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顾廷烨要写三十六计?!
  第283章 顾廷烨要写三十六计?!
  齐国公府。
  中堂挂轴,主次有序。
  齐国公、平宁郡主、齐衡、申氏、翰哥儿,一人一椅,齐聚一堂。
  其中,“翰哥儿”是齐衡长子的小名,其大名为齐翰懿。
  翰,即文翰、翰林。
  懿,即美好、高尚。
  翰、懿二字,寓意都是上佳。
  不过,一旦组合到一起,却是未免有些不伦不类。
  究其缘由,主要就是齐翰懿被人改过名字。
  而且,还是宁国公顾廷烨为其改的名字。
  其本名,其实叫“齐翰明1”。
  翰,文翰、翰林。
  明,明理、明智。
  齐翰明,就寓意而言,可谓是上佳。
  不过,就是这一名字,却是不经意的惹起了一轮将门风波。
  据传,宁国公顾廷烨为此大发了脾气,拎着刀上了门,差点生撕了齐衡。
  至于为何?
  其实也不难猜。
  主要就是“翰”谐音为“憾”,暗含遗憾、惋惜、牵挂之意。
  作为一时的风云人物,齐衡和盛明兰的纠缠不说人人皆知,却也相差不大。
  翰明?
  不,憾明!
  这样的名字,要说其中没有一点齐衡的小心思,绝对是假话。
  妻子被人惦记,但凡是正常一点的男人,就根本不可能不心头生怒。
  以顾廷烨的脾性、地位,那就更是不可能毫无反应的独自咽下怒火。
  堂堂枢密副使,大相公的心腹之一,还能被区区小公爷给欺负了不成?
  就算是官家和大相公有意以齐衡为镜,但真要论起重要性,齐衡算个吊啊?
  于是乎,却是有了一出“登门拜访”的戏码。
  也不知究竟是经历了何种类型的“友好交流”,反正,齐衡长子的名字就被改成了“齐翰懿”。
  当然,也有小道消息称“懿”与齐衡之父齐国公有关。
  齐国公一生仅有平宁郡主一人,此事不假。
  但,其年轻时却是有过一位相识的女子,其闺名之中,就有“懿”之一字。
  顾廷烨为其孙子改名“翰懿”,俨然也不是好招惹的人物。
  “衡儿。”
  “冲动了!”
  齐国公大袖合拢,一脸的凝重,说道:“官家意欲御驾北伐,心意已决,就连大相公都劝不动,你又何必贸然出头?”
  近午时,文德殿上,官家赵策英一句“连大相公都劝不了朕”,可见其北伐决心已定。
  于是乎,不少御史、谏官皆是心生退意,打起了退堂鼓,不敢继续作声。
  毕竟,话糙理不糙,官家和大相公二人堪比千古君臣,就连大相公都劝不动,其他人自然就更是不可能成功。
  结果,就在御史、谏官心生退意,将退欲退的那一刻,齐衡愣是半点不怂,手执笏板,继续大声上谏,谏言不断。
  一通劝谏,引经据典,足足持续了百十息有余,一度惹得官家脸色铁青,面有不愉。
  这样的劝谏法子,实在是太过凶险,不知变通,齐国公自是不免心头忧虑。
  以官家的性子,要是真的心头发狠,那是真砍人啊!
  “官家关乎江山社稷,岂可轻动?”
  “父亲。”
  齐衡一脸的严肃,郑重道:“兵戈烽火,凶险非常。”
  “南征交趾,官家就已是不慎被人射中了左臂。”
  “兴军北伐,万一”
  “慎言!”
  齐国公连忙大声打断,一脸的紧张兮兮:“慎言啊!”
  这种话,岂敢乱说?
  万一被人传出去作了文章,岂不是有诅咒官家之嫌?
  齐衡面色一缓,一脸的正气,肃然道:“为谏官者,岂惧生死?”
  “孩儿承蒙官家与大相公信任,以六品官身执掌四品职权,可谓圣恩浩荡、天恩沛泽。既是如此,就更该是直言不讳,公然上谏。”
  “否则,岂非忘恩负义、不忠不孝之辈?”
  “衡儿可知,君心似虎啊!”
  齐国公一脸的无奈。
  儿子齐衡,生来便是将门子弟,却考得上进士功名,也算是二代子弟中较为成器的存在。
  可,这未免也太过直楞,太过天真!
  “唉!”
  一声叹息,齐国公眼中尽是担忧与不安:“自古铮言谏官,贬官者十之八九。”
  “文人尚且如此,更遑论将门子弟作谏官?”
  齐国公叹息道:“为谏官者,亦得察言观色。若是不顾一切的触犯君王霉头,万一惹得官家发怒,且置大好前程于何地?且置齐国公五代基业于于何地?”
  伴君如伴虎,儿子几次让官家动怒,实在是太过骇人。
  甚至于,齐国公隐隐都能望见国公之位若隐若现,摇来摇去。
  他慌!
  “为臣者,忠于君事。”
  齐衡一脸的平静:“官家雄才大略,志在大一统,自有度量。”
  “不会贬我!”
  齐国公无奈摇头。
  劝不动!
  臣子劝不动皇帝,老子也劝不动儿子!
  江府,凉榭。
  铜铃轻叩,水波泠然。
  丈许梨木长几,上置糕点、蜜饯、瓜果、清茶,荔枝酒。
  江昭、顾廷烨、王韶三人,相对而坐。
  这是三人近一年半以来的唯一一次单独相聚。
  一方面,三人都忙。
  顾廷烨、王韶二人都是已经入了枢密院的武将勋贵,江昭更是宰执天下的宰辅大相公。
  就实权而言,都是一等一的存在,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较为繁忙。
  另一方面,以三人的地位、实权,不便于频繁聚在一起。
  江昭是臣子第一人。
  顾廷烨、王韶二人差上不少,却也都是枢密副使,且都是而立之年,气血旺盛,非常能打。
  这样的三人组合,可谓要权有权,要兵有兵,军政兼备!
  频繁相聚,影响实在是不太好!
  也因此,三人都在尽量避免相聚。
  就连顾廷烨、王韶二人的“庆封宴”,江昭也仅仅是让人送去了贺礼,并未登门道贺。
  甚至于,就连这一次的相聚,江昭也单独入宫,特地向赵策英说明了情况——即将兴军北上,三位老友聚在一起小酌两杯,顺带着也讨论一下边疆局势。
  难,大相公也有大相公的难!
  就连简单的相聚都得考虑影响究竟好坏与否。
  “据我估计,辽、夏二国怕是有了联系。”
  王韶抬起杯子,沉声道:“耶律洪基、梁乙理,尽是来势汹汹啊!”
  江昭、顾廷烨二人相继轻抬酒杯。
  三杯相触,顾廷烨浅呷一口,一脸的凝重:“肯定是有了联系。”
  “根据西北、北边的消息,两国都是兴兵十万左右。”
  “这样的大战,一旦辽、夏大败,不说是灭国之灾,起码也得是国运大伤。”
  “两者一齐出兵,天底下怎会有如此巧合的事情?”
  “要说没有联系,鬼都不信!”
  “嗯。”
  王韶认可的点了点头,沉吟着,说道:“自从南征以来,交趾屯兵五万有余,皆不可轻动,粮草在表面上也暂有短缺。辽、夏二国仗势欺人,也不奇怪。”
  “毕竟,自从熙丰二年以来,子川变法功成,大周国力可谓日益上行,三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若是打,尚有婉转余地。”
  “若是不打,可就是乐于忧患,暗有亡国之象。”
  王韶呷了口酒,眺望西北:“不过,一切都是徒劳。”
  “此番,若是可趁势让其铩羽而归,无疑是打断了两国的脊梁骨。大一统,未必不可成!”
  “大一统啊!”
  顾廷烨拾起一枚沙梨,咬了一口,眼中不禁浮现些许憧憬:“古来千古名将,大都是助力君王实现大一统的人。”
  “借此机会,未必不可大展宏图,千古留名!”
  小人物重富贵,大人物重名声。
  顾廷烨、王韶二人都是三十来岁左右,心头自有一腔热血,自是有千古留名的欲望。
  最关键的在于,这并不难!
  江昭是画饼大师。
  不单是给赵策英画了“千古一帝”的饼,也给顾廷烨、王韶二人画了“千古留名”的饼。
  赵策英要成为千古一帝,实现大一统即可。
  而顾廷烨、王韶二人要想成为千古留名,仅需助力君王实现大一统即可!
  毕竟,顾廷烨、王韶都已经是武将中的“扛把子”。
  一旦实现了大一统,功绩自然会有一部分会归于两人,助力两人成为板上钉钉的千古名将!
  可望且可即的饼,谁都扛不住!
  “古往今来,武将千古留名。”
  江昭挑眉,平静道:“其实,应该是有两条路子。”
  两人皆是注目过去。
  “两条路?”顾廷烨有些好奇。
  “有千古战功,有千古兵略。”江昭淡淡道:“也就是立功与立言。”
  顾廷烨、王韶二人相视一眼,皆有恍然之意。
  立功,也就是走功绩的路子,助力君王实现大一统。
  立言,也就是走兵书的路子,《孙子兵法》就是典型的例子。
  仅此两条路,毫无捷径可走。
  至于一些奇袭大胜,亦或是一些经典的以少胜多的短兵交戈,或许也能名留史书,但本质上都是“歪门邪道”,经不起历史的考验。
  不同的人,对于千古留名的定义不一样。
  有的人心中定义的千古留名,可能就是在史书的一角留下名字。
  有的人心中定义的千古留名,可能是成为类似于“汪伦”一样的人物。
  有的人心中定义的千古留名,可能是得有单独的列传,人物生平。
  反正,根据地位、功绩、野心的不同,关于千古留名的定义绝对是大为迥异。
  于顾廷烨、王韶二人来说,所谓的千古留名,俨然是要成为类似于白起、韩信、李靖、卫青一样遍观史书都能算得上号的千古名将。
  甚至于,就连成为类似于张辽、乐进、于禁、狄青之流的存在,都不太达得到二人的心理预期。
  当然,这并不是说张辽、乐进、于禁、狄青就差。
  这几人,其实也都算得上名将。
  但问题在于:
  一则,这几人的“重量级”不足。
  千古名将,自有一种“无敌”的煌煌大势。
  一旦谈及名字,就能给人一种必胜的感觉。
  张辽、乐进、于禁、狄青之流俨然是要差上一筹。
  二则,顾廷烨、王韶二人都已经摸到了这一级别。
  三次拓土的大功臣,论起史书地位,两人甚至都已经到了吊打狄青的地步。
  这一层次,自然是不太能入两人的眼。
  而这一层次往上,赫然就是千古名将的行列!
  “也不失为一条路子,或可试一试。”顾廷烨沉吟道。
  相较于较立功来说,立言其实是要难上不少。
  从古至今,赫赫有名的兵书,也就寥寥三五种而已。
  不过,就算是可能性再低,也值得一试。
  千古名将,说着简单,但实际上是真的难。
  史书之上,一道不起眼的名字,就有可能是某一代的一时风云人物。
  更遑论,千年过后,人尽皆知?
  这真就是必须得在史书名人中都脱颖而出,毫无捷径可走!
  越是往上,就越是注重真本事。
  当然,文人吹嘘也挺重要的。
  “慢慢来嘛。”
  江昭淡淡道:“或许,可以试着以简短的词总结一些谋略。或是三十六条,或是七十二条?”
  “总结?”
  顾廷烨抿了口酒,眼睛越来越亮。
  ……
  坤宁宫。
  龙榻之上。
  向氏迟疑着,轻声道:“兵戈相交,刀箭不长眼,官家真就非得御驾亲征不可?”
  关怀之心,溢于言表。
  “这是自然,皇后不必相劝。”
  赵策英眯着眼睛,一脸的严肃,沉声道:“自太祖皇帝至今,百年国祚,及至于朕,已是五代君王。”
  “难得有千古贤臣相佐,诞生了大一统的契机。朕,岂可心生惧意,安居京畿?”
  试问,但凡有点野心的皇帝,谁人能忍得住实现大一统的诱惑,拒绝成就千古一帝?
  都忍不住的!
  于赵策英而言,那就更是忍不住。
  主要在于,他发现自己甚至有望集大一统与千古盛世于一身!
  自他登基以来,短短六年,于文于武皆是有不小的成就。
  于武功一道,已经实现了阵斩皇帝、生擒董毡,灭国交趾。
  于文治一道,改革已经大有成就,国力日益上行。
  就这样的状况,一旦武功方面实现了大一统,定然可成千古一帝,并创造千古盛世!
  毕竟,从年纪上算,他估摸着三三十来岁就可实现大一统。
  保守估计,就算是活五十岁,也还有近二十年的执政时间。
  这也就意味着,他与子川,君臣二人,起码可携手治理天下二十年!
  而以子川的治政本事,二十年的时间,绝对能够创造千古盛世!
  这是什么?
  这是大一统与盛世合一!
  文成武德,就算是遇上唐太宗李世民,赵策英自认也敢与其争一争地位高低。
  “嗯。”
  向氏轻轻点头,并未再说什么。
  先皇后高氏,就是毁在了劝谏上,她自是不敢逾越雷池半步。
  皇后不劝,赵策英也心头高兴,不免吻了过去。
  “再为朕生个儿子吧。”
  “朕都想好了。”
  “赵俊、赵伸、赵僩、赵煦、赵价、赵倜、赵佖、赵伟、赵佶!”
  “嘿,朕要生九个儿子!”
  “哼!陛下……”
  ……
  熙丰五年,腊月二十七。
  寒英簌簌,平芜皆白。
  文德殿。
  丹陛之上,赵策英披着龙袍,扶手正坐,目光平视。
  其下,陛坫。
  一把二尺木椅,横立于此。
  小皇子赵伸头着七梁额冠,貂蝉笼巾,冠上金涂银立笔,披大红衣袍,上绣云龙纹样,挂有玉佩、绶带,足蹬乌皮履。
  此刻,正乖乖的坐在椅子上。
  “内外百司,可即上言。”赵策英沉稳道。
  “陛下!”
  仅是一刹,齐衡大步迈出。
  “陛下龙体,系国之安危,岂可轻赴矢石?”
  “古之汉高祖,便是.”
  “好了!”
  丹陛之上,赵策英叱了一声,毅然道:“朕意已决,休要再劝。”
  齐衡面色一滞,劝谏的话被堵在了口中。
  赵策英淡淡望了两眼,自上而下,扫视百官,一脸的严肃,沉声道:“辽、夏二国,狼子野心,皆有异动。”
  “朕,欲御驾北伐!”
  “正月初三,便兴军北上。”
  “着令,景王赵伸监国听政,皇后向氏抚育幼主。”
  “大相公江昭,代为理政!”
  江昭凝眉,一步迈出: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