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试用传佳音
  首批“前进牌”润滑脂入了库,事情便顺畅起来。
  赵国栋和刘工打了招呼,设备科那边不敢再怠慢,很快就把这二十桶油分配了下去。选的都是些不起眼但磨损快的角落,几个车间的老旧皮带运输机轴承,嗡嗡响的水泵房,还有车间顶棚呼呼转的通风风机。
  效果来得很快。
  才过了两三天,负责维护这些设备的老师傅们就感觉到了不同。
  “老张,你听听,三號泵房那噪音是不是小多了?”一个穿著蓝色工作服的维修工,拧紧最后一颗螺丝,侧耳听了听。
  另一个满手油污的老师傅点点头:“是啊,昨天去检查,轴承温度也降下来了。那新来的『前进牌』,还真有点门道。”
  “可不是嘛,比那用了多少年的黄油强多了,以前恨不得天天去补油。”
  类似的话,在几个试用车间私下里传开了。工人们的感觉最直接,设备听话了,维护省事了,自然就对这新油有了好印象。消息零零散散,匯总到了车间主任那里,又反映到了技术科。
  这天,李向前按约定来厂里看看试用情况,刚走到鏜床车间附近,就被人叫住了。
  “小李师傅!”
  是钱师傅,他快步从一台普通车床旁走过来,油腻的手在围裙上擦了擦。
  李向前停下脚步。
  钱师傅走到跟前,脸上带著明显的兴奋,直接竖起大拇指:“小李师傅,你那油,真是神了!”
  他指了指身后那台还在转动的车床:“就这台,我平时也常开。以前加满黄油,顶多撑个三四天,齿轮箱就有点发涩,声音也不对。这次我跟刘工申请了点你的油加上……”
  钱师傅伸出一个巴掌,又加了两根手指:“七天!整整一个星期了!刚才检查,油位没怎么下,摸著齿轮箱也不烫,转起来那叫一个顺溜!”
  他语气里的讚嘆毫不掩饰:“这下可省心多了,以前隔三岔五就得停下来加油,耽误工夫。”
  李向前听著,心里有了底。实验室数据再好,也不如实际使用的反馈来得实在。
  “好用就行。”他回应,“钱师傅你多留意,运行时间、温度变化、噪音情况,最好简单记一下,后面匯总给技术科。”
  “欸,好嘞!这个我记著呢!”钱师傅用力点头。
  工人们的正面反馈,加上刘工那份无可辩驳的测试报告,像投入水面的石子,在红星厂內部激起了一圈圈涟漪。“前进牌”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那个修好了1a616鏜床的年轻人的牌子,更代表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好处。
  赵国栋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时机。
  几天后,红星厂的月度生產协调会在二楼会议室召开。烟雾繚绕,各车间主任、技术科骨干、生產调度等头头脑脑都聚齐了。
  会议按部就班地进行著,討论完上个月的生產指標完成情况,分析了几个老大难的技术问题后,赵国栋清了清嗓子,站了起来。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身上。
  “同志们,我说个事。”赵国栋环视一圈,“关於前进厂李向前同志研发的『前进牌』润滑脂,我们技术科组织了初步试用。”
  他拿起桌上一份简单的匯总材料:“根据设备科的分配记录,以及相关车间维修班组和操作工的初步反馈,结合刘工在理化实验室做的性能测试……”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结果非常积极。普遍反映,使用新润滑脂后,设备噪音明显降低,运行更平稳,部分设备的发热情况得到改善,润滑周期也显著延长。”
  他看向几个车间主任的方向:“一车间的老刘,你们那几台水泵的情况,你说说?”
  一车间主任是个微胖的中年人,他点点头:“赵科长说的是实情。那几台泵以前噪音大得很,换了新油,確实安静不少,维修组老王说轴承温度也正常了。”
  锻工车间的主任也跟著附和:“我们那边的皮带运输机,以前轴承老是过热,加黄油效果一般,这次试了『前进牌』,情况好多了。”
  刘工也適时补充了一句,声音不大但很清晰:“实验室数据也支持这些观察结果。『前进牌』的粘度指数和抗磨性能,优於我们现用的普通钙基润滑脂。”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事实和数据摆在面前,由不得人不信。
  赵国栋等议论声稍歇,继续说道:“鑑於初步试用效果良好,为了更全面地评估这款润滑脂的性能和適用性,也为了让更多设备能从中受益,我提议……”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清晰地说出自己的建议:“扩大『前进牌』润滑脂的试用范围。”
  “建议將试用扩大到更多普通工具机的齿轮箱,比如咱们厂保有量最大的几款臥车、立车的进给箱和主轴箱部分轴承。还有部分中等负荷的滚动轴承、滑动轴承。甚至可以考虑在厂內运输用的那几台电瓶叉车、平板车的传动部件上也试试。”
  这个提议一出,立刻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
  “我同意赵科长的意见,好东西就该大胆用。”一个技术科的工程师率先表態。
  “我们车间也支持,要是真能延长设备寿命,减少维修,那是大好事!”另一个车间主任也说道。
  刘工再次点头表示赞同。
  李向前並未参加这个级別的会议,但他知道,这一步至关重要。
  会议室里,大多数人都表示支持,气氛看起来很顺利。只有角落里,坐著设备科的一个副科长,是张德彪线上的人,自始至终没吭声,只是低头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主持会议的生產副厂长听取了各方意见,最后拍板。
  “好。既然大家意见比较一致,初步效果也得到验证,那就按照赵国栋同志的提议来办。”他看向赵国栋,“技术科牵头,制定一个详细的扩大试用方案,明確试用设备型號、数量、周期和数据记录要求。设备科和相关车间要全力配合。”
  “是!”赵国栋应道。
  会议结束后,赵国栋特意找到了在技术科办公室等消息的李向前。
  他脸上带著轻鬆的笑意:“向前,成了。扩大试用的事情定下来了。”
  李向前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具体方案,我们这两天细化一下,到时候通知你供货。”赵国栋拍了拍他的肩膀。
  李向前点头。
  事情,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只是,角落里那个沉默的身影,如同水面下的暗流,提醒著他,前路不会一帆风顺。
  他离开了红星厂。
  扩大试用的决议迅速扩散。
  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一线工人和维修班组。
  “听说了没?咱们车间那几台老掉牙的铣床,也要换前进牌的油试试了!”
  “真的假的?那敢情好!刘工做的那个实验,数据嚇人得很!”
  “可不是,三车间那几台水泵换了油,噪音小了一半,温度也下来了,谁用谁知道。”
  讚扬声在车间里、休息室里、甚至食堂排队的间隙悄然流传。
  李向前的“前进牌”,凭藉过硬的实力,正在贏得最基层用户的口碑。
  然而,阳光之下,总有阴影滋生。
  红星厂办公楼,一间朝北的办公室里。
  张德彪端著搪瓷缸子,慢悠悠地吹著漂浮的茶叶梗。
  一个设备科的副科长,正坐在他对面,姿態恭敬,语气却带著几分挑衅。
  “主任,现在厂里都快把那姓李的小子捧上天了。”
  “技术科赵国栋牵头,刘工背书,连生產副厂长都点了头,要扩大试用。”
  “听说连咱们科採购黄油的计划,都可能要受影响……”
  张德彪放下缸子,缸底在桌面上磕出轻微一声响。
  他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皮耷拉著,像是在打盹。
  “影响?”他哼了一声,声音不高,却带著一股陈年的威严。
  “一个街道小五金厂出来的东西,成分搞清楚了没有?有没有腐蚀性?长期用会不会出问题?”
  副科长立刻心领神会,身体微微前倾。
  “主任您说的是!这事儿是有点蹊蹺。那姓李的年纪轻轻,哪来这么大本事?”
  “我听说啊,他跟技术科那个刘工,还有赵国栋,走得挺近乎……”
  “这油到底是他自己搞出来的,还是从哪儿弄来的歪门邪道配方,谁说得清?”
  “万一是为了图表现,拿厂里的设备当试验品,出了事谁负责?”
  张德彪端起缸子,又喝了一口水,目光扫过窗外。
  “有些话,我不方便说。”他慢条斯理,“但道理,大家心里都该有桿秤。”
  “国营大厂,有国营大厂的规矩。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隨隨便便把东西塞进来的。”
  副科长连连点头:“是,是,主任说得对。”
  “这事儿,不能光听技术科一面之词。得让大家都议论议论,把好关。”
  张德彪不再说话,只是摆了摆手。
  副科长会意,起身告辞。
  办公室的门关上,隔绝了外面的喧囂。
  张德彪看著桌上的文件,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著桌面。
  李向前。前进牌。
  这两个名字,像沙子一样硌在他的眼睛里。
  风言风语,如同无形的尘埃,开始在红星厂的各个角落瀰漫。
  起初只是私下里的嘀咕。
  “那前进牌的油,听说是小作坊出来的,靠谱吗?”
  “谁知道呢,別把咱们的宝贝工具机给用坏了。”
  “听说是技术科硬推的,赵副科长跟那姓李的关係不一般。”
  “这里面,怕是有什么猫腻吧?”
  这些话,传不到大会上,却能在私底下发酵。
  一些原本就对李向前存有疑虑,或是与张德彪走得近的干部、老师傅,態度开始变得曖昧。
  扩大试用的具体方案,在技术科內部討论时,就遇到了一些软钉子。
  “这个型號的工具机比较精密,还是再观察观察吧。”
  “试用周期是不是太短了?万一短期效果好,长期有问题呢?”
  “数据记录要求这么细,会不会增加一线工人的负担?”
  各种“合理”的担忧和建议,让方案的推进速度慢了下来。
  这天下午,李向前正在自己的小院里,和孙强一起清点新进的原料桶。
  刘工找了过来。
  他脸色平静,但眉宇间藏著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小李,过来一下。”刘工把他叫到一边,声音压低。
  “最近厂里有些风声,对你的油不太好。”
  李向前心里一动。
  该来的,还是来了。
  “说什么了?”他问。
  刘工简单复述了几句听到的传言,无非是质疑来源、担心质量、影射关係。
  “源头,不用我说你也清楚。”刘工点了点,“老一套,上不得台面,但噁心人。”
  李向前沉默片刻。
  张德彪。
  除了他,不会有別人。
  上次仓库保管员的刁难是明枪,这次的谣言就是暗箭。
  “扩大试用的事,是不是受影响了?”他直接问核心。
  刘工嘆了口气,算是默认。
  “赵科长那边顶著压力,但有些老同志,还有设备科那边,借著这些风言风语,开始提意见了。”
  “方案还在磨合,估计要耽搁一阵子。”
  “你心里有个数,这事儿,没那么容易。”
  李向前点头。
  他清楚,技术过硬只是敲门砖,想在国营大厂站稳脚跟,远不止这么简单。
  “我知道了,谢谢你,刘工。”
  刘工拍了拍他的胳膊:“东西是好东西,这点我们技术科认。但厂里的水,深著呢。”
  他没再多说,转身离开了。
  孙强凑了过来,脸上带著担忧。
  “向前哥,是不是出啥事了?”
  李向前看著院子里码放整齐的原料桶,目光沉静。
  “没事。”
  “有人想给我们前进的路上,撒点钉子。”
  他的语气很平淡,听不出喜怒。
  张德彪的手段,比他预想的更阴柔,也更符合对方的身份。
  直接对抗风险大,散布谣言成本低,还能精准打击他的软肋——出身和资歷。
  扩大试用的阻力,只是开始。
  如果任由这些谣言发酵,不仅红星厂的订单会受影响,未来开拓其他市场的难度也会增加。
  必须想办法应对。
  但他不打算立刻反击。
  谣言止於智者,更止於事实。
  只要“前进牌”在试用中持续表现优异,那些风言风语自然会不攻自破。
  只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而张德彪,会给他这个时间吗?
  除了红星厂,是不是也该考虑其他的路子了?
  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