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完了!油出大事,老客户上门退货!
  油腻的纸条被孙强用力拍在桌上,上面的字跡潦草而愤怒。
  “哥!西边跑运输的老张头,把上次那两桶油退回来了!”孙强声音发颤,脸憋得通红。
  李向前拿起那张散发著劣质机油味的纸条,扫了一眼。
  “说油不行,轴承发热,噪音大,怀疑咱们掺假。”孙强把纸条上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语气里满是焦急和委屈,“还有好几个司机打电话问,感觉这次的油没以前好使!哥,这可咋办?好不容易……”
  李向前放下纸条,指尖捻了捻,触感確实不对,不够顺滑。
  “退了多少桶?还有谁反映类似问题?”他的声音听不出情绪。
  “就老张头退了两桶,还有三四个打电话抱怨的。”孙强搓著手,“哥,这名声要是坏了……”
  李向前站起身,走到墙角堆放成品油桶的地方,拧开一桶刚生產出来的,用手指沾了一点。
  浑浊,有微小的颗粒感。
  他的心沉了下去。
  口碑是靠效果硬砸出来的,脆弱得很,垮掉只是一瞬间的事。
  “孙强。”
  “哎,哥!”
  “通知下去,所有生產线,全部暂停。”
  孙强愣住了,眼睛瞪得溜圆:“啊?哥,全停了?那,那咱们吃啥?工人咋办?”
  李向前转过身,看著他。
  “现在不停,等名声彻底臭了,以后就都没得吃了。工人那边,工资照发,先安排他们清理厂区,维护设备。”
  他拍板决定,不留商量余地。
  孙强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重重点头:“好,我这就去通知!”
  车间很快安静下来,只剩下冷却水循环的单调声响。
  李向前独自来到临时搭建的化验角。
  那台老旧的【乌氏粘度计】被擦拭得还算乾净。
  他取了几个批次的样品,开始耐著性子测试。
  注样,恆温水浴,掐表计时。
  记录下的数据,一组比一组难看。
  粘度值像脱韁的野马,忽高忽低,完全失去了稳定性。
  他又找出之前从黑市买来的几桶添加剂样品。
  顏色深浅不一,气味也各有差別。
  他尝试用厂里仅有的简陋玻璃仪器做一些基础的分离和滴定。
  前世的化学知识储备还在,但面对这些成分复杂的工业添加剂,仅凭烧杯、试管和有限的几种试剂,无异於盲人摸象。
  他需要知道这些添加剂的关键组分是什么,才能找到稳定的替代来源,或者,尝试自己合成。
  但分析,太难了。
  合成?风险更大,投入也更高。
  黑市货源,质量就像掷骰子,这次是六点,下次可能就是一点。
  这条路,走不长。
  他烦躁地放下试管,笔在记录本上划下一道重重的墨痕。
  必须找到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
  但正规渠道,要么需要介绍信、要么需要指標,要么价格高昂,现在的“前进五金厂润滑油分厂(筹)”,哪条路都走不通。
  问题不止在原料。
  他走到三號反应釜旁。
  之前的检查结果还歷歷在目。
  【搪瓷反应釜(500l)】
  【状態:內衬搪瓷多处破损扩大,存在脱落风险(高危),搅拌轴密封轻微渗漏…】
  【损耗倒计时:18天06小时41分(加速衰减中)】
  这才几天,倒计时又缩短了不少。
  高速搅拌,物料冲刷,温度变化……每一次生產,都在加速这口“锅”的死亡。
  一旦搪瓷碎片大量脱落,混入產品……后果不堪设想。
  修补搪瓷需要专业技术和材料,他没有。
  更换內胆?更不现实,没钱,也没地方找这种配件。
  难道只能眼睁睁看著它报废?
  李向前靠在冰冷的釜壁上,感到一阵无力。
  光有超前的配方和【破障之眼】还不够。
  工业生產,是一个链条,原料、设备、工艺、人员,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整个链条的崩溃。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不能只盯著问题抱怨。
  原料不稳定,那就想办法稳定工艺参数,提高容错率。
  工人操作不熟练,那就简化流程,设计辅助工具,加强培训。
  他回到车间中间。
  孙强正带著几个新来的工人在清理一台閒置的泵。
  “孙强,你过来。”
  李向前把他叫到一边。
  “哥,啥事?”
  “从明天起,你带著小五他们几个,跟我跑试验。”
  “试验?”孙强不解。
  “嗯,调整工艺参数。”李向前指著一台反应釜,“我要找到最合適的温度曲线、搅拌速度和加料顺序,儘量减少原料批次差异带来的影响。”
  他需要利用【破障之眼】对反应过程进行更精细的监控。
  虽然无法直接分析化学成分,但【破障之眼】能反馈出设备在不同参数下的运行状態,比如温度场的均匀度、搅拌桨的负载变化、密封处的微小震动等。
  这些物理层面的反馈,结合產出样品的测试数据,可以反推出更优化的工艺窗口。
  “还有,得做几个小玩意儿。”李向前比划著名,“比如,给加料口装个定量的漏斗,或者弄个简单的机械定时器,到时间就响铃提醒。儘量把操作弄得傻瓜一点,减少出错的可能。”
  “我明白了,哥!”孙强用力点头,“我这就去准备!”
  “你重点学著观察反应现象。”李向前叮嘱道,“不能光靠死记硬背流程。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什么时候看顏色,什么时候听声音,这些经验很重要。”
  他亲自上手,带著孙强和小五,进行小批量的工艺调整试验。
  一遍遍地尝试,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破障之眼】视野里,反应釜內部的能量流动隨著参数调整而变化,损耗倒计时的衰减速度,在某些参数组合下,似乎也变得平缓了一些。
  这给了李向前一丝希望。
  几天下来,一套优化后的工艺规程初步成型,操作步骤被进一步细化,关键节点都有了更明確的判断依据和辅助手段。
  工人们的操作失误率有所下降,生產出的试验品,粘度波动范围也开始收窄。
  但那个最根本的隱患——三號反应釜的搪瓷破损,依然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
  物理修復的路走不通。
  那……化学层面呢?
  李向前再次想到了【基因图鑑】。
  褐家鼠的皮脂腺分泌物,能在恶劣环境下保持关节灵活,提供了基础润滑脂配方。
  蛞蝓的粘液,高效粘附,还能形成保护膜。
  【高效粘附性生物胶体配方(片段)】
  【表面活性剂与惰性保护膜形成原理(初级)】
  这些信息碎片在他脑海里碰撞。
  如果,在现有配方里,加入某种成分……
  这种成分,不需要修復搪瓷。
  它只需要能与脱落的、微小的搪瓷颗粒发生反应,或者將其包裹起来,形成一种无害的、稳定的微小粒子,悬浮在润滑脂中,不再对设备造成磨损。
  甚至,这种成分本身,能不能在金属基材暴露的地方,形成一层临时的、类似蛞蝓粘液的惰性保护膜,减缓进一步的腐蚀?
  这个想法大胆,甚至有些异想天开。
  用生物原理,解决一个化工设备的物理损伤问题。
  但【基因图鑑】本身,就是超越这个时代理解的存在。
  他走到角落,翻出记录著【基因图鑑】解锁信息的笔记本。
  他需要仔细研究蛞蝓信息片段里的那点“表面活性剂”和“惰性保护膜”原理。
  也许,答案就在其中。
  他走出车间,来到屠宰场废弃的角落。
  这里阴暗潮湿,墙根下长满了苔蘚,散发著腐败的气息。
  正是蛞蝓喜欢的地方。
  他蹲下身,拨开杂草和碎石,仔细搜寻。
  黏糊糊的爬行痕跡。
  有了!
  一只灰褐色的、软塌塌的生物正在墙角缓慢蠕动。
  就是它,鼻涕虫。
  李向前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了一下那粘腻的身体。
  一种奇异的连结感瞬间建立。
  【基因图鑑】系统界面在脑海中展开。
  【检测到可连结物种:蛞蝓】
  【尝试建立连结……】
  【连结建立中……】
  他保持著姿势,耐心等待。
  几分钟后。
  【连结状態:已建立初步连结】
  【解析进度:3%】
  【已解锁信息:】
  【1.高效粘附性生物胶体配方(片段)】
  【2.表面活性剂与惰性保护膜形成原理(初级)】
  就是这个!
  【表面活性剂与惰性保护膜形成原理(初级)】!
  虽然只是初级原理,但足够了!
  原理指出,某些长链分子可以在界面处优先吸附,形成一层物理或化学屏障。
  他需要找到一种廉价易得、性质稳定、且与润滑脂主体成分相容的物质,来实现类似的功能。
  脑海中快速筛选著可能的选项。
  食品添加剂?
  对,很多食品增稠剂、稳定剂,比如某些改性淀粉或者植物胶体,就有类似的长链结构和表面吸附特性。
  而且它们便宜,容易搞到手,毒性也低。
  他立刻返回车间,把孙强叫过来。
  “哥,找我啥事?”孙强放下手里的扳手。
  “去找点东西。”李向前快速写下一张单子,“城隍庙那边卖粮油调料的地方,问问有没有这种改性淀粉,或者槐豆胶、黄原胶之类的食用胶。”
  “食用胶?”孙强一脸困惑,“哥,咱要这干啥?做吃的?”
  “別问,按我说的去找,要样品,多找几家。”李向前把单子塞给他,“快去快回。”
  孙强虽然不理解,但还是立刻跑了出去。
  李向前则回到化验角,拿出笔记本,开始根据【惰性保护膜形成原理】和现有润滑脂配方,重新计算添加比例和调整工艺参数。
  他需要让这种添加剂在反应过程中,均匀分散,並在合適的时机优先吸附到反应釜內壁的破损点,以及可能產生的微小搪瓷颗粒表面。
  这需要精確控制温度、搅拌速度和加料顺序。
  孙强很快带回了几种白色或淡黄色的粉末样品。
  “哥,找到了!人家说是做凉粉、增稠用的。”
  “好。”李向前拿起样品,仔细观察,又取少量尝试溶解。
  他选定了一种价格最低廉、溶解性尚可的改性淀粉。
  “孙强,小五,过来!”
  他招呼两人来到一號反应釜旁,这台反应釜状况相对最好。
  “今天我们重新试生產,严格按照我说的步骤来。”
  李向前亲自操作,孙强和小五在一旁仔细看著,记录著。
  他刻意放慢了速度,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注意看温度计,升到这个数,开始缓慢加入这种粉末。”
  “搅拌速度调到三档,保持五分钟。”
  “观察液体的状態,顏色变深,开始有粘稠感,再进行下一步。”
  【破障之眼】开启,视野里,反应釜內部的能量流动清晰可见。
  改性淀粉分子在搅拌下逐渐分散。
  隨著温度升高和反应进行,它们开始优先向釜壁上一些细微的瑕疵点聚集。
  虽然一號釜没有三號釜那么严重,但【破障之眼】依然能捕捉到这种微观层面的变化。
  第一锅试验品出来了。
  取样,冷却,送去测试。
  粘度计读数稳定。
  色泽均匀,没有明显的颗粒感。
  李向前又看向三號反应釜。
  必须在它身上验证!
  他让孙强带人清理三號反应釜,然后重复了刚才的试验过程。
  这一次,他更加专注地用【破障之眼】监控著內壁的破损区域。
  可以看到,新加入的改性淀粉分子,像一层薄雾,覆盖在那些裸露的金属基材和破损的搪瓷边缘。
  反应过程中,物料的冲刷似乎变得柔和了一些。
  【损耗倒计时:17天08小时55分(衰减趋於平缓)】
  倒计时的减少速度,明显慢下来了!
  有效!
  他心头一震。
  连续几天,李向前带著孙强和小五,不断进行小批量生產和测试。
  他们调整改性淀粉的添加量、优化加入时机和搅拌强度。
  每一批產品都被仔细检测,数据一次比一次稳定。
  之前出现的浑浊、颗粒感消失了。
  產品的粘度、抗磨性指標,恢復到了最初的优异水平,甚至因为工艺的微调,稳定性还有所提升。
  “哥!成了!这几锅油,测出来都一样!跟最早那批一样好!”孙强拿著化验记录,兴奋地跑过来,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喜悦。
  车间里,新招的工人们在孙强的指导下,也开始熟悉优化后的操作流程。
  虽然还略显生涩,但错误明显减少。
  李向前看著那几桶新生產出来的、色泽清亮、质地均匀的润滑脂,又看了一眼【破障之眼】中,三號反应釜那缓慢减少的倒计时。
  危机,暂时解除了。
  他不仅稳住了產品质量,还意外地找到了延缓设备报废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工艺的理解更深了,孙强和小五也开始真正接触到了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
  这个小小的地下作坊,终於在技术上,真正扎下根来。
  “把之前退货的老张头,还有打电话抱怨的那些司机,都联繫一下。”李向前对孙强吩咐。
  “告诉他们,新货出来了,让他们免费试用。”
  他走到车间门口,看著外面灰濛濛的天空。
  “向前牌”润滑脂,该重新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