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大决战》
第170章 《大决战》
八六年。
一月一號。
这是阳历上面过年的日子,不少欧美人都是这个时间点过年,但是对於国內来说,是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日子——除去可以元旦放假外。
但是总政的上面在最高指示开了一个会议。
85年,那位对军事歷史题材电影创作发表谈话,提出把三大战役连起来一气呵成地写出来。
年底,总政治部文化部提出拍摄《大决战》的详细计划,12月22日中央批准该计划,上面將任务交给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克玉,再转给八一电影製片厂。
其实早在五十年代八一製片厂成立之初,就打算筹备三大战役,但当时国弱民穷,电影是奢侈品,因此才具备了拍摄条件。
时至今年初,大多事情都准备完毕,上面也把事情安排下来了。
下午。
等著上面真的下达了指示。
总政治部,会议室。
八一製片厂领导、政治部各大领导开了一个会议:
刘白羽说道:“今天,军委开会,大家应该知道是为什么!上面全面支持三大战役的电影製作。”
萧穆,也就是八一製片厂的厂长:“所以今天会议谈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关於三大战役系列的电影领导小组和编剧!”
有人说道:“但是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写剧本,八一厂决定在拍摄前,要是剧本写得不好,就不拍电影。”
一个电影好不好,其实演员算是其次,最关键的还是剧本和导演的实力。有的片子美术画面好,但是没有剧本,照样屁都不是。
最典型应该是网剧《毛骗》,没钱、没好演员,靠剧情拍出来了最好的网剧。还有《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刘和平这人真是有底蕴,写得歷史电视剧都是经典。
周克玉也就是政治部的副部长,他说道:“那就先谈谈剧本小组的事情吧!三个战役可以分为三部电影,那组成的一个剧本创作组,需要给三个战役各自选出来一位编剧,负责一部电影剧本的创作!”
“八一製片厂文化部,有王军、史超、李平分、王愿坚这些有实力的编剧吧?不够的话,文化部、话剧团里面也有编剧可以自由调遣。”
萧穆说了句实话:“剧本不是小事,编剧需要学习、考证——”
“考证的事情没有问题,剧本组成立之后,八一製片厂,各大军区史料馆、地方文史馆尽全力支持编剧的剧本创作。
“有意见吗?”
“那这几天先筛选编剧吧!”
“..
”
会议结束。
那位带著眼镜,位置老大老大的领导,突然翻起来了八一製片厂的各大编剧名单,他找过来了萧穆:“首长!”
刘白羽也跟著走了过来。
老首长就简简单单的说了些客套话:“三大战役剧本组成立之后,你们要细分下去,一定要好好搞,不要让上面失望!要写出来气势!”
“我简单说,五大军区、空军!军艺院校?只要有需要隨意调!能调多少人,是你们的本事,我们完全支持。而且资金上面也是儘量给你们批。不要害怕,儘量去搞。”
比起来央视电视台的穷酸,八一製片厂可是有著背后的巨大支持,而且《大决战》系列是重中之重,当年费资金就是一亿以上,几十万的作战军队上面一声令下就全部听调遣。
就算是有通货膨胀,但是那可是九十年代的一亿元~
“我知道了,首长。”
“对了,编剧你们现在心里面有个数没有?”
萧穆说道:“有了一定的雏形了。”
“我突然想起来一个人,李有思!就是拿茅盾文学奖和解放军文艺奖的那个年轻人!”老领导说道。
“?”萧穆当然听说过李有思。
李有思不知道弄出来过多少个大新闻了。但是他最清楚的是《天下第一楼》这个剧本,还有央视春晚的《干休所》的小品剧本,都是李有思写的。
写剧本的实力还是有的,但是资歷年轻了一些,主要是没有更多的代表性电影。
不过他就只是没有写电影剧本的经验而已。
八一製片厂的李平分其实也才写过两个电影剧本。
“哦,您说他啊!最近还在八一厂写了个春晚剧本呢!”
“能放到剧本组里面去吗?我感觉他还是很有才能的,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似乎能够分给他创作吧?我看他写的小说,对於河北、山东这些地区的战役很有研究、还是有些见解的。”
大大的领导说了这么一句话。
刘白羽和萧穆倒是注意了一下,细听下来,確实是可行的。
“好的,我们记下来了,下午把他调去製片厂再討论一下。”
下午。
李有思被叫去了总政,急匆匆的还是派汽车过来接走的。
“各位首长好。”他面前的就是八一厂的萧穆和文化部刘白羽。
“哎,你好,幸会。”萧穆伸出手和李有思握手。
“大概是什么事情啊?”
刘白羽给李有思解释了一下三大战役立项的事情。
李有思一听。脑袋嗡嗡的,三大战役,可以说是八一厂拍出来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场
面电影了。
他问了句:“借调过去?”
“你不乐意?”刘白羽问道。“这可是《大决战》,你想想多少编剧想要插一脚都没机会!说实话要不是我不会写剧本,我都想试试了。再说了是一位老大老大的领导提的建议,你要是拒绝了,也没什么关係。”
不过就如同刘白羽说的,只是参与剧本创作,也足够开心了。
而且能够选择他这种年轻人进入编剧小组,可见这些领导对於他的器重了。
稿费?俗气?
后面拍《建军大业》《建党大业》的时候,那群明星、演员都不敢找上面要片酬,那是真的零片酬出演啊!毕竟出现在荧幕上面、参与进来也算是荣幸了。
刘白羽笑道:“哈,我就知道这小子会来,他喜欢掺和这些事情。”
“嘿,都是老领导叫我去了,也算是任务嘛!听从指挥是军人天职。我写哪些剧本?”
萧穆打量了李有思一眼,想起来他荣获的几个奖,虽然有点担心资歷问题,但是最后还是想试试,反正剧本组里面有那么多编剧,李有思就算不行,底下还有组员兜底呢!
萧穆说道:“三大战役分为,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瀋战役,你有把握吗?到时候把你调入剧本组?我可要事先告诉你,我们现在最中心的任务是抓好剧本,写不好剧本可不行啊!”
“我知道的!三个战役的剧本我都能负责的。”
有各种资料,而且还有著后世的记忆,李有思写剧本应该是能写出来的,最多就是再根据老领导意见改改剧本。
“小子,你不要闹著玩,剧本不好整个剧组可就不动摄像机,这任务很重嘞,”萧穆挠挠头,实在想不明白为啥把李有思推荐过来了。
有名的作家还有一个麻烦事,就是不好惹。
“我没闹著玩,我写什么剧本完全听各位领导指挥——再说最近我时间充裕,倒是可以隨意调遣。”
刘白羽点点头:“那好,过两天给你发调令,你直接去八一製片厂参加剧本组,不过也可能是助理,也可能是编剧,全靠上面討论。”
萧穆也是这么想的。
李有思问过了刘白羽。
剧本组现在有了很多人了,著名作家徐怀中担任指导,八一厂的编剧李平分、王超、
史超、原总政文化部部长——等一系列人选。
现在又加上了李有思这么一个有力人选,不过都是上面选。
第二天,李有思就在思考剧本的事情。
下午,刘心武找来了。
当然不是为了约稿的事情,而是告诉李有思《鬼子来了》的事情,一般来说,获奖之后,作者本身的名气会有很大幅度的上升。
获选诺贝尔前,国內其实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莫言,现在他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作家0
茅盾文学奖虽然是文学界评的奖项,但是它影响力是全国的。
“《鬼子来了》的销量突破了一百八十万,已经是文学杂誌的记录了!”
“哦!不过杂誌社卖再多,我也没有稿费啊!”李有思无所谓。
“——这一期到达结束恐怕是有两百万册的,这么恐怖的销量,后面发行单行本,不会更夸张?”
说到这里,刘心武把《鬼子来了》的单行本拿出来给李有思看了一眼:“这是版面你看看。”
“杂誌社还在发行,就要出单行本?”
“这个月月中把,《鬼子来了》就会出版单行本。”
当时作家出版社拿走了《鬼子来了》,魔都文艺出版社拿走了《追风箏的人》,《追风箏的人》在拿走不到半个月已经有单行本面世了,刚刚好撞在了茅盾文学荣誉奖的风口上。
《鬼子来了》则是留著,发表两个月之后,立马衔接单行本,还是杂誌色社会赚钱。
李有思看著版面,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黑白色的男人,就像是搞笑版的三毛——不过纯黑色似乎暗示了它的黑色幽默!
上。
《鬼子来了》则是留著,发表两个月之后,立马衔接单行本,还是杂誌色社会赚钱。
李有思看著版面,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黑白色的男人,就像是搞笑版的三毛——不过纯黑色似乎暗示了它的黑色幽默!
“请谁画的?”
“张守义。”
他有著“中国第一封面”之美誉。1956年,张守义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美术编辑,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
风格是线条简洁的写意黑白画,有著浓浓的文学味道。
“还得是大师,这封面我喜欢。”李有思说道。
八六年。
一月一號。
这是阳历上面过年的日子,不少欧美人都是这个时间点过年,但是对於国內来说,是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日子——除去可以元旦放假外。
但是总政的上面在最高指示开了一个会议。
85年,那位对军事歷史题材电影创作发表谈话,提出把三大战役连起来一气呵成地写出来。
年底,总政治部文化部提出拍摄《大决战》的详细计划,12月22日中央批准该计划,上面將任务交给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克玉,再转给八一电影製片厂。
其实早在五十年代八一製片厂成立之初,就打算筹备三大战役,但当时国弱民穷,电影是奢侈品,因此才具备了拍摄条件。
时至今年初,大多事情都准备完毕,上面也把事情安排下来了。
下午。
等著上面真的下达了指示。
总政治部,会议室。
八一製片厂领导、政治部各大领导开了一个会议:
刘白羽说道:“今天,军委开会,大家应该知道是为什么!上面全面支持三大战役的电影製作。”
萧穆,也就是八一製片厂的厂长:“所以今天会议谈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关於三大战役系列的电影领导小组和编剧!”
有人说道:“但是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写剧本,八一厂决定在拍摄前,要是剧本写得不好,就不拍电影。”
一个电影好不好,其实演员算是其次,最关键的还是剧本和导演的实力。有的片子美术画面好,但是没有剧本,照样屁都不是。
最典型应该是网剧《毛骗》,没钱、没好演员,靠剧情拍出来了最好的网剧。还有《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刘和平这人真是有底蕴,写得歷史电视剧都是经典。
周克玉也就是政治部的副部长,他说道:“那就先谈谈剧本小组的事情吧!三个战役可以分为三部电影,那组成的一个剧本创作组,需要给三个战役各自选出来一位编剧,负责一部电影剧本的创作!”
“八一製片厂文化部,有王军、史超、李平分、王愿坚这些有实力的编剧吧?不够的话,文化部、话剧团里面也有编剧可以自由调遣。”
萧穆说了句实话:“剧本不是小事,编剧需要学习、考证——”
“考证的事情没有问题,剧本组成立之后,八一製片厂,各大军区史料馆、地方文史馆尽全力支持编剧的剧本创作。
“有意见吗?”
“那这几天先筛选编剧吧!”
“..
”
会议结束。
那位带著眼镜,位置老大老大的领导,突然翻起来了八一製片厂的各大编剧名单,他找过来了萧穆:“首长!”
刘白羽也跟著走了过来。
老首长就简简单单的说了些客套话:“三大战役剧本组成立之后,你们要细分下去,一定要好好搞,不要让上面失望!要写出来气势!”
“我简单说,五大军区、空军!军艺院校?只要有需要隨意调!能调多少人,是你们的本事,我们完全支持。而且资金上面也是儘量给你们批。不要害怕,儘量去搞。”
比起来央视电视台的穷酸,八一製片厂可是有著背后的巨大支持,而且《大决战》系列是重中之重,当年费资金就是一亿以上,几十万的作战军队上面一声令下就全部听调遣。
就算是有通货膨胀,但是那可是九十年代的一亿元~
“我知道了,首长。”
“对了,编剧你们现在心里面有个数没有?”
萧穆说道:“有了一定的雏形了。”
“我突然想起来一个人,李有思!就是拿茅盾文学奖和解放军文艺奖的那个年轻人!”老领导说道。
“?”萧穆当然听说过李有思。
李有思不知道弄出来过多少个大新闻了。但是他最清楚的是《天下第一楼》这个剧本,还有央视春晚的《干休所》的小品剧本,都是李有思写的。
写剧本的实力还是有的,但是资歷年轻了一些,主要是没有更多的代表性电影。
不过他就只是没有写电影剧本的经验而已。
八一製片厂的李平分其实也才写过两个电影剧本。
“哦,您说他啊!最近还在八一厂写了个春晚剧本呢!”
“能放到剧本组里面去吗?我感觉他还是很有才能的,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似乎能够分给他创作吧?我看他写的小说,对於河北、山东这些地区的战役很有研究、还是有些见解的。”
大大的领导说了这么一句话。
刘白羽和萧穆倒是注意了一下,细听下来,確实是可行的。
“好的,我们记下来了,下午把他调去製片厂再討论一下。”
下午。
李有思被叫去了总政,急匆匆的还是派汽车过来接走的。
“各位首长好。”他面前的就是八一厂的萧穆和文化部刘白羽。
“哎,你好,幸会。”萧穆伸出手和李有思握手。
“大概是什么事情啊?”
刘白羽给李有思解释了一下三大战役立项的事情。
李有思一听。脑袋嗡嗡的,三大战役,可以说是八一厂拍出来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场
面电影了。
他问了句:“借调过去?”
“你不乐意?”刘白羽问道。“这可是《大决战》,你想想多少编剧想要插一脚都没机会!说实话要不是我不会写剧本,我都想试试了。再说了是一位老大老大的领导提的建议,你要是拒绝了,也没什么关係。”
不过就如同刘白羽说的,只是参与剧本创作,也足够开心了。
而且能够选择他这种年轻人进入编剧小组,可见这些领导对於他的器重了。
稿费?俗气?
后面拍《建军大业》《建党大业》的时候,那群明星、演员都不敢找上面要片酬,那是真的零片酬出演啊!毕竟出现在荧幕上面、参与进来也算是荣幸了。
刘白羽笑道:“哈,我就知道这小子会来,他喜欢掺和这些事情。”
“嘿,都是老领导叫我去了,也算是任务嘛!听从指挥是军人天职。我写哪些剧本?”
萧穆打量了李有思一眼,想起来他荣获的几个奖,虽然有点担心资歷问题,但是最后还是想试试,反正剧本组里面有那么多编剧,李有思就算不行,底下还有组员兜底呢!
萧穆说道:“三大战役分为,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瀋战役,你有把握吗?到时候把你调入剧本组?我可要事先告诉你,我们现在最中心的任务是抓好剧本,写不好剧本可不行啊!”
“我知道的!三个战役的剧本我都能负责的。”
有各种资料,而且还有著后世的记忆,李有思写剧本应该是能写出来的,最多就是再根据老领导意见改改剧本。
“小子,你不要闹著玩,剧本不好整个剧组可就不动摄像机,这任务很重嘞,”萧穆挠挠头,实在想不明白为啥把李有思推荐过来了。
有名的作家还有一个麻烦事,就是不好惹。
“我没闹著玩,我写什么剧本完全听各位领导指挥——再说最近我时间充裕,倒是可以隨意调遣。”
刘白羽点点头:“那好,过两天给你发调令,你直接去八一製片厂参加剧本组,不过也可能是助理,也可能是编剧,全靠上面討论。”
萧穆也是这么想的。
李有思问过了刘白羽。
剧本组现在有了很多人了,著名作家徐怀中担任指导,八一厂的编剧李平分、王超、
史超、原总政文化部部长——等一系列人选。
现在又加上了李有思这么一个有力人选,不过都是上面选。
第二天,李有思就在思考剧本的事情。
下午,刘心武找来了。
当然不是为了约稿的事情,而是告诉李有思《鬼子来了》的事情,一般来说,获奖之后,作者本身的名气会有很大幅度的上升。
获选诺贝尔前,国內其实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莫言,现在他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作家0
茅盾文学奖虽然是文学界评的奖项,但是它影响力是全国的。
“《鬼子来了》的销量突破了一百八十万,已经是文学杂誌的记录了!”
“哦!不过杂誌社卖再多,我也没有稿费啊!”李有思无所谓。
“——这一期到达结束恐怕是有两百万册的,这么恐怖的销量,后面发行单行本,不会更夸张?”
说到这里,刘心武把《鬼子来了》的单行本拿出来给李有思看了一眼:“这是版面你看看。”
“杂誌社还在发行,就要出单行本?”
“这个月月中把,《鬼子来了》就会出版单行本。”
当时作家出版社拿走了《鬼子来了》,魔都文艺出版社拿走了《追风箏的人》,《追风箏的人》在拿走不到半个月已经有单行本面世了,刚刚好撞在了茅盾文学荣誉奖的风口上。
《鬼子来了》则是留著,发表两个月之后,立马衔接单行本,还是杂誌色社会赚钱。
李有思看著版面,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黑白色的男人,就像是搞笑版的三毛——不过纯黑色似乎暗示了它的黑色幽默!
上。
《鬼子来了》则是留著,发表两个月之后,立马衔接单行本,还是杂誌色社会赚钱。
李有思看著版面,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黑白色的男人,就像是搞笑版的三毛——不过纯黑色似乎暗示了它的黑色幽默!
“请谁画的?”
“张守义。”
他有著“中国第一封面”之美誉。1956年,张守义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美术编辑,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
风格是线条简洁的写意黑白画,有著浓浓的文学味道。
“还得是大师,这封面我喜欢。”李有思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