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出名要趁早
  “如今正值春暮,不如就以此出一题,看看诸位能否以策论见长短。”
  话音未落,眾人面面相覷。
  即兴作策,难度可比作诗高多了。
  谷夫子从容说道:“题目便是『春暮时节,地方农事若何勃兴』,题意简要,不拘篇幅,但求理明见远。”
  席上片刻寂静,隨后有人低声提笔,开始落墨。
  徐清咬了咬牙,脸色黑沉。
  他虽作诗算得上工整,但策论素来不是强项。
  他心里不甘,脑中翻来覆去,却总理不出个清晰的思路。
  席上的眾人大多也都眉头紧锁。
  相比下,谢景就显得从容镇定许多。
  他低眉思索片刻,便提笔写下开头。
  徐清瞥见这一幕,內心更加焦躁。
  他眼前的纸张上还空空如也,脑海中的思绪却乱成一团。
  他强迫自己冷静,最终匆忙写下一段。
  但越写越觉难以下笔,最后草草收尾。
  心中更是已有几分自知之明。
  这一场,他又比不过谢景。
  不多时,谷夫子示意停笔,文章被收集送到诸位夫子面前。
  谷夫子逐一查看文章。
  他眉头微蹙,看过几篇后没有过多点评。
  徐夫子看著谢景的文章,目中露出几分讚赏之意。
  “谢景此篇策论思路清晰,言辞得当,能够正面回应题目,条理分明,又不失简明扼要。”
  眾人听罢,无不侧目看向谢景,心中惊嘆。
  他们原以为谢景只是诗文皆优,却没想到策论也能写得如此好。
  徐清坐在一旁,脸上保持著平静,但心中却像翻滚的热浪,烦躁不已。
  “夫子,敢问我们可否看看谢景的文章?”
  徐夫子转头看向谢景,见他没有拒绝,便將文章递给说话之人。
  那人好奇地伸手接过,开始细细研读。
  不多时,忍不住低声赞道:“行文流畅,见解独到,確实是佳作。”
  他说著,又將文章递给了身旁的人。
  不一会儿,谢景的策论便在眾人手中传阅开来。
  每一位读到的学生都不禁点头称讚。
  “这个谢景,之前並不曾听说过啊,不过这个名字倒耳熟的很,谢世子的一个养子,似乎就叫这个名。”
  “谢世子是有几个养子,不过我只听说过大儿子谢惊春。”
  “对。”有人点头附和,“谢惊春少年將军,当年齐王叛乱时,侯府被围,他立下了大功,还受到皇上的讚誉。可这位二儿子,確实听得不多,难道他就是谢景?”
  “估计就是他,”先前那人点点头,“难怪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果然是谢家的人,家风如此,后辈自然不凡。”
  眾人议论纷纷,神情中透著对谢景的佩服与好奇。
  眼看诗会接近尾声,谷夫子站起身来,环视四周。
  眾人看到他起身,纷纷收声,屏气凝神等待他最后的点评。
  谷夫子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今日诗会,诸位皆有佳作,不愧为京城各个书院的优秀弟子。”
  他顿了顿,目光从眾人脸上掠过。
  “诸位都知道,静远书院已多年未曾收徒。”
  这话一出,席间一片譁然。
  静远书院之名,眾人无不耳熟能详,几乎是所有学子的心中圣地。
  不少人心中暗想,莫非今日诗会要选拔新生?
  谷夫子见眾人反应,神色未动,“静远书院虽久不收徒,但也並非永不纳贤。最近,我收了一名新弟子。”
  “他就是谢景,也是我唯一的关门弟子。”
  这番话落地,四座俱惊。
  许多人不可置信地看向谢景,心中充满震撼。
  “谢景?竟然是他?刚才还不明白为何他能坐到谷夫子身后,没想竟然是这样!”
  “我还以为静远书院的门早已关死了,没想到竟然破例收了他!”
  “这可是关门弟子啊……”
  谷夫子这样的名士,居然收了谢景为关门弟子!
  谷夫子转眸,看了谢景一眼。
  他今天把谢景带来,一是为了让他和其他文士交流。
  还有就是把他引到眾人面前。
  对於文士来说,名声很是重要。
  好的名声,可以让更多的人支持追隨你,身后的力量会变得更加强大。
  能做的事情也更多。
  而出名要趁早。
  谢景抱负远大,想做的事情只会更多。
  他愿意助他一臂之力,让他乘风而起,直上青云。
  他知道谢景身后是谢砚礼。
  但他更知道,谢景不是那种愿意一直呆在父辈庇护下的人。
  他的能力,也足以支撑他为自己搏出一片天。
  谢景听拱手行礼,语气谦逊而稳重:“学生必当勤勉,不敢辜负。”
  今日之事,很快便在京城中传开。
  他天赋卓绝,又是谷夫子唯一的关门弟子。
  一时之间,满城皆知,少年才俊,名动京华。
  所有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谢景。
  ——
  入夜时分,清澜院的灯笼已经点上,暖黄的灯火从窗欞透出。
  谢景从院门口走进来,身上的青衫带著外面的寒气。
  门口的侍女们忙不迭上前为他打了帘子,恭敬地行礼。
  “景少爷回来了。”
  小荷眼尖,一眼瞧见他略显疲惫的模样,立刻通报进去。
  堂內,秦九微正坐在案前翻看一封书信,听到脚步声,抬头便见是谢景走进来。
  他面色有些倦,但身姿仍然笔直,手中还拿著刚从诗会带回来的卷册。
  “回来了?”秦九微放下书信,目光柔和地看著他,“这一天可累坏了吧?”
  谢景微微頷首,语气淡然:“还好。”
  秦九微却知道,虽说是诗会,但一天的应酬谈诗,肯定会耗费了不少精力。
  她轻声吩咐小荷:“去厨房,让他们准备些饭菜送过来,还有一些合时令的蔬菜炒三鲜,再上几道点心。”
  她看向谢景轻笑,“你在外一天,应是没好好用膳,先吃一些吧。”
  “多谢母亲。”
  隨后,谢景在椅子上坐好,侍女很快递来热茶。
  他喝了一口,转眸见空荡荡主屋,不禁疑惑道:“父亲和三弟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