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华侨读者(求月票)
  第123章 华侨读者(求月票)
  几人围在院子里面坐下来。
  冯小刚看著李有思就两眼冒光,冯大裤子喜欢抱大腿,这並不是啥丟人现眼的事情,对於他一个没背景的人,想要在北平混下去,只能到处跑。
  不然就是有著非凡的才能,比如李有思。
  “李老厉害,二十出头获奖,文坛有哪个年轻人能做到这一点?喷晴喷,真的不得了,未来少说也是个小鲁迅了。”
  冯小刚大嘴噠噠噠拍著马屁,一群人也习惯了。
  刘振云脑子一转:“哎呀。少说又能拿个茅盾吧,今年就评奖了!”
  “別说,真有可能。”
  “好了好了,再说得上天了,吃饭吃饭,聊其他事情。”桌上除了饺子,还有几盘凉菜。
  梁左问道:
  “我妈上次说过你,她说你有才,让我跟你学学呢!下午有时间没?赏脸一起看个剧?”
  “跟个大男人看什么话剧啊?你要是真有时间,爷给你介绍一个?”
  梁左吐槽了一句:“俗气,王朔,你能不能別这么俗,我跟人家聊的是艺术。”
  李有思比较感兴趣,连忙问道:“啥子剧?”
  “《小井胡同》
  一该剧由李龙云编剧,刁光覃导演,于是之、林连昆、韩善续等北京人艺资深演员主演,於1985年2月首演后连演112场,引发强烈反响,成为当年人艺的標誌性作品。
  一举成名的新作品。
  “这剧的票,你是哪里来的?抢都抢不到?”刘振云问道。
  心中则是吐槽:跟你混这么久了,看戏不请我。请一个外人?
  “英达给的。”梁左回道。
  英达北大的,比起来梁左要小一年纪,虽然这人现在没在人艺工作,但是他对於话剧一直有一种执著,一直在原创话剧,过两年应该是他第一部话剧问世。
  王朔疑惑道:“这小子这么阔气?”
  梁左摇摇头:“哪里是阔气,上次给他改剧本,给我的报酬,不然他那稀烂的剧本,谁喜欢看?”
  “去不?李老?”梁左看向了李有思。
  “去,有话剧白,不看白不看。”
  吃了一碗饺子。
  几人坐在院子里面聊天。
  最后散了,梁左带著李有思和王朔跑去看话剧了,两位小弟留在院子,各自散了——·
  梁左骑著二八大槓一扭一扭的,速度十分的慢,刺头就在后面跟著,李有思並排著和他聊天。
  “陈建功你见过没?”梁左问道。
  要说北大那黄金三年的领军人物,只能是陈建功了,不仅年龄是最大的,能力也是最厉害的,在毕业之后凭藉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直接进入了中国作协。
  “见过,上次笔会的时候,他和李拓带队的。”
  “喷喷,不得了,现在您都和陈建功是一层次的人了,老陈写了十多年呢。”
  王朔回了句:“陈建功写得短篇不错呀!就是没见过长篇小说。”
  .....
  首都剧场是老式的苏式建筑,也带有欧式建筑元素,整体呈土褐色,顶上有4个红色大字“首都剧场”,显得格外庄重和典雅。
  三人带著票。直接进入了剧场里面。
  “《小井胡同》写得挺好,就是也有点伤痕文学的味道。”梁左说道。
  说著说著,这巨大的幕布打开了,话剧开演。
  《小並胡同》这个话剧故事很简单。
  小井胡同里住著电车工人刘家祥和妻子刘嫂、面铺掌柜老石夫妇、袜子铺小业主许六和他从良的妓女妻子、被国民d拉去当伙夫的陈九龄、旧警察吴七、卖假药的混混儿小环子等普通百姓。
  隨著世道即將改变,他们的生活也拉开了新的序幕。
  五十年代,小媳妇儿从乡下进城住进了小並胡同,老街坊们迎来了不平凡的岁月。
  过了几年中,人们不甘落后,一心想进步,却遭遇了各种挫折,甚至闹得房倒屋塌。
  又过来几年,以小媳妇儿为代表的人人人人队伍兴起,老街坊们在这种情况下互相保护、互相扶持,但仍弄得人人自危,险象环生。会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而相互牵连,生活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几十年过后。小井胡同的老街坊们歷经了几度变迁,尝遍了三十载人生的悲欢离合后,终於迎来了新的希望,他们决心掌握自己的命运,好好过日子。
  王朔第一次:“这话剧有点精髓在的,写的不错。但是比茶馆差点。”
  “于是之老爷子的实力又上涨了些。”
  李有思看著这个剧,眼晴流露出来不太一样的风采:“梁左,你认识人艺的朋友吗?
  “人艺,有几个演员和几个编剧,我妈认识—这个编剧李龙云,刚好是我叔,你要我给你介绍介绍?”
  梁左妈妈是作家,还挺有名气,他父亲是知名的《人民日报》的记者,后世还成为了总编,就这个文坛的家世算得上优越了,北平整个圈子的编剧、作家,他通过父母都能认识几圈。
  “过几天吧,等我有时间了,你给我介绍一下。”李有思说道。
  “你要写剧本?”
  李有思带著小小惊奇看著这小伙子,很识趣!
  “准备写一本。”
  梁左立马说道:“那敢情好,介绍剧本的事情,我喜欢做。”
  “你咋又转行了?贪多嚼不烂。”王朔吐槽。
  “..—这不叫转行,多做尝试嘛!不会写剧本的作家,不是好编剧。”
  下午,李有思请梁左去国营饭店吃了一顿。
  晚上回去了院子。
  魔都,华侨公寓。
  这公寓还是58年建立的,比北平的还要早几年。
  “爸爸,你看看这本书《追风箏的人》!”小董看著父亲说道。
  老董是出生於江苏无锡,在80年后国內稳定,他就回国开始从事国內的各种生意。后来还设立了一个『魔都助学基金”。
  “什么小说?”
  “写华侨的小说。”
  “没时间看啊!”
  “李有思的小说,上次您不说他是国內最厉害的作家吗?”
  “..-他写华侨?”老董有些意外,华侨確实有些是歪屁股,爱国的也是有的,但是华侨题材的小说都是很少的。
  他立马看向了小说的封面,是一个风箏。
  从建国之后的政策开始,很多华人、华侨开始回国开厂支持发展。当年的华侨公寓开建也是为了吸引外资。后续改开放开,更多的人回来支持了。
  第二三代的眯眯眼华侨,都是在外国长大的,对於国內根本没有归属心,有的更喜欢低毁国人。
  第一代华侨其中还是有很多的都是还是有一颗爱国心的。司徒美堂为抗战募捐1400万美元。梁葆常为国募捐、后世倾尽家財支持国內发展。
  毕竟这一部分人在国內出生或者生活过的一段时间。一代华侨或多或少还真心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
  李有思写下来的《追风箏的人》写的主角是华侨群体,从某种意义上面来说,符合这群华侨的人的那种无可奈何离开家乡的心理寄託。
  ......
  老董翻开书页,前面虽然小说的男主写得有一点性格恶劣。但是从出国开始的无可奈何,到后面的给书童赎罪。
  看著小说,他就不免想起来,自己三十年来的风雨哈佛路。
  看著看著,老董抹了一把眼泪,最后深深嘆息一声:
  “写得確实不错啊!这感情十分的质朴。我能够感受主角他的人物性格的变化,也能感受到他很多事情的无奈和心酸。”
  小董点点头:“我们交大里面不少的学生都说这篇小说写得好呢!李有思今年还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呢!”
  “嗯。”老董摸了摸书的封面十有回味。
  小董还是第一次见到父亲流泪,他出生在美丽国,所以不太理解父亲这种回国创业的心情,但是小董也有自己的野心:
  “爸爸?国內的小说是不是很少有在国外出版的?”
  “確实少,前面十几年国內很少和外国交流,文化圈子也比较闭塞,所以国內文学作品,除去那些二十世纪初的作家,基本上没有发行去国外的。最近几年改开了开始有了一些。”
  小董说道:“李有思的这篇小说里面不少的情感是能让美丽国人以及华侨共通的,要不要?”
  老董很快就懂了小董的意思。这类型的小说在市场属於是空缺的,美丽国很少有写华侨的小说,也很少有华语小说翻译成为英文发表。
  这篇小说在一定程度上面,是符合美丽国国情的书籍的,毕竟很多大尺度的描写和各种人性的剖析这在老美丽確实挺常见的。
  不然上一世也不可能一本阿富汗的书在美丽国畅销三千万册。
  小董的意思很明显了,就是想要带著这本书发表去美丽国。
  老董思考了一会儿。
  考虑到商业价值,这篇小说能够在国內有一定的热度,证明它的通俗性是具备热销潜力的。
  再考虑其他的,这篇小说也能够一定范围內传播国內文化,也是对於二战日本的遣责更加能够满足不少海外华人的心理需求。
  “我想一想,確实可以出版。你怎么想到的?”老董说道。
  “今天看《中国文学》的时候想到的。”
  《中国文学》虽然写的是中国,但是它是专门翻译国內的文化、典籍然后传播去国外的杂誌社。
  “也对,不过我得四处问问,过几天再说出版的问题吧。”
  过去了几天。
  《收穫》杂誌社,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於华侨公寓的电话。
  “你好,我姓董,是华侨商会的会长,这一次是过来和你们《收穫》谈合作的。”
  《收穫》接电话的是李小琳,这一通电话弄得李小琳一脸憎逼,什么叫做谈生意,俺们《收穫》杂誌社可一直以来都是老实人啊!
  嘟嘟嘟!!
  “小琳,什么电话?”
  “诈骗的。”
  去年。黑龙省公交司机王洪成宣称发明了“水变油”技术,然后到处骗各种媒体和公司要合作。这些投机分子什么年代都有,特別是这个年代。
  什么矿泉水瓶(放入水就变矿泉水)一系列离谱的补品几乎层次不穷。
  李小琳感觉自己的防诈骗思维真的太好了。
  “掛了?爸,什么意思啊?”
  老董懵逼:“重新打过去。”
  嘟嘟嘟,又是李小琳接听的:“谁?”
  “我是魔都华侨商会会长,这一次是为了和令社详谈《追风箏的人》的合作事宜的。”
  “..”李小琳没掛电话,至少对面知道杂誌社出了什么杂誌了的。
  “大概是?”
  “《追风箏的人》我相信在美丽国还有很大的市场,所以想要找你们杂誌社和作家购买该书的版权,然后拋售去美丽国。”
  “.—?”李小琳稍微有些震惊。
  这篇小说发表快一个多月了,销售量在南方突破了快八十万册了。
  算是《收穫》近几年的销售巔峰,但是它的影响力显然是不如《落叶归根》和《我的团长的团》。就和巴金说的一样,不同的小说具有不一样的受眾,火不火也不完全是由质量决定的。
  “在美丽国出版?”
  “对,这小说关於战爭和人性的思考,在美丽国具有广泛的受眾,再说一句比较大义的话,这篇小说能够宣传我国不少的风景和文化。”
  李小琳和老董聊了小半小时了。
  最后两人確实都总结出来了《追风箏的人》如果真的去了美丽国,或许是有些影响力的。
  下午,大饭店。
  李小琳坐著等到了一位六十出头的老人。
  “没想到您是巴金先生的女儿。幸会。”
  比起来杂誌社编辑的身份,李小琳这个巴金女儿的身份更加的受欢迎,这种事情她都习惯了,別人听到巴金就会震惊。
  “您好,聊小说出版的事情吧。”
  “简单来说聊聊版权问题吧,我们想要预付购买去美国销售的版权,具体价格后面商议吧——”
  李小琳不太懂各种复杂的程序和版税制度,比起来国內要麻烦太多了。
  “意思大概明白了,但是作家李有思在北平,需要联繫。”
  “北平吗?我儿子有个同学也在那边,过几日我让我儿子亲自过去和他详谈合作的事情。”
  李小琳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