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皇上,廷议炸了(又是一个日万)
第119章 皇上,廷议炸了(又是一个日万)
次日,紫禁城东阁。窗外的日头已经有些晒人了,殿内却还残留着一丝凉意。
官员们分班次站定,将殿内挤得满满当当。
上首坐着的是首辅黄立极,下首是工部尚书李从心、刑部尚书薛贞、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毕自严——都是帝党干员,个个面色沉静。
对面,左都御史兼武英殿大学士孙承宗须发皆白,神情肃穆。兵部左侍郎李邦华眉头微蹙,礼部右侍郎钱谦益手持笏板,意态从容。通政使杨绍震、礼部左侍郎徐光启静立其后。这些都是东林一脉,清流砥柱。
宗人府丞武清侯李诚铭和英国公世子张之极站在勋贵班中,不言不语,脸上都是无限忠于崇祯皇帝的表情——这帮勋贵现在已经管不了京营了,但也不是完全无用,明朝的锦衣卫里面的大小头目多少也和勋贵家沾边,所以他们能当“抄家狗”,另外就是勋贵可以出席廷议和廷推——只要讨论的事情和军事有关。所以他们可以在廷议、廷推上“投票献忠”。
再下首,是六科给事中们。河南的魏照乘、南直隶的解学龙、山东的亓诗教、浙江的陶崇道和张国维、广东的李觉斯。这些人,东林少一些,帝党多一些——这个比例也是崇祯精细控制的!得确保东林党可以撕咬失去崇祯保护的“前帝党”,同时,又无法联合起来坏崇祯自己的好事儿。
有东林盯着,帝党的那帮子贪官就不敢太贪!有帝党压着,东林的清流物议也不至于太坏事儿。这就是所谓帝王之术嘛!崇祯原先不懂这一套,上来就把帝党(阉党)扫干净了,全都换上了清流,众正盈朝了,然后就悲剧了
而天启帝晚年可能是给清流的搞烦了,把朝中的阁老九卿全换成了魏忠贤的小弟,结果这帮家伙贪起来肆无忌惮,也不知道给新登基的崇祯分一点——当然了,那回崇祯登基几个月,也没什么要钱的手段,然后一出手就把“阉党”给灭了这个属于把握不好斗争的尺度了。
这时,黄立极清了清嗓子,声音在殿内传开。
“今日廷议,为朝鲜事。”他顿了顿,拿起两份文书,“一份是《东江镇总兵毛文龙为建虏大举入寇朝鲜事急报》。另一份是《朝鲜国王李倧泣血乞援告急文书》。”
他将内容大致说了,建奴如何扰边,朝鲜如何恐惧,国王如何求救。
“事急矣,诸位有何良策,尽可言之。”
话音刚落,钱谦益便率先出班。
他笏板一拱,声音清越:“元辅,诸公,朝鲜乃我大明第一藩篱,二百余年,忠贞不贰。今其蒙难,天子岂能坐视?当速发大兵,雷霆救援,以彰天朝恩威,震慑不臣!”
“牧斋所言极善!”兵部侍郎李邦华立刻接口,“朝鲜国王血书泣告,字字含泪。若朝廷迟疑不救,恐寒了藩属之心,更令天下忠义之士齿冷!”
王在晋出列道:“元辅,诸公,建奴势大,我朝元气未复。援朝之事,当持重为上。吾有三策:一曰‘保王’!”他声音沉稳,字字清晰,“当速遣精兵,疾驰入朝,保朝鲜国王移驾江华岛!国王在我,则大义名分在我!”
他稍作停顿,继续道:“二曰‘守岛’!以江华岛为根本,深沟高垒,大筑棱堡,仿西法守备,使之如泰山磐石!建奴纵有铁骑,难奈海疆。”
他目光扫过众人,“三曰‘援朝抗奴’!国王既安,则以天朝名义,号召朝鲜八道官军民壮,戮力抗虏!予其军械粮饷之助,令其为己家国,与奴缠斗不休!此三策并行,以最小之代价,持久消耗建虏,使其深陷泥潭,无暇他顾!如此,方为上策!”
“荒谬!”
一声断喝,老臣孙承宗须发皆张,猛地出班。他目光如电,扫过王在晋和毕自严:“王兵部!毕户部!你二人怎只知算账,可知朝鲜于我大明,乃唇齿相依?朝鲜若失,建奴无东顾之忧,尽掠其丁口粮秣,其势更张!届时,辽西、东江,乃至蓟镇、宣大,处处烽烟,又当如何?”
他稍微一顿,接着又颇为期待地说:“建奴入朝,实乃千载难逢之机!建奴大兵若入朝鲜,我边以水师运兵,自登莱、东江直趋鸭绿江口,沿江筑垒,断其归路!
再以辽西劲旅东出,袭扰其腹心,迫其回援,再遣有力一部,跨海至朝鲜西海岸,配合朝鲜军民,追击撤退之建奴,前堵后追!必可重创虏酋,保辽东十年太平!此等良机,岂能因区区钱粮而坐失?”
王在晋哼了一声:“三路用兵,得动用多少人马?”
孙承宗深吸一口气,斩钉截铁:“非六万精兵不可!且需一员威望素著、通晓辽事之督师统军!吾举荐,原辽东巡抚袁崇焕!”
“附议!”钱谦益扬声道,“天朝上国,藩邦有难,岂能袖手?若行那‘守岛自保’之策,畏缩不前,坐视朝鲜大部沦陷,王京不保,则天朝威仪何在?四夷藩属,又将如何看我大明?此非怯懦,实乃自毁长城!孙阁老之策,虽耗资巨大,然若能一战功成,实为社稷之福!而袁元素确为督师不二人选!”
帝党这边,王在晋、毕自严脸色阴沉。黄立极依旧半眯着眼。英国公张之极眉头紧锁。六万兵?不得几百万饷?这简直是掏空家底去赌!
王在晋忍不住反驳:“孙阁老!钱侍郎!空谈大义,谁人不会?钱粮何来?兵从何调?辽西、蓟镇、宣大,何处兵马可动?若尽调精锐入朝,建奴乘虚而入,破边墙,蹂躏京畿,这滔天大祸,谁来承担?‘攘外必先安内’!如今国内,迁宗室、收市舶、清官田、理盐税,哪一件不是刻不容缓?若将钱粮尽耗于朝鲜,国内根基动摇,外战又如何持久?”
“好一个‘攘外必先安内’!”钱谦益像是早等着这句,立刻高声接话,“王大人此言差矣!‘安内’之事,岂止江南官田、市舶盐税?西南安奢之乱,荼毒数省,生灵涂炭!平定此乱,安抚地方,使川黔滇重归王化,此乃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道:“陕、晋宗室困顿,迁藩填川,开发边陲,既可解宗室之困,又可实西南之地,更可助剿安奢余孽,一举三得!此亦是‘安内’之要务!臣以为,当速行移藩之策,调集精兵,先平西南之乱,再稳妥移藩!此乃社稷长治久安之基!”
李邦华立刻跟上:“钱侍郎所言极是!安奢不平,西南不靖,移藩便是空谈!且川黔滇地,蛮瘴未开,土司反复。若无强兵镇守,宗室贸然迁入,岂非羊入虎口?平定安奢,稳定西南,实乃移藩之前提!当速调得力大将,专责平叛!”
话题瞬间被带偏。帝党众人脸色微变。黄立极眉头深皱,浑浊的目光扫过钱谦益和李邦华。他缓缓开口:“移藩填川,自是国策。然事有轻重缓急。安奢之乱,确需先平。待西南稍定,道路畅通,再徐徐移藩,方为稳妥。否则,宗室贵胄,若在险地有失,朝廷颜面何存?”
这话滴水不漏,既支持移藩,又强调先平叛后移藩的顺序。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突兀地响起,不高,却像根针扎破了紧绷的气氛。
“陛下!诸位大人!”
众人循声望去,是礼科给事中魏照乘。他出班一步,神色肃然,带着一股“为国直言”的慷慨。
“黄阁老所言甚是!移藩填川,平定安奢,皆为安内要务!然……”他话锋一转,声音拔高,“下官有一虑!川黔滇,山高路远,非中原腹地可比!宗室王爷,金枝玉叶,远徙险地,纵有朝廷大军平叛在先,然大军岂能久驻?待大军撤后,土司复叛,蛮寇作乱,王爷们手无寸铁,何以自保?何以震慑宵小?何以……为朝廷永镇西南边陲?”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看到无数惊疑不定的眼神,嘴角似乎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随即朗声道:
“臣查《皇明祖训》!太祖高皇帝明训:‘凡封藩,予护卫兵。少者三千,多者万九千!’”他用了个“臣”字为自称,说明这话不是对黄立极和在场诸公说的,而是对并不在现场的崇祯皇帝说的!
“值此非常之时,当思非常之策!为保填川诸藩安危,为使其不负陛下重托,真能屏藩国家,镇守西南!臣——斗胆奏请!恳请陛下开恩!准予‘填川’诸藩,依太祖祖训——重建护卫!”
轰!
整个文华殿东阁,瞬间死寂!
落针可闻!
大部分人的表情都凝固了。勋贵如英国公张之极、武清侯李诚铭,眼睛瞪得溜圆,嘴巴微张,像是被掐住了脖子。帝党官员如黄立极、王在晋,脸色“唰”地变得惨白,眼神里全是震惊和难以置信!
藩王……拥兵?!
这……这是要翻天吗?!
短暂的死寂后,是火山爆发般的哗然!
“荒谬!荒谬绝伦!”一个帝党的御史猛地跳出来,手指颤抖地指着魏照乘,“藩王拥兵,国之大忌!此乃取祸之道!断不可行!此议当斩!”
“祖宗法度!岂容轻改!”另一个官员嘶声力竭,“魏照乘!你居心叵测!是要陷诸藩于不义,陷朝廷于险地吗?!”
勋贵那边更是炸了锅。李诚铭气得胡子直抖:“胡闹!简直是胡闹!恢复护卫?哪个王爷敢要?这不无理取闹吗?”
不过魏照乘也是有支持者的,立刻有人引经据典反驳。
“太祖祖训煌煌在目!藩王设护卫,本就是祖制!何来违制?”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西南边陲,非强藩坐镇不可!若无兵权,移藩何用?”
“难道眼睁睁看着宗室贵胄在蛮荒之地任人宰割?朝廷颜面何在?”
支持的意见似乎也没错,而反对者则痛心疾首,历数藩王拥兵的祸患。唾沫横飞,面红耳赤。争吵声、怒斥声、引经据典声混杂在一起,文华殿东阁乱成了一锅滚沸的粥。
首辅黄立极几次想开口维持秩序,声音都被淹没。王在晋、毕自严等人想再提朝鲜和江南官田,话头刚起就被更激烈的关于“护卫”的争吵打断。
孙承宗、钱谦益、李邦华等东林核心,或沉默不语,或面露“忧思”,或偶尔“公允”地插上一两句“此议虽惊世骇俗,然值此非常之时,或可思太祖遗训,以非常之策应之?”,实则火上浇油。
关于朝鲜是“持久”还是“速胜”、该派几千还是六万兵的争论,关于江南官田“消失”的撕扯……在“藩王护卫”这颗惊天动地的炸弹面前,瞬间变得无足轻重,被彻底淹没在争吵的狂潮里。
东阁廷议,彻底炸了。
(本章完)
次日,紫禁城东阁。窗外的日头已经有些晒人了,殿内却还残留着一丝凉意。
官员们分班次站定,将殿内挤得满满当当。
上首坐着的是首辅黄立极,下首是工部尚书李从心、刑部尚书薛贞、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毕自严——都是帝党干员,个个面色沉静。
对面,左都御史兼武英殿大学士孙承宗须发皆白,神情肃穆。兵部左侍郎李邦华眉头微蹙,礼部右侍郎钱谦益手持笏板,意态从容。通政使杨绍震、礼部左侍郎徐光启静立其后。这些都是东林一脉,清流砥柱。
宗人府丞武清侯李诚铭和英国公世子张之极站在勋贵班中,不言不语,脸上都是无限忠于崇祯皇帝的表情——这帮勋贵现在已经管不了京营了,但也不是完全无用,明朝的锦衣卫里面的大小头目多少也和勋贵家沾边,所以他们能当“抄家狗”,另外就是勋贵可以出席廷议和廷推——只要讨论的事情和军事有关。所以他们可以在廷议、廷推上“投票献忠”。
再下首,是六科给事中们。河南的魏照乘、南直隶的解学龙、山东的亓诗教、浙江的陶崇道和张国维、广东的李觉斯。这些人,东林少一些,帝党多一些——这个比例也是崇祯精细控制的!得确保东林党可以撕咬失去崇祯保护的“前帝党”,同时,又无法联合起来坏崇祯自己的好事儿。
有东林盯着,帝党的那帮子贪官就不敢太贪!有帝党压着,东林的清流物议也不至于太坏事儿。这就是所谓帝王之术嘛!崇祯原先不懂这一套,上来就把帝党(阉党)扫干净了,全都换上了清流,众正盈朝了,然后就悲剧了
而天启帝晚年可能是给清流的搞烦了,把朝中的阁老九卿全换成了魏忠贤的小弟,结果这帮家伙贪起来肆无忌惮,也不知道给新登基的崇祯分一点——当然了,那回崇祯登基几个月,也没什么要钱的手段,然后一出手就把“阉党”给灭了这个属于把握不好斗争的尺度了。
这时,黄立极清了清嗓子,声音在殿内传开。
“今日廷议,为朝鲜事。”他顿了顿,拿起两份文书,“一份是《东江镇总兵毛文龙为建虏大举入寇朝鲜事急报》。另一份是《朝鲜国王李倧泣血乞援告急文书》。”
他将内容大致说了,建奴如何扰边,朝鲜如何恐惧,国王如何求救。
“事急矣,诸位有何良策,尽可言之。”
话音刚落,钱谦益便率先出班。
他笏板一拱,声音清越:“元辅,诸公,朝鲜乃我大明第一藩篱,二百余年,忠贞不贰。今其蒙难,天子岂能坐视?当速发大兵,雷霆救援,以彰天朝恩威,震慑不臣!”
“牧斋所言极善!”兵部侍郎李邦华立刻接口,“朝鲜国王血书泣告,字字含泪。若朝廷迟疑不救,恐寒了藩属之心,更令天下忠义之士齿冷!”
王在晋出列道:“元辅,诸公,建奴势大,我朝元气未复。援朝之事,当持重为上。吾有三策:一曰‘保王’!”他声音沉稳,字字清晰,“当速遣精兵,疾驰入朝,保朝鲜国王移驾江华岛!国王在我,则大义名分在我!”
他稍作停顿,继续道:“二曰‘守岛’!以江华岛为根本,深沟高垒,大筑棱堡,仿西法守备,使之如泰山磐石!建奴纵有铁骑,难奈海疆。”
他目光扫过众人,“三曰‘援朝抗奴’!国王既安,则以天朝名义,号召朝鲜八道官军民壮,戮力抗虏!予其军械粮饷之助,令其为己家国,与奴缠斗不休!此三策并行,以最小之代价,持久消耗建虏,使其深陷泥潭,无暇他顾!如此,方为上策!”
“荒谬!”
一声断喝,老臣孙承宗须发皆张,猛地出班。他目光如电,扫过王在晋和毕自严:“王兵部!毕户部!你二人怎只知算账,可知朝鲜于我大明,乃唇齿相依?朝鲜若失,建奴无东顾之忧,尽掠其丁口粮秣,其势更张!届时,辽西、东江,乃至蓟镇、宣大,处处烽烟,又当如何?”
他稍微一顿,接着又颇为期待地说:“建奴入朝,实乃千载难逢之机!建奴大兵若入朝鲜,我边以水师运兵,自登莱、东江直趋鸭绿江口,沿江筑垒,断其归路!
再以辽西劲旅东出,袭扰其腹心,迫其回援,再遣有力一部,跨海至朝鲜西海岸,配合朝鲜军民,追击撤退之建奴,前堵后追!必可重创虏酋,保辽东十年太平!此等良机,岂能因区区钱粮而坐失?”
王在晋哼了一声:“三路用兵,得动用多少人马?”
孙承宗深吸一口气,斩钉截铁:“非六万精兵不可!且需一员威望素著、通晓辽事之督师统军!吾举荐,原辽东巡抚袁崇焕!”
“附议!”钱谦益扬声道,“天朝上国,藩邦有难,岂能袖手?若行那‘守岛自保’之策,畏缩不前,坐视朝鲜大部沦陷,王京不保,则天朝威仪何在?四夷藩属,又将如何看我大明?此非怯懦,实乃自毁长城!孙阁老之策,虽耗资巨大,然若能一战功成,实为社稷之福!而袁元素确为督师不二人选!”
帝党这边,王在晋、毕自严脸色阴沉。黄立极依旧半眯着眼。英国公张之极眉头紧锁。六万兵?不得几百万饷?这简直是掏空家底去赌!
王在晋忍不住反驳:“孙阁老!钱侍郎!空谈大义,谁人不会?钱粮何来?兵从何调?辽西、蓟镇、宣大,何处兵马可动?若尽调精锐入朝,建奴乘虚而入,破边墙,蹂躏京畿,这滔天大祸,谁来承担?‘攘外必先安内’!如今国内,迁宗室、收市舶、清官田、理盐税,哪一件不是刻不容缓?若将钱粮尽耗于朝鲜,国内根基动摇,外战又如何持久?”
“好一个‘攘外必先安内’!”钱谦益像是早等着这句,立刻高声接话,“王大人此言差矣!‘安内’之事,岂止江南官田、市舶盐税?西南安奢之乱,荼毒数省,生灵涂炭!平定此乱,安抚地方,使川黔滇重归王化,此乃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道:“陕、晋宗室困顿,迁藩填川,开发边陲,既可解宗室之困,又可实西南之地,更可助剿安奢余孽,一举三得!此亦是‘安内’之要务!臣以为,当速行移藩之策,调集精兵,先平西南之乱,再稳妥移藩!此乃社稷长治久安之基!”
李邦华立刻跟上:“钱侍郎所言极是!安奢不平,西南不靖,移藩便是空谈!且川黔滇地,蛮瘴未开,土司反复。若无强兵镇守,宗室贸然迁入,岂非羊入虎口?平定安奢,稳定西南,实乃移藩之前提!当速调得力大将,专责平叛!”
话题瞬间被带偏。帝党众人脸色微变。黄立极眉头深皱,浑浊的目光扫过钱谦益和李邦华。他缓缓开口:“移藩填川,自是国策。然事有轻重缓急。安奢之乱,确需先平。待西南稍定,道路畅通,再徐徐移藩,方为稳妥。否则,宗室贵胄,若在险地有失,朝廷颜面何存?”
这话滴水不漏,既支持移藩,又强调先平叛后移藩的顺序。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突兀地响起,不高,却像根针扎破了紧绷的气氛。
“陛下!诸位大人!”
众人循声望去,是礼科给事中魏照乘。他出班一步,神色肃然,带着一股“为国直言”的慷慨。
“黄阁老所言甚是!移藩填川,平定安奢,皆为安内要务!然……”他话锋一转,声音拔高,“下官有一虑!川黔滇,山高路远,非中原腹地可比!宗室王爷,金枝玉叶,远徙险地,纵有朝廷大军平叛在先,然大军岂能久驻?待大军撤后,土司复叛,蛮寇作乱,王爷们手无寸铁,何以自保?何以震慑宵小?何以……为朝廷永镇西南边陲?”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看到无数惊疑不定的眼神,嘴角似乎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随即朗声道:
“臣查《皇明祖训》!太祖高皇帝明训:‘凡封藩,予护卫兵。少者三千,多者万九千!’”他用了个“臣”字为自称,说明这话不是对黄立极和在场诸公说的,而是对并不在现场的崇祯皇帝说的!
“值此非常之时,当思非常之策!为保填川诸藩安危,为使其不负陛下重托,真能屏藩国家,镇守西南!臣——斗胆奏请!恳请陛下开恩!准予‘填川’诸藩,依太祖祖训——重建护卫!”
轰!
整个文华殿东阁,瞬间死寂!
落针可闻!
大部分人的表情都凝固了。勋贵如英国公张之极、武清侯李诚铭,眼睛瞪得溜圆,嘴巴微张,像是被掐住了脖子。帝党官员如黄立极、王在晋,脸色“唰”地变得惨白,眼神里全是震惊和难以置信!
藩王……拥兵?!
这……这是要翻天吗?!
短暂的死寂后,是火山爆发般的哗然!
“荒谬!荒谬绝伦!”一个帝党的御史猛地跳出来,手指颤抖地指着魏照乘,“藩王拥兵,国之大忌!此乃取祸之道!断不可行!此议当斩!”
“祖宗法度!岂容轻改!”另一个官员嘶声力竭,“魏照乘!你居心叵测!是要陷诸藩于不义,陷朝廷于险地吗?!”
勋贵那边更是炸了锅。李诚铭气得胡子直抖:“胡闹!简直是胡闹!恢复护卫?哪个王爷敢要?这不无理取闹吗?”
不过魏照乘也是有支持者的,立刻有人引经据典反驳。
“太祖祖训煌煌在目!藩王设护卫,本就是祖制!何来违制?”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西南边陲,非强藩坐镇不可!若无兵权,移藩何用?”
“难道眼睁睁看着宗室贵胄在蛮荒之地任人宰割?朝廷颜面何在?”
支持的意见似乎也没错,而反对者则痛心疾首,历数藩王拥兵的祸患。唾沫横飞,面红耳赤。争吵声、怒斥声、引经据典声混杂在一起,文华殿东阁乱成了一锅滚沸的粥。
首辅黄立极几次想开口维持秩序,声音都被淹没。王在晋、毕自严等人想再提朝鲜和江南官田,话头刚起就被更激烈的关于“护卫”的争吵打断。
孙承宗、钱谦益、李邦华等东林核心,或沉默不语,或面露“忧思”,或偶尔“公允”地插上一两句“此议虽惊世骇俗,然值此非常之时,或可思太祖遗训,以非常之策应之?”,实则火上浇油。
关于朝鲜是“持久”还是“速胜”、该派几千还是六万兵的争论,关于江南官田“消失”的撕扯……在“藩王护卫”这颗惊天动地的炸弹面前,瞬间变得无足轻重,被彻底淹没在争吵的狂潮里。
东阁廷议,彻底炸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