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陆太郎与姜文的甜蜜期
和李杨见面约在北电不远的一家不起眼饭店里。
主要这傢伙刚好最近都在首都,而叶柯乾脆借著转机的机会与他见上一面。
省的时不时来个夺命连环扣,追叶柯赶紧来商量。
一进店就看到李杨这傢伙有点萎靡不振的样子,好似最近被折磨不轻,估计是因为剧本审核的缘故。
其实两人已经商量好了投资,共同出资一百万各占一半,其中开机时叶柯先出二十万,后续再把剩余钱补上。
而这些钱,已经把叶柯这几个月所有的片酬都给压上。
当然,其实还可以吃个软饭,就可以一次性直接到位所有资金。
但是叶柯有足够自信,至少在开机前弄到剩余的资金。
毕竟现在连剧本审核都是个问题。
叶柯走近开口:“你这是怎么了,搞成这嫣儿吧唧的样子。”
李杨一副虚弱无力:“別提了,连著几次剧本被打回来,我改了又改,头髮都掉了一把。”
申请电影拍摄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剧本备案、拍摄许可等。
而第一步前期准备,就是剧本与备案。
完成完整的剧本,確保內容符合,並且不涉及各种敏感事件。
过审后就可以拿到拍摄许可了。
后面就是拍摄成片审核,审核过了,然后就是关於上映的相关事情了。
只是现在听著李杨这么一说,好像连剧本都有点难过了。
现在看来一开始剧本审核就有点难过了。
其实过审了,后续成片也难了。
前世的盲井也是,最后还是通过地下渠道传播引发热议。
毕竟现在导演很多都是如此。
叶柯想了下劝道:“要不然先把剧本修改,两个版本的了,不然我怕你到时候一部成名。”
可最后到13年《盲井》才获准公映,但需刪减部分血腥镜头。
其实就算解禁后,仍鲜少在主流院线上映,多以艺术影院或学术放映形式呈现。
毕竟这是一件真实事件改编的,而原故事更为黑暗血腥。
听著叶柯的建议,似乎也想不到別的更好办法,李杨只能抿了抿嘴:“確实,现在只能是这个办法了。”
似乎有点想通了,李杨这才恢復一些状態问道:“你这又是要跑哪个剧组去,来得及么。”
知道他不是担心自己来不来得及赶飞机,而是到时候盲井开机能不能赶上。
叶柯笑道:“嗨,听老板们安排,当个龙套先试试水电影咯。”
对於那天赵文卓的好意,以及后面亲自打来电话的黄建新,叶柯还是同意了。
不是为了去看热闹,更不是为了看陆太郎哭。
只要想看看这些大佬们如何拍电影。
听到不是拍电视剧而是电影,李杨有些意外说道:“电影?可以啊,谁的。”
叶柯简单直接说道:“导演是陆川,姜文是主演。”
“姜文主演?”
听到这个名字,李杨自己都忍不住乐了。
圈里人谁不知道这傢伙性子,听那导演名字,估计是个新人,估计八成有热闹了。
想到这,李杨觉得丟掉那鬱闷的情绪,想要一同前往。
最终,还是道別李杨,叶柯独自转机到贵省那边。
毕竟影片改编自小说,以西南边陲小镇为背景,所以整个寻枪剧组直接在贵省这边拍摄。
把《鬼子来了》送到坎城,拿到了评审团大奖,然而姜文回国后,就悲伤的背上了五年不能担任导演的奖励。
所以生活百无聊赖,刚好,有人托朋友递来个本子。
这人正是陆太郎,他托朋友把剧本带给姜文,其实心里没敢抱任何希望,无非是了却心愿,不留遗憾。
倒是想不到机缘巧合,对上眼了。
贵人出手,拔刀相助,姜文担纲主演,同时担任监製。
拿出摸爬滚打几十年积累下的声誉和人脉为陆川做担保,拉来了投资、演员、场地……
甚至连中影掌门人的韩三平担任製片人,不仅亲自南下筹钱,捎带还客串了警察局长的角色。
所谓《寻枪》,顾名思义。
一个警察丟了枪,寻找枪的故事。
后来电影上映,虽然掛著陆太郎的名字,但影迷普遍公认这是姜文的电影。
据说,爱写日记的陆太郎曾写过。
姜文加盟剧组就说过:“这是陆川的本子,陆川的戏,我不能夺他的东西,非要有人担保,我可以监製。”
同时陆太郎也写过將二者关係比作师徒,称其为生命中最大的奇蹟。
倒是有当时剧组人员爆料,陆太郎和姜文合作非常痛苦,做不了主,任由姜文摆布。
还有姜文欺负陆太郎的说法,说陆太郎受不了姜文独断,哭著打电话给投资人诉苦。
总而言之,观眾对於陆太郎之后几部电影,只有志大才疏,看不出处女作的惊艷。
自然,就產生了怀疑。
另一方面,则是姜文风格过於明显。
姜文的电影风格,常追求模糊隱晦,又意蕴深沉的奇妙状態。
为了把话绕开干扰递给观眾,只能说一半藏一半,留下烧脑拧巴的蛛丝马跡。
翻译翻译,才能知道什么他x的叫他x的惊喜。
看懂了,那就是让学,看不懂,也就成魔怔。
电影为影迷津津乐道的,正是姜文风格掩盖住了陆太郎的才气。
总之,叶柯有点千里迢迢来受罪,確实这边太不方便了。
倒是可能因为整个剧组刚刚开工,所以目前氛围还算不错。
看到叶柯,叼著烟的姜文爽笑道:“哈哈又有新人来了,陆儿,给他安排什么角色。”
正安排剧组工作的陆川听到这话,也走了过来。
叶柯则是谦虚喊道:“姜导,陆导。我是黄建新导演介绍过来的。”
闻言眼前不由一亮,姜文很是豪气说道:“还是老黄安排来的,那就妥了,陆儿给他安排个大活。”
虽说不认识叶柯,但还是熟悉黄建新的为人,从不乱来...
主要这傢伙刚好最近都在首都,而叶柯乾脆借著转机的机会与他见上一面。
省的时不时来个夺命连环扣,追叶柯赶紧来商量。
一进店就看到李杨这傢伙有点萎靡不振的样子,好似最近被折磨不轻,估计是因为剧本审核的缘故。
其实两人已经商量好了投资,共同出资一百万各占一半,其中开机时叶柯先出二十万,后续再把剩余钱补上。
而这些钱,已经把叶柯这几个月所有的片酬都给压上。
当然,其实还可以吃个软饭,就可以一次性直接到位所有资金。
但是叶柯有足够自信,至少在开机前弄到剩余的资金。
毕竟现在连剧本审核都是个问题。
叶柯走近开口:“你这是怎么了,搞成这嫣儿吧唧的样子。”
李杨一副虚弱无力:“別提了,连著几次剧本被打回来,我改了又改,头髮都掉了一把。”
申请电影拍摄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剧本备案、拍摄许可等。
而第一步前期准备,就是剧本与备案。
完成完整的剧本,確保內容符合,並且不涉及各种敏感事件。
过审后就可以拿到拍摄许可了。
后面就是拍摄成片审核,审核过了,然后就是关於上映的相关事情了。
只是现在听著李杨这么一说,好像连剧本都有点难过了。
现在看来一开始剧本审核就有点难过了。
其实过审了,后续成片也难了。
前世的盲井也是,最后还是通过地下渠道传播引发热议。
毕竟现在导演很多都是如此。
叶柯想了下劝道:“要不然先把剧本修改,两个版本的了,不然我怕你到时候一部成名。”
可最后到13年《盲井》才获准公映,但需刪减部分血腥镜头。
其实就算解禁后,仍鲜少在主流院线上映,多以艺术影院或学术放映形式呈现。
毕竟这是一件真实事件改编的,而原故事更为黑暗血腥。
听著叶柯的建议,似乎也想不到別的更好办法,李杨只能抿了抿嘴:“確实,现在只能是这个办法了。”
似乎有点想通了,李杨这才恢復一些状態问道:“你这又是要跑哪个剧组去,来得及么。”
知道他不是担心自己来不来得及赶飞机,而是到时候盲井开机能不能赶上。
叶柯笑道:“嗨,听老板们安排,当个龙套先试试水电影咯。”
对於那天赵文卓的好意,以及后面亲自打来电话的黄建新,叶柯还是同意了。
不是为了去看热闹,更不是为了看陆太郎哭。
只要想看看这些大佬们如何拍电影。
听到不是拍电视剧而是电影,李杨有些意外说道:“电影?可以啊,谁的。”
叶柯简单直接说道:“导演是陆川,姜文是主演。”
“姜文主演?”
听到这个名字,李杨自己都忍不住乐了。
圈里人谁不知道这傢伙性子,听那导演名字,估计是个新人,估计八成有热闹了。
想到这,李杨觉得丟掉那鬱闷的情绪,想要一同前往。
最终,还是道別李杨,叶柯独自转机到贵省那边。
毕竟影片改编自小说,以西南边陲小镇为背景,所以整个寻枪剧组直接在贵省这边拍摄。
把《鬼子来了》送到坎城,拿到了评审团大奖,然而姜文回国后,就悲伤的背上了五年不能担任导演的奖励。
所以生活百无聊赖,刚好,有人托朋友递来个本子。
这人正是陆太郎,他托朋友把剧本带给姜文,其实心里没敢抱任何希望,无非是了却心愿,不留遗憾。
倒是想不到机缘巧合,对上眼了。
贵人出手,拔刀相助,姜文担纲主演,同时担任监製。
拿出摸爬滚打几十年积累下的声誉和人脉为陆川做担保,拉来了投资、演员、场地……
甚至连中影掌门人的韩三平担任製片人,不仅亲自南下筹钱,捎带还客串了警察局长的角色。
所谓《寻枪》,顾名思义。
一个警察丟了枪,寻找枪的故事。
后来电影上映,虽然掛著陆太郎的名字,但影迷普遍公认这是姜文的电影。
据说,爱写日记的陆太郎曾写过。
姜文加盟剧组就说过:“这是陆川的本子,陆川的戏,我不能夺他的东西,非要有人担保,我可以监製。”
同时陆太郎也写过將二者关係比作师徒,称其为生命中最大的奇蹟。
倒是有当时剧组人员爆料,陆太郎和姜文合作非常痛苦,做不了主,任由姜文摆布。
还有姜文欺负陆太郎的说法,说陆太郎受不了姜文独断,哭著打电话给投资人诉苦。
总而言之,观眾对於陆太郎之后几部电影,只有志大才疏,看不出处女作的惊艷。
自然,就產生了怀疑。
另一方面,则是姜文风格过於明显。
姜文的电影风格,常追求模糊隱晦,又意蕴深沉的奇妙状態。
为了把话绕开干扰递给观眾,只能说一半藏一半,留下烧脑拧巴的蛛丝马跡。
翻译翻译,才能知道什么他x的叫他x的惊喜。
看懂了,那就是让学,看不懂,也就成魔怔。
电影为影迷津津乐道的,正是姜文风格掩盖住了陆太郎的才气。
总之,叶柯有点千里迢迢来受罪,確实这边太不方便了。
倒是可能因为整个剧组刚刚开工,所以目前氛围还算不错。
看到叶柯,叼著烟的姜文爽笑道:“哈哈又有新人来了,陆儿,给他安排什么角色。”
正安排剧组工作的陆川听到这话,也走了过来。
叶柯则是谦虚喊道:“姜导,陆导。我是黄建新导演介绍过来的。”
闻言眼前不由一亮,姜文很是豪气说道:“还是老黄安排来的,那就妥了,陆儿给他安排个大活。”
虽说不认识叶柯,但还是熟悉黄建新的为人,从不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