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会不会玩脱了?
  林枫所设想的是给指一些註定是坑的路。
  然后通过资源调拨將很多丑国顶尖的人才给吸纳进去。
  但隨著思考的深入,林枫心头不免冒出一丝担忧:
  会不会反而玩脱了呢?
  万一那些前世死活没突破的技术,现在被这些技术人员突破了,那可怎么办呢?
  不过,林枫觉得大概率不会。
  前世,老美在语音识別、无人驾驶和情感生成等几个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最终始终未能取得应用级的重大进展。
  这些领域的发展歷程简直就是一出荒诞剧,让人哭笑不得。
  语音识別这条路,林枫是记忆犹新。
  最开始,各大科技公司纷纷把目光聚焦在这一领域,期望通过智能助手来改变人们的生活。
  苹果推出了siri,谷歌推出了google now,微软也推出了cortana。
  尤其是微软的那个小娜当时伴隨著windows新系统一块出来。
  以windows那广泛的用户数作为陪衬,真好似人工智慧时代一下子就要来临了一般。
  这些產品的宣传简直是轰轰烈烈。
  围绕著语音方面的人工智慧人们也开始了盲目乐观。
  仿佛只要说几句简单的指令,生活就能自动化。
  但实际上,用户体验却频频遭遇滑铁卢。
  很多时候,语音助手根本无法准確理解用户的意图。
  在嘈杂环境下,识別率更是降得令人心寒。
  在这一过程中,行业內的“技术热”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愈发明显。
  儘管技术人员们日以继夜地加班,试图通过改进算法来提高准確性,然而机器学习的训练依赖於大量高质量的数据,这种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本身就耗时耗力。
  在长期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许多原本还满怀期待的用户也因为不耐烦而逐渐放弃了语音助手。
  等到2016年,儘管部分助手在智能家居控制、音乐播放等方面有所进展,但在实际生活中,它们依然显得力不从心,语音识別的真正普及遥遥无期。
  再说无人驾驶,这可是技术人员们的“白月光”。
  前世,隨著特斯拉的崛起,自动驾驶的梦想看似触手可及。
  各大公司纷纷投入重金,试图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
  谷歌、uber、福特等大牌企业都在积极布局,仿佛只要把技术搞到位,未来的街头就会是无人驾驶的世界。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是无情的。
  无人驾驶的技术虽然在感知、决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面对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它们依然无法全面实现安全驾驶。
  无论是复杂的交通信號,还是行人和自行车的突然出现,无人驾驶系统经常会陷入困境,导致各种交通事故的发生。
  儘管各大企业在技术上进行不断叠代,但法律、伦理和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始终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这期间,特斯拉等企业频频陷入舆论漩涡,消费者的信任度大幅下降,而政策监管的滯后也让无人驾驶的落地应用变得更加遥遥无期。
  而情感生成这个方向更是一言难尽。
  情感一贯被认为人和机器的最大区別。
  这个方向也因此一度成为人工智慧的终极目標。
  为了能够让机器理解和回应人类的情感,营造出“智能伴侣”的美好画面。
  前世,2014年起,就有大量的团队开始投入到情感计算的研究中,试图让ai理解人类的情感,並做出適当的反应。
  情感生成系统的构建背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然而,真正能够与人类进行深入对话的情感ai却始终未能诞生。
  儘管在语音合成、情感识別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进展有限。
  这些应用模型始终无法做到真正理解情感的复杂性。
  研究者们虽然在不断改进模型,但这些模型表现始终不尽如人意。
  缺乏了足够的“人性”,造成了人机互动的尷尬。
  就算有些技术团队声称已经取得了“突破”,一旦投入实际应用,往往也会因为缺乏人性化的交互体验而遭到用户的冷落。
  总之,前世这些方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內都鲜有真正意义的大突破。
  至於说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丑国的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毋庸置疑是很强的。
  另外,其技术核心也是丝毫不弱的。
  创新驱动內核搞得也不错,
  本著摸著鹰酱过河的原则,国內那时候没少拿这方面说事。
  不可否认,丑国的科研体系在过去几十年里,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文化。
  尤其是在技术人员的思想上也要灵活不少,確实不乏很多能想出天马行空创意的技术天才。
  试想,一群前途无量的技术天才,群策群力。
  背后是无数个无眠夜的奋战,且不乏顛覆一切的梦想。
  这股创新驱动內核,当然是不能小瞧的。
  不过呢,很多事情就是双刃剑。
  成也天马行空,败也天马行空。
  一个技术团队奔著一个方向狂奔,哪怕是註定撞南墙的。
  但要真有股破釜沉舟的劲,有可能真的撞破南墙,修成成果。
  但一个技术团队到处都是天马行空的思想,一人一个想法的情况呢。
  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而且人都是有私心的。
  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事情反而就没那么容易办成了。
  正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或许也可能是这样的原因导致了人工智慧发展处处碰壁。
  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一个猜测。
  可能也有別的可能。
  至於真相,谁知道呢?
  反正,前世很多人工智慧分支领域始终是寸步难行。
  这些分支用来坑人那是再合適不过了。
  不过话说回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凡事总要多想想万一。
  万一这些前世死活没突破的东西,现在被这些技术人员突破了,那可怎么办呢?
  想想看,这就像古时候的都江堰,原本是为了坑秦国,结果让秦国把蜀地整成了天府之国,滋润得不得了。
  也无所谓,真要出现了一些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大不了可以採用盘外招。
  想像一下一个技术项目马上就要出成果了,结果突然因为一些人为因素断资了呢?
  没有足够的资金那还研究个啥。
  真当科学就能靠用爱发电了。
  再比如,当一个骨干技术人员搞出一项核心技术突破之后。
  却被人重金收买,直接转头就走,改而投靠別的阵营呢?
  商业竞爭这很合理吧。
  再比如当技术人员奔著技术发展的方向一路狂奔,歷经千辛万苦搞出一项技术来了。
  结果莫名其名地遇到汹涌的民意以及复杂的指控呢?
  这些指控有可能有关於侵害隱私,有关於危害国家安全,有关於性別歧视,有关於……
  甚至不那么需要理由,完全可以是莫须有的指控。
  因为莫须有的指控,而被迫已经快到了应用层面的应用不得不停止。
  甚至开发人员都连带著遭受审查的情况也有。
  而以上操作都有可復现性。
  因为前世都真实出现过。
  就像谷歌的无人驾驶项目,原本进展得好好的,突然因为各种“市场环境变化”被削减了预算,研究停摆了。
  没有资金支持,哪怕团队再拼命也干不下去。
  搞科研,尤其是大项目,没有钱就是寸步难行。
  甚至连日常运营都维持不了,更別提继续开发了。
  到头来,研究只能胎死腹中。
  至於说技术骨干被挖走的例子,英伟达和amd之间常年以这样手段互坑。
  而说到那些莫须有的指控,谷歌在这方面表示有很多话想说。
  谷歌街景车项目就因为“拍摄隱私”被逼暂停。
  而后来谷歌率先搞出来的人脸识別被诉侵权,还要额外赔偿上亿美元。
  类似的遭到人脸识別侵权指控的还有微软和脸书。
  说起来被指控侵犯隱私什么的还好。
  组织点律师团队,或者政治游说。
  这些好歹还有点辩解的机会。
  比这些更过分的指控,是威胁国家安全。
  一旦某项技术被贴上“危害丑国国家安全”的標籤,直接讳莫如深起来。
  老实说,当你被指控危害丑国国家安全的时候,你最好真的有能危害到丑国国家安全的实力。
  否则就算关係特別硬,不死也得大出血。
  总之,乱七八糟的操作一堆。
  这个世界上呢成事或许很难。
  但想坏事太容易了。
  因此林枫也丝毫不担心会玩脱了。
  ===============
  (作家有话说限制字数,就占用一些篇幅说几句题外话吧,集中回復一下截止目前为止书友集中吐槽的內容:我前面是铺垫的內容有点多,看似废话不少,但我確定我前面埋下的伏笔都会用得到。我也知道节奏慢的文章很不番茄风,数据什么的也能直观反馈出来,但就这么著吧,不用说到几百万字的时候如何如何,到一百万字的时候前面的铺垫就都有用得到的地方,起码会发现我的思路基本没错。而且就像建房子盖地基一样,有些內容不铺垫不交代清楚后面难道凭空再补设定吗。
  有吐槽很多时候主角总是很多心理描写,確实是心理描写。但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呢,作者是想把主角想做什么事情以心理描写的情况下提前交代一下,万一书友觉得是毒点我就不往那个方向写了,提前交代一下思路总好过冷不丁的写出毒点然后让人直接跑路了强。结果好多不关心主角將来想做什么的,反而吐槽心理描写太多的,我也很无奈。而且如果不写思考的过程,想到什么做什么,没有思考的过程,会不会又觉得主角想一出是一出呢。
  另外关於学术、游戏、商业等方面的发展,有的感觉主线不明,但其实我觉得主线挺清楚的,就是重生回到过去变得比前世更牛逼而已,至於怎么更牛逼当然不仅局限在某一个领域,外掛那么多自然很多领域都要支棱起来,没人规定学术、商业甚至是政治这些是互相矛盾的,就像马斯克本身是首富,现在又搞政/治,然后还是工程院院士,基本也是多路並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