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歷史性的大新闻
  第160章 歷史性的大新闻
  “杨老说得我都惭愧了,比起来文化传播,您的《中国学》贡献才是真的巨大的。”
  “瞧你这话说得!我今天还真有点意思,《猜猜我有多爱你》!《落叶归根》这两部作品都挺適合继续向外发展的——”
  “您的意思是发表在《中国学》上面?”
  “对,”
  《中国文学》是一个向外输出的杂誌社,大致就是把国內的文化典籍、文学小说翻译成为英文然后发表在国外。
  “哦——杨老稿酬大概是怎么算的?”
  “稿酬!怎么算的——咳咳。”杨宪益说道:“千字八块吧——
  这翻译去国外算是转载,所以一般都是按照千字二十的百分之四十执行的。
  文化部颁布了《书籍稿酬试行规定》,该规定自1984年12月1日起试行,其中明確著作稿基本稿酬以千字为计算单位,標准为每千字6至20元。
  也就是《追风箏的人》才发表那段时间执行,李有思的《鬼子来了》就是按照二十的稿费执行的,只是今年没写什么小说,他没怎么注意。
  杨宪益离开了,这两天的时间里面,李有思原本就一直在考虑怎么回应那些关於《鬼子来了》
  的差评的事情。
  说不在意都是假的。李有思也才22岁,又不是七八十老人家那样的稳如泰山。遇到这么多的差评,自然心情也不好。
  不过杨宪益的事情又给了李有思一丟丟的小灵感,自己还得是找点机会宣传一下。
  於是他拿起来《纽约时报》的那一篇评论,大致翻译成为了中文,对比一下英文版本。
  接著又自己写了一篇文学评论。
  下午。
  李有思跑去了《北平日报》的杂誌社。
  虽然他现在的影响力,去《中青报》发表文章都没什么问题,但是他比较熟悉《北平日报》。
  “於同志。”
  “李老师,您又来了,又有什么事情啊?”
  “你们杂誌社能发表英原吗?”李有思问道。
  “啥意思?”
  国內现在还不算完全接受外国文化,《纽约时报》上面的消息来的比较慢,其他的报纸还没有时间来得及报导,但是李有思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宣传的事情。
  作家就不能给自己宣传了?大刘还在论坛疯狂捧自己是大作家呢!!
  “你们搞杂誌的再怎么都了解《纽约时报》吧?这里有一篇写我的评论,虽然不一定是首列,但是是现代文学的例,你说值得发表文章不?”
  於佳佳脑袋嗡嗡的:“这消息,我咋不知道?“
  “我都是《中国文学》的杨老师第一时间通知才知道的,国內的其他杂誌应该也在写报导了,你抓紧点吧!对了这是原,这是翻译,你把原列印照上去!”
  “好嘞。”於佳佳摸摸脑袋,这个作家李有思搞新闻的能力比起来自己还厉害呢。
  “標题就写!再度震惊!百万销量,中国作家再一次震惊世界!”
  这標题土是土气了一点,但是好在实用。
  不懂文学的人,看到震惊世界,也觉得哇!真是一个牛逼的作家。
  “对了这里还有一篇我写的文章,你要是有时间也把这个给发表一下?“
  “好嘞,我帮您改改!”
  “那个翻译文章就不掛我真实笔名了,掛笔名釵黛,后者是我自己写得,你掛我笔名就行。”
  “好嘞。”
  於佳佳成为了复读机,白嫖的大新闻。
  老有人骂自己,李有思必须搞一个大新闻,震惊一下他们,然后自己铁定就是这些人的荣耀了。
  南锣鼓巷的一处饭店里面。
  刘斌、刘小寧、姜文三位壮汉点了一个肘子:
  刘斌先说道:“这说写得真带劲啊!又是李同志写的。”
  刘斌去年才考入战友团,在团里面才知道李有思的影响力是不比部队外面低的。老早就是他仰慕的目標了。
  刘小寧则是姜文的中戏老学长,后世导演不少军旅、军事的电影电视剧。
  三人志向相同,关係一直以来都不算差的。
  姜文说道:“这小说写得比《团长》还带劲,其实最关键的事情是团长他不给我写结局,我还是想知道龙文章几人的结局了。,“—”刘小寧一笑:“还记著呢?”
  “当然。”姜文现在的头髮是一个刺头,標准的大院子弟刺头,和王朔类似。他习惯性的一摸头:
  “不过这小说我更喜欢,写得真tm深,你说要是他有机会改编成为电影,我有机会当演员吗?”
  当年《生存》这篇原著小说写出来不到一两年时间,姜文就拿过去拍电影了,自然可见他的喜爱。
  “你別说,你有机会,过两年毕业后,你找师哥我——如果被人改编了,师哥带你去求个位置。”
  姜文摆摆手:“我要就选主角,啥叫求个配角?”
  “有志向!来喝酒!!”
  刘斌各自倒了一杯:“不过,李同志越来越厉害,你们不知道。张振富就是他带火的,当时选《军中绿》主唱的时候,我去试过,虽然没过。”
  “运气差一点了你,张振富是进入过人民大会堂表演的同志,自然有实力。”刘小寧安慰道,他也是文工团的,虽然不在一个单位。
  刘斌继续说道:“当时有幸见过李有思几面,这人是真年轻,十分温和有气质,当属文人典范!而且你知道吗?上个月,解放军文艺奖颁奖啦!他一个人斩获了音乐类和文学类两个一等奖,这作家真不得了!“
  “会写军事小说,但是不写那些俗不可耐的作品,就证明这人与眾不同!没见会见面,不然铁定请他喝酒。”姜文说道。
  —
  y
  正说著,李有思哼著小歌来到了店门口。刚刚交完稿子,现在来这里吃点饭。
  中戏在南锣鼓巷,李有思早就搬来了南锣鼓巷,这么几个月几个街道的饭店都试过了,李有思还是喜欢这家的味道。
  隨著李有思的出现,喝酒的刘小寧首先注意到,他首先停下来说话的声音。、
  姜喊了一声:“喝酒啊!干嘛呢!”
  “——那是谁,你们认识不?”刘斌一脸玩味。
  1
  李有思点了两个菜:“红烧肉、辣椒炒肉、一两酒——”
  然后交钱交票,隨便找了个位置。
  r
  “谁啊?”姜文看过去。
  “有点熟悉,这就是李有思吧?”刘小寧喊了一声。
  “—”李有思特敏感,回头瞅了一眼,果真见到三个大汉。
  他都记得,这三个人都是特別热血、特別有志的青年。没想到还能在这里遇见。
  “李同志!”刘斌起身坐过去:“好巧啊!刚刚我们还在谈你的小说呢,这就见到你了。”
  刘斌是战友团的人,创作员,代表开会的时候,也见过几面。
  “—起喝一顿不?”
  姜文、刘小寧早早对李有思就仰慕不已,立马跑过来。
  姜文伸出来有些粗壮的手臂:“李同志,早有耳闻,我就想过要找你认识认识,就是没机会,今天太凑巧了,我特喜欢你写的小说,就是比別人的好看。”“
  “你好。”
  “我也是您读者,不过我也喜欢你写的《军中绿》。”
  “都坐下吧,坐下吧,有缘遇到读者,都喝一顿,喝一顿。”李有思让了个位置。
  三人七嘴八舌自我介绍。
  感觉遇见李有思是真的相见恨晚。
  “您是怎么想出来马大山这种角色,您写得特真实知道吗?”姜文带著一脸纯真看向了李有思《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里面的男主马小军,姜文说过是自己年轻时候的幻想以及记忆拍的,这个时候的姜文就和夏雨长得有点像,有点气质但还是有点稚嫩的。
  “这种真实、矛盾的人呢,其实我看的比较多的小说,有些经验了——加上此次去湖南採风,看到不少的烈士陵园还跟著作协下乡访问,多资料吧。”
  姜文动作特多,这时候抱拳夸道:“厉害,佩服,我就佩服您这种作家,每次写小说有理有据”'
  “这傢伙是你的死忠读者,一天天念叨著您,没恶意,您別介意。”刘斌解释道。
  “好好好。”
  李有思点头。
  “別的不说,今天我先敬您一杯酒!”姜文倒了一杯酒。
  自己一饮而尽。
  比起来王朔的傲气,姜文多了一些京圈里面的豪迈,他有点特立独行的感觉,但是对於看的来的朋友特別仗义。
  他確实有拍戏的天赋才能,就拍了几部电影,每一部都很经典,不过今年的电影感觉不太行,是不是江郎才尽了呢?也有些东西,但是没有前几部那种灵气了。
  “这是我们给您写的读者来信,有兴趣看看吗?”
  三人各自递上来一份读者来信。原本是准备拿去杂誌社寄出去的,不过李有思本人在这里,他们就不多此一举了。”哎?也行,好的。”
  李有思收下来。
  三个忠实读者对著李有思吹鼓了一阵,最后刘斌说道:“李同志,有机会一定再请您喝酒,今天不尽兴!”
  姜文说道:“我也感觉,下次特邀您,能赏个脸来就行。”
  “有时间一定。”
  “——”
  第二天,早期。
  外面的街上咚咚咚的吵,吵得太热闹了。李有思一听,就听到卖报的人在喊:
  “《纽约时报》报导二十二岁知名的年轻作家!中国首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