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关门,放藩王!(第一更)
  第120章 关门,放藩王!(第一更)
  乾清宫里,午膳刚摆上。
  一张黄梨木圆桌,四角摆着绣墩。崇祯居中坐了,周皇后在左,田贵妃在右,袁贵妃在下首。桌上不过几样时鲜小菜,一盆奶白的鲫鱼汤,一盘子炒鸡仔,一碟子酱瓜,一盘子刚蒸出来的白面饽饽,热气腾腾。崇祯心情显见不错,脸上带着笑,手里一双乌木镶银的筷子,正给周皇后碗里夹了块嫩肥的鱼腩肉。
  “皇后尝尝,今儿这鱼汤熬得鲜。”
  周皇后抿嘴一笑,温婉道:“谢皇上。”她性子端静,即便高兴,也只在眉梢眼角透出些喜气。
  崇祯又给田妃、袁妃各夹了一箸酱瓜:“你们也吃,别拘着。”
  田妃年纪最小,性子也活泼些,此刻眼睛亮晶晶的,拍着手道:“皇上方才说带我们去清华园,可是真的?妾身和袁姐姐在宫里可闷坏了!”
  袁妃也连连点头,脸上是掩不住的期待。
  崇祯哈哈一笑:“君无戏言!过两日,等襄垣王和灵丘王他们安顿好了,朕就带你们去。听说清华园里荷开得正好,咱们也去泛舟游湖,松快松快。”
  周皇后细心地替崇祯盛了半碗汤,搁在他面前,柔声道:“皇上,既是去清华园,不如也请皇嫂同去?她一个人在慈庆宫,也怪冷清的。”
  崇祯闻言,笑容更深了些:“皇后思虑周全。是该请皇嫂同去。朕记得,皇嫂的父亲张国纪,在清华园左近也有一处别业,正好让他们父女团聚,说说话。”
  田、袁二妃听了,更是欢喜,叽叽喳喳说起要带什么衣裳,备什么点心。
  崇祯看着眼前这难得的温馨,连日来紧绷的心弦也松了几分。诸事顺遂,辽东藩镇初定,大同宗室南迁也在按部就班进行,内帑日渐充盈,连带着这乾清宫里的饭食,似乎都比往日香些。
  他刚端起汤碗,准备喝一口,外头廊下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又快又乱。
  崇祯眉头微不可察地一蹙。
  只见司礼监秉笔太监徐应元,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也顾不得仪态,扑通一声跪倒在桌边不远的地上,喘着粗气,声音都变了调:
  “皇……皇上!不好了!廷议……廷议议出妖蛾子了!”
  殿内温馨的气氛瞬间凝固。
  周皇后和田、袁二妃都停了箸,惊讶地看着徐应元。
  崇祯搁下汤碗,脸上那点笑意消失得无影无踪:“慌什么!天塌了不成?说清楚,怎么回事?”
  徐应元咽了口唾沫,努力平复气息,语速飞快:“回……回皇上!奴婢奉旨听着廷议……礼科给事中魏照乘……他……他提出要给那些愿意‘填川’的藩王……恢复护卫!”
  “什么?!”崇祯霍地站起身,黄梨木的圆凳被他带得向后挪了寸许,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其实他早就在心里盘算过这事儿!
  不为别的,就因为他知道,好些老牌藩王,家底厚实得很!远不是大同那些穷宗室能比的。远的不说,开封的周王,那是有名的富甲一方。历史上开封被围,周王朱恭枵随便掏一掏自家的银库,就拿出百万家财犒军守城!这份豪气,代王朱鼐钧那点家当拍马都赶不上。
  还有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晋王、武昌的楚王、成都的蜀王,哪个不是坐拥金山银山?就连洛阳那个被自己亲爹宠坏了的福王,府库里也堆满了金银珠宝。
  这些藩王,若能拿出银子来帮朝廷分忧,哪怕只是接过去镇压西南那些土司叛乱,或者去扛起陕西几个边镇(比如河西走廊、西宁卫)的担子,他崇祯肩上的压力就能轻一大截!
  这念头在他心里转了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兹事体大,藩王掌兵,自打永乐爷靖难之后,就成了朝廷最大的忌讳。他一直在等,等自己威望更高些,等局面再稳些,最好是等扛过了那要命的“己巳之变”,再寻个由头,小心翼翼地捅破这层窗户纸。
  可万万没想到啊!
  这马蜂窝,居然有人替他捅了!
  还是个小小的礼科给事中!
  崇祯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沉声问:“魏照乘?他是哪一派的?廷议上,其他人怎么说?”
  徐应元忙道:“回皇上,这魏照乘是东林一派的人。更……更奇的是,今日廷议上,钱侍郎(钱谦益)、李侍郎(李邦华)、侯少卿(侯恂)他们……都在帮腔!都说魏给事中所言,不无道理,可以详议!”
  崇祯愣住了。
  都在帮腔?
  如果只是魏照乘一个人跳出来,那可能是这小子揣摩上意,想搏个“献忠”的名头。但整个东林大佬都下场帮腔……这味道就完全不对了!
  他们想干什么?
  崇祯心思电转,嘴角却慢慢勾起一丝玩味的笑意。
  有意思!
  真有意思!
  他重新坐回凳子上,手指在光滑的黄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发出笃笃的轻响。
  “徐应元。”
  “奴婢在!”
  “去,”崇祯的声音恢复了平静,“传朕口谕:着内阁首辅黄立极、群辅孙承宗、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毕自严、礼部右侍郎钱谦益、兵部侍郎李邦华、礼科给事中魏照乘、英国公张之极、武清侯李诚铭,即刻至文华殿召对。”
  他顿了顿,补充道:“让……肥翁(杨嗣昌)和新科状元牛金星也去。”
  “奴婢遵旨!”徐应元不敢怠慢,爬起来躬身退了出去。
  殿内又恢复了安静,只是那饭菜的热气,似乎也凉了几分。
  周皇后担忧地看着崇祯:“皇上……”
  崇祯摆摆手,脸上又浮起一点笑影:“无妨。你们接着用膳。朕去会会这些……忠臣。”
  午后,文华殿。
  殿门大敞着,却没什么风,空气有些闷热。崇祯坐在御座上,手里摇着一把素面折扇,目光在阶下肃立的群臣脸上一一扫过,最后落在了站在最末的礼科给事中魏照乘身上。
  这魏照乘四十来岁年纪,面皮白净,留着三绺短须,此刻垂手低头,显得颇为恭谨。
  “魏卿,”崇祯开口,声音不高,带着点好奇,“廷议之上,你提出要为‘填川’藩王恢复护卫之制,朕听着新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魏照乘没想到皇帝第一个点自己,心头一紧,连忙出班一步,躬身道:“回陛下!臣以为,西南川黔滇之地,山高林密,土司林立,叛服无常。奢安之乱虽暂平,然余孽未靖,隐患犹存。朝廷若仅以流官、客兵镇守,耗费钱粮无数,且鞭长莫及,难以长治久安。”
  他顿了顿,偷眼觑了下皇帝脸色,见崇祯听得认真,并无不悦,胆子大了些,继续道:“《皇明祖训》有云,藩王可设护卫,以屏藩帝室,镇守要害。今陕藩诸王,世受国恩,值此国朝用人之际,若其忠心体国,自愿请缨,移镇川黔险要之地,并准其重建护卫,一则可为朝廷分忧,节省军费;二则藩王世镇,根基深厚,可收震慑宵小、永固边疆之效!此乃一举两得之策,故臣斗胆进言!”
  崇祯点点头,不置可否,目光转向其他人:“诸卿以为如何?”
  黄立极身为首辅,率先出列,眉头紧锁:“陛下!藩王掌兵,乃国朝大忌!自靖难之后,朝廷削藩之策行之百年,方有今日之安。若贸然重启护卫之制,恐启藩王觊觎之心,重蹈汉之七国、唐之藩镇覆辙!臣以为,万万不可!”
  王在晋立刻跟上,声音洪亮:“黄阁老所言极是!兵权乃社稷根本,岂可轻授藩王?川黔之事,当以朝廷经制之兵剿抚并用,徐徐图之,岂能行此饮鸩止渴之策!”
  毕自严也沉声道:“户部艰难,人所共知。然藩王若拥兵自重,其耗费必远超朝廷经制之兵!且一旦尾大不掉,后患无穷!臣附议黄、王二公之言!”
  帝党三人旗帜鲜明地反对。
  崇祯的目光转向了钱谦益、李邦华等人。
  钱谦益感受到皇帝的目光,连忙斟酌着词句:“陛下……魏给事中所言,或有可取之处。然……此事关系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臣以为,即便可行,也需严加限制。”
  李邦华也赶紧补充:“钱侍郎所言甚是。臣等廷议时亦曾言明,恢复护卫,须有三不可缺之条件:其一,该藩王必须自愿请缨,移镇确系险要、非藩王坐镇不可之地;其二,该藩王必须素来忠谨守法,无任何劣迹前科;其三,护卫之设,须有严格规制,兵员、粮饷、驻地皆由朝廷核准节制,绝不可使其成为国中之国!”
  侯恂也附和道:“正是!若无此三限,则此策断不可行!”
  崇祯听着,心里跟明镜似的。
  东林这帮人,果然是在搞事!
  他们哪里是真想恢复藩卫?分明是拿这个当幌子,转移视线,顺便给他崇祯挖坑!这“三限”提出来,看似周全,实则把门槛设得极高——自愿去凶险之地?忠心守法无劣迹?还得自己主动申请?这三条筛下来,能剩几个藩王?也许在他们看来,搞到最后,都不会有任何一个藩王主动请缨.
  不过……崇祯却相信如今的一众藩王之中,至少还有一个有种的!
  崇祯脸上浮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诸卿所言,皆有道理。黄先生、王先生、毕先生忧心社稷,拳拳之心,朕深知。钱先生、李先生、侯先生所虑周详,提出‘三限’,亦是老成谋国之言。”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此事关乎祖宗成法,更关乎江山社稷,不可不察。这样吧……”
  崇祯转向黄立极:“黄先生,你领个头,将今日廷议上诸卿所议,尤其是魏卿之策,以及钱卿等所提‘三限’,还有诸卿各自的意见,无论赞成反对,都详详细细,整理成题本,呈递御前。朕要一一览阅。”
  他特意加重了语气:“记住,是‘各自’的意见。谁说了什么,都要写清楚。朕要知道,每一位爱卿,在这关乎国本的大事上,究竟是何态度!”
  这就是“凭据”啊!君前无戏言,何况还有白纸黑字?那帮东林党只要在题本上留下了支持恢复藩卫的事儿,那崇祯接下去就可以开始推了。
  反正“黄立即”、“张献忠”、“必哭穷”这几位的立场是可以很灵活的。等到时机成熟,廷议就能通过“恢复藩卫”,接下去就能名正言顺推行了。
  黄立极心头一凛,知道皇帝这是要留下书面凭证.于是他立即躬身应道:“臣……遵旨。”
  崇祯满意地点点头,又忽然想起什么,问道:“对了,今日廷议,可还议了其他紧要之事?”
  一直没说话的孙承宗,此时上前一步,沉声道:“回陛下,兵部李侍郎提及,朝鲜国告急文书雪片般飞来,建虏似有倾巢东顾、大举侵朝之意!廷议之上,对此事亦有议论。”
  崇祯“哦”了一声,眉头微蹙,正要细问。
  殿外忽然又传来一阵急促的靴声!
  只见徐应元一路小跑着而来,手里捧着一份插着羽毛的急报,脸色比刚才还要难看几分,几乎是冲进殿来:
  “皇上!辽东、登莱六百里加急塘报!建虏……建虏大兵,已渡过鸭绿江,大举侵入朝鲜!朝鲜王京……危在旦夕!”
  (本章完)