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青囊医书2
  唐泽仁也没再追问那个问题,又翻看著这本《青囊医书》,內容比道长口授的详尽很多,稍显疑惑地问道:
  “既然我们都有了华佗传承,您还让我还背那么多医书干什么?专心研读这本《青囊医书》不是更好吗?”
  道长笑了笑说道:
  “首先古代医书其言甚简,非资质绝佳之人不能窥其一二。再次,这些都经过了几十代的传承,有很多內容都经过抄写者的理解有所改变。
  就连目前流传最完整的《伤寒杂病论》,事实上也非仲景原著,有很多內容也是王叔和按照自己的理解而誊写的。
  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整理时难免会有失偏颇,这本书能保证有八成是与华佗相吻合就很不错了。
  所以读任何一个名家大作,都需要仔细甄別,用心领悟其中的奥妙。陈修园读书三千,叶天士拜师过百,这都是精研医学的典范。
  只有博採眾长才能真正学有所成,不读三世之书,不可为医,就是这个道理。
  再就是中医是讲整体的,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五臟六腑、气血津液是一个整体,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时代不同了,人的疾病和治法以及药物,也会隨著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我二、三十多岁时给人看病能做到十全八,就因为我那时经常游走於红尘之间,对世间的苦与乐感同身受。
  但后来按照祖师的规定,为了六根清静遁入深山修身养性,也就没有那么自信,对很多疾病也是束手无策。
  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棲身在深山中而远离尘世,让自己与这个世界脱节。有很多疾病自然无法理解病人的病因,也就无法准確的辨证施治。
  人不是机器,很多的疾病都是由於环境和情志的影响,最终体现到了身体的某个部位或系统上。
  所以不懂人世间的苦与乐,不融入社会,也无法成为真正的大医,我这两年才真正理解了大隱隱於市的道理。
  这也是我一直不愿意让你修道,希望你按照正常人去生活。从古至今的名医,没有一个是在远离尘世的深山中修炼出来的。
  那种看了几本医书,或者得到了什么秘籍,一下子就变成了无所不能的名医,就连扁鹊华佗也不可能。
  医术必须与时俱进,那就离不开现实生活。我们这几代其实已经误入歧途,所以医术也並不高明。
  我给你的这本《青囊医书》,除了最后那部分我也没练过,其他的內容已经全部传授於你,而你觉得自己的医术如何呢?”
  唐泽仁很尷尬地说:“弟子觉得也就刚入中医之门,还未登堂入室!”
  道长微微一笑说:“恐怕你的心里不是这么想的吧!当然了,以你现在的水平能做到十全六,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虽然和那些医院的医生相比算是很高的水平,可是如果严格来说,这只能算作一个下工。”
  唐泽仁知道《黄帝內经》上对医生的水平有一个评价標准,叫做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
  即使黄帝和岐伯这种神一般的存在,也不敢说包治百病,所以《黄帝內经》上没有十全十的说法。
  本来还有些自豪,心里確实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被道长说中心思,又马上惭愧地说道:
  “谨记师傅教诲!”
  道长知道唐泽仁毕竟还是个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既要打压让他別太膨胀,更多的是需要鼓励,让他有信心做到更好的自己,於是接著说道: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要记住,中医是经验医学也是实践医学,不多接触病人,空谈理论永远也成不了大医。
  但所谓的经验也並非都是自己亲手治疗过的,也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总结和领悟出来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最主要还在於自己的悟性。而不是单纯依靠別人传授,或者看过的病人多就能自然获得。
  很多人学了一辈子中医,也做了一辈子的医生,但是真正的水平並没多高,能做到十全四,在现在来说已经是很不错医生了。
  可是叶天士十三岁就成了名动当地的名医,这就是资质和悟性的不同,导致最终的成就也天差地別。
  你的资质和悟性远超於我,只要能守住本心,不囿於名利,以后的成就也会很高,成为当世华佗也不是没有可能。”
  唐泽仁知道,黄帝內经说的十全几,都是指一次治癒率,也就是一接触病人就能准確的辨症,並採用最优的治疗方案。
  並不是说医生给这个病人看过病,最后这个病人的病好了,就算是治癒。事实上有很多病人並不是医生治好的,而是自愈的。
  只要没治反导致病情恶化,没太伤正气,有很多病人通过自身的正气也能將邪气驱逐出体外。
  唐泽仁让道长这么一夸讚,心里马上就升起了一股豪气。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做一个济世大医,在古今名医录中也留下自己的传说。
  唐泽仁又和道长学习了一个暑假,这一个假期,道长也没再教他新的东西,都是以让他给人看病为主。
  偶尔会和他討论一下,一些特殊病例在不同情况下的治法。
  也主要是听他的见解,如果没有特別明显的错误,道长一般也不反驳,只是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因为中医治病有同病异治的说法,也就是同一种病,不同的病人,治法可能完全不同。
  也有异病同治的说法,看似不同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治法有时候又完全相同,这也可以说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再就是对於医生来说,对於同一个病人,让不同的医生来治疗,也许治法完全不同,但是都能治好。
  如果不是同时治疗同一个人,也很难评价谁的治法最好。
  但是世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因此两个医生同时治疗同一个人的情况也不可能发生,所以哪种治法最好,谁也说不好。
  他总觉得道长可能马上就要离开了,所以也很珍惜这最后的时光。
  因为这本《青囊医书》是道长抄写的,其中有一些观点其实已经掺杂了道长个人的理解。
  所以对於书中的內容,只要有一点儿不理解,马上就会和道长请教。
  这个假期也是收穫满满的一个假期,等他要开学时,道长说现在他已经完全出师了。以后能有多大成就,完全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等他高一第一学期寒假再来时,这里已经空无一人,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道观。
  道长是飘然而去,还是真的羽化飞升就不得而知了,总之从此再也没人看见过。
  高中的课程对於很多人来说非常难,但唐泽仁感觉很轻鬆,他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反覆研读那些医学经典。
  这些经典著作,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唯一让他遗憾的是,因为在县城里没人知道他会看病,也就没有机会给人看病。
  其实就是有人知道,轻易也不会找他。因为县城的医疗资源与山村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大家还是习惯选择那些正规的大医院。
  只能是到了寒暑假回到村里,才有实践的机会。可是毕竟接触的范围太小,病人也不会太多。
  与此同时,他感觉自己在练习气功时似乎也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早就能够运行大周天了,但是总也不能达到道长说的气隨意动的境界。
  而且在运行大小周天时,总感觉那种欲望特別强烈,而且根本无法控制,体內的气似乎在寻找一个出口。
  好几次都感觉身体就像是被放在火炉里,稍有不慎体內的气血將要从某一个出口喷涌而出,这就是道长说的走火入魔的前兆。
  按照道长的说法,等达到这个境界时,就不能太专注於炼精化气,而是需要链气化神,最后才能达到炼神还虚的境界。
  但是道长以及前几代的祖师也只是达到这个阶段,所以也没有如何控制真气,链气化神的具体方法。
  只是说到了这个阶段,需要开关展窍,但具体如何开关展窍,在整本书中都语焉不详。
  也就是说几代祖师都没找到正確的方法,他们也没有突破这个瓶颈。
  在最后的阴阳交通大法里,倒是有突破瓶颈之后的修炼方法,但是对如何突破瓶颈並没有说明。
  而且每当他试著按照上面的方法练习时,身体的反应更加强烈,让他想起一个词“爆体而亡”,所以失败两次后,再也不敢尝试了。
  毕竟能达到气隨意动的人,也只出现在传说中。他也不想成为武林高手,更不想得道成仙,只想提高自己的医术。
  能达到他目前这个水平,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没必要冒著走火入魔的危险,去追求那种未知的突破。
  高二上学期刚开学的一天中午,唐泽仁从食堂出来,准备回教室,突然有一个女生从后面快步追上来喊了一声:
  “唐泽仁!”
  回头一看,这正是杨天浩的妹妹杨静,也就一年多没见,完全大变样,变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了。
  不过听她打招呼的方式就知道,也和大马蜂一样,是个性格泼辣,大大咧咧的人。
  县一中的高中和初中在一个校园,在这里碰到应该也是上初中了,很高兴地问道:
  “哦!是小静啊!没想到在这儿碰见了!你初二了吧?”
  杨静显得很高兴,说道:
  “我今年初一!刚才从后面看就觉得像你,唐哥怎么不去我家了?”
  唐泽仁笑了笑说:“我想去也得能找到啊!”
  杨静这时才反应过来,也笑著说:
  “哦,我忘了,我们搬到县城后咱就没联繫过!学校食堂的饭太难吃了,以后周末还是去我家吃吧!”
  唐泽仁很客气地拒绝道:
  “我感觉还可以,不去了。”
  杨静还是很热情地邀请道:
  “去嘛!我妈还总念叨你呢,还说我哥要是像你这么上进,有你一半懂事她就省大心了!”
  很快就到了上课时间,唐泽仁一边回教室,一边很敷衍地回了一句:
  “再说吧!”
  到了周末的下午放学时间,杨静直接就去了他们班的门口,看他从教室出来,喊道:
  “唐哥,走吧,我哥在校门口等著呢!”
  这时唐泽仁想拒绝也不好找理由了,不过他本来也有些想去。
  一是杨天浩也算是关係还能过得去的哥们儿,在县城除了现在的同班同学,他还没有熟悉的人,二也是想趁机改善一下伙食。
  学校食堂的伙食確实很差,很多像杨静这样家在县城离学校不远的学生,都是吃一两顿后就选择中午也回家吃饭。
  他这种住校的,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食堂吃,都快吃吐了。
  一出校门,就看见杨天浩穿著格衬衫戴著墨镜,梳著中分头,还打了摩斯,站在一辆小汽车旁抽菸,看著从校门里往外走的学生。
  唐泽仁知道,这小子並不是看他和杨静,而是在盯著那些美女看。
  因为他和杨静並排走出校门时,杨天浩的目光被两个骑自行车的女生吸引到了另一边,直到两人走到车旁杨天浩才发现他俩。
  “老大,你不够意思啊,来县城上学也不和我打招呼,要不是小静说在校园里碰到了你,我都不知道!”
  杨天浩连初中也没毕业就来了县城,所以唐泽仁最后去了哪里,他完全不知道。
  虽然所有认识唐泽仁的人都知道,他一定能考上一中。但那个年代,有很多人为了早点工作,选择上中专。
  还有一些人因为家庭原因,虽然学习好但不能继续学业也很常见,所以杨天浩说这话也並不能算虚偽。
  唐泽仁不太喜欢杨天浩这种流里流气的打扮,但是人家对自己这么热情,也不能失了礼数,也开玩笑地说:
  “这不是怕耽误杨总挣钱吗?看来你这两年混得很不错,都开上小汽车了!”
  杨天浩很得意地说:“那是!咱学习不行,但能力並不比別人差,我现在是公司的经理,管著好几个项目呢。
  老大是只爱学习的人,也不懂社会上的事。我上了社会才知道,人和人的能力真和学习好坏一点儿关係也没有。
  你看猛子以前在学校多牛掰,体育好学习也挺不错的,可是一离开学校什么也不是,出来一年多了,还在工地上扛水泥呢!”
  唐泽仁和齐猛是真的好兄弟,和杨天浩其实完全就是对方一厢情愿,他不太喜欢这个人。小小年纪就那么虚偽,而且太势利,很会见风使舵。
  对比自己强的人,是想尽一切办法巴结討好,对比自己差的人,又是那种盛气凌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