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要饭才几个钱?朕要干的是拦路收费
第109章 要饭才几个钱?朕要干的是拦路收费的大事业!(二十九)
常朝散了,百官鱼贯而出。
崇祯却没回乾清宫,径直去了文华殿。
黄立极、王在晋、毕自严、张之极、李诚铭五人,得了口谕,不敢怠慢,紧跟着也到了。
殿内,檀香袅袅。
崇祯端坐御案后,年轻的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却锐利得很。
“都坐吧。”他声音不高,听着非常温和。
“谢万岁爷。”五人谢恩,在太监搬来的绣墩上坐了半个屁股,腰杆挺得笔直。
崇祯目光扫过五人。
“明日廷议,议的是大同七王更封之事。”他开门见山,“此事,关乎大明国运,非同小可。诸卿,务必通力合作,全力以赴,务必让廷议通过。”
黄立极是首辅,坐在最前头。
他听得“关乎国运”四个字,心头一跳。不就是挪几个郡王去江南吃饭吗?至于吗?
他小心翼翼地问:“万岁爷的意思……是让大同的郡王、将军、中尉,还有那些无爵的宗子,都迁去江南就食,以减轻山西藩禄压力?”
崇祯闻言,忽然哈哈一笑。
“就食?”他嘴角带着一丝玩味,“那还是要饭啊!要饭才几个钱?朕要干的是拦路收费的大事业!”
“拦路收费?”
黄立极、王在晋、毕自严、李诚铭四人,心里同时咯噔一下。
这词儿听着……怎么那么像当强盗?先要饭,再当强盗?这路子,听着怎么有点老朱家当年创业的味道?
黄立极硬着头皮,喉咙有些发干:“不知……不知万岁爷想在哪里……拦路收费?”
崇祯身子微微前倾,手指在御案上轻轻一点:“去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收!”
通商口岸?
黄立极、王在晋、毕自严、李诚铭四人,瞬间就明白了!
皇帝这是要把大同那七个郡王,都挪到泉州、宁波、广州这些有海贸的地方去!
借着郡王府的壳子,插手甚至推动市舶司的建立!还要让这些王爷盯着市舶司!
这手笔……够大!也够狠!
可这事儿,没那么容易。
黄立极是老官僚,立刻想到难处:“万岁爷,郡王……按祖制,是无护卫的。到了地方,无兵无将,如何行事?又如何……‘收费’?”他差点又把“拦路”说出来。
王在晋管兵部,接口道:“是啊,万岁爷。郡王属官,品级低微,不过教授、典膳之类,管管王府吃喝祭祀还行。地方有司,岂会买账?”
毕自严是户部尚书,愁的是钱:“万岁爷,更封七王,沿途护送,安家落户,营建府邸,耗费巨大。国库……实在是捉襟见肘啊。”
李诚铭是武清侯,勋贵之首,也皱着眉头:“万岁爷,祖训有言,宗室不得干预地方有司。王爷们到了地方,若与地方官起了冲突,或是被人弹劾‘干预有司’,这……”
崇祯听着他们一条条摆困难,脸上没什么波澜。
等他们说完了,他才缓缓开口。
“郡王无护卫?”他冷笑一声,“朝廷可以派兵护送他们南下!到了地方,再留下二三百精锐,名为‘保护’,实为‘监视’!这兵,朕从京营和锦衣卫里挑!只听朕的!”
黄立极等人心头一凛。这是直接把皇帝的亲兵,插到东南去了!
“属官地位低下?”崇祯继续道,“朕会派出锦衣卫千户级别的官员,随这二三百精锐一同南下!名义上,是协助王府属官,保护郡王安全。实际上,就是朕的耳目!替朕盯着口岸!”
一个锦衣卫千户,带着几百精锐亲兵,常驻在郡王府……这分量,比一个知府都重了!
“至于祖制不得干预地方?”崇祯眼中闪过一丝厉色,“郡王,有直奏御前之权!如果他们发现,口岸有谁侵吞官田、军屯,偷漏商税,甚至勾结海盗……就可以直接给朕上密揭!”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寒意:“地方官和朝臣,当然可以反咬一口,说郡王干预有司。但最终,谁是谁非,裁决权在朕手里!”
黄立极等人背后冒出一层冷汗。郡王上密揭不会有某个皇帝冒名郡王给自己写密揭,然后再拿出这个自己写的密揭来搞事儿吧?
崇祯看着他们,一字一句道:“东南各省的军屯、官田,被人侵吞了多少?这事儿,不查不要紧,一查……全是窟窿!谁不想被查,谁就得配合朝廷开市舶,收商税!”
他身子往后一靠,语气不容置疑。
“明日廷议,你们就给朕高举一个旗号:大同诸王自请更封,乃是自证清白!是忠君体国!谁不同意,谁就是离间皇亲!万一……大同那边因此出了乱子,谁反对,谁就负全责!给朕进诏狱!”
黄立极、王在晋、毕自严、李诚铭四人,只觉得杀气森森。
皇帝这是把话说绝了。
大同那边……能不出乱子吗?只要皇帝想让它出,它就一定能出!
到时候,这顶“离间皇亲,致生祸乱”的大帽子扣下来,谁扛得住?
诏狱……那可不是人待的地方!
四人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惧和无奈。
“臣等……明白!”四人齐齐躬身,声音都有些发颤。
“明白就好。”崇祯挥挥手,“下去准备吧。明日廷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北京外城,正阳门外不远,正心堂茶楼。
二楼一间僻静的雅座里,钱谦益、李邦华、鹿善继、侯恂、黄宗羲几人围坐一桌。
几杯清茶冒着热气,气氛却有些凝重。
钱谦益把今日常朝上“七王更封”的事情说了,末了叹了口气:“看来,万岁爷是铁了心要把大同那七位郡王,挪到咱们东南来了。”
他看向坐在下首的黄宗羲:“太冲,你在户部云南司,管着市舶司的事儿,你怎么看?”
年轻的黄宗羲眉头紧锁,放下茶杯:“牧老,这不明摆着吗?万岁爷是盯上东南的商税和海贸之利了!周应秋已经去了福建当巡海御史,正和那郑一官接触。学生也奉旨草拟新的市舶司章程……偏偏这时候,大同七王要更封东南海口?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吗?”
钱谦益点点头,又看向一旁的李邦华:“懋时兄,你怎么看?”
李邦华是江西吉水人,东南沿海的王爷暂时还烧不到他老家。但他忧心的是另一层:“牧老,这事儿……名正言顺啊。大同宗室太多,压力太大,挪几个王爷出来,道理上说得通。硬顶,恐怕不行。”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关键是,拖下去,更封到江东的王爷,只怕会更多!咱们大明……别的不多,就是王爷多!真要都挪到江南来,一个县给你塞一个王爷都绰绰有余!那日子还怎么过?恶心也恶心死了!”
他看了一眼黄宗羲:“依我看,万岁爷现在不过是想多收点银子。市舶司那边……加点税就加点税吧,总比王爷扎堆强。”
坐在李邦华旁边的鹿善继,是保定定兴人,代表的是远在辽东的孙承宗。他立刻附和:“懋时兄所言极是!孙高阳公也是这个意思。无论如何,不能硬顶!市舶司收点税,总比王爷满地走强。”
钱谦益心里还是不踏实,又看向一直没说话的侯恂:“若谷兄,你的意思呢?”
侯恂是河南商丘人,刚被起复,还没安排官职——还在翘首以盼呢!他捏着胡须,慢悠悠地说:“市舶司加税,倒也无妨。只是,这税,得入太仓国库,归户部管,不能进内承运库。”
他话锋一转:“另外,这七位郡王,更封到何处,还是可以争一争的。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有几个省是没有王爷的?是不是……也该分摊分摊?”
钱谦益听着这话,心里一阵腻歪。
分摊王爷?
侯若谷这话说的……怎么听着像是要把王爷当货物一样,各省平分?
对了,你们河南王爷多,想匀一点出去?
这东林党的队伍……还真是越来越难带了!
他端起茶杯,掩饰住脸上的无奈。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钱谦益含糊地说了一句,目光投向窗外熙攘的街道,心中却是一片阴霾。
皇帝这步棋,来势汹汹。
明日廷议,怕是要有一场硬仗了。
(本章完)
常朝散了,百官鱼贯而出。
崇祯却没回乾清宫,径直去了文华殿。
黄立极、王在晋、毕自严、张之极、李诚铭五人,得了口谕,不敢怠慢,紧跟着也到了。
殿内,檀香袅袅。
崇祯端坐御案后,年轻的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却锐利得很。
“都坐吧。”他声音不高,听着非常温和。
“谢万岁爷。”五人谢恩,在太监搬来的绣墩上坐了半个屁股,腰杆挺得笔直。
崇祯目光扫过五人。
“明日廷议,议的是大同七王更封之事。”他开门见山,“此事,关乎大明国运,非同小可。诸卿,务必通力合作,全力以赴,务必让廷议通过。”
黄立极是首辅,坐在最前头。
他听得“关乎国运”四个字,心头一跳。不就是挪几个郡王去江南吃饭吗?至于吗?
他小心翼翼地问:“万岁爷的意思……是让大同的郡王、将军、中尉,还有那些无爵的宗子,都迁去江南就食,以减轻山西藩禄压力?”
崇祯闻言,忽然哈哈一笑。
“就食?”他嘴角带着一丝玩味,“那还是要饭啊!要饭才几个钱?朕要干的是拦路收费的大事业!”
“拦路收费?”
黄立极、王在晋、毕自严、李诚铭四人,心里同时咯噔一下。
这词儿听着……怎么那么像当强盗?先要饭,再当强盗?这路子,听着怎么有点老朱家当年创业的味道?
黄立极硬着头皮,喉咙有些发干:“不知……不知万岁爷想在哪里……拦路收费?”
崇祯身子微微前倾,手指在御案上轻轻一点:“去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收!”
通商口岸?
黄立极、王在晋、毕自严、李诚铭四人,瞬间就明白了!
皇帝这是要把大同那七个郡王,都挪到泉州、宁波、广州这些有海贸的地方去!
借着郡王府的壳子,插手甚至推动市舶司的建立!还要让这些王爷盯着市舶司!
这手笔……够大!也够狠!
可这事儿,没那么容易。
黄立极是老官僚,立刻想到难处:“万岁爷,郡王……按祖制,是无护卫的。到了地方,无兵无将,如何行事?又如何……‘收费’?”他差点又把“拦路”说出来。
王在晋管兵部,接口道:“是啊,万岁爷。郡王属官,品级低微,不过教授、典膳之类,管管王府吃喝祭祀还行。地方有司,岂会买账?”
毕自严是户部尚书,愁的是钱:“万岁爷,更封七王,沿途护送,安家落户,营建府邸,耗费巨大。国库……实在是捉襟见肘啊。”
李诚铭是武清侯,勋贵之首,也皱着眉头:“万岁爷,祖训有言,宗室不得干预地方有司。王爷们到了地方,若与地方官起了冲突,或是被人弹劾‘干预有司’,这……”
崇祯听着他们一条条摆困难,脸上没什么波澜。
等他们说完了,他才缓缓开口。
“郡王无护卫?”他冷笑一声,“朝廷可以派兵护送他们南下!到了地方,再留下二三百精锐,名为‘保护’,实为‘监视’!这兵,朕从京营和锦衣卫里挑!只听朕的!”
黄立极等人心头一凛。这是直接把皇帝的亲兵,插到东南去了!
“属官地位低下?”崇祯继续道,“朕会派出锦衣卫千户级别的官员,随这二三百精锐一同南下!名义上,是协助王府属官,保护郡王安全。实际上,就是朕的耳目!替朕盯着口岸!”
一个锦衣卫千户,带着几百精锐亲兵,常驻在郡王府……这分量,比一个知府都重了!
“至于祖制不得干预地方?”崇祯眼中闪过一丝厉色,“郡王,有直奏御前之权!如果他们发现,口岸有谁侵吞官田、军屯,偷漏商税,甚至勾结海盗……就可以直接给朕上密揭!”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寒意:“地方官和朝臣,当然可以反咬一口,说郡王干预有司。但最终,谁是谁非,裁决权在朕手里!”
黄立极等人背后冒出一层冷汗。郡王上密揭不会有某个皇帝冒名郡王给自己写密揭,然后再拿出这个自己写的密揭来搞事儿吧?
崇祯看着他们,一字一句道:“东南各省的军屯、官田,被人侵吞了多少?这事儿,不查不要紧,一查……全是窟窿!谁不想被查,谁就得配合朝廷开市舶,收商税!”
他身子往后一靠,语气不容置疑。
“明日廷议,你们就给朕高举一个旗号:大同诸王自请更封,乃是自证清白!是忠君体国!谁不同意,谁就是离间皇亲!万一……大同那边因此出了乱子,谁反对,谁就负全责!给朕进诏狱!”
黄立极、王在晋、毕自严、李诚铭四人,只觉得杀气森森。
皇帝这是把话说绝了。
大同那边……能不出乱子吗?只要皇帝想让它出,它就一定能出!
到时候,这顶“离间皇亲,致生祸乱”的大帽子扣下来,谁扛得住?
诏狱……那可不是人待的地方!
四人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惧和无奈。
“臣等……明白!”四人齐齐躬身,声音都有些发颤。
“明白就好。”崇祯挥挥手,“下去准备吧。明日廷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北京外城,正阳门外不远,正心堂茶楼。
二楼一间僻静的雅座里,钱谦益、李邦华、鹿善继、侯恂、黄宗羲几人围坐一桌。
几杯清茶冒着热气,气氛却有些凝重。
钱谦益把今日常朝上“七王更封”的事情说了,末了叹了口气:“看来,万岁爷是铁了心要把大同那七位郡王,挪到咱们东南来了。”
他看向坐在下首的黄宗羲:“太冲,你在户部云南司,管着市舶司的事儿,你怎么看?”
年轻的黄宗羲眉头紧锁,放下茶杯:“牧老,这不明摆着吗?万岁爷是盯上东南的商税和海贸之利了!周应秋已经去了福建当巡海御史,正和那郑一官接触。学生也奉旨草拟新的市舶司章程……偏偏这时候,大同七王要更封东南海口?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吗?”
钱谦益点点头,又看向一旁的李邦华:“懋时兄,你怎么看?”
李邦华是江西吉水人,东南沿海的王爷暂时还烧不到他老家。但他忧心的是另一层:“牧老,这事儿……名正言顺啊。大同宗室太多,压力太大,挪几个王爷出来,道理上说得通。硬顶,恐怕不行。”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关键是,拖下去,更封到江东的王爷,只怕会更多!咱们大明……别的不多,就是王爷多!真要都挪到江南来,一个县给你塞一个王爷都绰绰有余!那日子还怎么过?恶心也恶心死了!”
他看了一眼黄宗羲:“依我看,万岁爷现在不过是想多收点银子。市舶司那边……加点税就加点税吧,总比王爷扎堆强。”
坐在李邦华旁边的鹿善继,是保定定兴人,代表的是远在辽东的孙承宗。他立刻附和:“懋时兄所言极是!孙高阳公也是这个意思。无论如何,不能硬顶!市舶司收点税,总比王爷满地走强。”
钱谦益心里还是不踏实,又看向一直没说话的侯恂:“若谷兄,你的意思呢?”
侯恂是河南商丘人,刚被起复,还没安排官职——还在翘首以盼呢!他捏着胡须,慢悠悠地说:“市舶司加税,倒也无妨。只是,这税,得入太仓国库,归户部管,不能进内承运库。”
他话锋一转:“另外,这七位郡王,更封到何处,还是可以争一争的。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有几个省是没有王爷的?是不是……也该分摊分摊?”
钱谦益听着这话,心里一阵腻歪。
分摊王爷?
侯若谷这话说的……怎么听着像是要把王爷当货物一样,各省平分?
对了,你们河南王爷多,想匀一点出去?
这东林党的队伍……还真是越来越难带了!
他端起茶杯,掩饰住脸上的无奈。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钱谦益含糊地说了一句,目光投向窗外熙攘的街道,心中却是一片阴霾。
皇帝这步棋,来势汹汹。
明日廷议,怕是要有一场硬仗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