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坦克!出击!
第193章 坦克!出击!
1915年11月12日凌晨。
东线,第聂伯罗城北郊,德玛尼亚第6集团军某部的出击阵地上。
1个精锐的装甲教导师,2个主力军,2个骑兵师,1个集团军直属重炮旅和若干列车炮部队,总计约10个师级作战单位、16万人,已经集结到了第聂伯罗周边的广大防区前沿,随时做好进攻的准备。
在从第聂伯罗一路往东、大约150公里宽的正面上,还有3个军和少量骑兵师组成的进攻部队,被铺在了沿第聂伯罗至顿巴斯的铁路沿线上。
那些铁路沿线重要据点如佩特罗拉夫利夫卡、格里希诺(这两年网上很红的“hj村”)、顿巴斯,都有分到1个军的进攻部队。
第6集团军的全部主力,都已经挪到了这条战线上,他们的第一目标,就是从第聂伯罗至顿巴斯一线北进,进攻乌北铁路枢纽重镇哈尔科夫、然后再从哈尔科夫沿着铁路线西进,一路包绕基辅后方。
原本鲁路修为集团军司令制定的进攻计划,是从第聂伯罗沿着第聂伯河两岸,一路逆流而上推进的。但是最近因为形势变化,他临时调整了作战计划,改为先直接北上哈尔科夫。
这是因为第聂伯罗直接去基辅的话,只有水路可以走,而德玛尼亚军在第聂伯罗以上的第聂伯河上没有船只,最近也一直没有缴获到船只,临时在第聂伯罗造渡船的进度也不太乐观。
而第聂伯罗去基辅的铁路,则有两条,但都不是紧贴着第聂伯河走的。
位于第聂伯河南岸的那条铁路,要经过皮亚季哈特基、克里尼奇基、索菲伊芙卡等地。而这里面有一部分节点城市,因为近日来露沙军在战区中段、克里沃罗格大铁矿方向的反攻,而暂时重新落入了露沙军之手,有露沙军主力的第7集团军一部驻防。
鲁路修请示了鲁普雷希特元帅后,元帅也觉得没必要硬怼敌人的主力重兵集团,既然中路把敌人放进来了,我方反攻的时候就绕远一点,尽量避开中路。
所以公爵才临时拍板、从第聂伯罗大纵深往北包绕基辅的路线,从皮亚季哈特基-克里尼奇基转为哈尔科夫。
而且,哈尔科夫也是基辅罗斯北方两大铁路枢纽之一,除了基辅以外,就只剩哈尔科夫有铁路通往北方的莫丝科-明斯克等地。
早点拿下哈尔科夫,也能避免囤积在那里的煤炭和粮食等物资继续北运回露沙腹地。
一言以蔽之,打基辅的过程中,顺带着一起干掉哈尔科夫,绝对是能赚更多的。
唯一需要考虑的只是:代价是什么呢?
代价就是,第6集团军的突击部队,要多绕一点点路、多进攻一些距离。
本来沿着第聂伯河北岸推进,从第聂伯罗到基辅的总里程,是400公里左右,而选择新路线之后,主力部队要从第聂伯罗稍微绕一点点路到波尔塔瓦,再从波尔塔瓦去基辅,全程是430公里,要多走30公里路。(第聂伯罗至波尔塔瓦120公里,波尔塔瓦至基辅310公里)
而先锋突击部队,则要再多绕一点,先北上150公里到哈尔科夫、再绕到西南方110公里外的波尔塔瓦、最后那段波尔塔瓦至基辅的310公里路程则是一样的,总路程多达560公里。
换言之,主力步兵部队要比原计划多走30公里,而先锋的装甲突击部队、骑兵部队这些,要多走整整160公里。(主要是因为第聂伯罗没有直接通往波尔塔瓦的铁路,要到哈尔科夫稍微绕一绕,所以进攻部队为了确保控制铁路,也要绕一下。具体进攻路线如下图)
但鲁普雷希特公爵评估后认为,这点难度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鲁路修也相信以眼下敌军士气之低落、己方坦克部队首战带来的突然性震慑,绝对可以实现如此目标,他对自己的装甲师有信心。
最终,实际的作战计划也就调整成了这个样子。
对面的露沙人一共有5个集团军,而德奥联军这边有3个集团军。
整个战线从最西边的里夫尼、文尼察;绵延到中段第聂伯河大弯的克里沃罗格、索菲伊芙卡;最后到东段的第聂伯罗、顿巴斯。
西边有德玛尼亚第10集团军,在利奥波德老元帅的率领下,和露沙人从白罗斯调来的第13集团军对峙;
中段有奥第3集团军,以及一部分罗马尼亚仆从军,负责防守住露沙人在西南方面军里最强的第4、第7集团军;
考虑到奥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的战斗力比较孱弱,所以利奥波德元帅和鲁普雷希特元帅都很有默契地没给奥军分配任何纵深反攻任务。奥军的任务就是拖住敌人的中路进攻部队,消耗其进攻力量,必要时甚至可以略微后退,只要别被突破第聂伯河防线、导致东西战线被切断就行了。
战线的东段,由德第6集团军,负责面对哈尔科夫的露第9集团军(刚刚重建的,由库尔斯克地区南下的一个预备役集团军改番号而来)
最后,在露军的后方腹地,还有刚刚得到补充的露第6集团军,部署在基辅周边地区。作为露沙整个方面军的总预备队和后方守老巢的部队。
所以实际上是德奥3个集团军,加上2个装甲师和若干骑兵师,打露沙人的5个集团军,外加若干哥萨克骑兵师。
德第10集团军此战参战兵力约35万人,奥第3集团军25万人、罗马尼亚人8万,德第6集团军38万人,加上两个独立的、经过加强的装甲师一共6万人、若干骑兵师5万人,战役总兵力117万人。
露沙方面的兵力如前所述,总计5个集团军,26个军85个师级番号,一共152万人。
双方参战总兵力相加,达到了惊人的269万,已经是本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了。
……
11月12日,凌晨4点整。
第聂伯罗至顿巴斯一线的德第6集团军进攻阵地,已经完全准备好了。
整个集团军集结了1600多门火炮,在第聂伯罗、佩特罗拉夫利夫卡、格里希诺、顿巴斯四个前沿节点,同时发起了猛烈的炮击火力准备。
其中第聂伯罗是第一攻击重点,一个地方就集结了700门火炮,还包括6台280毫米列车炮。
顿巴斯是第二攻击重点,集结了500门火炮,其余佩特罗拉夫利夫卡、格里希诺两地分别只有各200门左右。
如雨的炮弹,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突然划破夜空,以雷霆万钧之势对着北边的露军前沿阵地猛砸过去。
一时间天崩地裂。玉石俱焚,150和105毫米的高爆榴弹,每一枚都分别带着12公斤和4公斤的tnt装药,狠狠轰击着露沙人的防线。炸到堑壕就是直接塌方崩毁,命中碉堡更是立时化作齑粉。
前沿的防线上,每一段都有数以千计的露沙士兵直接被炮火准备炸死炸伤。第聂伯罗和顿巴斯这两个沿着铁路的攻击重点,露沙人的伤亡就更是惨烈。
至少前沿10公里内的阵地,都被露沙军队直接放弃了,他们也知道前沿阵地根本没法守。
尤其露第9集团军是刚刚从预备役整编来的,大部分士兵从没真正上过战场。只有大约一两成的士兵是从其他友军里抽调骨干老兵过来、以老带新。
这样的部队,在面对猛烈炮轰时的意志力其实非常薄弱。将领和军官们也很清楚自己手下的兵都是群什么货色。
好在东线战场纵深很大,区区10几公里放弃了也没什么,继续再组织纵深防御、慢慢消耗德玛尼亚人的冲击势能就好了。
火力准备整整持续了90分钟,轰完之后,凌晨5点半,德玛尼亚军队终于拉开了全线的地面进攻。
在第聂伯罗方向,有一个整编的坦克师作为先锋箭头,往北突进。
在顿巴斯方向,沿着铁路线部署了几个骑兵师,准备在步兵突破一线阵地后,就让骑兵渗透进去,沿着铁路快速推进绕到敌后。
而在中段的佩特罗拉夫利夫卡和格里希诺,鲁普雷希特元帅就没有配属装甲或骑兵力量了,就靠步兵一线平推、追求稳中有进即可。
……
鲁路修本人坐在一辆10吨级的特制机枪坦克上,带着他的坦克师,
从第聂伯罗北郊十几公里的小镇萨玛尔出击,沿着第聂伯河北岸的支流萨马拉河继续北上,前往10公里外的另一个小镇戈鲁比夫卡。
之所以说鲁路修的坦克特制,是因为如今德玛尼亚军的坦克分为两款、一款是带57毫米短管炮的10吨级坦克,另一款是不带炮的7吨级机枪坦克。
而鲁路修这辆坦克,明明有10吨,却没有装炮,依然是机枪坦克的火力配置。主要的区别在于,鲁路修的坦克装了一个更大功率的无线电台,可以突破普通坦克电台仅仅10~30公里白昼通讯距离的限制,做到白昼就无线通讯超过100公里。
当然仅仅一台加大发射功率的电台,也用不了两三吨的载重。但大电台的尺寸又限制了装炮,于是为了避免浪费载重,就把剩下的一吨多富余吨位临时挪给装甲。这款坦克的侧向和前向装甲分别加厚了5~10毫米,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就作为指挥坦克使用。
此次开战前保时捷-斯柯达兵工厂一共来得及赶工完成了200多辆坦克。
鲁路修就配合这一装备规模,因时制宜地把他的装甲师下辖的2个装甲团,编为了每个团2个坦克营、每个营3个坦克连。
每个班组1辆坦克,一个连16个班组就是16辆,加上连长开始配1辆指挥坦克,每连就是17辆。每个营51辆,加上营部配3辆就是54辆。
每个坦克团乘以2就是108辆,再加上团部3辆就是111辆。师一级再乘以2就是222辆,加上师部3辆合计225辆。保时捷博士一共也只来得及给鲁路修生产这么多,他只剩下10几辆可以机动安排的备用车,其他全都编进去了。
装甲师势如破竹地北上,最初的行军非常顺利。沿途10公里几乎没有敌人的抵抗,露沙人的前沿阵地全都被炮兵火力准备摧毁了。
鲁路修兵不血刃地就抵达了戈鲁比夫卡小镇,在坦克路过镇长的驻地时,他还抬腕看了一下手表,才5点40分,全程只了半个多小时。
一路上最大的障碍,反而是己方炮火轰击出来的弹坑,让坦克的行军速度减慢了一些。
“继续前进!才开了十几公里,连加油都不用加,不要停留!”
鲁路修大手一挥,装甲师继续滚滚向前,又沿着萨马拉河和第聂伯罗-哈尔科夫铁路往北开了好几公里。
直到遇到一个三岔河口小镇,才终于遇到了露沙军队像样的抵抗。
这个三岔河口小镇名叫佩列谢皮诺,是个只有一万多人口的镇子。
但小镇位于萨马拉河与其支流奥列利河的交汇处。第聂伯罗-哈尔科夫铁路在经过这个镇子时,必须从镇中心一座横跨奥列利河的小型铁路桥上通过,所以镇子虽小,却也算是一个战略要地。
加上这地方距离一大早的前线阵地整整有17公里远,德玛尼亚军的炮火准备也打不到那么远那么纵深的地方。
所以小镇上的露沙守军战力保存得比较完好,有一整个步兵师奉命死守小镇,决不能让敌人通过铁路大桥。
守镇子的师长得了集团军司令的死命令:就算最后镇子失守,也必须在失守前把奥列利河上的铁路桥炸毁,否则提头来见。
“德玛尼亚人打过来了!他们肯定有装甲车!最后检查一遍堑壕!一定要确保把铁路也挖断,绝不能在防线上留下任何平坦的弱点!否则敌人的装甲车就会沿着那些平地冲过来的!”
露军师长从望远镜里看到敌人的装甲车辆出现在地平线上,也是有些瑟瑟发抖,连忙三令五申再次强调作战战术。
50天之前,鲁路修利用装甲车一天之内推进42公里、突破占科伊半岛和特罗伊齐克半岛两处天险的战例,如今早已深入人心。
所有的露军将领都深刻学习了那一战的教训,从此在防守铁路沿线城镇时,再也不敢图省事、图己方交通方便,而不把铁路挖断。
他们知道不能在防线上留下任何堑壕的断点,因为那种装甲车靠步兵的火力是挡不住的。
唯一的希望就是堑壕够宽够深,对方无法越障。而要想确保对方无法越障,堑壕就一定要挖完整,路过铁路的时候,宁可把铁路也挖断,也不能在堑壕上留断点。
……
对面的露军师长观察鲁路修装甲师的同时,鲁路修也在炮队镜里观察着敌人的动向。
“敌人沿河没有部署任何直瞄炮兵火力,仅有的大炮应该都是部署在后方、准备等我们渡河时曲射覆盖支援。
这种曲射火力的精度,很难直接命中坦克的,全靠弹片杀伤步兵,但弹片对坦克就完全无效了。
赶紧趁这个机会,分一个坦克连立刻沿着铁路桥冲锋,冲过壕沟,到对岸建立桥头堡阵地。
一旦桥头堡建立了,半履带车就立刻运着步兵跟上,嗯,第一批就先过去一个机步营就够了。”
鲁路修观察之后,立刻下达了命令,非常简单直接粗暴,就是毫无火力准备硬冲。
他这么做看似有点鲁莽,实则是深谙敌军的反应速度——从己方发起地面进攻,至今也才1个小时,而这座小镇位于前线后方17公里。这里的守军根本意料不到敌人的装甲部队会那么快出现,所以他们的防御部署必然还没来得及做针对性的调整。
这种时候,当然要充分利用坦克初战的突然性,最快速度扩大战果。
鲁路修哪里还有时间等师属炮兵部队慢慢跟上来,他甚至连等战斗机空中支援都等不及了。
17辆坦克很快就呈5个品字形的小阵,往河边的堑壕防线冲去。
“德玛尼亚人的装甲车上来了!”露沙官兵开始用机枪猛烈扫射,随后又呼叫炮火支援,便陆续有炮弹落在阵地上。
但这种远程曲射火炮打移动靶、还得靠炮火观察哨报点而非炮手直瞄,能打中就见鬼了。
m1910重机枪的“哒哒哒”猛烈扫射,也全都在坦克装甲上飞溅出几串火,并没有任何效果。
眼看防御火力全都不奏效,大批大批的露沙士兵立刻就开始恐惧往后逃跑了。
很多人还在慌不择路撤退的过程中,被背后扫射过来的机枪子弹收割击毙,一片片地死在两道堑壕之间的地带。
守卫小镇的露军师长、团长们,也从望远镜里看到了前线士兵们的惨状,一个个牙关紧咬说不出话来。
他们只能在内心默默祈祷:“之前挖掘的堑壕网已经够周密了,一点死角都没留,敌人的装甲车虽然无法靠枪弹打穿,但至少他们也无法越障……”
然而,这种祈祷在短短几分钟后就落空了。
因为守镇子的露军师长眼睁睁看着鲁路修的坦克开到了堑壕前面,随后又轻轻松松开了过去。几分钟内连越数道壕沟,直挺挺开上了横跨奥列利河的铁路桥。
“什么?这不可能!那些装甲车怎么能直接开过堑壕的?他们的轮子不会陷下去的么?而且如今雨季还没结束,奥列利河两岸的土地尤其泥泞松软,就算没堑壕也不可能这么轻松开过来啊!上帝!到底发生了什么!”
敌人的装甲车,装甲还是那个装甲,火力还是那个火力。
但越野越障的能力,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超出了露沙守将的认知。
他根本没料到河岸泥泞区和堑壕区会被那么快突破,根本都还没来得及安排工兵部队在铁路桥上埋炸药。
整座铁路大桥,就直接被德玛尼亚人的未知新式装甲车夺取了!
“哒哒哒”地mg08重机枪子弹,对着北岸桥头的露军阵地展开了侧射扫射。
57毫米短管炮也随着车体一起转过来,对着桥头的机枪碉堡直瞄贴脸开炮。
露沙人仅有的两座守桥头的混凝土碉堡,也在57毫米炮弹的怼脸轰击下被炸开,里面的士兵有的被炸塌的建筑压死,侥幸活下来的连忙逃离塌陷的掩体,却也躲不过坦克机枪的追杀扫射,一个个倒在血泊中。
“我部畅通无阻,已经零伤亡突破奥列利河防线,并完整夺取横跨奥列利河的佩列谢皮诺铁路桥。”
占据北岸桥头堡后,那名坦克连长在无线电里意气风发地向团长、师长报捷。
鲁路修立刻让报务员传令,让一个机步营立刻跟着过桥,在北岸展开。
同时他也对那个先锋坦克营下令:“会有机步部队的兄弟负责控制两翼阵地的,你们的任务是继续前进!”
(本章完)
1915年11月12日凌晨。
东线,第聂伯罗城北郊,德玛尼亚第6集团军某部的出击阵地上。
1个精锐的装甲教导师,2个主力军,2个骑兵师,1个集团军直属重炮旅和若干列车炮部队,总计约10个师级作战单位、16万人,已经集结到了第聂伯罗周边的广大防区前沿,随时做好进攻的准备。
在从第聂伯罗一路往东、大约150公里宽的正面上,还有3个军和少量骑兵师组成的进攻部队,被铺在了沿第聂伯罗至顿巴斯的铁路沿线上。
那些铁路沿线重要据点如佩特罗拉夫利夫卡、格里希诺(这两年网上很红的“hj村”)、顿巴斯,都有分到1个军的进攻部队。
第6集团军的全部主力,都已经挪到了这条战线上,他们的第一目标,就是从第聂伯罗至顿巴斯一线北进,进攻乌北铁路枢纽重镇哈尔科夫、然后再从哈尔科夫沿着铁路线西进,一路包绕基辅后方。
原本鲁路修为集团军司令制定的进攻计划,是从第聂伯罗沿着第聂伯河两岸,一路逆流而上推进的。但是最近因为形势变化,他临时调整了作战计划,改为先直接北上哈尔科夫。
这是因为第聂伯罗直接去基辅的话,只有水路可以走,而德玛尼亚军在第聂伯罗以上的第聂伯河上没有船只,最近也一直没有缴获到船只,临时在第聂伯罗造渡船的进度也不太乐观。
而第聂伯罗去基辅的铁路,则有两条,但都不是紧贴着第聂伯河走的。
位于第聂伯河南岸的那条铁路,要经过皮亚季哈特基、克里尼奇基、索菲伊芙卡等地。而这里面有一部分节点城市,因为近日来露沙军在战区中段、克里沃罗格大铁矿方向的反攻,而暂时重新落入了露沙军之手,有露沙军主力的第7集团军一部驻防。
鲁路修请示了鲁普雷希特元帅后,元帅也觉得没必要硬怼敌人的主力重兵集团,既然中路把敌人放进来了,我方反攻的时候就绕远一点,尽量避开中路。
所以公爵才临时拍板、从第聂伯罗大纵深往北包绕基辅的路线,从皮亚季哈特基-克里尼奇基转为哈尔科夫。
而且,哈尔科夫也是基辅罗斯北方两大铁路枢纽之一,除了基辅以外,就只剩哈尔科夫有铁路通往北方的莫丝科-明斯克等地。
早点拿下哈尔科夫,也能避免囤积在那里的煤炭和粮食等物资继续北运回露沙腹地。
一言以蔽之,打基辅的过程中,顺带着一起干掉哈尔科夫,绝对是能赚更多的。
唯一需要考虑的只是:代价是什么呢?
代价就是,第6集团军的突击部队,要多绕一点点路、多进攻一些距离。
本来沿着第聂伯河北岸推进,从第聂伯罗到基辅的总里程,是400公里左右,而选择新路线之后,主力部队要从第聂伯罗稍微绕一点点路到波尔塔瓦,再从波尔塔瓦去基辅,全程是430公里,要多走30公里路。(第聂伯罗至波尔塔瓦120公里,波尔塔瓦至基辅310公里)
而先锋突击部队,则要再多绕一点,先北上150公里到哈尔科夫、再绕到西南方110公里外的波尔塔瓦、最后那段波尔塔瓦至基辅的310公里路程则是一样的,总路程多达560公里。
换言之,主力步兵部队要比原计划多走30公里,而先锋的装甲突击部队、骑兵部队这些,要多走整整160公里。(主要是因为第聂伯罗没有直接通往波尔塔瓦的铁路,要到哈尔科夫稍微绕一绕,所以进攻部队为了确保控制铁路,也要绕一下。具体进攻路线如下图)
但鲁普雷希特公爵评估后认为,这点难度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鲁路修也相信以眼下敌军士气之低落、己方坦克部队首战带来的突然性震慑,绝对可以实现如此目标,他对自己的装甲师有信心。
最终,实际的作战计划也就调整成了这个样子。
对面的露沙人一共有5个集团军,而德奥联军这边有3个集团军。
整个战线从最西边的里夫尼、文尼察;绵延到中段第聂伯河大弯的克里沃罗格、索菲伊芙卡;最后到东段的第聂伯罗、顿巴斯。
西边有德玛尼亚第10集团军,在利奥波德老元帅的率领下,和露沙人从白罗斯调来的第13集团军对峙;
中段有奥第3集团军,以及一部分罗马尼亚仆从军,负责防守住露沙人在西南方面军里最强的第4、第7集团军;
考虑到奥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的战斗力比较孱弱,所以利奥波德元帅和鲁普雷希特元帅都很有默契地没给奥军分配任何纵深反攻任务。奥军的任务就是拖住敌人的中路进攻部队,消耗其进攻力量,必要时甚至可以略微后退,只要别被突破第聂伯河防线、导致东西战线被切断就行了。
战线的东段,由德第6集团军,负责面对哈尔科夫的露第9集团军(刚刚重建的,由库尔斯克地区南下的一个预备役集团军改番号而来)
最后,在露军的后方腹地,还有刚刚得到补充的露第6集团军,部署在基辅周边地区。作为露沙整个方面军的总预备队和后方守老巢的部队。
所以实际上是德奥3个集团军,加上2个装甲师和若干骑兵师,打露沙人的5个集团军,外加若干哥萨克骑兵师。
德第10集团军此战参战兵力约35万人,奥第3集团军25万人、罗马尼亚人8万,德第6集团军38万人,加上两个独立的、经过加强的装甲师一共6万人、若干骑兵师5万人,战役总兵力117万人。
露沙方面的兵力如前所述,总计5个集团军,26个军85个师级番号,一共152万人。
双方参战总兵力相加,达到了惊人的269万,已经是本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了。
……
11月12日,凌晨4点整。
第聂伯罗至顿巴斯一线的德第6集团军进攻阵地,已经完全准备好了。
整个集团军集结了1600多门火炮,在第聂伯罗、佩特罗拉夫利夫卡、格里希诺、顿巴斯四个前沿节点,同时发起了猛烈的炮击火力准备。
其中第聂伯罗是第一攻击重点,一个地方就集结了700门火炮,还包括6台280毫米列车炮。
顿巴斯是第二攻击重点,集结了500门火炮,其余佩特罗拉夫利夫卡、格里希诺两地分别只有各200门左右。
如雨的炮弹,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突然划破夜空,以雷霆万钧之势对着北边的露军前沿阵地猛砸过去。
一时间天崩地裂。玉石俱焚,150和105毫米的高爆榴弹,每一枚都分别带着12公斤和4公斤的tnt装药,狠狠轰击着露沙人的防线。炸到堑壕就是直接塌方崩毁,命中碉堡更是立时化作齑粉。
前沿的防线上,每一段都有数以千计的露沙士兵直接被炮火准备炸死炸伤。第聂伯罗和顿巴斯这两个沿着铁路的攻击重点,露沙人的伤亡就更是惨烈。
至少前沿10公里内的阵地,都被露沙军队直接放弃了,他们也知道前沿阵地根本没法守。
尤其露第9集团军是刚刚从预备役整编来的,大部分士兵从没真正上过战场。只有大约一两成的士兵是从其他友军里抽调骨干老兵过来、以老带新。
这样的部队,在面对猛烈炮轰时的意志力其实非常薄弱。将领和军官们也很清楚自己手下的兵都是群什么货色。
好在东线战场纵深很大,区区10几公里放弃了也没什么,继续再组织纵深防御、慢慢消耗德玛尼亚人的冲击势能就好了。
火力准备整整持续了90分钟,轰完之后,凌晨5点半,德玛尼亚军队终于拉开了全线的地面进攻。
在第聂伯罗方向,有一个整编的坦克师作为先锋箭头,往北突进。
在顿巴斯方向,沿着铁路线部署了几个骑兵师,准备在步兵突破一线阵地后,就让骑兵渗透进去,沿着铁路快速推进绕到敌后。
而在中段的佩特罗拉夫利夫卡和格里希诺,鲁普雷希特元帅就没有配属装甲或骑兵力量了,就靠步兵一线平推、追求稳中有进即可。
……
鲁路修本人坐在一辆10吨级的特制机枪坦克上,带着他的坦克师,
从第聂伯罗北郊十几公里的小镇萨玛尔出击,沿着第聂伯河北岸的支流萨马拉河继续北上,前往10公里外的另一个小镇戈鲁比夫卡。
之所以说鲁路修的坦克特制,是因为如今德玛尼亚军的坦克分为两款、一款是带57毫米短管炮的10吨级坦克,另一款是不带炮的7吨级机枪坦克。
而鲁路修这辆坦克,明明有10吨,却没有装炮,依然是机枪坦克的火力配置。主要的区别在于,鲁路修的坦克装了一个更大功率的无线电台,可以突破普通坦克电台仅仅10~30公里白昼通讯距离的限制,做到白昼就无线通讯超过100公里。
当然仅仅一台加大发射功率的电台,也用不了两三吨的载重。但大电台的尺寸又限制了装炮,于是为了避免浪费载重,就把剩下的一吨多富余吨位临时挪给装甲。这款坦克的侧向和前向装甲分别加厚了5~10毫米,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就作为指挥坦克使用。
此次开战前保时捷-斯柯达兵工厂一共来得及赶工完成了200多辆坦克。
鲁路修就配合这一装备规模,因时制宜地把他的装甲师下辖的2个装甲团,编为了每个团2个坦克营、每个营3个坦克连。
每个班组1辆坦克,一个连16个班组就是16辆,加上连长开始配1辆指挥坦克,每连就是17辆。每个营51辆,加上营部配3辆就是54辆。
每个坦克团乘以2就是108辆,再加上团部3辆就是111辆。师一级再乘以2就是222辆,加上师部3辆合计225辆。保时捷博士一共也只来得及给鲁路修生产这么多,他只剩下10几辆可以机动安排的备用车,其他全都编进去了。
装甲师势如破竹地北上,最初的行军非常顺利。沿途10公里几乎没有敌人的抵抗,露沙人的前沿阵地全都被炮兵火力准备摧毁了。
鲁路修兵不血刃地就抵达了戈鲁比夫卡小镇,在坦克路过镇长的驻地时,他还抬腕看了一下手表,才5点40分,全程只了半个多小时。
一路上最大的障碍,反而是己方炮火轰击出来的弹坑,让坦克的行军速度减慢了一些。
“继续前进!才开了十几公里,连加油都不用加,不要停留!”
鲁路修大手一挥,装甲师继续滚滚向前,又沿着萨马拉河和第聂伯罗-哈尔科夫铁路往北开了好几公里。
直到遇到一个三岔河口小镇,才终于遇到了露沙军队像样的抵抗。
这个三岔河口小镇名叫佩列谢皮诺,是个只有一万多人口的镇子。
但小镇位于萨马拉河与其支流奥列利河的交汇处。第聂伯罗-哈尔科夫铁路在经过这个镇子时,必须从镇中心一座横跨奥列利河的小型铁路桥上通过,所以镇子虽小,却也算是一个战略要地。
加上这地方距离一大早的前线阵地整整有17公里远,德玛尼亚军的炮火准备也打不到那么远那么纵深的地方。
所以小镇上的露沙守军战力保存得比较完好,有一整个步兵师奉命死守小镇,决不能让敌人通过铁路大桥。
守镇子的师长得了集团军司令的死命令:就算最后镇子失守,也必须在失守前把奥列利河上的铁路桥炸毁,否则提头来见。
“德玛尼亚人打过来了!他们肯定有装甲车!最后检查一遍堑壕!一定要确保把铁路也挖断,绝不能在防线上留下任何平坦的弱点!否则敌人的装甲车就会沿着那些平地冲过来的!”
露军师长从望远镜里看到敌人的装甲车辆出现在地平线上,也是有些瑟瑟发抖,连忙三令五申再次强调作战战术。
50天之前,鲁路修利用装甲车一天之内推进42公里、突破占科伊半岛和特罗伊齐克半岛两处天险的战例,如今早已深入人心。
所有的露军将领都深刻学习了那一战的教训,从此在防守铁路沿线城镇时,再也不敢图省事、图己方交通方便,而不把铁路挖断。
他们知道不能在防线上留下任何堑壕的断点,因为那种装甲车靠步兵的火力是挡不住的。
唯一的希望就是堑壕够宽够深,对方无法越障。而要想确保对方无法越障,堑壕就一定要挖完整,路过铁路的时候,宁可把铁路也挖断,也不能在堑壕上留断点。
……
对面的露军师长观察鲁路修装甲师的同时,鲁路修也在炮队镜里观察着敌人的动向。
“敌人沿河没有部署任何直瞄炮兵火力,仅有的大炮应该都是部署在后方、准备等我们渡河时曲射覆盖支援。
这种曲射火力的精度,很难直接命中坦克的,全靠弹片杀伤步兵,但弹片对坦克就完全无效了。
赶紧趁这个机会,分一个坦克连立刻沿着铁路桥冲锋,冲过壕沟,到对岸建立桥头堡阵地。
一旦桥头堡建立了,半履带车就立刻运着步兵跟上,嗯,第一批就先过去一个机步营就够了。”
鲁路修观察之后,立刻下达了命令,非常简单直接粗暴,就是毫无火力准备硬冲。
他这么做看似有点鲁莽,实则是深谙敌军的反应速度——从己方发起地面进攻,至今也才1个小时,而这座小镇位于前线后方17公里。这里的守军根本意料不到敌人的装甲部队会那么快出现,所以他们的防御部署必然还没来得及做针对性的调整。
这种时候,当然要充分利用坦克初战的突然性,最快速度扩大战果。
鲁路修哪里还有时间等师属炮兵部队慢慢跟上来,他甚至连等战斗机空中支援都等不及了。
17辆坦克很快就呈5个品字形的小阵,往河边的堑壕防线冲去。
“德玛尼亚人的装甲车上来了!”露沙官兵开始用机枪猛烈扫射,随后又呼叫炮火支援,便陆续有炮弹落在阵地上。
但这种远程曲射火炮打移动靶、还得靠炮火观察哨报点而非炮手直瞄,能打中就见鬼了。
m1910重机枪的“哒哒哒”猛烈扫射,也全都在坦克装甲上飞溅出几串火,并没有任何效果。
眼看防御火力全都不奏效,大批大批的露沙士兵立刻就开始恐惧往后逃跑了。
很多人还在慌不择路撤退的过程中,被背后扫射过来的机枪子弹收割击毙,一片片地死在两道堑壕之间的地带。
守卫小镇的露军师长、团长们,也从望远镜里看到了前线士兵们的惨状,一个个牙关紧咬说不出话来。
他们只能在内心默默祈祷:“之前挖掘的堑壕网已经够周密了,一点死角都没留,敌人的装甲车虽然无法靠枪弹打穿,但至少他们也无法越障……”
然而,这种祈祷在短短几分钟后就落空了。
因为守镇子的露军师长眼睁睁看着鲁路修的坦克开到了堑壕前面,随后又轻轻松松开了过去。几分钟内连越数道壕沟,直挺挺开上了横跨奥列利河的铁路桥。
“什么?这不可能!那些装甲车怎么能直接开过堑壕的?他们的轮子不会陷下去的么?而且如今雨季还没结束,奥列利河两岸的土地尤其泥泞松软,就算没堑壕也不可能这么轻松开过来啊!上帝!到底发生了什么!”
敌人的装甲车,装甲还是那个装甲,火力还是那个火力。
但越野越障的能力,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超出了露沙守将的认知。
他根本没料到河岸泥泞区和堑壕区会被那么快突破,根本都还没来得及安排工兵部队在铁路桥上埋炸药。
整座铁路大桥,就直接被德玛尼亚人的未知新式装甲车夺取了!
“哒哒哒”地mg08重机枪子弹,对着北岸桥头的露军阵地展开了侧射扫射。
57毫米短管炮也随着车体一起转过来,对着桥头的机枪碉堡直瞄贴脸开炮。
露沙人仅有的两座守桥头的混凝土碉堡,也在57毫米炮弹的怼脸轰击下被炸开,里面的士兵有的被炸塌的建筑压死,侥幸活下来的连忙逃离塌陷的掩体,却也躲不过坦克机枪的追杀扫射,一个个倒在血泊中。
“我部畅通无阻,已经零伤亡突破奥列利河防线,并完整夺取横跨奥列利河的佩列谢皮诺铁路桥。”
占据北岸桥头堡后,那名坦克连长在无线电里意气风发地向团长、师长报捷。
鲁路修立刻让报务员传令,让一个机步营立刻跟着过桥,在北岸展开。
同时他也对那个先锋坦克营下令:“会有机步部队的兄弟负责控制两翼阵地的,你们的任务是继续前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