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重回现场勘察
  第182章 重回现场勘察
  与此同时,李旭和王佳教导员带领著一组人员,负责对案发现场周边的几个村落展开地毯式摸排。
  与往常不同的是,这片原本应当熙熙攘攘的村落,如今却人烟稀少,大多房屋空置,只有零星几户还有人居住。
  原本预计需要十个工作组耗时两天才能完成的排查任务,因为实际居住人口远低於预期,不到半天时间,进度就已接近80%。
  王佳和李旭站在村口的石板路上,手里拿著刚刚匯总起来的排查清单,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一高效率的推进让他们略显欣慰。
  王佳语气中带著一丝振奋:“李队,照这个速度,今天之內完成全部摸排应该没问题。”
  但很快,他的表情又重新凝重起来。
  他低头看了一眼手中的名单,继续说道:“但目前排查下来,手上有疤痕的一共只有十个人,而且都是年轻人。”
  “按案发时间倒推,那时候他们都不超过十岁,根本不具备作案条件。”
  听到这里,王佳教导员眉头紧锁,李旭也陷入沉默。
  他缓缓说道:“確实棘手。”
  “如果前期现场勘查的推断没错,嫌疑人確实受了伤,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他早已离开此地,要么,他已经不在人世。“
  两人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站在石板路上,几乎同时拿起水杯喝了一口,仿佛想借凉水压下心头的焦虑。
  李旭沉吟道:“如果嫌疑人真的已经离开,或者已经死亡,那我们现在的摸排——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走在错误的方向上?
  “案件侦破有时候就是这样,投入越大,越接近真相?
  “也不一定,有时候,只是在无限地接近零。”
  他们彼此对视一眼,都能从对方眼中看到沉重的困惑。
  儘管时间不断推移、排查不断深入,但真正有价值的线索却丝毫没有浮现。
  別说符合全部条件的对象,就连稍微可疑的人员,也一个都没有找到。
  就在一片沉寂之中,王佳教导员缓缓开口:“之前在实验室里,技术队反覆確认过,现场血跡不属於受害人,极大可能就是犯罪嫌疑人留下的。“
  “而且,从血跡形態来看,对方应该受了不轻的伤。”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低沉:“如果那个人当年作案后就远走他乡,或者因伤重已不在人世,那咱们现在的所有努力——的確可能是白费力气。“
  二人再次陷入沉思,空气中的压抑几乎凝固了时间。
  案件的突破口,究竞在哪里?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旭和王佳脑海中同时浮现出一个名字—姜东。
  这位总能带来突破性思路的年轻人。
  此刻是否还能提供新的方向?
  两人心中都升起一丝期盼。
  李旭转向一旁的教导员,语气沉稳地说道:“这个案件侦办到现在,已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也排除了无数可能性。“
  “眼下到了最关键的阶段,就是如何通过这些血跡和相关物证,准確锁定嫌疑人的身份。”
  话音刚落,李旭口袋里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他取出手机一看,来电显示正是“姜东”。
  顿时眼睛亮,他笑著对眾说:“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
  “刚才,我们还在討论这个伙子,没想到他这就来电话了。”
  说著,李旭滑动接听键,同时特意开启了免提功能,好让教导员也能实时听到通话內容。
  自从姜东被借调到市公安局协助办案以来,他每次来电几乎都能带来重要线索,两位领导早已习惯通过他的发现获取关键情报。
  电话刚一接通,李旭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喂,姜东吗?”
  “我们正好有个重要发现要跟你探討。”
  “刚才我们在復盘现场时注意到一个异常现象:凶手选择的入室路径非常特別,既不是木门,也不是玻璃窗,而是通过钢筋的夹缝进入室內的。你怎么看这个情况?”
  电话那头的姜东显然已经做过深入思考,立即回应道:“您说得对。”
  “我刚刚仔细研究了现场拍摄的原始照片,特別是钢筋的尺寸数据。”
  “实际上,我还特地回到现场覆核过,那些钢筋的粗细程度相当惊人,比我们的小手指还要粗一些。”
  “我在想,以普通人的力量,是否能够轻易拗弯这种规格的钢筋?“
  “另外,虽然现在钢筋呈现弧形弯曲,但这个弯曲弧度所反映出的力道和体量,可能並不符合我们常规认知中的人类手臂力量范围。“
  这句话让李旭心头猛地一沉,仿佛有什么东西重重敲击在他的意识深处。
  他倏然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疑不定的光芒,脱口问道:“你的意思是—?”
  姜东目光沉静,却语出惊人:“我是说,在这起案件中,凶手虽然没有藉助工具暴力破门、留下明显的侵入痕跡,但有没有可能——他其实使用了另一种我们尚未注意到的工具?“
  “另一种——更隱蔽、更专业的工具。”
  一瞬间,李旭只觉得耳边嗡嗡作响,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案发现场那扇窗那个边缘呈橄欖形的破口。
  他们当初不是没有怀疑过,甚至专门请来特警队中肌肉最发达的几个队员,尝试徒手开相似的钢窗结构。
  结果呢?
  即便多人合力,也极其艰难,几乎不可能做到悄无声息。
  而现在,姜东竟將这个问题重新推到眼前用一种近乎冷静到残酷的语气。
  李旭深吸一口气,声音有些发紧:“你是说——凶手很可能藉助了某种工具?”
  “是,”
  姜东斩钉截铁地回应,“应该用了。”
  就在这时,一直站在旁边的教导员王佳也轻轻笑了一声。
  “使用工具並不奇怪,工具本身没有特定性。“
  “能把窗户撑开到那种程度,理论上符合条件的工具——其实不少。”
  姜东点了点头,接著说:“嗯。一般来说,我们很难迅速锁定究竟是哪一种。”
  “就我的认知而言,要把那种硬度的钢窗撑开成,所需的承重力和机械强度——绝非普通人力所能及,也绝不是日常工具能做到的。“
  他停顿了两秒,仿佛在脑海中迅速检索所有可能性,然后继续说道:“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和入□形態,普通家庭不太可能备有这类专业器械。“
  “建筑行业常用的扩张设备往往笨重、不易携带。”
  “而我想到的是也许来自另一个行业,比如——汽车维修。”
  他声音一沉,清晰吐出三个字:
  “千斤顶。”
  “千斤顶”!
  就在这一剎那,王佳与李旭两人如遭雷击,猛地僵在原地。
  这个工具,他们太熟悉了。
  每次车辆保养、轮胎更换,维修工人俯身操作的那种液压装置一体型不大,力量却极其惊人,能稳稳地將整台车顶起。
  那一瞬间,两人脑海中仿佛闪过一道刺眼的白光。
  那个橄欖形的破口、光滑而暴力的撑开痕跡、没有撬压损伤的边缘...
  原来答案早已摆在眼前,只是他们从未將它和罪案现场联繫在一起。
  这是一种他们完全未曾深入联想的工具,它太日常,太“合理”,反而成了思维中的盲区。
  李旭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椎窜升而上,震得他一时说不出话。
  他下意识地看向王佳,对方也同样面色凝重、眼神震动。
  他们都被这个突然指向的可能性干蒙了。
  这一刻,李旭甚至有些恍惚。
  他仿佛能看见那个隱藏在夜色中的身影,手持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千斤顶,冷静、熟练地將窗隙悄悄撑开—
  稍微思考了一下,王佳陈开口说道:“这毕竟只是推断,我们还需要更多实质性的依据才行。”9
  “不能仅凭可能性就轻易推翻原有方向。”
  “况且除了千斤顶这类工具,也不能排除有人本身力气极大,能够凭藉自身力量造成金属形变。”
  李旭顿了顿,在电话这头补充道:“关於这个结论,我们必须非常慎重。”
  “之前我们根据现场痕跡和力量需求,初步推断犯罪嫌疑人应当体力出眾、肌肉发达。“
  “如果现在突然转向,调查方向就可能与最初设定完全相反,甚至背道而驰。”
  王佳听后也表示赞同:“確实如此。”
  “前期我们在排查嫌疑人的时候,一直把体型和体力作为关键筛选条件。”
  “如果现在全盘推翻,就意味著我们必须对前期的侦查结论重新復盘,这个工作量很大,也可能会引起方向上的混乱。“
  电话另一端的姜东並没有受到他们质疑的影响,依然冷静地澄清道:“李队、王教,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推测。“
  “但我始终认为,在这个案件中,通过那种特殊的、椭圆形的撬压痕跡来看,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开放地考虑犯罪嫌疑人的身体状况?”
  “即便是一个身体瘦弱的人,只要藉助千斤这类工具,也完全可以实现窗框的形变,轻鬆进入现场。”
  儘管姜东说得不无道理,这种可能性也確实存在,但王佳教导员心中仍有些疑虑。
  案件进行到这个阶段,每一步决策都至关重要,一旦方向错误,不仅会浪费宝贵的侦查时间,更可能让真正的嫌疑人趁机逃脱。
  更何况,对犯罪嫌疑人身体素质的刻画,是前期专案组多次討论达成的共识,甚至局长也亲自参与过研判。
  此时,若全盘否定,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调整,更关乎团队之前的努力与判断,甚至包括上层领导的决策认同。
  作为专案组的一员,他不得不考虑这些现实因素。
  万一推断错误,不仅侦查將陷入被动,还可能影响到整个小组的声誉与信任。
  想到这里,王佳觉得,儘管姜东的视角新颖且具有启发性,但在没有更强证据支撑之前,贸然转向確实风险太大。
  他意识到,刑侦工作既需大胆假设,也需谨慎求证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多方关注、责任重大的案件中。
  思考良久,他转头望向身边的王佳,手指缓缓从那个按键上移开,语气沉稳地问道:“你怎么看?”
  此刻,王佳心中確实有些为难。
  他与李旭合作多年,默契十足,自然清楚对方在担心什么—重启案件调查虽有必要,却也不能不顾及程序上的稳妥与安全。
  王佳沉吟片刻,声音清晰而冷静:“这个案件,我们可以分两个层面来处理。”
  “虽然我们决定重启工作,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任何纸面的会议纪要。,“也就是说,在程序上我们仍有迴旋的余地。”
  “我建议,在不触动原有安全结论的基础上,以新思路展开调查。”
  “若调查顺利、真有突破,届时再把新结论补充进档案。”
  “如果最终没有进展,那就当作今天什么也没发生,一切维持原状。”
  王佳听完,眼前顿时一亮,点头称许。
  “好,这主意非常稳妥。”
  他隨即接通电话,语气果断地向对方確认:“就按刚才教导员说的思路调整方向除了常规排查之外,重点排查汽修行业相关人员,留意手臂带疤痕者,尤其是与死者存在关联的对象。”
  “同时,也要注意职业特徵与身体痕跡之间的关联,这一点很重要。”
  “李队长!我这就和方妍、师兄两人再回现场一趟。”
  旁边的小汪有些疑惑:“现场?”
  “不是刚从那回来吗?”
  他忽然觉得自己对姜东的破案思路有些跟不上。
  要说年龄差距,其实两人之间並无太大代沟,可姜东那种跳跃性的思维模式,有时仍令他感到措手不及。
  姜东说道:“我想再去看看那扇被破坏的属窗。”
  “如果作案工具是千斤顶,那么在窗框的局部位置,很可能还残留著受压变形痕跡。”
  “般千顶,不见得能弄得那么精准。”
  “行,走吧!”
  “今天,我们就陪你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