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盖棺定论遗臭万年
  玉泉娘子抬手拂顺山淥脑后被寒风吹的凌乱的髮带,笑道“天气冷,再披件大氅,以免染了风寒。”
  “好。”山淥乖巧地应下。
  风鼓起山淥的衣袍和髮带,少年意气风发。
  玉泉娘子眼角微红。
  她能寻到山淥,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她很知足。
  那些默默流淌著的遗憾,也只是心疼山淥那些年的遭遇。
  眼下,她很好。
  她的山淥也很好。
  她很庆幸,那时,顾大姑娘选择了她。
  一场顾大姑娘口中的交易,给了她和山淥新生。
  她得再挑选些新奇的玩意儿给顾大姑娘送去。
  京中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得让顾大姑娘压压惊。
  “大东家。”
  “来了,来了。”
  虽是寒冬,却是一派欣欣向荣之色。
  ……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宫城。
  永昭长公主很是头疼。
  先是朝臣们对新帝人选,各执一词,爭执不休。
  后有贞隆帝留下的一大堆烂摊子,亟需她解决。
  再后,又有太后执意要她力压民怨,依帝王规制下葬贞隆帝。
  所有的事情匯在一起,嘰嘰喳喳,像是千万只鸡、鸭、鹅、鸟雀挤在一处,不得片刻清静。
  “奴婢给殿下按按。”甄女使轻轻揉按著永昭长公主鬢角的穴位。
  永昭长公主幽幽嘆了口气,闭目养神。
  此时此刻,想偷得浮生半日閒何其艰难。
  “砰”的一声,殿门被猛的推开,一股股冷风爭先恐后的灌入。
  永昭长公主咳嗽两声,蹙著眉,睁开眼睛,眉宇间的不悦溢於言表。
  看清来人是太后,微敛眉目,掩去外露的情绪。
  起身相迎“母后。”
  “天寒地冻,母后若有吩咐,著人召儿臣去慈寧宫即可,何须冒著冷风亲自前来。”
  永昭长公主深諳太后的意图,却无法顺太后之心。
  贞隆帝的斑斑劣跡,深重罪孽,天下皆知。
  民怨沸腾难平,又有顾荣在背后推波助澜,使得天下人的眼睛都盯著贞隆帝的身后事。
  倘若兴师动眾,极尽奢华的厚葬贞隆帝,她觉得,前脚下葬,后脚就有人敢干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事,去盗掘皇陵。
  甚至,还会连累她的声势和顾荣的计划。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尽失民心,便失天下。
  非薄情寡义,不顾姐弟之谊、血脉之情,而是她问心无愧!
  “召你前去?”太后眼下一片青黑。
  短短时日,像是被岁月的风霜雨雪侵蚀多年,苍老憔悴的不像话。
  “如今,你大权在握日理万机,朝臣们进进出出,哪里还是哀家能轻易召见的。”
  太后声音沙哑,语气中沾染著微妙的阴阳怪气。
  永昭长公主眉心微动,抿抿唇,不再顾左右而言他,抬眼看向太后,直截了当道“母后一定要逼迫儿臣违逆民心吗?”
  “哪怕,他是大乾的罪人?”
  “哪怕,他是皇室的耻辱?”
  太后握著拐杖的手无意识收紧,眸光闪烁不定。
  她是清楚是非对错和轻重缓急的。
  但……
  “永昭。”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你说你要討公道,你要真相大白,母后应了。”
  “你说你要以女儿身,问鼎天下,登基称帝,母后也竭尽全力襄助。”
  “你说,他不得不死,母后依旧忍下悲痛,由著你。”
  “这世上,哪有人能眼睁睁看著亲子死而无动於衷。”
  “永昭,你可怜可怜母后,好不好。”
  “他罪大恶极,他死有余辜。”
  “母后没有替他谋生路,只是想全他身后事的体面。”
  “一代帝王,岂能潦草下葬,且牌位不得进太庙,更不得享后代香火祭祀。”
  “这不就是要让他沦为孤魂野鬼吗?”
  “你允母后一次,可好?”
  “就让他体体面面的走。”
  永昭长公主的心紧了紧。
  慈母之心,本就是天底下最无解又最没道理可讲的,理智和是非难以左右。
  所以,她理解。
  但,她又无能为力。
  她只是顾荣拋出的砖,用来引灼儿这块儿玉。
  更何况,她和贞隆帝之间亦有解不开的杀夫之仇。
  思及此,永昭长公主硬起心肠,沉声道“好一个事死如事生。”
  “好一个事死如事生!”
  “母后,史书典籍上多的是死无葬身之地的亡国之君。”
  “若非本宫承接权柄,大乾的宗庙社稷焉在?”
  “您不满他的牌位不能进太庙,不得享皇室后代香火祭祀,那您想过,您口中的后代,是灼儿,是灼儿的儿孙吗?”
  “你要灼儿如何在每一个重大日子里跪拜杀祖、杀父仇人!”
  “母后,允他薄敛薄葬进皇陵,已经是本宫周旋良久的最好结果了。”
  “耽搁他的下葬之期,如若再被官员和百姓再挖出些恶行,届时,本宫连他的皇陵都保不住。”
  “还请母后三思。”
  太后的脸色又惨白了几分,眼泪夺眶而出。
  “权势、尊位,还真是迷人眼惑人心。”
  “他能为了皇位,將计就计,眼看著不虞死。”
  “他能为了权势,心安理得算计你的结髮夫婿。”
  “而今,你也能为了大局,权衡利弊,罔顾他的身后事。”
  “永昭,其实,你可以让他体体面面下葬的。”
  “但,你有顾虑,你有私怨,所以,你不愿为他费心。”
  “他不值得本宫费心。”永昭长公主掷地有声。
  “母后,本宫绝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韙做吃力不討好之事。”
  “本宫志在天下,志在黎民百姓。”
  “若母后依旧不忿,本宫愿起誓,待本宫百年,留下遗嘱薄葬,不葬皇陵,不入太庙,更无需皇室香火祭拜。”
  死者安息。
  她不会迁谢脩的坟塋,惊扰谢脩的安寧。
  “如此,母后可满意了?”
  太后低声呜咽著。
  哭著哭著,又嗤笑出声,无人知她到底在自嘲著什么。
  “待他下葬后,哀家会离宫,前往万佛寺,潜心修行,至死不会再返京回这伤心地。”
  “永昭,好生珍重。”
  “母后怨你,却也不怨你。”
  太后话说的古怪又拗口,永昭长公主却听懂了。
  ……
  贞隆帝潦草又仓促又淒凉的下葬了。
  没有繁复奢华的陪葬品,没有长如龙的送葬队伍,没有佛寺敲响的大丧之音。
  甚至,在贞隆帝棺槨经过之处,还有年幼的乞儿敲著不知从何而来的破锣,口齿清晰的唱著琅琅上口的童谣。
  童谣的內容,涵盖著贞隆帝犯下的种种罪孽。
  至此,不论是史书工笔,还是出於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的稗官野史,都会將贞隆帝牢牢的钉在耻辱柱上。
  是不配称之为人的昏君。
  哪怕流传千百年,也没有人能从任何角度替其洗白。
  这就是顾荣的最终目的。
  她要索贞隆帝的命,更要断贞隆帝求的万古流芳。
  自始至终,她都不认为,杀人就是报仇。
  因而,会有人觉得她的报仇方式拖泥带水,不够爽快果决。
  她都清楚的。
  但,她不悔。
  她愿意为此,殫精竭虑,呕心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