已经停止了,现在全部改成桑田、田等高价值种植园。
而灵江四郡也不是前线,穀物的价格也一年年回落,多亏调控得当,及时地改成豆田,才不至於让农夫们因为谷贱所伤。
至於未来“停驻滩”后面商路上这一溜串新开出来的农田?隨著大军离去,其配套农业量也会產生盈余。——所以必须思考军事行动结束后,这些为大军供应物资的当地產业,如何维繫的问题。
宣冲的治理团队把这些未来超前的问题都纳入“治理范畴”。而这就是近代化治理的特徵。
近代化就是工商大规模促进生產提高积极性。而“积极性”到底是怎么提高?
宣冲前世那帮“经济学”专业,纯纯把这个专业问题变成了“宗教”。一帮经济专业不实践,不调查,而是传教一样鼓吹某些大能理论。
宣冲则是按照军方后勤思路,建立经济学。
宣冲会统计每一个为“大军生產供应”负责的基础家庭,宗族,乃至商团。精確计算这些单位在生產每一项军需物资时隨著价格波动的可能盈亏。
现在宣冲的行政部门的任务,是要確保军事行动结束后,军用市场萎缩,这些负责生產的民间单位,依旧保持该地区“生產链条”的运转。
宣冲:別等到再次需要用兵的时候,才来找当地的粮草,武器等供应链;那些供应商们因为老早就赚不了钱,就找不到了。
近代化之前,全世界封建贵族们的治理中,都缺乏这套“產业调节理论”。
宣冲歷史总结:所有王朝开国时期军事能力非常强悍,但是隨著放马南山后,再次遇到一波军事挑战,陡然动员起来,老大帝国如同高血压猛然起身,出现中风。
中期王朝集结大军时大量军用物资短缺,以至於要对中小生產家庭进行杀鸡取卵的徵收,纵然战爭打胜了,內部大量破產家庭会立刻给王朝製造不稳定,进而走下坡路。
只有步入近代化后,有意识地保持“战略產业”稳定,王朝中期的“动员危机”才会减缓。
入门这个领域后,宣冲发现前世相关知识经验压根不能用。
因为在自己需要经济理论解决问题的时候,发现前世那些个“经济学名列前茅”的商学院都在外国,依靠著名声散播大量垃圾信息。
真的抄他们的经济理论,来解决目前军事经济和生產经济过渡的问题,宣冲觉得自己洗洗脖子等著別人来砍吧。
话说宣冲前世西方经济学,相对於一百年前出现了重大倒退?这就不得不提某个“流浪族”错误的商业思维侵入。
在这场“思想入侵”前,全球经济学还是很正常,西方是对商业“打一棒子给一个甜枣”,东方是“雷霆雨露皆天恩”,即军事征服后,为了统治,在经济上维持稳定,一定程度上可以惠及当地。
宣冲:我方军事征服一个地区,结束军事行动后,为军事打造的產业链,依旧能造福当地。哪怕造福的对象,是原本军事对抗的敌对势力的人民。
宣冲目前对荆棘岭的战略也是这样,不仅仅要打,还要建立“互惠”机制。宣冲现在在北边打造园圃,给移植过来的树精们供应肥料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即现在农田农户们改种的“豆饼”,恰恰是荆棘岭树人们能够消耗的產品;而宣冲这边也解决了“军事產能在战后维繫”的问题,属於两难自解。
未来当己方势力成为当地不可缺的一环后,可以用经济筹码。替代军事筹码,来解决当地问题。
“流浪族”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一直是在流浪,其商业是不考虑“惠及”他人。
这种流浪千年的智慧:“我在商业上占据优势,是我优等,我优等后就能搞死你。”“恩惠你,向你证明,你需要我?不存在,我发达了,我不需要你,你应该死。”
宣冲:不向別人证明,“这地方需要我”,那铁定是要流浪;而这一次我远征南边,要对各个势力证明我方是维繫这里经济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一方。
申万顷从宣冲的营帐中领著令牌出来后,立刻成为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岭南多家豪族势力,发觉申万顷即將变成“热灶”,准备添柴火了。一封封书信在各大世家中穿梭。未来草还丹环节,就得看著此地的太守了。但是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到“豆饼”“根瘤土”这些新型的產业。
…大战將起…
统正歷1年10月4號,在发现树海集团主动开始大规模集结后,宣冲也命令后线大军休假结束,集体赶过来,主动迎接会战。
当黄泉柳,万针松,蛇棲竹从树海中不断地匯聚,乘坐热气球的鸦人哨兵瞭望到了敌人动向。
先前还在吼著要纵横树海的诸多声音,现在变成了草木皆兵的嘰嘰喳喳。
嗯,这里十万树木的確是十万兵。
宣冲在停驻滩现在匯聚的兵力一共是五千五百六十七人,还有一万六千八百多人的商队武装负责守住港口和城市。
宣冲粗略地估计了一下,这些树人和森林羽人的兵团数量至少是己方的三到四倍,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由於树人本身是光合作用不需要补给,所以比当年黑潮规模还要大。
在战略会议上,宣冲敘述到:“如果让这么一大批兵团直接攻击我们的壁垒,我们纵然能够防御下来,但是会有不少损失;敌人战和退都是自由,具有主动权。”
宣冲在地图上重点確定了多条河流,並且標註。
“树人是可以通过河流来获取矿物质,然后通过融合其他树木修补。”宣冲在士官们会议上强调这个要点。
说到这,宣冲把手指向前一指,把会战地点挑到正前方。“而在此处,缺乏水源,庞大树木集群聚集后,由於蒸发量不够,必然会主动与我方决战,我军抢占这里,背靠一处天然泉眼。就能掌握战局主动。”
宣冲完成讲解后,诸多士官们进行补充后,全军开始了突击。
当树人嗡嗡地摇晃枝丫,朝著北方“黑暗军团”壁垒前进。武家军步兵们使用开山刀,以及破障斧,不断在丛林中开路。
最终,武家军第一营一千五百人,作为先锋兵团比羽族斥候队伍要早那么个三天,抵达了预定战场。並且抢占了视野最好的高地。
…树海第一次遇到了正统兵家…
几个时辰后,后续第三营和第十营,三千武家军赶到。
在高地上,宣冲看了看地图,命令將现在盘踞的地点让给后续部队驻扎,休息好的先锋军继续前进五公里。
对此士官不解,武轰则作为代表询问道:“大人,为什么我军不以逸待劳?”
宣冲在地图上规划好沿途设置的一系列只有草棚的补给站后,敲了敲桌子,示意一旁的学生说。
武锐得到命令对武轰道:“就是为了以逸待劳。”
五个时辰后先锋部队再度急行军,军团两翼维持著一百到三百规模的骑兵部队,而在主阵行军中,远程部队交替掩护,重盾步兵在前方守护。全军只携带三天的压缩乾粮。
在这个阶段,丛林中一些巨大鹰隼飞了过来试图阻击;但抬枪部队都是装好了弹的。隨著这些巨大飞鸟凌空在前,一阵枪炮整齐轰鸣后,全部坠落下来。
而打完这一轮后,宣衝下令全军暂时撤退。
接下来,宣冲再派精锐斥候,確定敌树人部队还在路上,於是乎举著火把再度连夜前进五公里,终於作为先锋部队迎接赶来的荆棘岭混合兵团。
…两军相望…
在树人队列中,森林羽族女王,作为前锋追击撤退的羲人部队,她头上冠此时都已经收拢苞。
而她本人坐在长满苔蘚体型堪比坦克的公牛身上,张望武家军的盾牌阵列。在这位森林女王的脚边是密密麻麻流动的“灌木”洪流。
这股洪流是两千多个中型树人,两米高的个头上,顶著一个腐烂树桩作为头,挥舞著还算结实的木头手臂,咯吱咯吱,如同泥石流中木块碰撞一般,向前冲。
森林女王领导的这支部队,也是前锋,在她的更后方,森林中巨木正在缓慢的迈步,丛林中树叶都在摇摆,为远古丛林之主的到来,而鼓掌。
回到宣冲这边,鸦人们率先发现了这股大规模敌袭。於是乎南征的武家军立刻变阵转为防御姿態。
三刻钟后,当“品”字方阵列队,“灌木”组成的洪流抵达,开始衝击这一块块“礁石”。
武家军前排的盾兵们挡住了木锤一样树枝砸击,但是长矛戳击並没法对这些浑身硬邦邦的树人造成有效的杀伤;
於是乎阵型再一次变化,原本百人大阵列,分散成了二十人盾枪兵组成的小型阵列;阵列分开,“树人”洪流就如同水渗透进入“石头”颗粒一样,进入这些缝隙。
而树人先前的衝击被大阵挡住了,现在却冲不动这些“石头”颗粒。
两个小军阵中,两组长矛从左右戳定住这些树人后,拿著开山刀的部队则是衝出来快速砍断树人四肢。
羲人族的兵团在廝杀中逐渐占据上风。
…砍木头…
羽族女王方面,大约两到三百名弓箭手试图掠阵,但是被文四亭骑著插翅老虎扑了个正著。老虎扑杀时,十来个羽人站在一块,被冲飞得七零八落。要是正常的大爻甲士,插翅虎只能扑四五个,但是她们身体太轻盈了。
隨后大地上传来隆隆的震盪声音,文四亭的重骑兵队衝过来了,这一波衝锋彻底断送了羽族们用弓箭手远距离投射干涉战场的可能。
当火犀骑兵將羽族冲得七零八落,转过头来衝击灌木树精后,武家军盾阵周围的危机也隨即解除。
在这一战打完的半个时辰后,远方传来哗哗大树倒塌的声音。
三丈高的巨树人和那些两人高的中等树人正在哗啦啦赶来。
宣冲看了看前方队列,下达命令:再度撤退,法师断后。
隨著法师开坛做法,借来一阵北风,隨后武家军点燃潮湿柴火堆,让烟雾朝著南边树人赶来的方向刮去,然后丝毫都没有任何留恋,拔腿就跑了,撤离到北方三公里外。
而北边三公里外的草棚中刚好有水源和柴火,可以稍作休息。
这两条腿跑得就是比慢腾腾的树人要快,而打完就跑,这颇为刺激。
…游击…
树人在浓浓烟雾中赶到现场,看到了焦黑的本族尸体,发出了密集震颤,由於它们没有嗓门,所以只能低频震盪树枝来表达愤怒。
至於死掉的羽人们,树人用藤蔓对著倒在地上的尸体插入。
很快这些尸体就发芽了,不出数天,这些尸体就会变成小树魈。而一旁的羽族们默念颂歌,对於他们来说,这属於本族人死后重新开始。
一个最远古的松树人走上前,他每一步落下,根系触鬚都在土壤中扎入。它来到了武家军的车辙前,一根根枝丫触鬚渗入大地,而后举起木头巨剑对准北方。
远古树人那沧桑木枝开始鼓震,后面树人们继续朝著前方迈动。其中一些树木不得不抽回了刚刚插入土壤,试图吮吸地下水的根系。
在三公里外,宣冲感应到了铃鐺叮噹作响,確定树人是追过来了;但是他並不急,让大部分部队依旧休息,派遣门下督带著好手到前面对抗。
…退,退,退…
一个时辰后,当树人距离宣冲这支前锋部队只有五百步时,宣冲再次选择撤退三公里,开始休整。
这时候那边好不容易乱鬨鬨完成集结的树人部队再一次挪动起来,与武家军挪动过程中,各个队列方块令行禁止相比;这些树人之间的行动,简直就是一团牛皮:竹人,穿插在了柳人身上;而柳人柔顺的枝杈,又掛在了柏人身上,这批流动树木相互挤压剐蹭倒还好,却让原本混在巨树上隨行的羽人遭罪。
相对於树人粗糙可以无视摩擦,坐在树枝上的羽人的血肉可是禁不住在树木之间碰撞挤压;其身上携带的长弓更是禁不住这样破坏,不少受伤羽人不得不落后了。
而羽人,恰恰是这批树人军团的远程射击力量和机动追击部队。
宣冲队伍第二次撤退后已经是凌晨,斥候確定敌人还在路上,宣衝下令军中抓紧时间休息,等待明天早晨的战斗。当然这一过程中,宣冲和军官们一夜没睡,值班观察著敌人的动向。
到了第二天清晨,露水掛在枝头的时候,哗啦啦的木头碰撞声由远及近传来了。
宣冲命令全军准备,就在大家认为即將战斗的时候,宣冲再一次下令撤退,全军整装待发,在刚刚赶到战场的树人们面前,再一次表演了一次有序退场。
这一回是真的退到了一开始武轰建议以逸待劳的道路上了。
而略有疲惫的武家军前锋部队都似乎听到了,树人们咯吱咯吱的咆哮声音。原本沉重的步伐变得轻快了!所有军士们大致明白武飞思路。
这群树人的速度本来就慢,结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前来会战,却被甩了。
当然每次被甩的树人们只能咆哮中,继续挪动身子。
在树林中,树人长老们发生了爭论。但是为首的树人长者“十八公”回应道:“本身就是要拔除北方羲族在北边建立的城池,所以现在就直奔城池而去。不要理睬这只狡诈的羲人族部队。”而其他的树人长老们则是否定,“如果依旧是以那些城池为目標而行军,那么这只羲人族部队再度咬上来怎么办?必须得先解决这个难缠的傢伙。”
註:停驻滩那一线的营寨,都是建立在几百年前那些被摧毁城池上,毕竟按照风水学来说这里建城最好。而对於树人们来说,进攻那些城池的记忆,都藏在它们的年轮中。本来树人们的作战计划就是要再拔一次的。
然而这一次,宣冲想要主动挑选新的战场。
宣冲带著部队在早上九点时返回了阵地。而在返回前一夜,此阵地上民夫得到命令连夜强化阵地。其他撤退回来的部队抓紧休息。
宣冲吞了一大口碳酸饮料,在大帐中开始展开沙盘,这一回是真的准备进行决战了。
…战法来源…
宣冲:春秋时期,有一个成语叫做“退避三舍”,在千百年口述中,变成了“晋文公回报当年楚王知遇之恩,在战场上不断谦让,最后迫不得已回击”的美谈。
当然听到这个解释自小就感觉到膈应,因为自己看的同一本书还有另一个典故,宋襄公不愿意偷袭楚君为天下笑。告诫大家战场上不要搞形式主义,怎么退避三舍地“谦让”就成了美谈了。
当然在亲自带兵后,宣衝突然悟了!这哪是什么谦让,如果真的是谦让,就不要陈兵对峙。晋国既然把兵带上来了,就是最大不礼貌。
楚国必须考虑到晋国军团的存在,尤其楚国当时北上属於客军;晋国军团的存在,代表著周边小国是不会为楚国提供军资。
並且退却三十里这个数字非常巧妙。即楚军稍有弱势,晋军也可以急进三十里,那样典故记载就不会谈论晋文公还人情的歉然了,而是晋人的精明能干就会和宋公的迂腐形成鲜明对比。
晋军所谓退让,不过是捞女在节日中,接受转帐前,虚情假意地谦让。
当晋楚两军均出现在对方视野中,楚军就相当被动了,晋国採用的是“曹劌论战”时的赖皮方案。按照春秋礼乐,两军约架三鼓后就必须开打。晋军是在耍赖,硬生生拖著楚军不断跑。
而如果楚军在晋军第二次后撤时,感觉疲惫了想要撤退,晋国绝不会就此罢手,而是趁著楚军疲惫,立刻发起进攻,美其名曰不能像宋襄公那样迂腐。
即当年楚军最佳策略,应当是大將子玉听从楚王的劝说,不去找晋军打这一仗。
眼下对於树人来说,当完成对宣冲的战役锁定后,就不能停下它们根须,只能不断向前爬。
宣冲之所以前突十公里。是因为宣冲发现了树人部队已经赶了一百公里的路。如果让其赶到最后十公里休整好后发起进攻,那就让树人占据主动。
所以宣冲选择让三分之二的部队留在决战点,自己带著先锋迎上去,且战且退;通过短暂接触把树人部队最后这十公里的节奏打乱了。
正如同斗牛士在疯牛前面抖动红布,看似凶险但是掌控了疯牛注意力。
旁白:树人主力部队防御高,耐强弓射击,但是缺陷就是怕火。在大军连续两次挪动过程中,根系都没有扎入地下好好地吸一口水。
此时已经是风乾物燥,利於火杀。並且不同树木在先前急行军过程中,相互摩擦掛断一些枝条。这些枝条掛在其他树木上,已经如同乾草。
(本章完)
统正歷1年8月。决心南下前,宣冲返回了一次灵江四郡。
此时四郡不少农田中培养著豆苗,而在水利作坊那里是正在新建的榨油机。
至於更远处是饲养牲口的地方;大军所用的军马现在在这里人工育种,母马们在温暖的地方开始一胎胎的下崽。在道路上可以看到放牛娃赶著一百多头大大小小的牛马。
由於南疆本土消耗不了那么多粮食,运输到北方的成本又太高,还不如让移民过来。但目前移民不配在灵江四郡这片已经开拓好的土地上过好日子。浱州的工厂中需要工人,而在更南边殖民站点,宣冲的不世之功更需要这些移民奉献。
宣冲一直是在想著如何让粮草本土化应用。
消耗粮草最大的项目是战爭,但是战爭是不可能持续进行的。
例如雍鸡关外和奋行城那边,军士们开拓的田亩在早些年是靠著补贴来收购的;但隨著战线推到灵江后,补贴已经停止了,现在全部改成桑田、田等高价值种植园。
而灵江四郡也不是前线,穀物的价格也一年年回落,多亏调控得当,及时地改成豆田,才不至於让农夫们因为谷贱所伤。
至於未来“停驻滩”后面商路上这一溜串新开出来的农田?隨著大军离去,其配套农业量也会產生盈余。——所以必须思考军事行动结束后,这些为大军供应物资的当地產业,如何维繫的问题。
宣冲的治理团队把这些未来超前的问题都纳入“治理范畴”。而这就是近代化治理的特徵。
近代化就是工商大规模促进生產提高积极性。而“积极性”到底是怎么提高?
宣冲前世那帮“经济学”专业,纯纯把这个专业问题变成了“宗教”。一帮经济专业不实践,不调查,而是传教一样鼓吹某些大能理论。
宣冲则是按照军方后勤思路,建立经济学。
宣冲会统计每一个为“大军生產供应”负责的基础家庭,宗族,乃至商团。精確计算这些单位在生產每一项军需物资时隨著价格波动的可能盈亏。
现在宣冲的行政部门的任务,是要確保军事行动结束后,军用市场萎缩,这些负责生產的民间单位,依旧保持该地区“生產链条”的运转。
宣冲:別等到再次需要用兵的时候,才来找当地的粮草,武器等供应链;那些供应商们因为老早就赚不了钱,就找不到了。
近代化之前,全世界封建贵族们的治理中,都缺乏这套“產业调节理论”。
宣冲歷史总结:所有王朝开国时期军事能力非常强悍,但是隨著放马南山后,再次遇到一波军事挑战,陡然动员起来,老大帝国如同高血压猛然起身,出现中风。
中期王朝集结大军时大量军用物资短缺,以至於要对中小生產家庭进行杀鸡取卵的徵收,纵然战爭打胜了,內部大量破產家庭会立刻给王朝製造不稳定,进而走下坡路。
只有步入近代化后,有意识地保持“战略產业”稳定,王朝中期的“动员危机”才会减缓。
入门这个领域后,宣冲发现前世相关知识经验压根不能用。
因为在自己需要经济理论解决问题的时候,发现前世那些个“经济学名列前茅”的商学院都在外国,依靠著名声散播大量垃圾信息。
真的抄他们的经济理论,来解决目前军事经济和生產经济过渡的问题,宣冲觉得自己洗洗脖子等著別人来砍吧。
话说宣冲前世西方经济学,相对於一百年前出现了重大倒退?这就不得不提某个“流浪族”错误的商业思维侵入。
在这场“思想入侵”前,全球经济学还是很正常,西方是对商业“打一棒子给一个甜枣”,东方是“雷霆雨露皆天恩”,即军事征服后,为了统治,在经济上维持稳定,一定程度上可以惠及当地。
宣冲:我方军事征服一个地区,结束军事行动后,为军事打造的產业链,依旧能造福当地。哪怕造福的对象,是原本军事对抗的敌对势力的人民。
宣冲目前对荆棘岭的战略也是这样,不仅仅要打,还要建立“互惠”机制。宣冲现在在北边打造园圃,给移植过来的树精们供应肥料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即现在农田农户们改种的“豆饼”,恰恰是荆棘岭树人们能够消耗的產品;而宣冲这边也解决了“军事產能在战后维繫”的问题,属於两难自解。
未来当己方势力成为当地不可缺的一环后,可以用经济筹码。替代军事筹码,来解决当地问题。
“流浪族”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一直是在流浪,其商业是不考虑“惠及”他人。
这种流浪千年的智慧:“我在商业上占据优势,是我优等,我优等后就能搞死你。”“恩惠你,向你证明,你需要我?不存在,我发达了,我不需要你,你应该死。”
宣冲:不向別人证明,“这地方需要我”,那铁定是要流浪;而这一次我远征南边,要对各个势力证明我方是维繫这里经济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一方。
申万顷从宣冲的营帐中领著令牌出来后,立刻成为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岭南多家豪族势力,发觉申万顷即將变成“热灶”,准备添柴火了。一封封书信在各大世家中穿梭。未来草还丹环节,就得看著此地的太守了。但是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到“豆饼”“根瘤土”这些新型的產业。
…大战將起…
统正歷1年10月4號,在发现树海集团主动开始大规模集结后,宣冲也命令后线大军休假结束,集体赶过来,主动迎接会战。
当黄泉柳,万针松,蛇棲竹从树海中不断地匯聚,乘坐热气球的鸦人哨兵瞭望到了敌人动向。
先前还在吼著要纵横树海的诸多声音,现在变成了草木皆兵的嘰嘰喳喳。
嗯,这里十万树木的確是十万兵。
宣冲在停驻滩现在匯聚的兵力一共是五千五百六十七人,还有一万六千八百多人的商队武装负责守住港口和城市。
宣冲粗略地估计了一下,这些树人和森林羽人的兵团数量至少是己方的三到四倍,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由於树人本身是光合作用不需要补给,所以比当年黑潮规模还要大。
在战略会议上,宣冲敘述到:“如果让这么一大批兵团直接攻击我们的壁垒,我们纵然能够防御下来,但是会有不少损失;敌人战和退都是自由,具有主动权。”
宣冲在地图上重点確定了多条河流,並且標註。
“树人是可以通过河流来获取矿物质,然后通过融合其他树木修补。”宣冲在士官们会议上强调这个要点。
说到这,宣冲把手指向前一指,把会战地点挑到正前方。“而在此处,缺乏水源,庞大树木集群聚集后,由於蒸发量不够,必然会主动与我方决战,我军抢占这里,背靠一处天然泉眼。就能掌握战局主动。”
宣冲完成讲解后,诸多士官们进行补充后,全军开始了突击。
当树人嗡嗡地摇晃枝丫,朝著北方“黑暗军团”壁垒前进。武家军步兵们使用开山刀,以及破障斧,不断在丛林中开路。
最终,武家军第一营一千五百人,作为先锋兵团比羽族斥候队伍要早那么个三天,抵达了预定战场。並且抢占了视野最好的高地。
…树海第一次遇到了正统兵家…
几个时辰后,后续第三营和第十营,三千武家军赶到。
在高地上,宣冲看了看地图,命令將现在盘踞的地点让给后续部队驻扎,休息好的先锋军继续前进五公里。
对此士官不解,武轰则作为代表询问道:“大人,为什么我军不以逸待劳?”
宣冲在地图上规划好沿途设置的一系列只有草棚的补给站后,敲了敲桌子,示意一旁的学生说。
武锐得到命令对武轰道:“就是为了以逸待劳。”
五个时辰后先锋部队再度急行军,军团两翼维持著一百到三百规模的骑兵部队,而在主阵行军中,远程部队交替掩护,重盾步兵在前方守护。全军只携带三天的压缩乾粮。
在这个阶段,丛林中一些巨大鹰隼飞了过来试图阻击;但抬枪部队都是装好了弹的。隨著这些巨大飞鸟凌空在前,一阵枪炮整齐轰鸣后,全部坠落下来。
而打完这一轮后,宣衝下令全军暂时撤退。
接下来,宣冲再派精锐斥候,確定敌树人部队还在路上,於是乎举著火把再度连夜前进五公里,终於作为先锋部队迎接赶来的荆棘岭混合兵团。
…两军相望…
在树人队列中,森林羽族女王,作为前锋追击撤退的羲人部队,她头上冠此时都已经收拢苞。
而她本人坐在长满苔蘚体型堪比坦克的公牛身上,张望武家军的盾牌阵列。在这位森林女王的脚边是密密麻麻流动的“灌木”洪流。
这股洪流是两千多个中型树人,两米高的个头上,顶著一个腐烂树桩作为头,挥舞著还算结实的木头手臂,咯吱咯吱,如同泥石流中木块碰撞一般,向前冲。
森林女王领导的这支部队,也是前锋,在她的更后方,森林中巨木正在缓慢的迈步,丛林中树叶都在摇摆,为远古丛林之主的到来,而鼓掌。
回到宣冲这边,鸦人们率先发现了这股大规模敌袭。於是乎南征的武家军立刻变阵转为防御姿態。
三刻钟后,当“品”字方阵列队,“灌木”组成的洪流抵达,开始衝击这一块块“礁石”。
武家军前排的盾兵们挡住了木锤一样树枝砸击,但是长矛戳击並没法对这些浑身硬邦邦的树人造成有效的杀伤;
於是乎阵型再一次变化,原本百人大阵列,分散成了二十人盾枪兵组成的小型阵列;阵列分开,“树人”洪流就如同水渗透进入“石头”颗粒一样,进入这些缝隙。
而树人先前的衝击被大阵挡住了,现在却冲不动这些“石头”颗粒。
两个小军阵中,两组长矛从左右戳定住这些树人后,拿著开山刀的部队则是衝出来快速砍断树人四肢。
羲人族的兵团在廝杀中逐渐占据上风。
…砍木头…
羽族女王方面,大约两到三百名弓箭手试图掠阵,但是被文四亭骑著插翅老虎扑了个正著。老虎扑杀时,十来个羽人站在一块,被冲飞得七零八落。要是正常的大爻甲士,插翅虎只能扑四五个,但是她们身体太轻盈了。
隨后大地上传来隆隆的震盪声音,文四亭的重骑兵队衝过来了,这一波衝锋彻底断送了羽族们用弓箭手远距离投射干涉战场的可能。
当火犀骑兵將羽族冲得七零八落,转过头来衝击灌木树精后,武家军盾阵周围的危机也隨即解除。
在这一战打完的半个时辰后,远方传来哗哗大树倒塌的声音。
三丈高的巨树人和那些两人高的中等树人正在哗啦啦赶来。
宣冲看了看前方队列,下达命令:再度撤退,法师断后。
隨著法师开坛做法,借来一阵北风,隨后武家军点燃潮湿柴火堆,让烟雾朝著南边树人赶来的方向刮去,然后丝毫都没有任何留恋,拔腿就跑了,撤离到北方三公里外。
而北边三公里外的草棚中刚好有水源和柴火,可以稍作休息。
这两条腿跑得就是比慢腾腾的树人要快,而打完就跑,这颇为刺激。
…游击…
树人在浓浓烟雾中赶到现场,看到了焦黑的本族尸体,发出了密集震颤,由於它们没有嗓门,所以只能低频震盪树枝来表达愤怒。
至於死掉的羽人们,树人用藤蔓对著倒在地上的尸体插入。
很快这些尸体就发芽了,不出数天,这些尸体就会变成小树魈。而一旁的羽族们默念颂歌,对於他们来说,这属於本族人死后重新开始。
一个最远古的松树人走上前,他每一步落下,根系触鬚都在土壤中扎入。它来到了武家军的车辙前,一根根枝丫触鬚渗入大地,而后举起木头巨剑对准北方。
远古树人那沧桑木枝开始鼓震,后面树人们继续朝著前方迈动。其中一些树木不得不抽回了刚刚插入土壤,试图吮吸地下水的根系。
在三公里外,宣冲感应到了铃鐺叮噹作响,確定树人是追过来了;但是他並不急,让大部分部队依旧休息,派遣门下督带著好手到前面对抗。
…退,退,退…
一个时辰后,当树人距离宣冲这支前锋部队只有五百步时,宣冲再次选择撤退三公里,开始休整。
这时候那边好不容易乱鬨鬨完成集结的树人部队再一次挪动起来,与武家军挪动过程中,各个队列方块令行禁止相比;这些树人之间的行动,简直就是一团牛皮:竹人,穿插在了柳人身上;而柳人柔顺的枝杈,又掛在了柏人身上,这批流动树木相互挤压剐蹭倒还好,却让原本混在巨树上隨行的羽人遭罪。
相对於树人粗糙可以无视摩擦,坐在树枝上的羽人的血肉可是禁不住在树木之间碰撞挤压;其身上携带的长弓更是禁不住这样破坏,不少受伤羽人不得不落后了。
而羽人,恰恰是这批树人军团的远程射击力量和机动追击部队。
宣冲队伍第二次撤退后已经是凌晨,斥候確定敌人还在路上,宣衝下令军中抓紧时间休息,等待明天早晨的战斗。当然这一过程中,宣冲和军官们一夜没睡,值班观察著敌人的动向。
到了第二天清晨,露水掛在枝头的时候,哗啦啦的木头碰撞声由远及近传来了。
宣冲命令全军准备,就在大家认为即將战斗的时候,宣冲再一次下令撤退,全军整装待发,在刚刚赶到战场的树人们面前,再一次表演了一次有序退场。
这一回是真的退到了一开始武轰建议以逸待劳的道路上了。
而略有疲惫的武家军前锋部队都似乎听到了,树人们咯吱咯吱的咆哮声音。原本沉重的步伐变得轻快了!所有军士们大致明白武飞思路。
这群树人的速度本来就慢,结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前来会战,却被甩了。
当然每次被甩的树人们只能咆哮中,继续挪动身子。
在树林中,树人长老们发生了爭论。但是为首的树人长者“十八公”回应道:“本身就是要拔除北方羲族在北边建立的城池,所以现在就直奔城池而去。不要理睬这只狡诈的羲人族部队。”而其他的树人长老们则是否定,“如果依旧是以那些城池为目標而行军,那么这只羲人族部队再度咬上来怎么办?必须得先解决这个难缠的傢伙。”
註:停驻滩那一线的营寨,都是建立在几百年前那些被摧毁城池上,毕竟按照风水学来说这里建城最好。而对於树人们来说,进攻那些城池的记忆,都藏在它们的年轮中。本来树人们的作战计划就是要再拔一次的。
然而这一次,宣冲想要主动挑选新的战场。
宣冲带著部队在早上九点时返回了阵地。而在返回前一夜,此阵地上民夫得到命令连夜强化阵地。其他撤退回来的部队抓紧休息。
宣冲吞了一大口碳酸饮料,在大帐中开始展开沙盘,这一回是真的准备进行决战了。
…战法来源…
宣冲:春秋时期,有一个成语叫做“退避三舍”,在千百年口述中,变成了“晋文公回报当年楚王知遇之恩,在战场上不断谦让,最后迫不得已回击”的美谈。
当然听到这个解释自小就感觉到膈应,因为自己看的同一本书还有另一个典故,宋襄公不愿意偷袭楚君为天下笑。告诫大家战场上不要搞形式主义,怎么退避三舍地“谦让”就成了美谈了。
当然在亲自带兵后,宣衝突然悟了!这哪是什么谦让,如果真的是谦让,就不要陈兵对峙。晋国既然把兵带上来了,就是最大不礼貌。
楚国必须考虑到晋国军团的存在,尤其楚国当时北上属於客军;晋国军团的存在,代表著周边小国是不会为楚国提供军资。
並且退却三十里这个数字非常巧妙。即楚军稍有弱势,晋军也可以急进三十里,那样典故记载就不会谈论晋文公还人情的歉然了,而是晋人的精明能干就会和宋公的迂腐形成鲜明对比。
晋军所谓退让,不过是捞女在节日中,接受转帐前,虚情假意地谦让。
当晋楚两军均出现在对方视野中,楚军就相当被动了,晋国採用的是“曹劌论战”时的赖皮方案。按照春秋礼乐,两军约架三鼓后就必须开打。晋军是在耍赖,硬生生拖著楚军不断跑。
而如果楚军在晋军第二次后撤时,感觉疲惫了想要撤退,晋国绝不会就此罢手,而是趁著楚军疲惫,立刻发起进攻,美其名曰不能像宋襄公那样迂腐。
即当年楚军最佳策略,应当是大將子玉听从楚王的劝说,不去找晋军打这一仗。
眼下对於树人来说,当完成对宣冲的战役锁定后,就不能停下它们根须,只能不断向前爬。
宣冲之所以前突十公里。是因为宣冲发现了树人部队已经赶了一百公里的路。如果让其赶到最后十公里休整好后发起进攻,那就让树人占据主动。
所以宣冲选择让三分之二的部队留在决战点,自己带著先锋迎上去,且战且退;通过短暂接触把树人部队最后这十公里的节奏打乱了。
正如同斗牛士在疯牛前面抖动红布,看似凶险但是掌控了疯牛注意力。
旁白:树人主力部队防御高,耐强弓射击,但是缺陷就是怕火。在大军连续两次挪动过程中,根系都没有扎入地下好好地吸一口水。
此时已经是风乾物燥,利於火杀。並且不同树木在先前急行军过程中,相互摩擦掛断一些枝条。这些枝条掛在其他树木上,已经如同乾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