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可瞧明白了?
  第102章 可瞧明白了?
  愿受天罚。
  指的自然不是天子刘恭、吕太后的惩罚,而是天雷之谴。
  只是刘泽说的再怎么大义凛然,一旁的天子刘恭,都仍只是冷笑连连。
  真就应了那句:坏种绞尽脑汁万般,不如蠢货灵机一动。
  “敢问营陵侯。”
  “官居何职、身负何责?”
  听到最后,刘泽甚至都开始『向天发誓”了,刘恭终是再也按捺不住怒火,冷声开口一问。
  刘泽下意识侧过头,循声望向刘恭。
  见刘恭一脸阴沉,语气不善,又望向御榻上的吕太后。
  待吕太后深吸一口气,双手往身后一撑,一副『你俩聊”的架势,刘泽才不得不硬著头皮,將身形转向刘恭。
  “稟陛下。”
  “臣,官拜大將军。”
  “身负孝惠皇帝晏驾、陛下即立前后,掌禁军以镇国之责。”
  短短两句话,刘泽是越说声音越低,最后更是低的微不可闻,宛若蚊吟。
  刘恭却仍不愿放过刘泽,漠然再问:“在大將军看来,这掌兵、镇国之责,是为了避免什么样的状况发生?”
  “在什么样的变故发生时,需要大將军掌兵镇国,以安宗庙、社稷?”
  这一问,答案呼之欲出。
  刘泽却是深深垂下头,怎都开不了口了。
  政权交接时,掌兵镇国是为了防什么?
  显而易见。
  防的就是类似这种『谁谁谁比太子更合適,咱们托一把,让谁谁谁坐皇位吧”的变故。
  结果可倒好。
  拜你刘泽为大將军,掌兵镇国,防止这种意外发生,结果你別说是防止意外一一甚至还差点参与进去,一手促成意外!
  “营陵侯,当真是好大一个『忠臣”吶~”
  “却是不知,营陵侯这个忠臣,所效之君者何?”
  “—代王乎?”
  “或赵王、梁王乎?”
  刘恭每发出一问,刘泽的脑袋便会再低一份。
  到最后这一问发出,刘泽原本还悬於半空的额头,已是一点一点往下挪,直到落在地板上。
  隨著刘泽『叩首』在地,端坐御榻之上看戏的吕太后,也终於回到群聊。
  “方才,营陵侯问朕:究竟何事触怒於朕。”
  “现下,还需朕明说与营陵侯吗?”
  “还需朕,明言营陵侯之罪否?”
  刘泽不语,只再次调转方向,改朝吕太后叩首在地。
  便见吕太后悠然一声长嘆,再度从御榻上起身。
  却並未再居高临下,脾向跪在身前的营陵侯刘泽。
  而是步走出,顾自来到殿中央,悠悠开口道:“营陵侯,当然可以,也应该忠於宗庙、社稷。”
  “孝惠皇帝弥留之际,朕,之所以將掌兵镇国之重担,託付於营陵侯之手,也正是因为此故。”
  “_因为朕相信营陵侯,无论如何,都不会损害太祖高皇帝,路蓝缕所开创的宗庙、社稷。”
  “但营陵侯千不该、万不该一一万万不该染指废立神圣之事。”
  “即便仅是动了心思,不曾付诸心动,也同样不该。”
  说著,吕太后不忘侧过身,对刘恭温笑一点头,权当是安抚,亦或是让刘恭消消气。
  待刘恭深吸一口气,强压下面上怒容,吕太后才再道:“营陵侯,是宗亲刘氏没错。
  “但並非身为宗亲刘氏,便可以在宗庙生疑之时,掌兵镇国。”
  “营陵侯,確实是元勛功侯,功勋卓著没错。”
  “但我汉家,也同样有元勛功侯,足一百四十七家。”
  “便是轮,也轮不到由营陵侯,来做这掌兵镇国之人。”
  “营陵侯或许认为,自己是刘氏宗亲,就该为宗庙、社稷考量。”
  “或许认为,自己是元勛功臣,就该考虑其他功侯的意见。”
  1
  营陵侯,唯独忘记了自己,是朕亲封的大將军。”
  “朕封营陵侯为大將军,並非是想就『与立何人』一事,让营陵侯替我拿主意。”
  “这个主意,该先帝拿、该朕拿。”
  “宗亲刘泽可以说,功侯刘泽可以想。”
  “但大將军刘泽,却是万万不该动这个心思的”
  如是一番话,可谓是深入浅出,层层剖析。
  就算此刻,吕太后真定了刘泽的死罪,刘泽也已是无话可说。
  一一其中的道理,已经被吕太后开、揉碎,硬塞进刘泽嘴里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若刘泽还嘴硬说自己没错,那,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臣,知罪—.—”
  也果然不出吕太后所料:刘泽,终还是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只是不知为何一一即便刘泽已经低头认错,甚至一副甘愿认罚,连保全家人都不敢奢求的架势,吕太后,却依旧没有就此打住。
  而是侧过身,对刘恭古怪一笑。
  “至於与立代王,究竟为何不可为,朕,也可以说与营陵侯。”
  “一一与朕无关。”
  “与朕,是否还能镇压朝堂、安定社稷无关。”
  说著,吕太后便转过身,来到了刘恭面前。
  而后侧头望向刘泽:“皇帝年幼与否,不重要。”
  “朕是否健在、国家是否有东宫太后坐镇,也同样不重要。”
  “一一重要的是:皇帝,乃我汉家敕以册、宝,朕与大行孝惠皇帝所钦定的储君,孝惠皇帝的嫡长子。”
  “立之,天下人无有不服。”
  “可若是代王得立呢?”
  “眼下,孝惠皇帝驾崩,营陵侯能弃储君、嫡长於不顾,与立代王。”
  “那日后,是否会有张泽、李泽,在每当天子宫车晏驾时,都拥立自认为更合適的旁系宗藩?”
  “—一每当皇帝晏驾,则宗亲藩王无不爭做『长者”,以图谋社稷的场景,难道不会成为常態吗?”
  “最终,我汉家的皇位传承,又会变成什么样?”
  如是几问,惹得刘泽呆愣原地,吕太后便不由摇摇头。
  悠然一声长嘆,旋即道:“此番,若果真是代王得立,那从今往后,我汉家,就不再会有活著的宗亲藩王了。”
  “一一为免再有人,仿效营陵侯今日故事,未来的储君太子,必定会无所不用其极的,在皇父宫车晏驾之前,將宗亲藩王悉数诛灭。”
  “宗亲藩王,也同样不会引颈就。”
  “为免遭储君毒手,未来的宗亲藩王,轻则弹劾、中伤储君,使宗庙、社稷不得安。
  ,”
  “重,则更或举兵作乱,谋逆犯上。”
  “像营陵侯这样,於国家危难时,掌禁军而镇国的忠臣,也不再会有活路。”
  一储君会防著,诸侯会拉拢著,皇帝会猜忌著,朝臣会諂媚著。”
  “如此种种,於我汉家而言,又意味著什么呢?”
  “难道真如营陵侯所言:使代王得立,果真可使我汉家宗庙得安、社稷得固吗?”
  “朝堂与宗藩爭锋相对,储君与宗室水火不容,宗亲长者人人自危,朝堂內外人心惶惶。”
  “尤其每当皇帝晏驾,则长安必生一场大乱!”
  “这,便是营陵侯口中,所说的宗庙得安、社稷得固?”
  如果说先前,自述罪过时,刘泽还只当自己的举动,是差点逆了吕太后,却也仍是为了宗庙、社稷考虑。
  而刘恭那两问,又让刘泽意识到自己,似乎没能履行好镇国大將军的之责。
  那么现在,当吕太后如是一番话,將刘泽最后的遮羞布扯下后,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非但不是为宗庙、社稷而谋福,甚至差点酿成大祸的刘泽,终是彻底被抽乾了精神气。
  杀人不过头点地。
  然诛心,却会让人信念破碎—
  “臣—.”
  “臣.—.”
  只片刻间,刘泽就好似被抽出了脊梁骨般,茫然瘫坐在地。
  却见吕太后摇头苦笑间,再次坐回了上首御榻。
  许久,方再度开口道:“如果要杀营陵侯,此刻,营陵侯就不会在这长信后殿。”
  “而是会身处廷尉詔狱,坐矫詔之罪,当夷三族一一只等秋后,闔家问斩於东市。”
  “同营陵侯说这些,不过是想要让营陵侯,明白自己错的究竟有多严重。”
  “至於知错之后—”
  说到此处,吕太后刻意拖了个小长音,惹得刘泽魂不守舍的抬起头。
  待刘泽心如死灰的看向自己,方故作为难道:“宗室刘泽,朕,已然信不过了。”
  “功侯刘泽,更是险些酿成大祸一一便是朕容得下,皇帝,也多半是容不下的。”
  “剩下的,就只有大將军刘泽了。”
  “只是不知日后,大將军刘泽,究竟是哪家的大將军?”
  闻言,刘泽本能一垂首,心中顿时冒出来一句:自然不是代王家的·
  但很快,意识到吕太后言外之意的刘泽,便呆愣愣抬起了头。
  看向吕太后似笑非笑,似怒非怒一一隱约有些无奈,却也好像有些期待的面庞,不知过了多久,刘泽才终是苦笑摇头间,沉沉一叩首。
  “臣,自命不凡。”
  “稍有不慎,便险些遗大祸於宗庙、社稷。”
  “若非太后宽仁,臣怕是至死,都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
  “经此一事,已明白自己智虑短浅。”
  “往后,唯太后马首是瞻,为牛马走,绝无怨言—”
  刘泽此言一出,吕太后面上淡然依旧,只眼底,闪过一抹不易为人察觉的满足。
  深吸一口气,朝身前,那两方躺在地上的木匣一摆手,便语带悵然道:“这两封詔书,营陵侯亲自送去相府、石渠阁吧。”
  “朕,早先已打过招呼。”
  “便是营陵侯不认罪,朕,也不会让营陵侯“矫詔”的。”
  却见刘泽强笑著起身,弯腰捡起那两方木匣,再上前一步,双手捧木匣於头顶。
  “还劳太后,替臣保管。”
  “若臣日后再犯,也不至於为难太后,不知以何罪名治臣。”
  这一下,吕太后终是翘起嘴角,向刘泽露出一个温和的笑意。
  而在一旁,原本还恼怒不已的天子刘恭,却是又一阵目瞪口呆。
  矣?
  不是。
  不是给刘泽定罪的环节吗?
  怎么画风一转,莫名其妙成了这样?
  如是想著,刘恭满是疑惑的望向吕太后,却见吕太后面色如常的起身,还象徵性的送了两步,才自送刘泽离去。
  直到刘泽悵然若失的背影,彻底消失在殿门外,吕太后才笑意不减的望向刘恭。
  “可瞧明白了?”
  刘恭本能一摇头。
  见吕太后面上笑容一僵,又赶忙稳住心神,试探著开口道:“宗亲凋———”
  “无人可用?”
  “所以,即便刘泽罪无可赦,皇祖母,也还是不得不留而用之?”
  闻言,吕太后只无奈摇头一笑,目光稍有些复杂的看向刘恭,深吸一口气。
  短暂的思虑过后,终是有了盘算,侧头望向御榻旁的大长秋。
  “走一趟汁方侯府,替朕送杆鳩杖过去。”
  “便说:汁方侯之忠,朕,记下了。”
  刘恭更懵了。
  却不是看不明白。
  而是被吕太后这鬼神莫测的手段,而惊得呆当场。
  “汁方侯.”
  “营陵候—”
  “代王叔—”
  霉时间,事情的真实脉络,於刘恭脑海中串联而起。
  只是越想,刘恭便越觉得一阵寒意,自尾椎骨处直窜上后背。
  却见吕太后又摇头一笑,將手中木匣隨手甩到刘恭怀中。
  “今日朝议,皇帝表现不错。”
  “便算是奖赏吧。”
  “往后,皇帝说往东,营陵侯刘泽,便断然不敢偏向东南。”
  “朕,太后之身~”
  “如此一目了然的隱患,还不至於瞧不明白、应付不来。”
  就算汁方侯不提,这事儿,也总会有旁人提。”
  “与其被动应对,还不如顺势而为一一借汁方侯之口,给营陵侯刘泽栓一条犬绳。”
  “顺带著,再探一探朝中,有没有真想拥立代王,以图从龙之功的乱臣贼子。”
  “打眼瞧下来,倒也没几个,尽都是些不成气候的。”
  如是一番自说自话,吕太后终是由衷发出一声长嘆,似是一件大事尘埃落定,总算是能鬆一口气。
  斜眼撇向刘恭,见刘恭仍一副木然愣神的模样,不由又摇头一笑。
  “学吧。”
  “皇帝要学的东西,还多著呢。”
  言罢,吕太后便自顾自躺回榻上,若无旁人的闭上双眼,竟是就此沉入睡眠。
  独留天子刘恭,双目呆滯的坐在客席,手握两份本该存放於相府、石渠阁的任命詔书备份,风中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