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职业学校(求月票)
  第267章 职业学校(求月票)
  苏超坐了没多大会,张何平就回来了。
  “不好意思,紧急开了个会,前两天顺义地震,现在又下大雪,唉……”
  张何平叹了口气。
  虽然不属于他的管辖范围,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他这样级别的干部肯定要参与讨论的。
  “能理解。”
  苏超和张何平在客厅聊了一会。
  “你捐了二十万,怎么捐这么多啊。”
  几乎很少有明星捐这么多钱,有些企业都才捐个三五万。
  这年头二十万已经非常值钱了。
  “正好手里头有,就捐了,其实钱对我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
  苏超矜持地笑了笑。
  “哈哈,看着你这样的年轻人……让我感觉自己都老了,小伟你站那里做什么,桌子摆书房去,帮你妈端菜,把柜子里那两瓶好酒拿出来……”
  张何平使唤他儿子。
  “捐二十万?”
  张伟有些茫然,他一周的生活费都没二十块钱。
  再仔细看一看苏超的模样。
  越看越觉得熟悉。
  苏……苏超!
  班上有不少女生喜欢这个人。
  他虽然没买专辑,但是也听过这个人的歌。
  收音机里一天到晚都是苏超的声音。
  不管什么台,只要是音乐节目,听半小时,至少会有三首苏超的歌。
  张伟看过苏超的海报。
  只是今天的苏超和海报上形象差别太大,所以他没有第一时间认出来。
  “大人说话,有你小孩子什么事……干活去!”
  张何平属于典型的严父。
  “我十四了,十四了~!”
  简直想要吐血,那个苏超也不过十八九岁,他怎么就是小孩子了。
  “这孩子……唉~”
  张何平冲苏超笑笑,显然没把他儿子当回事。
  年纪这东西不是评判人的唯一标准,他儿子别说十八岁了,就算是到八十八岁,都未必能够有人家苏超一半的本事。
  生子当如孙仲谋啊!
  “我这兄弟还小,说不定哪天就开窍了。”
  苏超说话的时候,不会太讨好,他总有一种能力,让人觉得他说话的时候特别真诚。
  这种迷惑性,林知梦的感触最深。
  张何平和苏超接触的不多,很容易就被苏超给迷惑了。
  随后,苏超说了他的培训班,张何平对一个明星为什么要开培训班这件事不太能理解,但是他尊重苏超的尝试。
  生活不是数学题,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只需要上课的地方,可以考虑旧厂房,如果你既要考虑住宿又要考虑校舍,那还是继续找你们那种待拆迁的地方……”
  张何平表现得就像个普通长辈。
  很少聊官场的事情。
  事实上,官场的事情也不适合在家里客厅这样的地方聊天。
  可以等会去书房喝酒的时候再聊。
  “还是想找能教学又能住宿的地方,又怕拆迁的地方用不了几个月,叔,你有没有什么门路啊?”
  苏超一点都不怕麻烦别人。
  事实上,他和张何平这样的利益关系,只有经常发生利益往来,才会联系的越来越紧密。
  “我记得你们那附近有个小学搬了,目前还没有确定下一步的规划,你如果想用,可以让你暂用几年。”
  张何平笑了笑。
  他会提这事,就是因为有帮忙解决的办法。
  “小学啊,太惹人注意了,会不会不太合适啊?”
  苏超有点儿心动。
  一个小学,哪怕再怎么小,也得有好几间教室和办公室,说不定还会有操场。
  用来办培训班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更何况,离之前的小院不远,还是在之前的活动区域里边。
  “如果是别人,那还真不好安排,没人敢随便挪用一个学校另作他用,哪怕它暂时停用了也是国家资产,但是你不一样……”
  张何平笑呵呵地说道。
  苏超捐了47万给希望工程,捐了20万给顺义地震。
  这是在半年之内发生的事情。
  这年头提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一切都在向钱看齐。
  有的人确实安贫乐道,喜欢舍己为人,但是发了财的人就没几个愿意再把钱吐出来。
  做慈善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属于傻子才干的事情。
  上边要给苏超安排顶级媒体的宣传报道,被拒绝了。
  要给苏超安排各种名头的奖励,比如什么劳动模范、十大青年,也都被苏超给拒绝了。
  但是上边奖励苏超的心并没有熄火。
  张何平知道这件事。
  所以他有把握帮苏超安排下来。
  “太感谢了,我就不客气了。”
  苏超没怎么犹豫。
  这个大概也算是系统福利了,这些善款苏超自己用不了,只能用来做慈善。
  慈善也不是白做的。
  古今中外,慈善都是一门生意。
  不仅给苏超带来名,自然也能带来利,就比如现在这样,因为苏超捐钱特别多,上边就会给他在某些方面进行补偿。
  “但是呢,你那个培训班名不正言不顺,经不起查,真要是被人盯上了也是个麻烦。”
  张何平摇摇头。
  不仅挂羊头卖狗肉——苏超挂的是港资公司红星生产社的名头,和艺考培训班没有半毛钱关系,而且还是借着张何平的名头狐假虎威。
  墙上挂着张何平的照片,工商等部门愣是不敢严查。
  “叔,您有什么建议吗?”
  苏超心里直乐。
  既然张何平这么说了,那自然就是已经帮忙想好了解决方案。
  “到时候帮你申请一个民办教育资格,以职业学校的名义进行教学。”
  张何平早就为苏超考虑好了。
  苏超如果一直挂着他的照片在那里“行骗”,真要是出了事的话,对他来说也是一盆脏水。
  中国民办教育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讲学”。
  从1985年5月开始,《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指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民办教育正式开始复苏。
  只不过这十年来,民办学校少之又少。
  因为办学要求的太多。
  有场地要求,根据不同的地段要求不同标准的面积。
  有学员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学员必须达到一定数量。
  还有师资要求……
  赚不到什么钱还这么麻烦,谁会愿意为爱发电啊!
  张何平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借用职业学校的名义办几年,几年之后达不到要求大不了再销户。
  这种不难操作。
  谢晋明星学校开了几年之后就被并了,就是类似的情况。
  “今天谢谢说太多了,我就不和叔客气了,来,我敬你一杯!”
  苏超和张何平转移到书房,两人已经开始喝上了。
  张何平的老婆和儿子都没有过来打扰。
  他们在餐厅另开一桌。
  很显然,苏超虽然看似是个晚辈,但实际上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咱们就不要说这种客气话了,过两天我让秘书带你去看场地,可以直接使用,手续慢慢来就行。”
  张何平很欣赏苏超的做事风格。
  这小子一点也不瞻前顾后,拖泥带水,觉得行就干,一干就能成事。
  “好,我等着消息,回归筹备委员会那边有动静了吗?”
  苏超知道张何平在谋求这个。
  契机就是苏超创作出来的《中国人》,张何平发现了这首歌,并且联系到了刘得华演唱,从而进入某些人的视野。
  从而和筹备委员会产生了交集。
  委员会主任是副总。
  哪怕是能进入委员会,也是张何平郑智生涯的一次巨大机遇。
  否则的话,五十岁的厅,其实也没有太大前途了,可能最终止步于副部。
  “月底出结果,问题不大。”
  张何平笑容满面。
  可能是因为苏超年纪小,这位官场老将的喜怒没有过多掩饰。
  “哈哈,那恭喜了!”
  两人这次见面可谓是皆大欢喜。
  客厅里都能听到书房哈哈大笑的声音。
  “妈,那个苏超不就是个歌手吗,爸怎么对他这么好。”
  张伟小声地问妈妈。
  “小伟,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乱打听。”
  张何平他老婆也很惊讶。
  她只是知道老公很重视这个年轻人,事先吩咐要客气一些。
  还让她准备一些回礼。
  但是具体为什么她也不清楚。
  “我不是小孩子了,我发现我爸对个外人都比对我好。”
  张伟很心塞。
  他长这么大,就没有和父亲这样哈哈大笑的说过话。
  “既然不是小孩子,就记住了家里的事情出去不要乱说,吃完了赶紧去写作业。”
  张何平的老婆打发儿子滚蛋。
  她得去挑一挑,看看拿点什么给苏超这孩子回礼。
  听说苏超过年要回家,给他带点儿稀奇东西回老家孝敬父母也挺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