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立场
  第277章 立场
  就在刘备部下挖坑埋人的时候,关羽和董卓一前一后带着大部队来了。
  “玄德倒是心善,竟让袁氏族人入土为安。”
  董卓看着袁家族人遗体说道:“袁家子可不会因此感激……”
  “我做该做之事,又不是为了得获感激……”
  刘备指了指东边:“袁绍恶意袭击储君,已是国贼,天下当共击之……仲颖兄不妨赶紧追击袁绍,必能得储君和天下人的感激。”
  “咳……要是追得上,你为何不追?”
  董卓凑过来低声问。
  “等你来了再追啊,我兵少,怕打不过……”
  刘备也低声答。
  “还是保护储君要紧,不如早些送储君回京登基,玄德以为呢?”
  董卓声音压得更低了。
  “吕布在前面呢……他带着你的骑兵,应该已经是你的部下了吧?”
  刘备看着董卓反问:“袁绍在关东友人无数,多半会得到增援,吕布孤军追击,你难道不管他?”
  “……那……”
  董卓犹豫了一番:“玄德可要与我一同追击?”
  “我要护着储君,当然是你去追啊……”
  刘备说得理所当然:“我让云长援助你,云长打仗可比我厉害多了。”
  “嘿嘿嘿……”
  董卓露出了‘憨厚’的笑:“我也要护着储君啊……郭汜统兵之能亦不在我之下。”
  刘备也露出了一脸老实人的笑:“那行吧,就这么办。”
  于是,关羽和郭汜各领其部去往虎牢关。
  刘备和董卓各带一千人马往雒阳行去。
  其实刘备和董卓商量的就是这事——两边都带对等的兵力入雒阳,其他部队尽量去追击袁绍,如果追不到,至少要把虎牢关控制住,免得关东生乱。
  双方都把对方认同的最厉害的部将放在外面,既是为了防止第三方搞事情,也是表示相互不会争权开战。
  两人一个前将军一个右将军,职权相当。
  在董卓收揽了吕布后,两人也都知道,双方战斗力也相当。
  两人都是边地军头出身,都不受士族门阀待见。
  刘备有持遗诏辅政的名分,董卓是董太后的便宜侄儿,各方面其实都差不了太多。
  有这种平衡,当然是要和平相处一起分赃的。
  回军自然不用急行,两边都走得不快,直到夜里都还没回到雒阳,在城外二十余里的地方扎了营。
  ……
  此时,雒阳。
  董太后正在纠结。
  刘备的部队至今未归;董卓的部队又全都离开雒阳了。
  就连吕布、张杨、夏牟等人的部队都不见了。
  说起来,雒阳周边没了这些狠人的军队,似乎显得安宁平和了许多……
  但只安静了半天。
  中午,有宫人来报,说史侯薨了。
  发现尸体的是永乐宫的嬷嬷,是去给刘辩送粮食的。
  刘辩常年养在宫外,太后与其没见过几面,又和何皇后有仇,自然对刘辩没多少亲情,再加上是不是自家亲孙子还不一定呢……得知死讯,太后倒也不怎么伤心。
  但是,相当惊恐。
  ——太后虽然不怎么聪明,但也不傻,她也能反应过来,自己可能要背黑锅。
  赶到刘辩宅子时,已经有不少官员在百郡邸的巷子里嘀嘀咕咕了。
  太后脑门子都是蒙的,怎么也想不到,谁会在这时候杀害刘辩。
  刘辩本来八卦就多,原本也已经没有继位的可能性,可这一死,大家便又重新想了起来——至少刘辩目前仍然是皇子啊。
  只是身份存疑而已,但仍是正经的皇子,又没被贬为庶民……
  百官们都很懂事,没有人当众谈论是谁杀的刘辩。
  但太后很慌。
  越是没人谈论的事,那就越麻烦……
  下午,太后赶紧召见了崔烈,打算让崔烈查出真凶。
  但崔烈可没有查清这种悬案的本事,而且也不打算查,直接说凶手必是袁绍。
  当然,崔烈是基于立场判断的,他并不在乎真凶是谁。
  崔烈在朝议遗诏时就已经附和了刘备,等于是已经站了队,那就只能站到底。
  崔烈请太后赶紧昭告天下,直接钉死袁绍,免得这事牵扯太久纠缠不清。
  这其实是最好的方式,也确实是为太后考虑。
  太后昨天用宦官从袁绍手里换了史侯回京,百官皆亲眼所见。
  而昨晚刘辩还活蹦乱跳的,今天却死了,偏偏刘备和董卓两个最适合背锅的全都不在雒阳。
  在百官眼里,杀史侯的最大嫌疑人当然是太后……尤其是在刘辩有了袁家子的传言之后。
  崔烈算是好意,他想让太后赶紧强权脱罪,算是在向太后示好。
  可是,太后手里没人可用,张让赵忠等有威慑力的宦官已经没了,她也想强行把这事栽给袁绍,但她不知道怎么栽……因为擅长办这种事的人都死了。
  太后只好招来唯一还能用的董承。
  “太后何不召集百官,把此事落到刘备头上?”
  董承看来是有另外的想法。
  “刘备不在京中啊,百官皆知刘备送储君去北邙祭祖了,此事如何能落到刘备头上?”
  太后表示不理解。
  “刘备在哪儿不重要……姑母,百官并不在乎真相,他们只在乎如何争权。”
  董承解释道:“如今雒阳局势已经勉强平定,储君登基已成定局,若是刘备辅政,百官很难争到利益……姑母您也难以抑制刘备。与其放任刘备坐大为梁冀、窦武,不如趁早让刘备无法做辅政之臣……”
  董承认为,只有让刘备背负恶名,才能抑制刘备把控刘协。
  且不论史侯是皇子,即便刘辩是个普通人,把谋杀的罪名扔到刘备头上,只要百官都这么说,也能使刘备无法再做辅政大臣。
  至于刘备是怎么飞进雒阳谋害刘辩的……这不重要。
  天下人信不信,也不重要。
  只要太后愿意分权给百官,官员们自然会设法把事办好,毕竟栽赃陷害是当官的基本素养。
  董承建议太后,召见名臣,约定分权给百官,使百官一起攻讦刘备,使刘备无法得到少师或其它辅政之位。
  待储君登基,太后自己临朝摄政,这是最好的选择。
  董卓现在是同族,即便刘备不满,也有董卓可以制约。
  再说,刘备姓刘,谁知道他没有篡位的念头,光武帝小宗替大宗的先例摆在那儿,谁知道刘备会不会模仿一二呢。
  ——无论是崔烈还是董承,都不是为了真相,都是为了立场。
  于是,太后陷入了纠结。
  她知道董承说得没错,这对她而言确实是最有利的,但她又不确定嫁祸刘备的事是否能成。
  而且……太后知道,即便能成,自己也很可能受反制。
  因为之前关在暴室的那些宫人,必然在刘备手里——杀何皇后的事儿还没结呢,刘备手里拿着把柄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