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提前开启工业革命!
  当把內外两重需求重叠在一起之时,朱允熥脑子里顿时有种,混乱逐渐变得清明的感觉。
  “所以……现在就很明確了。”
  “先让大明皇朝內部支棱起来,初步达到可以出海的条件,之后在实行『在內谋发展,在外兴贸易』的方针,双管齐下,这个雪球就能够滚动起来了。”
  朱允熥点了点头,面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
  他深吸了一口气伸了个懒腰。
  隨后便將目光集中在了写有【生產力三要素】的宣纸上。
  正如蒋瓛默默记下的那样。
  这上面只有三点纲领,朱允熥之前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细细思考这件事的细节。
  现在登基大典也已经结束了,老朱下葬的时间也定下来,玻璃有了一定的存货,番薯藤长势也喜人,朱允熥也算是有时间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这件事情了。
  他捏著手中的凝神沉思起来。
  生產力三要素,由著名的马老师提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说起这个。
  就得感谢大学强制性学习马老师学说的这个机制了。
  朱允熥前世就是一个偏向於追求完美的人,所以当时即便对这种东西不是很感兴趣,但为了加权平均分,他还是认真地学习了这一门课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地敷衍个六十分。
  不过后来,隨著他认真学习下来。
  才体会到。
  马老师是真尼玛牛逼。
  顿了顿,朱允熥收回了飘飞到二十一世纪去的思绪,提笔在之前写过纲领的宣纸上。
  在【一、劳动者】这一行下面写下了【物质要素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几个字,这是马老师的定义。
  其实,用人能听得懂的话来说就是:干活的和消费的。
  也就是说。
  要把人口提升起来。
  这个时代不像二十一世纪,生娃还要考虑一大堆,这时候几乎所有人脑子里都有著“传宗接代”的思想钢印。
  这孩子生出来养不养的大才是问题。
  而对人口数量最大的限制,无非就是食物了。
  好在朱允熥十年前就下了一手閒棋,让马三宝留意番薯、玉米、土豆这一类高產量的东西,而他也是比较幸运,真的找到了几根番薯藤!
  只要能把番薯成功种出来,这一点就不用担心了。
  条件成熟之后再去美洲,把土豆、玉米等其他高產量食物也带回来就齐活了,届时人口数量必定会出现爆炸式增长。
  朱允熥下意识看向乾清宫后院,面上露出笑意。
  然后便低下头。
  写下了【番薯、土豆、玉米……】
  “接下来就是这第二点。”
  “生產资料: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的总和……”朱允熥一边回忆著,口中喃喃,同时也动笔在第二点下面的空白处写下了这些內容。
  这一点简而言之可以归纳为:生產工具!
  朱允熥几乎不带任何思考地,就在下面写下了【工业革命】这四个字,笔力遒劲,龙飞凤舞。
  一如他此刻翻涌澎湃的心情。
  工业革命的出现,几乎在这个世界的时间上划下了一个截断一般,直接改变了落后的生產方式!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最先开启的英国,通过国內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再加上海外贸易、殖民统治,积累了丰富的资本,也在十八世纪后半期成就了一个日不落帝国。
  也为欧洲抢掠全球奠定了基础,歷史上,五百多年后的中国,就是吃了发展落后的亏。
  以往,【工业革命】这种字眼,只出现在课本里,只出现在自己的想像之中。
  而现在。
  这件事情。
  要由他,朱允熥,一手开创、推动並发展起来!
  而且这一次,不是从欧洲开启,而是从东方开启!!
  占儘先机的。
  也不会是欧洲,而是大明!!
  【飞梭织布机!】
  【珍妮纺纱机!】
  【蒸汽机!】
  朱允熥一双眸子里仿佛藏著利刃,右手手腕隨著笔尖的狼毫微微抖动,一气呵成地在第二个空白处写下了这些字眼。
  飞梭织布机可以大大提高织布的速度。
  珍妮纺纱机,提升的则是纺纱的效率和速度。
  这两样东西,拉开了工业革的序幕,也促成了蒸汽机的发明,至於蒸汽机的出现就更不必言说了。
  一口气写下这些,朱允熥长舒了一口气。
  纵然有常人所不能比擬的沉稳心性,此刻握笔的手也不由得微微有些颤抖。
  他凝神沉默了片刻,便立刻收回自己的思绪。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朱允熥知道。
  想要真正用自己的手掀起这场革命,必须从每一个细节开始思考、考虑。
  暗暗思索了片刻,他在【珍妮纺纱机】的后面,写下了字体稍小的【王禎农书】和【水转大纺车】两项內容。
  其实。
  大部分人都知道,英国的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可是却鲜少有人知道。
  在中国古代,早在工业革命四百年前就有人发明了类似的纺纱机,而且其效率还远远超过了“珍妮纺纱机”的第三代更新改良版本——骡机!
  这种纺织机被记载於1313年的《王禎农书》上,可以用水力驱动,他把这种水力纺纱机称为“水转大纺车”,而且在《王禎农书》上,详细地介绍了其结构、性能以及当时的使用情况,並且附上了这种机器的简要图样,证据確凿。
  只可惜,这种机器並没有被大力发展使用,流传下来。
  究其原因,
  主要是在中国古代,劳动力极其廉价,对於生產者和官府来说,人工比机器便宜,与其造新机器,不如多用几个人。
  “来人!”朱允熥出声喊道。
  立刻有候在外面伺候的小太监应声走了进来:“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去给朕找书!”
  “前朝有个人叫王禎,给朕下去查,他写的书,有多少算多少,全部给朕找来!”朱允熥一边说著,一边在一张纸上写下了【王禎】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