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70早死的炮灰(16)
  路上,元初问小林秘书:“一机部的人来得这么快呢?厂长不是说要过几天才能到吗?”
  小林笑得露著牙子,说道:“那肯定是咱们的新產品震惊到他们了。给部里的报告是你亲自写的,虽然字没多少,但是关键数据都在上面,谢工说了,懂行的一看就知道有多厉害。来人说了,他们看到报告就立刻出发了,一点时间都没耽误。”
  元初笑道:“那倒是有可能的,咱们確实很厉害。”
  俩人一路开展著表扬和自我表扬直接去了新產品的製造车间。
  元初跟小林说:“他们在办公室坐不住的,肯定直接去看机器了,咱们不用去厂办,直接去车间。”
  果然,一群人都在车间聚集呢。
  一机部来的专家们看到元初,没有丝毫架子,主动上来跟她握手,夸讚道:“果然是年轻有为,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元初谦虚道:“过奖了。”
  张庆斌诧异地看了她一眼,问道:“你咋还谦虚上了?你不是应该哈哈笑两声,然后说你就是这么厉害吗?”
  元初哀嘆一声:“老张害我!我可是一贯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
  张庆斌冷漠地移开了眼。这几个字和你郑元初同志没有任何关係!
  专家们哈哈大笑,跟张庆斌说:“你们动力机厂领导和员工的关係还挺融洽的。”
  简单聊了几句,一行人就正式开工了。
  测试项目很多,专家们又很认真,来来回回反反覆覆的测,一共了三天时间才弄完。
  新款柴油发动机正式通过验收,海市动力机厂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生產资格。
  职工们自动自觉地在厂门口、厂里的主干道上拉上了横幅:
  热烈庆祝海市动力机厂新型发动机研製成功!
  热烈祝贺我国发动机研发生產更上一层楼!
  努力爭做世界第一,努力造出最好的发动机!
  元初看得都热血沸腾、欢欣鼓舞。
  一机部的专家们跟张庆斌说:“行啊,老张,凝聚力不错,职工们的积极主动性都很高,主人翁意识很强啊。”
  张庆斌笑道:“咱们工人有力量啊!就为了造这个发动机,你知道我们这段时间投入了多少吗?我们这些职工,这段时间真的是废寢忘食,家里的事情都顾不上,所有精力都放在厂里了。
  不光我们的工人觉悟高,职工家属觉悟也高,没有一个拖后腿的,家属们做好了后勤保障,我们的职工才能心无旁騖的在前线努力干活。所以这次,我不光要表扬职工,还要表扬家属。军功章上有她们的功劳。”
  他笑著跟专家组长老萧说道:“你回去能不能帮我们请一功?有物质奖励当然最好,没有的话,给我们个精神奖励也行,给我们的职工们加加油、鼓鼓劲。弄个先进生產单位、先进工作团体、先进职工家属之类的奖章。
  我们工人为了国家可以排除万难,但是大家还是需要国家的认可,我们的努力需要被大家看到。你们要说我思想不够先进,那我认了,但我的职工们是最好的。”
  老萧笑道:“你甭跟我玩这套以退为进。你是什么人我们清楚,咱们也不是第一天认识,行了,回去以后我就帮你们申请。”
  张庆斌一拱手:“那我就谢谢老哥几个了。”
  老萧说道:“不客气。这事还没完,还需要你们再做点事。”
  “做什么呀?”
  “就这套柴油发动机所包含的各项技术,详细地写出来。我们要用这套教材培养更多的人才出来。”
  张庆斌问他们:“有稿费吗?”
  老萧:“……”
  他沉默了一会,说道:“没有。领导说了,五十年不谈稿费。稿费已经取消了,你又不是不知道。”
  张庆斌嘆了口气,“明白了。我们小郑就是义务劳动唄。”
  老萧说他:“那你不会想想办法啊?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嘛!”
  张庆斌说:“这个署名权一定是我们小郑的,对吧?”
  “那当然,这个是肯定的。”
  过了一会,老萧又说道:“你们造出了一台好机器,我跟你说句实话,世界领先。咱们这几年对外交流少了,但是没有彻底中断。国家还是有组织人去西方国家考察的。我们对国外的柴油发动机的发展情况是有了解的,你们这台,至少不比国际领先水平差。
  要是我们的技术人员都能吃透了小郑的技术,把整体水平提到她这个程度,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向前发展,那我们就相当於是和国际领先水平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我们肯定不会比他们差了。
  我们其实是想调小郑去一机部工作的。但是考虑到你这儿新產品刚投產,她作为总设计师还不能走。这样吧,等你们这边的生產稳定下来了,我们再来谈这件事。”
  张庆斌表示:“这事以后再说。咱们先来谈谈別的。”
  现在讲究个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组织安排,组织要调你去哪儿,你就得去哪儿。
  他们这些人都习惯了。但是他看小郑是个自由散漫的,他个人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年轻人嘛,有点个性是正常的,但是以现在的大环境,似乎不允许年轻人有个性。他还是先问问小郑的意见再说。
  老萧问他:“別的是什么?”
  “小郑在做发动机的过程中,发现咱们的材料有点跟不上,她就研究了一下,提出了一些关於生產硬质合金的想法。这是她提交的报告,你们看一下。”
  老萧噌的一下就站了起来,迫不及待地从张庆斌手里抢过报告就看了起来。他虽然是个搞內燃机的,但是对材料科学也有一点点了解。
  看了一会,老萧不得不承认,他那点了解还不够。
  “我会拿回去找陈教授看看,组织专家论证,如果可行的话,小郑立了大功了。她是个全才啊!”
  张庆斌频频点头,“她確实厉害。”
  ☆
  老萧一行人回到部里,先匯报了柴油发动机的情况,又拿出了元初关於硬质合金的报告,有发动机的成功案例在前,一机部一点都没含糊,立刻组织专家对元初的报告进行论证。
  为了加快速度,確保论证过程的科学性,一机部从全国各地调回了一批下放专家,让他们先回来干活。
  正在各个生產队进行生產劳动的专家教授们突然喜从天降,被接回了京城。
  摘不摘帽另说,至少回到京城,他们可以看病,可以做自己真正擅长的事情了。
  可能是“忙中出错”,调回来的专家有点多,而且有很大一部分不是研究材料科学的。
  但是没关係,已经回来了,就先待著,把自己的专业领域先抓起来,万一以后有需要,省的再临时从外地调人了,那太耽误时间了。
  专家们:“……”
  他们对这位无意中解救他们於水火之中的郑元初同志充满了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