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功臣封赏!
  第256章 功臣封赏!
  汴京,御书房。
  主位,赵策英手持军报,不时点头,予以认可。
  自其以下,摆著五张木椅,五位內阁大学士,一一肃坐。
  约莫一炷香左右,军报置於书案一角。
  “呼!”
  长舒一口气,赵策英目光微动,闪过一丝期许,向外眺望而去。
  不难预见,其心中有著难以言喻的澎湃与欣悦。
  江昭目视过去,也不意外。
  边军连连告捷,大败辽人,连拓四州,可谓少有大胜。
  对於一向“偏安一隅”的大周来说,开疆拓土,绝对是相当少见的操作。
  龙顏大悦,不足为奇。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是拓土燕云!
  拓土燕云十六州,也即意味著“大一统”的拼图越发齐整。
  严格来讲,实现大一统的標准是天下共主、文化认同、四海臣服。
  简而言之,但凡是已知的政权,要么纳入疆土,要么称臣上贡,並且必须得掌控长江和黄河为核心的中原地区。
  如此,也即严格意义上的大一统。
  这种严格意义上的大一统,要求相当之高,古往今来唯有盛唐达成过,就连两汉也並未达成。
  其中,西汉有匈奴为敌,未曾臣服;东汉有匈奴和羌人为敌,也未曾臣服,都没有达到“称臣上贡”的要求。
  以目前的局势来讲,大周要想实现严格意义上的大一统,就得拓土西夏、辽国、蒙古,並让大理、吐蕃、交趾等政权一起称臣上贡。
  当然,有严格意义上的大一统,自然也有非严格意义上的大一统。
  非严格意义上的大一统,仅需掌控以长江、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即可。
  以目前局势来讲,也就是拓土燕云十六州,並让西夏称臣。
  这种形式的大一统,也是为史书和后世人所认可的大一统。
  毕竟,大一统的初步概念主要就是锚定以长江、黄河为核心的中原地区。
  自从熙丰开边以来,西夏已然臣服。
  也就是说,一旦拓土燕云十六州,大周就是“大一统王朝”。
  如今,难得拓土燕云之地,也就怪不得赵策英心头起伏不定。
  甚至,以江昭对赵策英的了解来讲,其心头甚至都有可能生起了御驾亲征的心思。
  要问为什么?
  无非是为了千古一帝,世宗皇帝之声名尔!
  约莫二十息左右。
  目光念念不舍的移回,赵策英低头,拾起一份名单,传了下去。
  “大军班师回朝,不日就要入京。”
  “拓土燕云的军功名单,大相公已让人呈入枢密院,並经枢密院呈入宫中。”
  “特地让诸位爱卿入宫,就是为了擬订相应封赏事宜。”赵策英沉稳道。
  边疆捷报和军功名单不一样。
  捷报属於是“报好消息”,並未有明確的文武之分。
  是以,捷报既可呈递內阁,也可呈递枢密院。
  军功名单则是边疆將士的功绩,偏向於武將一方,必须得呈奏到枢密院。
  当然,呈奏到枢密院,並不代表枢密院就有很大的权力。
  一般来说,枢密院仅有五品以下武將的擢拔建议权。
  五品以上的武將封赏,皇帝会习惯性的找內阁大学士参详一二,建议权大都还是会落到內阁的文官手上。
  文书传下,江昭拾起观阅。
  封赏名单主要有三部分,大概三四十页左右。
  第一部分,记载的都是功勋卓著的文武大臣,大概是二十人左右,顾廷燁、王韶、张鼎、折克行、郑晓、姚兕等人,都位列於此。
  这些功绩不凡的文武大臣,具体干了什么,具体有何功绩,都记载得一清二楚,位低者占据三五十字,位高者占据百十字。
  第二部分,记载的主要是一些有名有姓的武將,约莫百人左右,除了偶尔一两位功绩上佳,较为出眾的以外,几乎都是一二十字记载功绩,並予以评价。
  第三部分,以“军”为单位,记载的是一些杀敌的小卒,以及擬定的擢升、封赏建议。
  粗略扫视几眼,江昭就將文书传了下去。
  关於小卒,以及中上將校的封赏,主要还是让枢密院予以建议。
  內阁几位大学士,主要掌控第一部分,也即五品以上將领的封赏。
  一炷香左右,文书传了回去。
  “大相公暮年入边,为国征战,实为定邦重臣、社稷干城。”
  赵策英沉吟著,向下注目:“诸位以为,该作何赏?”
  几位內阁大学士相视一眼,皆是並未作声。
  江昭还在呢!
  这位可是大相公的弟子。
  大相公就要致仕荣休,难得有了开疆拓土的功绩,江昭不得为恩师爭取一二?
  “江卿。”赵策英抚膝含笑,主动点名。
  韩章、江昭二人,皆是国之柱石。
  难得大相公凯旋归来,立下大功,但凡是江昭开口的封赏,他都不会拒绝。
  江昭目光微动,沉吟著,徐徐道:“古之名臣,出將入相,无非是为了功名二字。”
  “功即功业,功之高莫过於封大国爵位;名即声名,名之高莫过於三公、莫过於君王讚赏。”
  一句话,位极人臣者,將致仕者,重名,重荣誉!
  具体的实权恩赏,反而不重要。
  赵策英瞭然,心下有了打算。
  “寧远侯和镇南伯,作何赏?”赵策英继续问道。
  几位內阁大学士,还是没有作声。
  事实上,除了江昭以外,其余几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心不在焉”。
  究其缘由,主要是政绩大考涉及“换届”的问题。
  五月时节,即將迎来“审判”结果。
  非是宠臣,谁也不敢保证真的就能继续留任。
  特別是文彦博,心头自有一股不妙的预感。
  如此,自然都是默不作声,儘量不说话。
  赵策英向下扫视一眼,暗自摇头。
  “江卿。”赵策英继续点名。
  其他人不中用,也唯有江卿的意见可供参考。
  “寧远侯与镇南伯,功绩相差不大。”
  江昭平和道:“英国公亡故,腾出了正二品的侍卫马军司指挥使。此外,宣徽北院使亦是正二品官位,或可一人一职。”
  “至於枢密副使之职,就暂且空著吧。”
  一方面,侍卫马军司指挥使、宣徽北院使都是正二品官职,但枢密副使之职仅有一人。
  偏生顾廷燁与王韶二人,谁人功高功低,还真不好说。
  顾廷燁统兵绕后,自是大功一件,但王韶统帅边疆半年之久,在正面战场调度军队,也是劳苦功高。
  两人之功绩,肯定有一定的差距,但要说有多大差距,其实也就那样。
  关键,两人实职上也没有太大差距。
  也因此,让谁入枢密院都不太行。
  另一方面,这次封赏的“主角”是大相公韩章。
  大胜归来,即將致仕,百官之首,三道buff迭在一起,韩章就是绝对的“主角”。
  若是有人入了枢密,未免有抢风头的可能。
  既是如此,便暂时空著枢密院的位置。
  不久便是军改。
  这一次的军改,肯定得流些血,自然会有人腾出新的枢密副使的位置。
  届时,一併入枢密院主事即可。
  赵策英领会意思,瞭然点头。
  “张鼎何赏?”
  “可任一司都虞候.”
  熙丰四年,五月初十。
  宣德门。
  朱漆铜门,禁军肃立,五步一人,肃穆非常。
  凡文武大臣,皆朱紫披身,內阁大学士、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九寺寺卿、御史諫官、五监祭酒、翰林学士,一一齐至。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斥候来报,估摸著还得要一两柱香。”
  赵策英抬著两杯清茶,一杯递了过去:“喝口茶,慢慢等吧。”
  “谢过陛下。”江昭一礼,捧过茶水,抿了一口。
  一时间,君臣二人皆是捧著茶水,目视眺望。
  一炷香左右,地面微震。
  淡淡的马蹄声响起,越来越重。
  官道的尽头,出现了一道“小黑点”,越来越大。
  不一会儿,“小黑点”化作几百將士。
  “吁!”
  “官家?”
  老远就望见了皇帝以及百官,韩章连忙勒住韁绳,撩袍下马。
  其后,几百人將士有样学样,亦齐齐下马。
  “老臣韩章,拜见陛下!”韩章风尘僕僕,持手一礼。
  “臣等拜见陛下!”几百人齐齐下下拜高呼。
  “大相公不必多礼。”
  赵策英朗声一笑,迎了上去。
  此谓:帝临郊野,亲迎凯旋!
  文德殿。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丹陛之上,赵策英垂手抚膝,目光平视。
  “宣——”
  “拓疆功臣覲见!”
  一道独属於太监的尖锐嗓音传出。
  以大相公韩章为首,拓边主官,相继入殿。
  “臣韩章,率拓疆文武,叩见陛下!”韩章迈步一礼,声如洪钟。
  其后,拓边主官齐齐一礼:“臣等拜见陛下!”
  “免礼。”
  赵策英大手一挥,起身立于丹陛,向下扫视:“自古以来,燕云皆为汉土。自太祖皇帝定鼎中原,燕云十六州始终悬而不定,几度征討,皆是抱憾而归,故土沦丧胡尘。朕承大统以来,此恨锥心蚀骨,今终得见貔貅踏破云朔!”
  “此等功绩,非以重赏,昭告天下不可。”
  仅是一剎,就有太监持詔走出,宣詔道:
  “门下,制曰:
  朕惟柱石之臣,当勒鼎彝;耆艾之功,宜標竹帛。
  內阁首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推忠协谋佐理功臣、卫国公韩章,器识弘远,谋猷经国。总十一万貔貅而摧辽骑於雁门,旬日间復汉唐旧疆四州。雪澶渊之耻,固北疆金汤,此卿不世之功!
  特晋魏国公、添食邑六千户,累赐食邑一万五千三百户,赐辽东骏马二十乘,蜀锦千匹,黄金千两,良田百顷於西京。
  特赐殊典,允荫子孙三人,可荐进士功名,荫补官职。
  特授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赠御笔题字,书【措天下於泰山之安,两代定策安邦元勛,功存社稷,可谓社稷重臣】。
  予入朝不拜之权,许坐於殿上,不必下拜。
  敕建“定北碑”於郊野,命史馆纂《燕云平辽录》,以彰殊荣。
  於戏!
  国之干城,社稷柱石。
  钦哉惟懋!
  故此昭示,咸使闻之。”
  詔书念毕。
  文武百官,齐齐扰攘,议声不绝。
  无它,这一通封赏,实在太重!
  重在四大封赏:
  其一,魏国公,食邑一万五千三百户。
  一万三千户的食邑!
  这是百年国祚以来,文武大臣中独一档的存在。
  说句不中听的话,就算是死人,追封到一万户以上食邑的都是少之又少,更遑论活著就封一万五千三百户?
  赏赐重否,一目了然。
  其二,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三大荣誉性封赏。
  太师,三公之首。
  中书令、尚书令,三令之二。
  无一例外,都是顶级的荣誉性封赏。
  莫说是活人,就算是死了的大相公,也不一定能搞到这样的荣誉搭配。
  其三,御笔题字。
  这更是重量级封赏。
  措天下於泰山之安,两代定策安邦元勛,功存社稷,可谓社稷重臣!
  这是何种程度的评价,不言而喻。
  並且,拋开评价不谈,单就御笔题字的赏赐,也是相当不简单。
  论起稀缺性,甚至还在三公之上。
  百年以来,宰辅大相公不少,致仕荣休亦或是亡故以后加封、追封三公的也不少。
  但,受赐御笔题字的大臣,不足两手之数。
  这还是算上了为碑文题字的数量。
  就像內阁大学士范仲淹,不幸病故,先帝为其题字“褒贤”,予以定性。
  这也算是“御笔题字”。
  但就是这种算法,受过御笔题字的大臣也不足两手之数。
  由此可见,何其稀缺。
  论起稀缺量,甚至堪比配享太庙庭!
  当然,稀缺归稀缺,真论起含金量和知名度,肯定是难以与入祀太庙相媲美。
  毕竟,御笔题字更偏向於皇帝的“私人情感”,通常与皇帝喜好有关。
  其四,上朝特权。
  许坐於殿上,不必下拜!
  这样的特权,截至目前,仅有两人享受过。
  一人是真宗年间的社稷重臣兼宠臣,陈尧叟。
  另一人,就是韩章!
  但是,陈尧叟得到“入朝不拜”的特权,除了因其是重臣、宠臣以外,也有其腿脚有疾的因素。
  韩章不一样。
  韩章是纯粹受封“入朝不拜”之特权。
  几大封赏,皆是一等一的荣誉性封赏。
  一些內阁大臣、宰辅大相公,要是集齐一种,便是君王重视的表现。
  集齐两种,已然是千难万难,君臣恩遇,重视非常的表现。
  集齐三种,几乎不太可能。
  韩章,集齐了四种!
  相性之下,就连封荫子孙的名额,以及编修史书的詔令,都显得不再重要。
  这种程度的封赏,就差打包票让韩章入太庙了吧?
  文武百官,齐齐大震。
  不时有人望向韩章,又望向江昭。
  这么封赏,要说没有江阁老从中予以建议,谁也不信!
  几位內阁大学士,亦是不乏艷羡目光。
  一是艷羡封赏之重,二是艷羡韩章命好。
  庆历新政,韩章贬謫十二年之久,本该就此沉寂。
  谁承想,竟是成功起復入京。
  更重要的是,这短短的十二年,韩章恰好就逮到了江昭,並予以教导。
  从六岁教起,愣是教成了“青出於蓝而胜於蓝”的存在。
  本人是宠臣,是大相公,即將接班的弟子也是宠臣,也会是大相公。
  其中含金量,也唯有几位位极人臣的內阁大学士可理解。
  文武大臣惊嘆,內阁大学士艷羡,韩章也是人,又何尝不是激动?
  这样的荣誉,哪个老臣经得起考验?
  “臣韩章,拜谢陛下。”韩章重重一拜。
  “大相公不必下拜。”
  赵策英一挥手,自有太监拾来一把椅子,立於左首。
  韩章迟疑著,终究还是没忍住,坐了上去。
  反正,他是將要致仕之人。
  御赐特权,不享受白不享受。
  “门下,制曰:
  朕惟横海扬旌,宜勒旂常。
  寧远侯、归德將军、侍卫马军司都虞候、同知枢密院事顾廷燁,器宇轩雄,韜鈐冠世。统貔貅三万而摧辽骑於雁门,復燕云故地振北塞天威。特颁殊典,以旌伟绩。
  擢侍卫马军司指挥使,授上柱国,添食邑五百户,累赐食邑两千户!
  赐交趾珊瑚树两株,倭刀十柄,高丽参百斤,汴京皇庄三十顷!
  於戏!
  戈矛所及,早树山河之绩;盟誓常昭,永守磐石之约。
  钦哉!”
  侍卫马军司指挥使!
  这是真正的军方大佬,执掌几十万军队的存在。
  不少武將为之一震,皆是注目过去。
  顾廷燁,接过了英国公的职位。
  不过,竟然並未担任枢密副使,入掌枢密机务?
  还有这种操作?
  “臣顾廷燁,叩谢陛下洪恩。”顾廷燁一步迈出,重重一拜。
  太监继续宣詔道:“门下,制曰:
  朕惟虎帐运筹,自应铭载汗青;鹰扬决胜,理当勒刻钟鼎。
  镇南伯、侍卫步军司都虞候王韶,智略沉雄,武略超卓。破胡虏於塞北,復燕云百年旧土,特沛殊恩,以彰懋绩。
  特授忠武將军、上柱国,擢宣徽北院使,添食邑五百户,累赐食邑八百户!
  赐河西骏马五乘,蜀锦百匹!
  妻杨氏,封华阴郡夫人,赐九翟青罗伞。
  於戏!
  圭璋器宇,永传不拔之宗。
  钦哉!”
  不少武將,齐齐注目过去,或是欣赏,或是皱眉。
  忠武將军,从二品虚职。
  宣徽北院使,正二品。
  单从“进步速度”来看,这位也是入主枢密的苗子啊!
  “臣王韶,拜谢陛下。”
  王韶心头一震,隱晦望了江昭一眼,迈步一拜。
  谁承想,江阁老无意一次点名,竟然真的改变了他的一生呢?
  “门下,制日:……”
  一道道封赏,宣詔不断。
  约莫半个时辰左右,念詔结束。
  赵策英垂手抚膝,向下平视:
  “功臣入京合该接风洗尘,朕已为此备下御宴。”
  “文武百官,移步垂拱殿!”
  都是老流程,文武百官齐齐一拜。
  “陛下圣明!”
  ……
  庆贺不久,一道致仕奏疏,呈递入宫。
  欲致仕者,大相公——韩章!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